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2-05-17许晶玉朱昌森
许晶玉 朱昌森
(延边大学,吉林延边 133000)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意见》,高等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创新创业的目标导向,从能力要求、环境要求、平台建设、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质量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当前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性课题。创新创业教育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有效执行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服装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满足创新自主型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实现教育与行业的有效对接,使其符合时代发展与行业的变化发展。二是解决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困阻与问题,整合多方位教育建设资源,使学生获得更宽泛和深化的就业创业发展空间。三是会提升专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得到更有利的专业支撑,同时具备更多元的社会竞争力。
对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来说,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顺应行业发展的教育规划路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对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明确,以此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体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应根据专业特性,全面覆盖专业教育的全程,并着重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创业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以创新引领创业的人才教育发展路径。对于服装与服饰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方面。因此,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层次和立体化呈现,突出课程结构设计,在强化理论课程改革的同时丰富实践课程体系,强调创新思维培养与创业能力发展,有机结合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内在创业潜能和创造力。
一、确立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1.以行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处于从生产外延型向自主研发型的转型升级阶段,对服装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避免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脱节,导致培养的服装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造成毕业生从业方向的困惑。因此,根据服装行业的发展分析人才能力需求,以此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总体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应具备以服装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基础的专业能力;分析行业发展为基点的专业适应能力;针对市场动态变化的综合应变能力;拓展专业知识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强调以市场需求为背景的创新能力及以社会经济为前提的创业能力。这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能力要求,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作引证。
2.制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以来,在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实行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至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有新的问题呈现,依然有待于调整改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使创新创业贯穿于专业教育体系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符合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应以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为载体,以多元化教学平台为手段,以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为保障,以创业孵化关联体系为路径,以培养多维化服装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纵横结合,最终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有效的,符合专业发展实际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蓝图。
二、构建创新创业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全程的载体,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具体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需通过课程建设来实现转化,体现多维化和立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实现创新创业型服装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理念是相通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又是专业教育的强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将“双创”理论与专业理论并置实施基础理论教学;将创新意识培养融入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创新思维的引导;将专业技能课程与创新实践课程融合,拓展专业技能教育范畴;将专业实训与创业体验衔接,巩固专业综合实践效能。这将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依照专业特点,从专业角度出发,突出创新理念,增强创业意识。
2.设置特色化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由“双创”理论为基础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和专业教育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类课程以宏观的人文科学为主要教学内容来设置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以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必修模块,以专业选修课程和多元方向课程为选修模块,设置与之相应的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专业教育类创新创业课程以专业教学为框架,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业意识的培养。特色课程的设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掌握与知识应用相结合,接洽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多维度的思维整合模式。同时,容扩线上、线下的慕课与学术讲座,预设学科交叉、视界拓展、多元实践的课外延展教学。
3.规划创新创业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设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直接对应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指导性提纲。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相应的理论或进行实践性示范,在某种固定框架内实施教学活动,局限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划中,应融入创新型教学模式,启用实景教学、体验教学、社会考察等教学手段,运用创新理念与创新方法探索具有启发性的沉浸式教学,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备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规划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差异化培养,开展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实现创新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通过创新教学规划来探索创业的可行性,挖掘并充实专业教学中的创业教育资源。
