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的创新发展实践探索

2022-05-16刘云杰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县级记者

刘云杰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各县、市、区目前转型与发展的方向。而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成立与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媒体的融合与发展。但是,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在日常的实践中距离全媒体记者仍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解决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在融合与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对记者的融合转型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就全媒体记者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在融合与转型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为传统媒体记者实现全媒体记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转型;策略

目前,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对本单位记者要怎么转型,向着怎样的方向开展仍然模糊不清,而且各地方差异很大,也缺乏统一的考评标准。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与记者的融合之道,目的是要分析融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在融合和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导记者的工作以满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的新需求,从而提高基层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融媒体时代下全媒体记者的特征

(一)报道模式的转变

在当前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两微一端”等平台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在内容和方式上实现了迭代与更新,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激励了记者向深度和温度报道演进,同时对记者本人的职业定位与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继续提升其报道、采编水准,也要具备新闻管理和视频拍摄的能力。

(二)传播方式更具灵活性

以往记者的采访工作一般是由负责新闻采访的摄影师和出镜记者协同进行,而就当前的实践状况来看,该方法也深受国内先进媒体传播技术的冲击,特别是这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直播技术等,也给记者的工作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变是必然趋势。从记者的发展历史来看,其转变过程一般都是指由传统媒体新闻记者向更加适应互联网特点的全媒体记者转变,其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圍也在逐渐扩大,由原先的细分化领域逐步向撰稿、视频采编、软文编写、直播等全媒体领域转变。

(三)报道更具深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素材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其以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为载体进行了快速的发展和演进,彻底转变了以往单一的以广播电视为重要媒介的信息传播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记者的社会实践机会[1]。一些记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社会新闻的深度报道,受到了大众的高度欢迎,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应。所以,记者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和温度报道。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转型遭遇的困难

学者郭全中认为,中国传统纸媒向融媒体的转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内涵架构包含以下多个重要方面:价值观转变、策略转变、制度转变、管理机制转变、媒体形式的转变等。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传统媒体的管理体系与资金投入的支持力度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向着融媒体方向的转型与发展,从而也限制了记者的思维转变。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与写作思维偏失

良好的逻辑思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基础,它贯穿记者全程的采写工作,也直接影响着其有效性的发挥。从现阶段来看,由于传统纸媒的新闻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新闻报道制作过程,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管理规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记者采访与写作思路的不断创新,也难以应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众多变革,势必会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县级融媒体中良好的互动性能更有效地释放社会大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大众可以成为新闻消息的接收者与传播者,这对传统纸媒记者的采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部分传统纸媒记者的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为欠缺,仅仅是扮演着新闻信息传播人的角色,对新闻报道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深度探索不够,所撰写的新闻报道作品往往无法吸引受众。

(二)以传播者为中心的观点根深蒂固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记者都被称为“无冕之王”,占有媒体的绝对话语权。但在融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信息传播模式已由单向传播转为了双向、多向互动,从以往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成了“以用户为中心”。记者如果不重新检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将无法切实解决受众的需要,无法吸引更多受众。

(三)记者身份的转变

随着融媒体的迅猛发展,每个人都可以运用便捷的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新闻素材的采集和编辑,通过运用互联网信息高效传播的特点,选取切合当下的时事热点,都能够成为媒体新闻采集者,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资讯的新鲜度,也提高了大众的舆论影响力,对传统纸媒记者造成了较大的挑战。

(四)记者工作量的转变

传统纸媒记者在搜集报道材料时需要在现场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随后还需对初始材料进行再提炼和加工,进行精心的剪辑和制作,才能形成最终的成稿。这中间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是无法避免的。而新媒体则不同,由于信息获得途径较多,受众范围较为广泛,不需花费过多的资源,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新闻信息的新鲜度。同时,新媒体在进行材料内容编辑时,也能够使用各种便捷工具进行辅助,甚至只有一部手机也可以实现新闻编辑的全部需求,极大减轻了记者的采写压力,也大幅降低了新闻记者的准入门槛。

(五)深度报道乏味,内容单一

一方面,部分记者、编辑对深入报道中的“深入”两个字存在认知误区,其报道内容缺乏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尤其是在一些看似内容一致的冗长报告中,容易导致人们对新闻内容失去兴趣,甚至对部分内容产生误解;另一方面,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们可以接触的传播渠道很多,信息量过大,更容易转移注意力,如果看不到时事的最新发展,人们很快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新闻不仅需要深度报道,还需要多种吸引人的表现形式,避免内容枯燥乏味。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阅读需求,提高新闻报道引导舆论的能力。

(六)深度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不足

新闻报道发展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在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和温度报道题材大多集中在专题报道和社会热点上,如果民生新闻报道想保持真正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应利用深度和温度报道引导舆论,不断提高民生新闻报道的质量。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与写作思路转型的策略

县级融媒体中心将记者的采访写作思路进行转型为关键内容,是保证传统记者进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结合现实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在融媒体时代记者采访写作思路转型的对策,供参考与借鉴。

