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新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研究*
2022-05-17孙倩
孙 倩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艺术学院,天津 301830)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将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全方位贯穿进课程、教材、教师育人体系中,是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保障,也是充分发挥思政价值引领作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举措。
设计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各领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设计学科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设计创新类课程作为设计学学科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类别,主要通过设计理念、方法讲授与实践应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创新成果。目前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设计学类相关专业并讲授设计创新类课程,但大部分设计创新教育仍把基础理论知识和表现技术的传授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综合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比较模糊和空泛,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融合度不够,学生对于思政内容接收方式过于被动等。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设计创新类课程中,解决智育与德育过程中的问题,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推进设计专业“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以价值为导向改进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的基石和纲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合理运用育人内容题材,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社会责任、价值取向,让大学生成为缘事析理、明辨是非、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是“课程思政”的目标,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方向,也反映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由此可见,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写入课程目标,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将提高学习者的价值观置于更高层次的目标,把价值塑造作为设计创新教育的主旨和内涵,寓于创新设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是“课程”作为育人载体的应尽之责。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以“价值塑造”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三位一体”多元融合设计创新类课程育人目标,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提供依据,为“课程思政”实施和评价提供参照标准。
1.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培养学生的设计伦理观,在未来走向职业岗位时,能够辩证的认识“人”-“资源”-“环境”-“社会”因素与设计对象之间的关系,不盲目的追求商业利益,避免设计沦为不当商业竞争、伤害人类可持续发展、危害生命安全健康的利刃;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感的教育引导,在服务社会时,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体现较强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如尊重知识产权,遵守行业法律法规等;
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审美观。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创造性活动时,主动发掘和提炼中国元素,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用设计讲述中国故事,用创新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凝聚知识底蕴,培养专业精神。加强人文知识、跨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融会贯通,以课程知识逻辑、社会发展动态需求为主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5.提升综合素养,提升社会责任感。形成以综合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开放的视野、个性发展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层次,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践行社会参与,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类课程目标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征情况形成综合能力层次,如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依其重要性形成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开放的视野-艺术素养综合能力层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中,依其重要性形成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开放的视野-科学素养综合能力层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依其重要性形成开放的视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综合能力层次;另外,具体课程不同课程目标也存在微观层面上的差异性。
二、以协同育人为方向深化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课程育人目标实现的支撑,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和思想不竭动力。正确认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首要任务。课程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范畴内的各门课程特定的概念、原理、事实、技能、方法和问题就是思政育人的有效介质。创新设计类课程的知识交叉点多、实践性强、动态发展速度快,如何将思政课程的显性元素渗透到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内容中,从根源上解决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两张皮”问题,是提高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关键。因此,创新设计类课程要充分发挥特色与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刻进课程基因,形成思政课与设计创新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提升课程育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1.发挥课程特色,从专业课知识点中充分挖掘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设计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必然依附于一定的历史变革、文化传承、社会生活。因此,创新设计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要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并驾齐驱,就必须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知识点中涉及独具特色的历史背景元素,传统文化内涵、职业伦理、历史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感、哲学思想等。这种挖掘既可以是国画、陶瓷艺术、榫卯建筑、明清家具、非遗文化等传统艺术,也可以是蕴含于设计史中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美学基因的传承,还可以是法律意识、环境保护观念、工匠精神、以人为本思想等设计价值观的倡导。
2.梳理课程知识体系,对思政资源进行合理化布局。课程体系以课程观为指导,课程各构成要素的动态组合,课程体系既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设计创新类课程基础模块主要以概念、理论、方法为主;实践模块主要以学科和学科交叉知识指导创新活动;规范模块主要讲述相关国家法律法规。随着课程目标的优化、丰富思政元素的融入、课程观的更新,“大杂烩”式的简单拼凑或者概念化的简单复述,容易造成课程思政元素的杂乱无序。因此,需要进一步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有主次、有侧重、有主题、有选择的将育人元素贯穿课程的每一个模块。设计创新类课程思政资源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分布:在课程基础模块的素材和案例的选择上侧重价值观、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等育人元素,实践模块应以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优秀历史文化等为主,规范模块可以以社会主义法制精神、设计伦理观为主题。
3.提炼优质育人资源,将时事热点问题作为思政育人切入点。思政育人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如何潜移默化的传递知识和思想,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吸收效率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关键。因此,授课教师应当将德育思维融入学科教育逻辑,充分发掘提炼专业课程中的价值观、文化内涵与家国情怀。主动从政治教育理论、观点与方法发展史,行业榜样,设计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失败案例,警示性问题中提取与课程关联的育人资源。时事热点以其时效性和鲜明的特点,广受学生关注和讨论。以贴合课时目标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找到思政教育与设计创新课程的结合点,潜移默化融入育人资源,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形成“艺”与“德”的有效衔接,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优化。比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中,可以将冰墩墩、雪容融这一海内外公众关注冬奥感知中国的新纽带为切入点的讲解其设计思想、设计过程,同时融合文化自信、改革创新、拼搏精神、知识产权等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营造亲和平等的教育情境氛围,帮助学生客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自然的展开课程思政育人逻辑。
4.“知行合一”,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融入设计实践教学。设计是实践学科,“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设计课程中实践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互相促进。设计作品作为实践成果的载体,它既是创意的产物,也是设计者思想意识形态的体现,具备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践行过程。从设计作品中我们也能够检验课程育人的影响力、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吸收程度。因此,设计创新课程中,要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素养的引导,在选题、立意、元素选取、设计表现等方面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深化、巩固、提升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反向推进设计实践,呈现出更有影响力、正能量和现实意义的设计作品。
三、以德育为核心优化教学方法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和强调了促进人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更加明确德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其本身具有强烈的教育意涵。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关系链中,方法与目标、内容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教学方法随着课程目标、内容的更新,不断地丰富。教师应当主动承担思政育人责任,积极寻找规律,探索德育有效融入设计创新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PBL教学法相结合,融入课程思政。目前,课程思政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以教师灌输为主,学习模式单一,学生主体性未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导致思政育人效果无法达到预期。PBL教学模式已是国际上广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其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在设计创新类课程的教学方面占据独特的优势。“互联网+”环境下,教学平台得到拓展、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师生协作模式更自由。PBL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相结合,学生作为实践者、合作者和探索者参与教学全过程,优化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深化理解、强化记忆的基础上提升“智育”与“德育”的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结合设计创新类课程具体目标与知识点,选择以爱国主义精神、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等为核心的问题或者话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在主动探索中加深印象,并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形成育人闭环。如交互设计课程在讲解可用性知识点时,线上通过介绍老年人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数字鸿沟”问题,引入两会期间关于“智能产品适老性”提案,要求学生以“数字化”与“老龄化”为题展开设计调研,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和讨论两会期间还有哪些与交互设计相关的提案,线下讲解中将优质案例、资料等引入知识点的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不突兀,学习起来有兴趣,才能不断放大课程思政的鲜活性。
2.在项目化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以任务驱动真理的践行。项目化教学是实践教学方式的典型代表,以明确的任务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实践体悟,在探索中巩固,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中,甄选设计项目,通过分组协作、项目培训、企业导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悉从设计调研到产品推向市场的整个过程,训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也为学生未来发展与职业规划提供价值观参考。
结语
创新设计课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目标”-“内容”-“方法”为主线,将“德育”与“智育”写进课程目标、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将“三位一体”模式贯穿育人全过程。设计学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也应根据其特点,灵活布局,以培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优秀创新设计人才为中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推进动态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