靠近竞争者是助力还是阻力:后发企业追赶路径分析
2022-05-17武红玉潘大鹏郭津毓
武红玉 邹 波 潘大鹏* 郭津毓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中山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0 引言
资源基础观认为异质性资源是企业发展独特竞争优势的关键,其重要特征就是难于被模仿和替代[1-2]。尽管学者们反复强调异质性资源的重要性,企业也在竭力保护创新资源不被模仿,但模仿式创新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大多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关于这一现象现有研究仍未给出充分解释。
异质性资源对于后发企业而言,是寻找生机和发展的关键。后发企业是指面临技术和市场双重劣势并以追赶行业内领先企业为目标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企业[3-5]。后发企业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受制于已经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在位企业。有学者提出后发企业应根据在位企业的行动及时调整自身战略,不断靠近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竞争者,通过模仿式创新提高竞争优势[3,6,7]。这既有利于降低决策风险,又有利于积累有价值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靠近竞争者会降低企业的创新活力,提出后发企业应该增加研发强度,通过自主创新赶超在位企业[8-10]。
为了避免竞争者威胁到自身的市场地位,在位企业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抵制后发企业的模仿行为[11]。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一味地抵制模仿行为并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12]。当在位企业竭力阻止竞争者模仿时,会将竞争者逼入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生存的境地。竞争者仍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创造出具有高替代性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在位企业打败了竞争者,当有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进来时,在位企业是否又能在新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新参与进来的补位企业是否会影响在位企业在上一阶段竞争中的决策行为?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两阶段演化博弈模型。首先,探讨后发企业在充分考虑异质性资源的模仿性与替代性后如何部署追赶战略。其次,分析补位企业的行为如何影响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的决策。演化博弈理论提出复杂系统最终都会经过进化达到稳定,复制者动态这一概念刻画了系统随时间达到稳定的动态过程[13-14]。在位企业、后发企业与补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在不断学习和试错的过程中调整自身战略。三方的策略选择不仅仅会受到每个参与者策略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中两方策略选择平衡态的影响。演化博弈理论能够更加客观、详细地刻画后发企业、在位企业以及补位企业的策略选择随时间达到演化稳定策略的动态过程。本研究有利于丰富后发企业追赶的相关研究,拓展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后发企业实现赶超提供实践启示。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后发企业由于面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困境,更倾向于采取成本小且成功可能性更高的模仿式创新,通过创造性地模仿行业内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7,15-16]。模仿式创新帮助企业以最小成本、最小风险的研发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实现赶超[3,17]。然而,单纯的模仿不利于企业创新,只能为企业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利益,也是企业获取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10,18-19]。同时,也有大量研究表明模仿式创新与自主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稳定的互补关系或替代关系[20-21]。当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应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动态的协调运用这两种创新方式。
在位企业一般是行业内具有很强核心能力、优质创新资源的领先企业,其异质性资源往往是竞争者模仿的重要资源。梳理文献发现,在位企业抵制模仿行为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既有利于保护异质性资源不被竞争者窃取和模仿,又有利于激励创新[22-23]。在位企业可以通过诉讼等合法渠道保护自身利益,增加竞争者模仿创新的成本[24]。第二,提高战略隔离机制。在位企业可以创造性地利用专利资源,采取专利组合方式提高战略隔离能力[25-26]。发展强替代性的专利组合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同时,有利于阻隔竞争者获取核心技术,增加竞争者模仿的难度。第三,提高品牌效应。在位企业可以通过增强品牌效应,提高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从而降低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可能性。