(一)精准身份定位

在以往的社会发展模式下,传统媒体是推动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战场,对信息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记者则在整个社会信息传递的链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再加上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国传统媒体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采访写作制度,新闻记者仅需按流程进行创作即可,其思想上的局限已经显露无疑。但是在融媒体时代,电脑、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新闻报道的及时性、采编质量等各方面都造成了重要影响,同样也逐渐削弱了记者的影响力[2]。为良好地应对市场的竞争挑战,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要对自身进行精准的定位,更敏锐地感受新技术的发展脉动,从而及时进行采访与写作思路上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要全面掌握受众需要,丰富采访内涵、增加访谈深度、革新创作风格,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从而夯实传统纸媒的发展基石。

(二)加强教育培训

在融媒体时代,全球的发展格局都出现了重要的转变,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渠道都实现了进一步拓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要审时度势,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意识到新闻记者人才的市场地位和价值,并指导他们进行采访创作的思路转变,以进一步优化新闻版面设计,凸显自己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色优势,从而有效引导受众,抢占市场份额[3]。虽然在纷杂的网络平台上可以搜集整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但其品质却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内容会对受众形成误导。而传统媒体在长期的运营中,形成了良好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甚至成为大众评价新闻是非曲直的主要标准。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媒体可以有效消除和受众间的距离感,并进一步拓展其影响力。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培训,积极参与专业的技术学习,紧紧契合大众的需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内涵,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更新采访模式

融媒体时代,记者必须要打破思维限制,丰富自身的采访形式和写作思维,把融媒体的宣传优势整合起来,以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要。在此过程中,记者必须尽力探索更为有效的采访形式,积极拓宽新闻信息的获得途径,并善于捕捉时政热点,切实关心人民群众所关切的内容,以保证新闻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并尽量全面地分析所报道新闻背后的内涵,以增强新闻采访的针对性。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往往需要运用各种新媒体形式,把文本、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元素融在一起,突出新媒体的特性。虽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功能定位是相同的,也都是出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前者在访谈形态、设计风格以及对报道信息的内容表达上却和后者截然不同,因此,记者必须确定访谈主体,并设定与其相匹配的访谈写作风格,从多角度进行信息内容的报道。

(四)积极培养融媒体意识,增强业务能力

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要想在融媒体时代进行积极转变,就要突破自身陈旧思想的桎梏。要从传统思维中跳脱出来,积极适应融媒体的潮流,从而培养自身的融媒体意识。同时,记者也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及时性,对正在发生的最新消息、时政热点等进行精准把握。“打铁还需自身硬”,记者要想实现主动转变,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实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对新闻记者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记者必须尽力提升自身的各项业务,以巩固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

(五)深度报道的采写要以故事和细节吸引人

深度报道的“深度”,不是用含糊的语言和复杂的逻辑来表现“高深”,一篇优秀的长篇深度报道要让受众读起来很轻松,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吸引力。例如,《华尔街日报》以深度报道著称,曾以“调查报道造就的高质量和挖掘精神”被评为“21世纪最佳美国报纸”。传统时事报道虽然也注重故事和细节,但在融媒体时代下,这方面的诉求变得更加强烈。新闻细节是新闻事实引人注目的微妙之处,因此在深度报告中应注重细节和故事的结合,要以细节吸引人,用故事“盖房子”。记者在撰写相关新闻时,除了要精心挑选具体的故事,还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尽可能多地使用细节和场景,使文章更具视觉效果,加强深度报道的吸引力。

(六)加强新媒体民生报道的“人情味”

民生报道关乎民计、民生的新闻热点,往往是人们最关注和留意的新闻。所以在融媒体时代中,民生新闻报道要加强“人情味”,从百姓视角出发,贴近百姓生活,用温暖和关怀的向百姓报道民事热点新闻,这样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热情并产生共鳴。例如,《青岛早报》刊发的民生新闻《百本家庭档案留住“家春秋”》便是一篇充满“人情味”的报道。新闻中的主角是一位老师,从40年前开始记录自己的工资和家庭消费,通过多达数百份的资料文件,新闻还原了人物的家庭生活历程,并通过工资、消费数据的不断变化显示了中国人民40年间在物质、精神方面的变化。通过这种有人情味的故事,实现了新闻报道的温度与深度,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收获了一批忠实的受众。因此,民生新闻要加强温度报道,通过感人的故事和典型人物体现出社会的发展进程。

(七)减少娱乐,增加地方民族特色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中,娱乐特色越来越凸显。随着娱乐化现象的增加,大众对娱乐内容的依赖心理逐渐增强,自我控制力也在逐渐下降,长此以往,人们的价值观会受到影响。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报道要适当减少娱乐性,结合地方特色(地方方言、习俗),增强新闻的独特魅力,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维持民生新闻报道的稳定。

四、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要想在融媒体时代下实现转型和发展,就要对自身进行精准的身份定位,不断创新采访形式,提升写作水平,同时要抓住深度和温度报道的风口与机遇,充分利用新兴互联网传播技术,加强新闻报道的舆论影响力,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国权.中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4):15-23.

[2] 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J].今传媒, 2010(1):30-31.

[3] 沙垚.重建基层:县级融媒体中心实践的平台化和组织化[J].当代传播,2020(1):30-33.

猜你喜欢

融媒体中心县级记者
文化育人视野下对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的思考
统管新闻阵地 统战新闻媒体 统领新闻舆论
融媒体中心为县级传统媒体带来的改变
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之思考
浅谈县级烟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多媒体时代行业报纸编辑记者的素质分析和探究
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全媒体背景下的党报记者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