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2022-05-17陈林雄钟昌标钟文

当代经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

陈林雄 钟昌标 钟文

[摘要]文章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将产业结构纳入人力资本匹配的分析框架当中,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5—2019年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以此衡量人力资本匹配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双固定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第一,我国人力资本匹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较为缓慢,其中东部地区整体匹配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第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显示,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且该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第三,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人力资本匹配可以通过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加速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人力资本匹配;区域经济效率;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 F127;F249.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2)04-0068-09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及“机器换人”现象的普及[1-2],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以往靠“铺摊子”“上项目”要素积累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延续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和高效增长,自中央到地方都在全方位、立体化纵深探索经济高效增长的有效途径[3]。从政策导向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既立足于时代特征和突出矛盾,也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全新理念。其中,通过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纠正要素市场扭曲与资源错配,是实现效率改进和经济高效增长的核心路径[4]。因此,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探究我国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现状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化解结构性矛盾、提升经济效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所谓人力资本匹配,从宏观上看,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与节奏一致;从微观上看,体现为人力资本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间的转移,即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其中,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指出,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要素禀赋,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产业结构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变化[5-7]。换言之,只有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匹配才能充分地促进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以及更好地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求。除此之外,这一观点也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供需结构的匹配[8],而不仅仅是总量视角下的积累。但由于政治晋升锦标赛的现实激励,我国中西部等欠发达省份普遍存在一定的人才引进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这种过多的非市场机制干预不仅引发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也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因此,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需要一定的匹配协调度,才能保证就业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纵观来看,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伴相生、协调演进的,简单的基于存量视角是无法有效地反映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本结构需求的异质性,也无法体现要素禀赋结构下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的规律。

鉴于此,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中,试图回答以下问题:①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程度如何?②人力资本匹配是否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效率提升?以及其作用效应有多大?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③人力资本匹配影响区域经济效率的机制和渠道是什么?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关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经典理論在审视两者关系时,更多遵从的是“相互决定”而非“平等互动”的逻辑 [9]。单从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言,靳卫东(2010)[10]认为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转化的重要基础,决定了产业结构转化的方向和速度;王健和李佳(2013)[11]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收入提高以及城市化等渠道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同样,产业结构的发展也可以反向影响人力资本水平。张桂文和孙亚男(2014)[12]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一方面,能影响人力资本的投资结构和投资总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此外,一些文献对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复杂互动关系也进行了探讨。如熊虎等(2016)[13]、刘新智和沈方(2021)[14]基于系统的角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耦合度进行了定量测算,从实证层面验证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陈加旭和何尧(2020)[15]则基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现人力资本高级化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必须通过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匹配来实现。

第二类是有关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外部经济效应的探讨。其一,从人力资本外部经济效应来看,学术界目前对于人力资本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16]、技术创新[17]及收入分配[18]等方面。实际上,自SCHULTZ(1961)[19]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以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成为新增长理论解释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差异的重要视角。具体地,宏观层面上表现为要素投入的分析,将人力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微观层面上表现为教育收益的分析[20],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效应。进一步,考虑到人力资本异质性的作用,一些学者基于投资结构[21]、教育程度[22]、技能水平[23]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分类研究,以考察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所表现的经济增长效应并不相同,对发达地区而言,人力资本结构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而在欠发达地区则不显著。其二,从产业结构的外部经济效应来看,现有文献主要围绕产业结构演进产生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即“结构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24]。如赵嘉和唐家龙(2012)[25]以美国1947—2009年为例,在三次产业层面上证实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王鹏和尤济红(2015)[26]则通过对我国1978—2013年的生产率进行分解,证实了资本和劳动要素在三次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结构红利”效应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既有文献中也同样存在反对“结构红利”的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并不必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7]。

第三类文献则主要聚焦于区域经济效率的讨论。事实上,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区域经济效率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现有文献主要围绕区域经济效率的测算,空间特征与差异、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28]。相关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的经济效率有着显著的区域特征,并且区域内各自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特征、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市场化程度、政府对经济干预度、对外开放度、交通基础条件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29-31]。