虽然关于在位企业巩固市场地位的研究主要围绕抵制模仿展开,但有学者从异质性资源的替代性角度提出鼓励模仿能够帮助在位企业维护市场地位[12]。竞争者创造性地模仿在位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将研发出具有强模仿性的新产品。在这种情形下,在位企业可以通过鼓励模仿提高新产品的模仿性,降低其创新性和替代性[12]。若在位企业竭力抵制模仿,会增加竞争者研发出具有强替代性产品的可能性,威胁在位企业的市场地位。
另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逐渐发现并重视补位企业的重要作用。在位企业与后发企业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的同时,也与补位企业的决策行为密切相关。本研究在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补位企业定义为在行业内逐渐成长起来的,且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7,27]。 当后发企业注意到补位企业的竞争优势时,希望能够与补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大大增加了成功实现赶超的可能性。此时,在位企业更倾向于采取鼓励模仿策略来捍卫市场地位。这有利于后发企业研发出强模仿性而非强替代性的新产品。一方面,缓解在位企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后发企业在行业内基本的市场地位,避免补位企业参与。对于补位企业而言,当后发企业无法实现赶超时,补位企业会愿意与后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其实现赶超。这是因为与在位企业相比,补位企业更愿意与市场地位尚未稳定的后发企业竞争。当后发企业能够与在位企业抗衡,甚至实现赶超时,补位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创新资源提高创新实力和竞争优势[28]。
2 研究假设
在传统博弈模型中,往往假设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但实际上参与者在认知能力、决策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研究借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位企业、后发企业与补位企业是行业内规模不同、实力不同的非对称企业。三者均为有限理性的独立个体,遵守行业内准则,在不完全掌握彼此信息的情况下依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策略。
Lee从技术追赶和市场追赶两个方面将后发企业追赶模式总结为路径追随、路径跳跃、和路径创造三类[29]。前两类追赶模式基于模仿和学习开展创新活动,而第三类追赶模式主要基于自主创新展开。本研究借鉴Lee的研究,认为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可采取模仿式创新和自主创新两种模式。另外,根据在位企业抵制竞争者模仿的动机,本研究将在位企业的抵制模仿策略分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隔离和品牌效应三类[11,23,26,30]。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保护创新成果的同时,增加了竞争者模仿的成本[23,26]。战略隔绝机制阻断了竞争者靠近在位企业的途径[25]。品牌效应提高了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门槛[30-31]。然而,有学者提出当在位企业竭力阻止竞争者模仿时,间接增加了竞争者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具有高替代性产品的可能性,在位企业应通过鼓励模仿提高新产品的模仿性而非替代性[12,32]。基于此,本研究提出:
假设2后发企业有模仿式创新与自主创新两种策略,在位企业有抵制模仿与鼓励模仿两种策略。x和y表示两个博弈主体采取第一种策略的概率。x∈[0,1],y∈[0,1],x和y均为时间t的函数。
假设3后发企业采取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收益为PL;采取自主创新策略的成本为CL,PL≥CL>0,额外收益为ΔPi。ΔPi在不同的情形下会略有不同:(1)当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时,额外收益为ΔP1,ΔP1>0;(2)当在位企业选择鼓励模仿策略时,额外收益为ΔP2,ΔP2>0。
假设4在位企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的收益为PN,采取抵制模仿策略的成本为CN,PN≥CN>0。在位企业抵制模仿策略的三种形式的实施力度分别为α1、α2与α3,αi>0且=1,i=1,2,3。
除了需要考虑在位企业以外,补位企业作为潜在竞争者在后发企业追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补位企业可以选择参与策略,与后发企业建立互补关系,击败在位企业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谋取更多的额外收益。相反,补位企业也可以选择不参与策略。观望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博弈的动态过程,寻找机会窗口“乘虚而入”。基于此,本研究提出:
假设5补位企业有参与博弈和不参与博弈两种策略,z表示采取第一种策略的概率。z∈[0,1],为时间t的函数。
