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及石墨烯/氮化硼的电子结构特性研究
2022-05-17王俊强朱泽华武晨阳李孟委
齐 越,王俊强,朱泽华,武晨阳,李孟委
(1.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太原 030051;2.中北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太原 030051)
0 引 言
2004年科研人员发现石墨烯并且证明其可以稳定存在[1],打破了人们对于单原子层晶体不能稳定存在的传统认识,兴起了二维材料及其相关器件的研究热潮[2-5]。石墨烯作为典型的二维纳米材料,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蜂窝状的碳材料,厚度约0.34 nm[6]。研究发现,石墨烯特殊的蜂窝状点阵结构呈现出许多优异的特性,在室温下悬浮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高达200 000 cm2/(V·s)[7],远远超过了硅的迁移率。此外,石墨烯具有超高的半导体工艺兼容性,已成为未来纳米电子器件的重要候选材料。
目前石墨烯主要在光电器件[8-10]、柔性器件[11-13]、能源器件[14-16]以及传感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石墨烯的导热系数高达5 000 W/(m·K)[17],Yin等[18]通过拉曼法测得2 500 K下石墨烯的G模声子能量,为石墨烯应用于高温器件提供了支撑。载流子迁移率作为衡量石墨烯导电性能的重要参数,是描述石墨烯基器件性能的关键指标。研究表明温度和杂质浓度等因素均会对石墨烯的迁移率产生影响,实验制备的石墨烯器件迁移率远远低于理论值[19-22]。此外,石墨烯的零带隙特性阻碍了其在电子纳米器件中的应用。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石墨烯的输运特性显得尤为重要。继石墨烯后,氮化硼(BN)是最流行的二维材料,与石墨烯的晶格匹配度极高。BN拥有与石墨烯类似的蜂窝网状晶格结构,是由氮和硼的交替排列形成的,其中N原子和B原子的夹角为120°[23]。由于BN化学性能极为稳定,熔点高达3 000 ℃,有非常高的热导率和电绝缘性能[24-27],可应用于石墨烯的高温防护。理论研究表明在狄拉克点处,BN衬底上的单层石墨烯结构会有很小的带隙和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Balu等[28]发现在电场作用下,石墨烯/氮化硼的带隙主要通过调控石墨烯产生。并且掺杂Ti、Co、Mn等金属原子[29]使石墨烯/氮化硼结构的价带和导带呈现不同的电子态,掺杂B、N等非金属原子[30-31]会使石墨烯/氮化硼结构的带隙打开。石墨烯与BN结构的堆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AA堆叠,所有的C原子垂直排列在B、N原子上;另一种是AB堆叠,即B或N中的一种原子位于C原子的下方,另一种位于C原子六角蜂窝网状晶格的中心。目前对AB堆叠方式的异质结构研究较多[32-33],与AB堆叠方式比较,在相同的层间距下,AA堆叠模式带隙具有较大的带隙,可更好地应用于高频、高温半导体器件如场效应管,因此研究AA堆叠的电子结构很有必要。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与非平衡格林函数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石墨烯迁移率在50~400 K范围内的变化,计算了AA堆叠石墨烯/氮化硼结构(G/BN)的能带、态密度、电子密度,分析了层间距对带隙开度变化的影响,为石墨烯基纳米电子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 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从头计算的软件包ATK,基于密度函数理论的局域密度近似(LDA)和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石墨烯及G/BN结构的电子特性。图1(a)为石墨烯的原子结构模型,C—C键长为0.142 nm,并在输运垂直方向(Z轴方向)上选取2 nm真空胞,在Methfessel-Paxton积分下k点采样值为33×33×1,实空间密度网格设置为90 Hartree,所构建的模型均经过弛豫后进行了石墨烯的能带、态密度、声子谱计算。为了进一步研究石墨烯的迁移特性,计算哈密顿量导数,采样数据点为11×11×1,电声子耦合矩阵选取K点([0.6,0.6,0.0])和Γ点([0.0,0.0,0.0])附近的布里渊区采样,分别计算不同温度下的迁移率。此外,G/BN结构模型如图1(b)、(c)、(d)所示,都是sp2键六角结构,其中碳原子垂直放置在硼原子和氮原子的正上方,分别对原胞和5×5的超胞结构进行计算,k点采样值设置为33×33×1,实空间密度网格设置为400 Hartree,输运垂直方向上也选取了2 nm真空胞,先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态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下研究了不同层间距下的能带、态密度以及电子密度变化。