综合以上文献,目前学界关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外部经济效应的讨论有很多,但是这些文献多聚焦于单一问题的分析研究上,鲜有学者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纳入到统一框架并引入到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分析中。此外,虽然部分研究讨论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配协调的重要性,也给出了局部性的经验观察,但对两者匹配效应的讨论仍缺乏结构主义的认识,这导致在制定产业政策和人力资本政策过程中有失偏颇。鉴于此,本文借鉴物理学的“耦合协调”理论,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配的角度出发,测算我国2005—2019年各省人力资本匹配度,并以此为核心解释变量,分析其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从而丰富和充实结构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内容。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基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内涵和外延,从更广義的角度来度量两者的发展水平,避免了过去单指标评价带来的片面性问题;第二,采用了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状况,较全面地反映了各省人力资本匹配现状;第三,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将产业结构纳入到人力资本匹配的分析框架当中,并为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背后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与实证解释。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人力资本匹配与区域经济效率

效率的不断提升是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动力来源,而人力资本匹配质量会影响区域经济效率。新结构经济学认为[32],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互为循环累积关系,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相辅相成的结构变迁(endowment-driven structural change)推动了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新结构经济学也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要素需求结构,而最优产业结构内生于要素供给结构,禀赋结构需求与供给的最优均衡,实现了产业内部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具体而言,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各地区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适合与不同的产业结构进行匹配。其中,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匹配,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化人力资本效应等渠道来促进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匹配度的提升降低了人力资本供需的摩擦成本,劳动者可以快速实现就业,将人力资本效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事实上,由于在人力资本禀赋上的差异,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中低技能劳动力占比依旧较高,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途径[33-34]。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匹配,不仅实现了劳动力的有效配置与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也打破了区域经济发展低效率的困境。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有待检验的假设H1:

假设H1: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与匹配程度相关。

(二)人力资本匹配影响区域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

城镇化和技术创新被认为是提升区域经济效率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两大动力。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现有文献均表明,城镇化过程中要素的空间集聚和技术创新活动中生产要素效应的最大化对提升区域经济效率具有重要作用[35-37]。

从城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能通过主导产业升级来推进城镇化[38]。具体地,当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与岗位的技能需求相匹配时,不仅使得人力资本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也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直接通过增加消费规模来助推产业升级,进而加速城镇化发展;从技术创新效应的视角来看,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依托[39]。一般而言,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时,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能动性,使得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即能满足各产业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生产和研发部门专业人才的集聚。反过来,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错配,将使得具有科技创新潜力的人力资本过多流入非生产性、非科技创新型的部门就业,进而导致技术研发部门创新效率低下[40]。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有待检验的研究假设H2a、H2b:

假设H2a:人力资本匹配可通过加速城镇化发展从而影响区域经济效率。

假设H2b:人力资本匹配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影响区域经济效率。

四、人力资本匹配分析

(一)指标体系建立

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是研究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发展的基础。本文根据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特征与内涵,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获得性等原则,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13,41-42],构建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对于人力资本子系统,主要从教育、健康和科研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其中,教育和健康反映了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而科研维度的加入,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人力资本的综合内涵;对于产业结构而言,本文赋予了产业结构水平更丰富的内涵,从产业的高度化、合理化、高效化和绿色化角度来选取具体的分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历年各省统计年鉴。

(二)匹配协调度测算

1. 匹配度测算模型的构建

关于人力资本匹配,参考王煌等人(2020)[43]的做法,采用各省“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来衡量人力资本匹配的程度。其中,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两个系统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交互耦合关系。一方面,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适宜的人力资本不仅能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本支撑;另一方面,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可以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本以及有效地缩小劳动者收入差距,且在市场的作用下,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加快了人力资本向高级化转变的速度。

“耦合”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常被用来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动态交互关系。在探究相关社会经济问题上,耦合协调度模型被广泛运用。因此,本研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度人力资本匹配的程度,具体公式如下:

在式(1)、(2)中,C表示耦合度;D表示耦合协调度;T代表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其中U为人力资本体系的综合序参量,U为产业结构体系的综合序参量,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序参量权重,最小-最大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α、β为待定系数,分别表示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两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本文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同等重要,故按α=β=0.5为其赋值。一般的,T∈(0,1),以保证D∈(0,1)。

2. 匹配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的计算方法,测算得出我国2005—2019年各省份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05—2019年我国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全国的耦合协调指数趋于0.5左右,参照已有研究的划分标准[44],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但地区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匹配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北京人力资本匹配度最高,处于高度协调阶段;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东部省份紧随其后,处于中度协调阶段;而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西部欠发达省份,位于全国尾端,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具体地,从各省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综合序参量来看,一方面,中西部等地区人力资本发展总体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另一方面,受限于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禀赋,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都相对滞后。因此,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中西部等地区表现出人力资本匹配度不高且增长缓慢的现象。