假设6补位企业采取参与博弈策略的额外收益为ΔPj。ΔPj在不同的情形下会略有不同:(1)当在位企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后发企业采取模仿式创新策略时,额外收益为ΔP3;(2)当在位企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后发企业采取自主创新策略时,额外收益为ΔP4;(3)当在位企业采取抵制模仿策略时,额外收益为ΔP5。与不参与博弈策略相比,在第一种情形下补位企业主动寻找进入行业的机会窗口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最大,在第二种情形下补位企业获得的额外收益次之,而在第三种情形下在位企业坚决的抵制模仿行为大大降低了补位企业的额外收益[27]。因此,本研究提出ΔP3≥ΔP4>ΔP5>0。
假设7补位企业采取不参与博弈策略会承担损失S1,S1>0。当补位企业采取参与博弈策略,在位企业采取抵制模仿策略时,会承担损失S2,S2>0。
3 第一阶段演化博弈模型
3.1 模型构建
本研究首先构建在位企业与后发企业的第一阶段演化博弈模型及其收益支付矩阵,具体结果如下:
根据表1可知,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期望收益EM为:
表1 企业间动态非对称博弈收益支付矩阵Table 1 Payoffmatrix of enterprises in dynam ic asymmetric game
后发企业选择自主创新策略的期望收益EI为:
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的期望收益ED为:
在位企业选择鼓励模仿策略的期望收益EG为:
综上,得到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和自主创新策略的平均期望收益EL为:
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和鼓励模仿策略的平均期望收益EN为:
最后,计算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复制者动态方程为:
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新策略的复制者动态方程为:
3.2 模型求解
为了得到第一阶段演化博弈的均衡点,令动态复制方程:UL=UN=0。计算可知方程组存在5个稳定点,分别为:E1(0,0)、E2(0,1)、E3(1,0)、E4(1,1)、
为了准确判断出模型中的均衡状态,对复制者动态方程组求偏导,构建雅克比矩阵。雅克比矩阵能够精准刻画博弈主体策略的演进过程,确定博弈模型达到均衡状态。在第一阶段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点E1(0,0)处,雅克比矩阵为:
该矩阵有两个特征根,分别为CL-ΔP2和ΔP2-ΔP1-CN。其他稳定点处的雅克比矩阵的计算与E1相同,因此,不再详细列出其他雅克比矩阵的具体计算过程。最后,汇总雅克比矩阵的行列式与迹(见表2),发现模型参数在不同的限制条件下,行列式与迹的符号会略有不同,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状态也会有所变化。
表2 第一阶段演化博弈模型均衡状态分析Table 2 Equilibrium state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gamem odelin the first stage
3.3 均衡状态分析
根据雅克比矩阵关于演化博弈模型均衡状态的判断准则,系统演化稳定均衡策略(ESS)必须满足detJ>0,trJ<0。基于这一准则分析不同情形下演化博弈模型的ESS。
情形1当CN>ΔP2>CL>ΔP1时,雅克比矩阵的行列式与迹的符号,以及模型的均衡状态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表3 情形1时第一阶段演化博弈模型均衡状态分析Table 3 Scenario 1-equilibrium state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in the first stage
此时,演化博弈模型有唯一的系统演化稳定均衡点E1(0,0)。可见,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演化,最终趋于稳定在E1(0,0),即后发企业采取自主创新策略,在位企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这可能是因为自主创新策略的额外收益高于其成本,使得理性的后发企业向自主创新策略演化,而高的成本投入使得在位企业向鼓励模仿策略演化。经过长期的策略选择之后,系统最终稳定于ESS(自主创新,鼓励模仿)。
情形2当CN>ΔP2>ΔP1>CL时,雅克比矩阵的行列式与迹的符号,以及模型的均衡状态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表4 情形2时第一阶段演化博弈模型均衡状态分析Table 4 Scenario 2-equilibrium state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in the first stage
此时,演化博弈模型有E1(0,0)和E2(0,1)两个系统演化稳定均衡点。可见,当后发企业采取自主创新策略的成本较小时,经过长期的博弈后,其稳定均衡点为自主创新策略。而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仍不能确定。结合情形1的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行为与CL密切相关。当ΔP1<CL时,在位企业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向成本较低的鼓励模仿策略演化。当ΔP1>CL时,此时无论在位企业采取抵制模仿策略还是鼓励模仿策略,都无法降低后发企业获得的较高收益。
情形3当CN>CL>ΔP2>ΔP1时,雅克比矩阵的行列式与迹的符号,以及模型的均衡状态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表5 情形3时第一阶段演化博弈模型均衡状态分析Table 5 Scenario 3-equilibrium state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gamemodel in the first stage
此时,演化博弈模型有唯一的系统演化稳定均衡点E3(1,0)。可见,无论系统初始状态如何演化,最终趋于稳定在ESS(1,0),即后发企业采取模仿创新策略,在位企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创新策略的高成本使得后发企业向成本较低且具有较高成功可能性的模仿式创新策略演化,促使后发企业通过创造性模仿实现赶超。同理,在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下,在位企业最终稳定于鼓励模仿策略。
