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膀胱容量测定仪结合膀胱扫描仪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022-05-17王进菊李应国

辽宁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源性尿路感染脊髓

王进菊 李应国 苏 畅 马 静

信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能够导致患者出现尿潴留、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临床上通常采用饮水计划间歇导尿等方法确定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时间,但由于不能准确判断导尿时机和膀胱的性质,通常会增加肾积水以及感染的可能[3-4]。膀胱容量测定仪能够检测患者的膀胱容量,膀胱检测仪能够检测尿量[5-6],但关于二者联合应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效果如何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医院收治的10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探讨膀胱容量测定仪结合膀胱扫描仪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56)。纳入标准:①符合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7];②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8];③临床资料完整;④B超、尿常规检查正常;⑤膀胱安全容量≥300mL。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有膀胱肌肉损伤者;③伴有严重泌尿系统感染者;④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尿道出口梗阻或逼尿肌收缩无力者。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5.69±3.25)岁;膀胱排尿情况:潴留20例,失禁24例,潴留合并失禁2例。研究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35.72±3.34)岁;膀胱排尿情况:潴留24例,失禁29例,潴留合并失禁3例。2组性别、年龄、膀胱排尿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组均经B超和尿常规检查,并进行饮水管理。饮水计划:从7:00到20:00期间每间隔2h指导患者饮水300mL,总饮水量为2000mL,叮嘱患者20:00后尽量不饮水,2组均给予间歇导尿。对照组间歇导尿4~6次/d,每4~6h导尿一次,导尿时间点为06:00、09:00、12:00、15:00、18:00以及21:00,并记录导尿次数、导尿时间以及尿量。研究组采用膀胱容量测定仪检测膀胱性质[包括正常膀胱(350~500mL)、大膀胱(>500~800mL)、小膀胱(<350mL)]和安全容量,导尿过程中通过膀胱扫描仪进行指导,当尿量在1/3~2/3安全容量时每间隔1h采用膀胱扫描仪扫描一次,当尿量小于1/3安全容量时每隔2h扫描1次,待达到安全容量后给予患者间歇导尿,并记录扫描量、导尿时间以及尿量,当膀胱容量<20%或残余尿量<100mL时停止导尿。2组均经膀胱功能训练。①代偿性排尿训练:针对括约肌和逼尿肌活动不足的患者采用Creda按压法;②盆底肌训练:针对盆底仍有收缩功能的尿失禁者;③排尿意识的训练:针对留置尿管者;④反射性排尿训练:针对照顾者愿意参与训练或脊髓损伤手功能允许的患者;⑤肛门牵张训练:针对盆底肌痉挛者;⑥行为技巧训练:针对可训练延时排尿者[9-10]。2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治疗前后尿白细胞计数和导尿次数:治疗前1d、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2组尿白细胞计数和导尿次数;②观察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治疗前1d、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11]评估2组生活质量,内容包括“您漏尿的次数”等3个问题,分值0~37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③查阅病历,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

2 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ICI-Q-SF评分比较 治疗前1d,2组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ICI-Q-SF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2组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ICI-Q-SF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研究组有2例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57%(2/56),对照组有8例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8/46),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校正χ2=5.455,P=0.020)。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表现为括约肌及膀胱逼尿肌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拔除尿管后,常规的导尿次数主要依据定时夹闭尿管和饮水计划形成的经验,间歇导尿4~6次/d,缺乏准确性,并且也忽略了对膀胱病变性质和功能的了解,往往容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13]。早期采用合理的干预措施处理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ICI-Q-SF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尿白细胞计数、导尿次数以及ICI-Q-SF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更低,且研究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膀胱扫描仪结合膀胱容量测定仪进行导尿能够减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白细胞计数及导尿次数,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够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临床上通常采用耻骨上膀胱叩诊等方式确定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时间,但缺乏准确性,难以确定导尿时机、膀胱病变性质和功能,容易引起尿路感染[14]。尿流动力学作为神经源性膀胱价值定性的金标准,虽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但该方法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医院一般不具备此种检查条件[15]。本研究研究组首先采用膀胱容量仪判定患者膀胱容量,为临床早期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提供指导依据,之后采用膀胱扫描仪确定患者的尿量,及时准确获得患者膀膀胱残余尿量情况,并能够确定导尿时间点,能够有效降低导尿次数,从而减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膀胱扫描仪结合膀胱容量测定仪能够减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白细胞计数及导尿次数,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够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

猜你喜欢

源性尿路感染脊髓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女性多喝水尿路感染风险小
注意!疼痛信号在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