五、经验研究

(一)计量模型及数据来源

本文在一般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匹配这一解释变量,以经济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人力资本匹配度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了规避模型设计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具体方程如式(3):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PS数据库,具体来源于《中国宏观数据库》(2005—2019)、《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2005—2019)、《中国金融数据库》(2005—2019)和《中国劳动经济数据库》(2005—2019)等,以及WIND數据库、中国各省统计年鉴。为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及减少异方差的干扰,本文对所有变量数据均做取对数处理。

(二)变量选取及统计分析

1. 核心变量

区域经济效率(ECE)。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45-46],同时为避免或降低变量选取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以劳动生产率替代经济效率,用GDP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衡量;人力资本匹配度(HM)由前文测算而定。

2. 机制变量

城镇化(Urb)用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来表示。技术创新(Rd)借鉴钟文等(2021)[47]学者的做法,采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19)中关于创新发展的评价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该报告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选取了综合指标测度技术创新能力。

3. 控制变量

①交通基础设施(Infra),用铁路密度与公路密度之和来表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产业的集聚,而且能显著降低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运输成本,对经济效率的提升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②金融发展水平(Fin),用历年各地区存贷款余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莫衷一是,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通过吸收储蓄、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改善资源配置等途径来增进经济效率;另一方面,金融的过快发展吸收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制约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升[48]。③对外开放度(Open),按每年平均汇率换算后的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地区总产值比重进行衡量。关于对外开放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方面,对外开放有利于打破市场的分割,强化企业之间的学习和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受限于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和基础设施等环境制度因素的影响,地区本土企业在吸收外资的技术成果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从而对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④市场化水平(Mar),借鉴杨萍等(2020)[49]的相关做法,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总资产占比进行表示。一方面,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引发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潮涌,加剧了企业过度投资倾向,进而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等问题[50]。因此,市场化水平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效果不确定。

4. 描述性统计

表3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来源于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相关变量的省级面板数据集。其中,ln(ECE)代表区域经济效率,该变量均值为1.799,标准差为0.633,最小值为0.018,最大值为3.325,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差异较大。ln(HM)代表人力资本匹配度,其均值为-0.742,最小值为-1.361,最大值为-0.164,说明不同省份的人力资本匹配度存在较大差异,有助于提高回归模型的检验价值。

(三)实证结果

1. 基准回归分析

表4是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为基准回归结果,经过豪斯曼检验(Hausman),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匹配的系数为1.278,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人力资本匹配有利于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模型(2)是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匹配的系数为0.987,在1%的水平上显著,进一步说明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稳健的促进作用。就控制变量而言,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较高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均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而金融发展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金融的快速发展没有起到预期的促进作用,反而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升。

2. 分区域回归

作为一个区域发展状况迥异较大的国家,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存在高度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地区作分组回归比较。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划分标准,将样本中31个省份划分成东部地区(11省)、中部地区(8省)、西部地区(12省)三个区域①,探讨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特征,回归结果见表4。分区域看,东、中、西部人力资本匹配均对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影响效应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其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快,中高技能劳动力人力资本储备量较大,能有效支撑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且地区在人才的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方面都相对更为完善,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吸引更多高水准的人才,故两者的最优匹配实现了东部地区经济效率的快速提升。而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虽然人力资本匹配度表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但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超前的产业结构布局并不符合当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未能实现最优匹配,从而对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至此,假设H1得证。

(四)机制检验

这一部分基于HAYES(2009)[51]等采用的中介效应模型,对人力资本匹配影响区域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为了克服变量内生性导致的估计结果偏误,机制检验部分继续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在(6)列中,人力资本匹配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可以继续进行中介效应检验。(7)列和(9)列中人力资本匹配的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意味着人力资本匹配度的上升对城镇化发展和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8)列和(9)列中人力资本匹配、城镇化及技术创新的回归系数分别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同时人力资本匹配的回归系数值相比(6)列中也有所下降,故部分中介效应显著。这表明城镇化和技术创新是人力资本匹配影响区域经济效率的重要机制,因此,研究假设H2a、H2b得到验证。