最后,当博弈参与者的收益和成本处于以下任意情形时:CL>CN>ΔP2>ΔP1、CL>ΔP2>CN>ΔP1或CL>ΔP2>ΔP1>CN,雅克比矩阵的行列式与迹的符号以及模型的均衡状态与情形3相同。
4 第二阶段演化博弈模型
第一阶段演化博弈围绕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展开,两者没有合作的可能,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属于典型的零和博弈模型。基于后发企业追赶的复杂情境,本研究在第二阶段演化博弈模型中引入补位企业,试图探究补位企业的决策是否会改变博弈的演进过程、演进路径和演进结果。在第二阶段演化博弈模型中,三方主体从强竞争关系的零和博弈向互补竞合关系的非零和博弈转变,有利于后发企业实现更快、更强、更前瞻的追赶战略布局。
4.1 模型构建与求解
基于研究假设,本研究构建了第二阶段演化博弈模型及其收益支付矩阵,具体结果如下。
表6 .1在位企业采取抵制模仿策略下三方博弈参与者的收益支付矩阵Table 6.1 Payoffmatrix when incumbent select resisting im itation strategy
表6 .2在位企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下三方博弈参与者的收益支付矩阵Table 6.2 Payoffmatrix when incumbent select encouraging im itation strategy
关于第二阶段三方博弈主体的平均期望和复制者动态方程的计算过程与第一阶段相同,考虑到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详细列举计算过程,将具体计算结果展示如下:
表6 .3在位企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下三方博弈参与者的收益支付矩阵Table 6.3 Payoffmatrix when incumbent select encouraging im itation strategy
表6 .4在位企业采取抵制模仿策略下三方博弈参与者的收益支付矩阵Table 6.4 Payoffmatrix when incumbent select resisting im itation strategy
后发企业采取模仿式创新策略M和自主创新策略I的收益分别为:
在位企业采取抵制模仿策略D和鼓励模仿策略G的收益分别为:
补位企业采取参与策略A和不参与策略W的收益分别为:
三方博弈主体的复制者动态方程租为:
令:UL=UN=UE=0,计算得到第二阶段演化博弈模型的8 个稳定点:E1(0,0,0)、E2(0,0,1)、E3(0,1,0)、E4(0,1,1)、E5(1,0,0)、E6(1,1,0)、E7(1,0,1)、E8(1,1,1)。 为了准确判断第二阶段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状态,分别计算8个稳定点处的雅克比矩阵,及其行列式与迹,将计算结果汇总如表7。
表7中,稳定点处的行列式与迹的符号,及其均衡状态会因为参数取值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导致系统的策略稳定均衡点仍未能确定。根据演化博弈理论可知,在博弈主体的策略不断的演进过程中,U′<0时系统演化达到ESS。与第一阶段博弈模型相比,第二阶段模型讨论了损失带来的影响,以及在位企业不同抵制模仿行为对于博弈的影响,这使得雅克比矩阵过于复杂,难于确定其行列式与迹的符号,因此令:U′L=U′N=U′E=0,分别讨论不同情形下三方博弈参与者的策略行为,以及ESS。
表7 第二阶段演化博弈模型均衡状态分析Table 7 Equilibrium state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gamemodel in the second stage
4.2 均衡状态分析
计算得到三方博弈参与者的复制者动态微分方程组如下:
(1)对于后发企业而言,当(1-y)z(ΔP3-ΔP4)+CLyΔP1=0时,U′L=0,此时x所有的取值均为系统的稳定均衡点。 当(1-y)z(ΔP3-ΔP4)+CL>yΔP1时,且此时x=1时的策略是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在这种情形下,后发企业最终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当(1-y)z(ΔP3-ΔP4)+CL<yΔP1时,且此时x=0时的策略是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即后发企业最终选择自主创新策略。
(2)对于在位企业而言,当xzΔP3+(1-x)z(ΔP4-ΔP5)-CN-zS2=0时,U′N=0,此时y所有的取值均为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当xzΔP3+(1-x)z(ΔP4-ΔP5)-CN-zS2>0时,此时y=1时的策略是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在这种情形下,在位企业最终选择抵制模仿策略。当xzΔP3+(1-x)z(ΔP4-ΔP5)-CN-zS2<0时此时y=0时的策略是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即在位企业最终选择鼓励模仿策略。
(3)对于补位企业而言,当(1-y)α3PN+x(1-y)ΔP3+xy(ΔP5+ΔP1)+(1-x)S1=0时,U′E=0,此时z所有的取值均为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当(1-y)α3PN+x(1-y)ΔP3+xy(ΔP5+ΔP1)+(1-x)S1>0 时且,此时z=1时的策略是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在这种情形下,补位企业最终选择参与策略。当(1-y)α3PN+x(1-y)ΔP3+xy(ΔP5+ΔP1)+(1-x)S1<0时,此时z=0时的策略是系统的稳定均衡点,即补位企业最终选择不参与策略。
5 数值算例与仿真分析