图1 石墨烯和G/BN模型。(a)石墨烯;(b)G/BN超胞的正视图;(c)G/BN原胞结构;(d)G/BN超胞的俯视图Fig.1 Structural model of graphene and G/BN. (a) Diagram of graphene; (b) front view diagram of G/BN supercell structure;(c) diagram of G/BN protocell structure; (d) top view diagram of G/BN supercell structure
2 结果与讨论
2.1 石墨烯的输运性质
图2 石墨烯计算结果图:(a)电子色散;(b)态密度;(c)声子色散;(d)迁移率Fig.2 Calculated results of graphene: (a) electron dispersion diagrams; (b) density of states; (c) phonon dispersion diagrams; (d) mobility curve of graphene
2.2 G/BN结构的电子结构
石墨烯超高的迁移率使其成为制备纳米器件的重要材料,但是由于易氧化或被污染,未保护的纳米器件寿命会大大降低。与石墨烯匹配系数极高的氮化硼性能稳定,是良好的保护层,同时也能提高石墨烯器件的迁移率[36-37]。本文中对于G/BN结构讨论了其层间作用对带隙的影响。在G/BN原胞结构的电子能带色散图中,对布里渊区域的对称点(即Γ、K、M、Γ)进行分析,层间间距为不同的值:0.27 nm、0.30 nm、0.33 nm和0.37 nm,计算形成0.718 eV、0.306 eV、0.117eV和0.030 eV的直接带隙且穿过布里渊区对称K点,如图3(a)~(d)所示。此外,层间距为0.40 nm时的能带带隙为0.010 eV。从带隙值可以得出:层间耦合效应随着层间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与早期的研究结果相同[31,38-39]。同样地,计算了5×5的超晶胞结构的电子色散,在布里渊区高对称点进行,即Γ、K、M、Γ,如图4所示,带隙分别为0.741 eV、0.298 eV、0.230 eV、0.031 eV。当带隙为0.011 eV时,层间距为0.40 nm,也表现出与原胞结构相同的层间耦合效应。不同的是,随着原子个数的增加,超胞结构的带隙值与原胞结构有较小的差值,能带结构更复杂,这是多原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石墨烯和BN层间距的带隙变化,态密度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图5(a)~(d)分别为层间距为0.27 nm、0.30 nm、0.33 nm和0.37 nm的态密度图。图6所示为G/BN超胞结构的态密度图,数据点采样为-4 eV到4 eV。图中,费米能级左侧为价带,在费米能级附近主要由p轨道组成,s轨道贡献也有一部分;费米能级右侧为导带,由s、p轨道组成。状态越平坦,态密度越大,在费米能级处能量为零,层间间距导致导带和价带收敛于零带隙。带隙随着G/BN结构层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层间距离减小可以诱导石墨烯打开一个大的缺口,这可能是由周围的态密度降低所致。
图5 不同层间间距G/BN原胞的态密度图Fig.5 DOS of G/BN protocell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layer spacing
图7和图8分别显示了G/BN原胞结构和超胞结构的电子密度图,图(a)~(d)分别表示层间距为0.27 nm、0.30 nm、0.33 nm和0.37 nm的结果,图中的图例表示等值面的密度,图中白色线为等值线,研究发现两个C原子局域趋势相同,悬空于碳原子平面上下区域的大π键特征;B、N电子局域度高的区域不再位于两个原子的中间,而是趋向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随着层间距增加,最大电子密度值在增加,在层间距为0.37 nm时电子密度最大,但层间未成键;层间距不同,层间耦合程度不同,是因为电荷聚集或偏离的程度不同。
图7 不同层间间距G/BN原胞的电子密度图Fig.7 Electron density of G/BN protocell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layer spacing
图8 不同层间间距G/BN超胞的电子密度图Fig.8 Electron density of G/BN supercell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layer spacing
3 结 论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及温度对石墨烯迁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是零带隙的半导体,随着温度增加,其迁移率呈幂指数趋势减小。此外,研究发现AA堆叠G/BN的带隙随着层间间距的增加而减小,导带与价带间的能量差减小。本研究为石墨烯基纳米电子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推动石墨烯纳米器件的工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