(五)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

首先,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使用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替代人力资本匹配度。其次,更换估计方法,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检验。最后,考虑空间上的稳健性,由于一些省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可能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影響,本文借鉴肖康康等(2021)[52]学者的做法,分别进行了剔除上海和北京及剔除西藏的子样本回归。从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来看(见表6),人力资本匹配的回归系数在显著性和方向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仅系数值大小有所变动,得到的估计结果仍支持人力资本匹配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效率的结论,这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基于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并结合现阶段某些经济体出现的结构性减速的问题。本文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人力资本匹配影响区域经济效率的理论框架,并基于全国 31个省份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匹配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从总体上看,2005—2019年间,我国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但尚处于勉强协调阶段,还未能实现阶段的跨越。同时,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区域差异也较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略高于西部地区。

(2)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更换估计方法以及剔除部分特殊性省市等稳健性检验后,相关研究依旧成立;分区域看,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人力资本匹配的影响效应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这说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既是一个匹配程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匹配层次的问题,高水平要素间的匹配更有利于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

(3)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匹配能通过促进城镇化发展和加速技术创新来实现区域经济效率的提升。

(二)政策启示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并结合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

(1)在区域间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促进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配发展。在地区层面上,为摆脱“低发展陷阱”,需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要素禀赋特征,对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实施差别性政策。具体而言,对于东部等发达地区来说,现阶段该地区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已经殆尽,且已积累了大量高层次人力资本。此时,应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培育并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支撑点。而对于中西部等落后地区来说,低层次人力资本较为丰富,产业的发展还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此基础上,兼顾“内部育才”和“外部引才”,通过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逐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在国家层面上,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配能力,将有限的政策资源更多配置到中西部地区,增加该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2)合理规划产业发展路径,把握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与节奏。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更事关区域内人口的就业,应该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设定与人力资本供给相匹配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结构调整有其自身规律,必要的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向预期政策目标迈进的速度,而忽视本地人力资本供给与培育状况,设定过高、过快的产业调整目标则会导致在资源配置和分配内涵上造成更大的扭曲。因此,地方政府在规划产业发展路径和调整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本地区人力资本培育状况,同时也要把握好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与节奏。此外,应完善政府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和“公平”的考核。产业结构的发展与政府绩效评估紧密相关,在政治晋升锦标赛的体制背景下,“大跃进式”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短暂经济效应成为官员晋升业绩的突出表现,但从长远来看,脱钩于地区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注定只是“花瓶”,无法肩负起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任。因此,要破除唯“GDP”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弱化财政激励和晋升激励的双重扭曲影响,积极引导地方政府规划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产业发展路径。

(3)优化区域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匹配不仅会直接对区域经济效率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还会通過促进技术创新和加速城镇化来提升区域经济效率。因此,优化区域人才发展环境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发挥人力资本匹配作用机制的关键所在。具体地,在优化区域人才发展环境方面,应建立合理且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的创业政策和融资渠道,同时,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确保人民劳有所得。

[注释]①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参考文献][1]逯进,刘璐,郭志仪.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基于协同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8(3):15-25,126.

[2]隆云滔,刘海波,蔡跃洲.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20(12):56-64.

[3]曹芳芳,程杰,武拉平. 迁移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竞争还是互补?[J]. 劳动经济研究,2019,7(1):99-119.

[4]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J]. 经济研究,2014,49(12):4-17,32.

[5]LIN J Y.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development policy[M]. Washington:World Bank, 2012.

[6]FU C. A Construct on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by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in China: review, frame-work and outlook[J]. Research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2005, 50(4): 1-80.

[7]王勇,汤学敏. 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定量事实与理论进展[J]. 经济评论,2021(1):3-17.

[8]ZHANG J,GAO W.China’s industrial upgrade and human capital improvement[J].China economist,2005,10(4):22-45.

[9]唐代盛,冯慧超.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及其收入效应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9,41(11):68-75.

[10]靳卫东.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 经济评论,2010(6):137-142.

[11]王健,李佳. 人力资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二次人口红利获取之解[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33(6):35-44,78.

[12]张桂文,孙亚南.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4(6):96-106,128.

[13]熊虎,田盈,田力.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配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 资源科学,2016,38(11):2095-2105.

[14]刘新智,沈方. 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3):99-111,220-221.

[15]陈加旭,何尧.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J]. 经济问题探索,2020(7):180-190.

[16]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 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 管理世界,2006(5):10-18,34,171.

[17]ANG J B,MADSEN J B,ISLAM M R. The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composition on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1,33(3):465-476.