三方博弈参与者的策略演进路径不仅仅与复制者动态方程中各个参数的取值有关,而且也与每个博弈参与者的初始策略选择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系统中每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演进过程还会受到其他两位博弈参与者策略选择产生的联合效应的影响。为了更加直观地表明在位企业、后发企业和补位企业的演化稳定策略的演进规律,本研究以后发企业为算例,分别分析两方博弈和三方博弈策略的演进稳定均衡点,并运用Matlab软件基于博弈参与者初始策略选择模拟演化博弈模型的动态演进过程。设博弈收益支付矩阵中各参数取值分别为:PL=PN=CN=CL=30,ΔP1=5,ΔP2=10,ΔP3=20,ΔP4=15,ΔP5=5,S1=20,S2=25,α3=0.3。
5.1 第一阶段初始策略选择仿真分析
对于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仿真研究,本研究首先将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的概率固定在不同的程度上,分别探究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的概率对于后发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本研究将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的概率分别固定在0.1、0.5和0.9水平上,绘制后发企业策略选择的仿真图如下。从图1可见,在不同的在位企业策略选择的初始概率下,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概率最终都会收敛于1。这表明,无论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的初始概率如何调整,后发企业最终都会选取“模仿式创新”策略。在图1和图2中,实线表示P(i)=0.1,虚线表示P(i)=0.5,点划线表示P(i)=0.9,i=(x,y)。
图1 后发企业策略选择动态演进过程图Figure 1 Dynam ic evolution process chart of strategy selection for latecom ers
对于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仿真研究,本研究首先将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概率固定在不同的程度上,分别探究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概率对于在位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本研究将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概率分别固定在0.1、0.5和0.9水平上,绘制在位企业策略选择的仿真图如下。从图2可见,在不同的后发企业策略选择的初始概率下,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的概率最终都会收敛于0,且收敛速度随着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概率增大而加快。这表明,无论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的初始概率如何调整,在位企业最终都会选取“鼓励模仿”策略。同时,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概率增加会加速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鼓励模仿”策略的过程。
图2 在位企业策略选择随时间变动的动态演进过程图Figure 2 Dynam ic evolution process chart of strategy selection for incumbent
综上,本研究综合考虑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的概率和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概率对于演化博弈模型稳定均衡点的影响,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博弈主体行为的动态演进过程。仿真过程中,本研究将博弈主体选择初始策略的概率分别固定在0.1、0.3、0.5、0.7和0.9水平上,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每一条实线都形象的展示了不同情境下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初始状态、稳定状态,以及演化过程。
图3 两方博弈模型中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动态演进过程图Figure 3 Dynam ic evolution process chart of strategy selection for bipartite gamemodel
显然,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模仿式创新”策略,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鼓励模仿”策略,即演化博弈模型有唯一的演化稳定均衡点,最终收敛于ESS(1,0)。当在位企业关注竞争者的模仿行为,且开始采取措施抵制这些模仿行为时,后发企业应减少模仿行为,避免与在位企业恶意竞争。当在位企业竭力抵制模仿行为时,表明这些被保护起来的资源正是在位企业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这也大大增加了后发企业倾向于通过模仿式创新实现追赶的可能性。最后,在位企业收敛到稳定均衡策略的速度随着后发企业的策略初始值得增加而加快。这是因为在位企业难于预测后发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推出的新产品所带来的威胁,因此当后发企业倾向于模仿式创新策略时,在位企业也倾向于采取鼓励模仿策略。同时,在位企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还能够实现对后发企业在创新机会感知、创新机会创造方面的间接控制,保证后发企业的研发活动紧随在位企业而非赶超。
5.2 第二阶段初始策略选择仿真分析