三、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将专业实践付诸社会生产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连接的桥梁。构建校内外多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以多维化创新实践训练、创业孵化平台、校地协作推进等多样化培育模式构建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课程教学与拓展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应用型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占比不容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课堂实践与拓展实践相结合。课堂实践以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模式开展;拓展实践则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创造性实践训练。(1)课堂实践根据专业情况可以设立创新创业方向实践课程,比如创新方向的设计类课程、创意类课程、制作类课程等;以及创业方向的服装企划类课程、服装营销类课程、服装管理类课程等。这些课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深化专业性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综合类实践教学打下基础。专业考察、实习、实训,包括毕业设计等课程属于集中实践类教学环节,需要强调综合应用性与独立自主性。(2)拓展实践可以学科竞赛、学术研讨及项目研究来实施创新创业实践。一是开展系统性的培训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通过突出专业特性的参赛主体,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以论文研讨、论文写作等形式展开创新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见解。三是开展项目研究,带动学生参与到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项目当中,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深入社会调研,挖掘顺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项目,积极开展创业可行性研究和实践。将课程教学与拓展教学相结合,建构“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为实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创意成果符合大众需求,有必要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的创业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为了更好地衔接教育与市场的联动关系,也需要学生适应从知识输入转向实践输出的一个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一是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模拟企业经营模式,以创新与创意为积淀,以创业实践为目标,实施各环节的分工从业实践。孵化基地直接面向社会群体,实施设计、生产、销售的整套流程,尝试维持这种“微型企业”的运营。二是建设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各专业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实施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创新创业实践。通过交流和协商,了解不同专业所能实现的创新创业路径,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从而提升资源整合效力。三是建设校地合作平台。校地合作是高校同当地政府与企业共谋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高校应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学科研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校内或校外的服装产业创新发展平台,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创造实质的实践环境。
四、构建契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改进,对于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构建协同教学评价体系,使其契合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同时又与专业教育认证融合,成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
1.教学考核评价
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衍生出了纵深化的不同场景及多样形式的教学模式,为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应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调整。考核内容与实践相联系,考核形式多元化。一是以创新成果为考核内容,形成验收式考核评价方式,在考核过程中加入口述与答辩环节。二是以创业形式为考核内容,形成视察式考核评价方式,以市场回应或社会效应为考核标准。三是建立对教学课程和实践环节的互评系统,实施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成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以多元的教学考核方式对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进行考核评价,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学的实施效率。
2.专业能力培养评价
为保障创新实践与创业训练的全方位发展,从多角度实时跟进创新创业与专业的结合度、创新创业与行业的匹配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予以对整体能力培养方面实行多方交互的动态评价。对教育过程实施中期定时评价、对参与个人或团队进行客观评价、对教育成效进行多方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及教学成效进行考量,同时对创新创业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需求给予及时的回应,从而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3.外部机构评价
创新创业型实践平台融扩了校内外的多重实践基地,包括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其他院校等等,校外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或指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因此,需要引入外部专门人员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评价过程中,一是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创新创业实践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二是以不同立场和视角对创新创业实践的形式及成果做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为切实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科学化、灵活化发展,需要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与长效的运行机制。组织并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困阻与所需资源,以多元协同、逐层递进的模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工程建设。
1.建立创新创业组织领导机构
从学校至学院再到专业,建立递进式的创新创业工作小组,策划、管理、执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充分整合资源,积极配合协调,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工作小组应及时关注校内和校外相关教学和实践的反馈,解决相应问题;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根据需求调整改进教学与实践;学习国家教育纲领,按指示精神要求和执行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培养。
2.设立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学校、学院、专业层面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监督。以教学课程为单位,上报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教学成果,并通过评价体系监管创新创业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质量。根据专业或学院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调控,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流畅运转。监督机制有助于推动教育进程、提高参与教师与学生的自律性意识、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3.加强制度管理
第一,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训练纳入学分制管理。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创新创业板块,要求学生完成“双创”板块教学。同时,对于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在评选、评优等过程中实施加分制度。第二,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关章程。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施行奖励制度,以学分、荣誉、扶持金等形式,对学生给予奖励;以绩效、科研、教学贡献等形式给予教师奖励。进而鼓励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自发性发展。第三,建立创业资源整合机制。对于创业教育场地、硬件设施配备、创业经费支持等方面,从宏观层面进行调配管理,从而使利用效率最大化。
结语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策略,实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发展路径建设的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体系范畴内,通过构建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创业平台。加强教育教学扶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进而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同时构建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切实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执行,与时俱进,以发展的视角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不断完善和优化。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J].科学中国人,2021(30)
②谭铁群,马辉.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22(2):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