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2022-05-17戚丽华
戚丽华,刘 杰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检验科,北京 100700)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气溶胶或被污染的手和物品传播。引发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而且感染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难以区分[1-2]。自2019年12月开始,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已在全球流行超过两年,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COVID-19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就医标准,这些改变也影响了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检出率。本研究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2018至2021年共4年间8种呼吸道病原体(肺炎支原体、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衣原体、嗜肺军团菌)利用患者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究COVID-19疫情前后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变化,为提高呼吸道感染的防控能力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4年间全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和呼吸道病原体多重IgM检测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检测结果。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时间,将资料分为疫情前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和疫情后组(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
1.2 检测方法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被动凝集法,国械注进20173406811)。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梯度稀释的致敏粒子与人血清中存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呼吸道病原体多重IgM检测采用呼吸道病原体谱抗体IgM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国械注进20143405426)。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稀释的患者血清与包被有检测基质的载片温育,如果样本阳性,特异性IgM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在第二步温育时,结合的抗体与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反应,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特异性荧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和等级资料以数量和阳性率表示,阳性率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患者流行病学信息 两个项目每年检测患者数量见表1。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共计2 854人,其中疫情前组1 383人,疫情后组1 471人;男性1 568人,女性1 286人;年龄7 d~98岁,儿科2 815人,成人科室39人;检测患者数量2020年相对疫情前减少了57.6%,2021年又比疫情前高出76.6%。呼吸道病原体多重IgM检测共计7 784人,其中疫情前组4 207人,疫情后组3 577人;男性4 599人,女性3 185人;年龄1 d~102岁;儿科5 326人,成人科室2458人。检测患者数量2020年相对疫情前减少了53.0%,2021年又比疫情前高出23.0%。疫情前后检测患者的科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018至2021年检测患者数量分布情况
表2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患者来源分布情况
2.2 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见图1。抗体阳性率从疫情前的32.1%下降到疫情后的20.7%,疫情后抗体水平相对于疫情前显著下降(P<0.05)。
图1 疫情前后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分布情况
呼吸道病原体IgM检测结果见图2。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嗜肺军团菌的IgM抗体阳性率则表现出疫情后显著提高(P<0.05)。例如,甲型流感病毒IgM阳性率从疫情前的12.7%升高到疫情后的22.1%,乙型流感病毒IgM阳性率从疫情前的14.2%升高到30.2%,嗜肺军团菌IgM阳性率也从2.7%升高到7.2%。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衣原体IgM抗体阳性率疫情后显著下降(P<0.05)。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IgM阳性率从1.6%下降到0.6%,副流感病毒IgM阳性率从2.6%升高到1.0%。其中,按照患者来源分析,副流感病毒以儿科检出率下降为主,成人科室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病毒以成人科室检出率下降为主,儿科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他病原检出率,儿科和成人科室的变化趋势一致。
图2 疫情前后呼吸道病原体IgM检测阳性率分布(%)
3 讨论
儿科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优势学科,因此儿童患者较多。儿童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呼吸、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而且佩戴口罩的依从性较低[1],是呼吸道感染的易感群体。本研究发现,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仍然以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为主。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少年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2]。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在少年儿童中的检出率为10.6%~35.5%[3]。比较结果显示,疫情开始后,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从32.1%下降到20.7%,且抗体水平显著低于疫情前(P<0.05)。此外,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衣原体血清学检测同样提示疫情开始后IgM抗体阳性率显著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COVID-19疫情开始后,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行为加强。COVID-19疫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在卫生习惯上,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生活习惯,将围餐吃饭方式转换为分餐制等;在出行方面频次降低,范围缩小等。公共场所也从多方面加强了消毒工作和人员出入管控。疫情开始后出行居民佩戴口罩的比例高达99.3%[1],高于疫情前的16.1%[4]。而且少年儿童因停课休园等公共防疫措施,聚集性感染的机会减少。因此,疫情开始之后大众与传染源接触减少,传播途径被阻挡,在控制COVID-19疫情的同时也抑制了这些呼吸道病原的传播。
然而,与上述病原相反,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嗜肺军团菌的IgM抗体阳性率则表现出疫情后显著提高(P<0.05)。其中,流感病毒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毒,在全球范围能多次引起大流行。且据报道,甲型流感病毒和嗜肺军团菌是最常见的SARS-CoV-2合并感染病原体之一[5]。推测这3种病原体阳性率提高可能是与疫情期间大众就医行为改变有关。包括SARS-CoV-2、流感病毒等在内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之间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因此难以区分[6-7]。有报道疫情前的2018至2019年,冬春季上海市浦东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就诊率为58.5%[8]。2020年疫情刚开始,大众就诊更加谨慎,有调查显示2020年2月,有51.9%未带患儿仅家长前来就诊,而实际前来就诊的患儿则病情比以往更加严重[9]。2021年就诊率方面的调查报道还相对较少,但是有研究发现受COVID-19疫情影响,居民更加注重健康体检[10]。而且,疫情期间对于呼吸道感染症状及防控措施的宣讲力度大幅加强,有多项措施例如增加测温关卡、健康宝弹窗等,限制发热患者进出公共场所等。人群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呼吸道感染症状都更加敏感,大众就医的依从性提高。因此,COVID-19疫情期间,大众的主动和被动就医行为都有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原的检出率。从本院4年间的检验患者数量同样可以看出,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患者数量相对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减少了53.0%~57.6%,而2021年则大幅增加,相对疫情前增加了23.0%~76.6%。这进一步反映出COVID-19疫情对大众就医行为的影响。
此外,嗜肺军团菌是引起军团病的主要病原菌,易定植于水系统[11],包括空调冷凝水、淋浴房水管等处,可借助气溶胶感染人体。COVID-19疫情后嗜肺军团菌IgM抗体阳性率提高,推测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公众居家时间大幅增加,空调使用频率增加,导致人员更多地暴露于嗜肺军团菌定植的环境。嗜肺军团菌的易感人群为50岁以上男性[12],但是也会引起儿童感染。广州的一项研究报道住院患儿的嗜肺军团菌感染率为3.44%[13]。本研究儿童检出率疫情前为2.2%,但是疫情开始后提高到7.1%,成人检出率也从3.7%提高到7.3%。这一显著变化需要着重注意,建议扩大调查范围,加强环境监测,如确实存在嗜肺军团菌定植严重的情况,需要加强相应的清洁消毒措施,以避免COVID-19疫情下继发不必要的感染。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COVID-19疫情对呼吸道感染检查人数,及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血清学检出率有明显的影响。个人防护行为加强、公共场所清洁消毒措施力度加大、公众防疫政策实施等从阻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各方面减少了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传播。大众就医行为的改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原检出率。对于嗜肺军团菌等环境定植菌,应当加强环境监测,避免造成COVID-19疫情继发不必要的卫生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