第一阶段演化博弈模型有唯一的演化稳定均衡点(1,0),即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模仿式创新”策略,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鼓励模仿”策略。然而补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是否会对这一结论产生影响,补位企业的策略选择又是如何影响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的。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对第二阶段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将三个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初始值分别固定在0.1、0.5和0.9水平上,具体结果如下。在图4、图5和图6中,实线表示P(i)=0.1,虚线表示P(i)=0.5,点划线表示P(i)=0.9,i=(x,y,z)。
图5 在位企业策略选择变动的动态演进过程图Figure 5 Dynam ic evolution process chart of strategy selection for incumbent
从图4可见,在不同的后发企业策略选择的初始概率下,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有唯一的系统演化稳定均衡点,最终收敛于ESS(1,0,1)。也就是说,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模仿式创新”策略,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鼓励模仿”策略,补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参与”策略。另外,该模型的收敛速度随着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概率增加而加快。这表明当后发企业更倾向于采取模仿式创新策略时,会促进演化博弈模型向ESS(1,0,1)的动态演进。
图4 后发企业策略选择变动的动态演进过程图Figure 4 Dynam ic evolution process chart of strategy selection for latecomers
从图5可见,在不同的在位企业策略选择的初始概率下,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有唯一的系统演化稳定均衡点,最终收敛于ESS(1,0,1)。也就是说,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模仿式创新”策略,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鼓励模仿”策略,补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参与”策略。另外,该模型的收敛速度随着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的概率增加而减慢。这表明当在位企业更倾向于采取抵制模仿策略时,会抑制演化博弈模型向ESS(1,0,1)的动态演进。
从图6可见,在不同的补位企业策略选择的初始概率下,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有唯一的系统演化稳定均衡点,最终收敛于ESS(1,0,1)。这与上述研究结论是一致的。然而,该模型的收敛速度随着补位企业选择参与策略的概率增加而加快。这表明当补位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参与策略时,会促进演化博弈模型向ESS(1,0,1)的动态演进。
图6 补位企业策略选择变动的动态演进过程图Figure 6 Dynam ic evolution process chart of strategy selection for new entrance
综上,本研究综合考虑在位企业、后发企业和补位企业的初始策略选择对于演化博弈模型稳定均衡点的影响,更加直观地展示博弈主体行为的动态演进过程。仿真过程中,本研究分别将三方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初始值固定在0.1、0.5和0.9水平上,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图中每一条实线都形象的展示了不同情境下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初始状态、稳定状态,及其演化过程。
图7 三方博弈模型中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动态演进过程图Figure 7 Dynam ic evolution process chart of strategy selection for tripartite gamemodel
显然,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模仿式创新”策略,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鼓励模仿”策略,补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参与”策略。另外,当后发企业选择模仿式创新策略的概率和补位企业选择参与策略的概率逐渐增加时,会促进演化博弈模型向ESS(1,0,1)的动态演进,而在位企业选择抵制模仿策略的概率逐渐增加时,会抑制演化博弈模型向ESS(1,0,1)的动态演进。与第一阶段演化博弈模型对比发现,补位企业的初始策略选择不会改变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但是当补位企业的初始策略选择概率逐渐增加时会促进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收敛于策略稳定点,加速演化博弈模型最终收敛于ESS(1,0,1)的过程。