[18]孙三百. 城市移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基于人力资本外部性的新解释[J]. 世界经济,2016,39(4):170-192.

[19]SCHULTZ T W.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98(1) : 571—583.

[20]丁小浩,黄依梵.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与方法[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18(1):27-41,189.

[21]刘万霞.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235-238.

[22]台航,崔小勇. 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J]. 世界经济文汇,2017(2):48-71.

[23]王永水,朱平芳. 人力资本结构效应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16(8):18-25,9.

[24]PENEDER M.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 :427-448.

[25]赵嘉,唐家龙. 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141-147.

[26]王鹏,尤济红.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要素配置效率——兼对“结构红利假说”的再检验[J]. 经济学动态,2015(10):70-80.

[27]张宗益,陈夕红,吴俊,等. 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要素流动与能源生产率增长——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2014,28(2):174-181.

[28]张世虎,顾海英. 城市土地经营策略影响经济效率的机制研究——基于267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宏观质量研究,2020,8(1):109-123.

[29]PARTEKA A.Economic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quality upgrading in new member states[Z].Departmental Working Papers ,2009:11-27.

[30]張天华,陈力,董志强. 高速公路建设、企业演化与区域经济效率[J]. 中国工业经济,2018(1):79-99.

[31]曹跃群,郭鹏飞,罗玥琦. 基础设施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维影响——基于效率性、异质性和空间性的三维视角[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11):140-159.

[32]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 经济学(季刊),2011,10(1):1-32.

[33]周少甫,王伟,董登新.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30(8):65-77,123.

[34]杜两省,刘发跃. 人力资本存量难以解释西部地区低投资效率的原因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4(4):2-13,126.

[35]BERTINELLI L,BLACK D.Urbaniz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4(1):80-96.

[36]王鹏,宋德斌. 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效率[J]. 商业研究,2014(9):8-13.

[37]刘修岩,李松林,秦蒙. 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区经济效率——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选择[J]. 管理世界,2017(1):51-64.

[38]王金营,王子威. 中国人力资本产业配置在城镇化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4(5):79-87,127-128.

[39]王莉娜,张国平. 信息技术、人力资本和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微观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4):111-122.

[40]李静,楠玉. 人力资本匹配与技能偏向技术进步[J]. 经济体制改革,2018(3):105-110.

[41]逯进,周惠民. 中国省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30(9):3-19,36.

[42]曾繁清,叶德珠. 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J]. 经济评论,2017(3):134-147.

[43]王煌,黄先海,陈航宇,等. 人力资本匹配如何影响企业加成率: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 财贸经济,2020,41(1):110-128.

[44]杨立勋,姜增明.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匹配协调及其效率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13(10):34-39.

[45]刘伟,蔡志洲.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经济纵横,2008(12):64-70.

[46]武勇杰,张梅青. 以经济效率提升为导向的产城耦合测度[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9):37-45.

[47]钟文,钟昌标,郑明贵. 资本匹配的区域创新效应及其机制:基于创新力培育视角[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6(1):50-60.

[48]王爱萍,胡海峰,张昭. 金融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及缓释机制检验[J]. 金融论坛,2021,26(10):21-30.

[49]杨萍,刘子平,吴振方. 产业能力、政府治理能力与区域协调发展[J]. 经济体制改革,2020(4):107-114.

[50]邵传林,李晓慧. 市场化营商环境、投资潮涌与民营企业过度投资[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23(5):83-97.

[51]HAYES A F. Beyond Baron and Kenny: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in the new millennium[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09,76(4) : 408-420.

[52]肖康康,强皓凡.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协调演进与经济发展[J]. 社会科学,2021(9):28-49.Study on the Impact of Human Capital Matching

on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y

Chen  Linxiong Zhong  Changbiao Zhong  Wen

(1.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China;

2.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From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is paper bring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o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human capital matching, and use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o measur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31 provinces of China from 2005 to 2019. On this basis,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human capital matching on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panel dual fixed model and intermediary effec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the overall matching of human capital in China is on the rise, but the growth is relatively slow. The overall matching degree is the highest in the eastern region,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lowe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Second, the panel bidirectional fixed effects model shows that human capital matching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effect ha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Third, the mechanism test shows that human capital matching can improve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 by promoting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human capital matching; regional economic efficiency; coupling coordination

(責任编辑:张丽阳)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
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城镇化与国土自然生态基础的耦合关系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协调关系研究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
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土地流转关系研究
中国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格局及区域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