6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从异质性资源的模仿性和替代性角度构建在位企业、后发企业和补位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挖掘后发企业实现赶超的微观机理。首先,本研究构建了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的两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更倾向于采取成本低、风险小的“模仿式创新”策略,而在位企业不会竭力抵制后发企业的模仿行为,反而会鼓励后发企业模仿。这是因为后发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推出的新产品的替代性难以预测。当后发企业倾向于模仿式创新策略时,在位企业也倾向于采取鼓励模仿策略。同时,在位企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能够保证后发企业的研发活动紧随在位企业而非赶超。这一结论与现有研究中涉及创新行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7,12,27]。
其次,本研究在两方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博弈主体构建了在位企业、后发企业和补位企业的三方博弈模型。相较于两方博弈模型,该模型讨论了损失对于三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同时充分考虑了在位企业三类抵制模仿的行为对于后发企业和补位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该模型能够更加清晰地阐释补位企业的行为对博弈模型的影响,以及在更符合实际的情境中三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当补位企业也参与其中时,并没有改变后发企业和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但是补位企业选择参与策略的概率增加,有利于加速后发企业和在位企业收敛到稳定策略均衡点,最终在位企业、后发企业和补位企业的策略选择分别收敛于“鼓励模仿”策略、“模仿式创新”策略和“参与”策略。
目前关于后发企业追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基于现有研究,提炼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如下。第一,本研究在充分考虑异质性资源的模仿性和替代性的基础上,深化了后发企业追赶研究的理论性分析。现有研究对于后发企业追赶的分析主要探究了异质性资源的模仿性[1,3,7],试图探究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创造性模仿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和竞争力,而围绕利用异质性资源的替代性实现赶超展开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同时考虑异质性资源的模仿性和替代性产生的交互影响的研究也相对比较匮乏。本研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以异质性资源的模仿性和替代性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后发企业实现赶超的追赶路径及其演化过程,提炼出后发企业追赶路径的演化情境、演化过程和演化结果,在理论层面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理论的相关研究。第二,本研究不仅仅关注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双方的策略选择,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补位企业作为潜在竞争者的决策行为及其对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决策的影响,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的情境化和动态性的理论分析。现有研究多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之间的追赶过程[33-35],少有研究将补位企业考虑到研究框架中。本研究构建了在位企业、后发企业和补位企业的两阶段演化博弈模型,试图回答“后发企业赶超在位企业的追赶路径是什么”,“补位企业的出现是否会改变博弈模型的演进过程、演进路径和演进结果”。本研究进一步从情境角度拓展了后发企业追赶议题的研究框架,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理论相关研究。
另外,本研究结合创新资源和情境探索了后发企业的追赶路径演化问题,研究结论对后发企业实现赶超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1)相较于自主创新,后发企业应采取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模仿式创新策略。模仿式创新对于创新资源不丰富的后发企业而言适用性较强,能够避免承担自主创新的巨大风险。后发企业通过整合利用与竞争对手密切相关的信息的模仿式创新可以保障追赶路径的演化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2)后发企业在创造性模仿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新产品的不可模仿性,更重要的是提高新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具有高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新产品日益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能够快速、广泛的获取顾客的认可,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进而为实现赶超奠定基础。(3)后发企业应该重点关注补位企业在赶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补位企业作为潜在竞争者,其决策行为不仅会影响后发企业追赶的演化路径、演化过程和演化结果,而且能够促进博弈主体从强竞争关系向互补竞合关系转变,协同共助实现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