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负面媒介形象的问题核心与社会归因

2022-05-16谢奋蔡绍硕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老年人

谢奋 蔡绍硕

摘要:自2006年“南京彭宇案”以来,关于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老年人逐渐以一种负面的形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本文从历史的和结构的角度浅析出该种负面形象的媒介建构,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代际资源争夺,文化传递模式的改变从社会层面对老年权威印象造成了一定冲击,尤其是空心化家庭结构下的老年人由于情感缺失,在社会融入中出现“为老不尊”等系列非理性行为,致使奉守尊老敬老美德的社会群体出现怕老、怨老、仇老的异常心理。因此,在面对老年人非理性行为的新闻时,主流媒体应加强深度报道的事件呈现和舆论引导,避免让老年人成为社会群体在代际冲突里的情绪宣泄口。

关键词:老年人;媒介形象;代际冲突;社会归因

自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引发媒体广泛关注以来,摔倒老年人以“讹人”的负面社会形象随着大量媒体的集中报道,仿佛一夜之间被固化在民众心中,也使“路遇摔倒老人扶不扶”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的考量。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这种老年人身上背负着的“不良”社会形象毫无疑问会加剧社会层面的代际冲突,进而加重、加深道德冲突。虽然近年来部分主流媒体在还原事件真相的角度开展新闻报道,对老年人的舆论评价做了一定改善,但直击这种事件背后的社会本质方能更好地全面改善老人形象。因此,本文将在文献述评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种媒介负面形象的问题核心和社会成因。

一、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研究述评

在2006年以前,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较少。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后,随着各家媒体相继曝出相关的新闻,老年人逐渐被贴上了严重的污名化标签。老年人负面新闻报道引起许多研究者,特别是青年研究者的关注。他们热衷于研究各媒介平台上老年人媒介形象,并得出大致一致的结论:老年人以负面形象报道为主。学者颜环宁通过对新浪新闻2006年-2018年8月的涉老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负面新闻报道多于正面新闻报道,虽然心理形象积极,但是生理形象不健康,社会形象消极化。学者金林发现,在微博平台中,老年群体媒介形象偏负面化。学者薄雯雯对梨视频中的涉老新闻分析后发现,老年人在与社会交往中,呈现消极的弱者形象,他们一方面因年龄而恣意挑事,但也由于年老而容易上当受骗。学者李成波、陈子祎对网易新闻十年来的涉老报道也发现,老年人的消极行为形象多于正面形象。在城乡老年群体中,农村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更容易被再现为易受伤害、身患疾病、愚昧无知、需要被救助的形象[1]。可见诸多成果都揭示了老年人的负面媒介形象在社会转型时期处于一种扩大化、增长性的趋势中,但是鲜有学者从历史和结构的角度来解读该负面媒介形象背后的成因。

二、老年人负面媒介形象的问题核心: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笔者以“南京彭宇案”为开端,综合学者胡晓根据百度指数统计的2006-2018年的数据,增加2019年和2020年百度指数中与关键词“老人”最相关的新闻案例,共得到“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辽宁樊光案”“天津殷红彬案” “重庆万鑫案”“中国大妈美国华尔街抢购黄金与在纽约跳广场舞被拷”“温州高音炮对抗广场舞大妈”“四川大妈霸占高速路服务区跳广场舞”“郑州16岁男孩小李撞老人后成见义勇为,后被对方告上法庭并索赔25万”“9·8淮南女生扶老人事件”“南京小伙地铁不让坐,大妈坐其腿上”“黑龙江出台政策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通过会议营销等方式购买的保健产品,在7日内可以无理由退货”“济南张某扶起摔倒的老人,但老人家人指认张某是肇事者”等30个负面典型案例文本并进行分析。经过对案例中的代表事件进行话语分析和质性思考,归纳出负面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两个普遍性特征。

(一)代际冲突在老年人负面形象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

通过对30个案例的分析,发现25个案例中都存在代际冲突的现象,占比超过了83.3%,如案例中描述的小伙子与下公交的老太太、年轻司机与老太太、初二学生和老太太、年轻女孩与60岁左右男子、46岁吴某与老伯、老年大妈与打篮球的学生、70多岁老人与孩子、老太与大三女生、醉酒老人与40岁的吴先生、老太与16岁少年、暴走团与49岁司机陈师傅等,都能在新闻报道话语中很明显地看到代际之间的冲突,对这些新闻报道的描述话语继续分析,发现这些冲突散见于家中、公交车站、小区广场、乡村道路、高速公路、公交车、夜市档口、篮球场、城市道路、篮球场等社会空间,较为广泛地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空间,但也多发生于老年人活动的聚集区和活动区,呈现出非典型的聚集空间。

(二)扶摔、抢地、让座是关于老年人负面形象新闻报道的三大议题

“扶摔”议题是最为敏感、最为集中、最为显著的话题。在“扶摔”的新闻报道中,老年人呈现出与传统和蔼可亲、礼貌道谢完全不同的形象。不仅恩将仇报试图讹钱,还倚老卖老恐吓扶起之人。公共空间中的资源争夺也触发了尖锐的代际问题。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来娱乐生活,但无视“篮球场”这类公共空间的利益、资源共享,频频出现无视年轻人抗争和民警物业调节的“霸占”的现象。而在“女孩未让座遭老人掌掴”“南京小伙地铁不让坐,大妈坐其腿上”等“让座”案例中,充分体现出老年人自视身体特殊情况来“强硬要座”行为。在对这些代际冲突的事实进行新闻案例的呈现中,媒介无形中将“老年人”与“年轻人”从相互关联、相互继承的关系变成“我们的”与“他们的”的对立关系。虽然媒体只是呈现一个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争奪城市空间场域的社会现象,但是从受众的视角来感知,则是一种传统伦理道德秩序下“相互尊重型”关系变成了一种现代私利视角下的“相互对抗型”关系。

进一步分析这些案例,发现老年女性作为负面报道对象的出现次数多于老年男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持家有道、贤惠大方、吃苦耐劳、待人和善的妇女成为抢黄金、占地盘、打骂人的“大妈”,导致“中国大妈”这个词自2013年在纽约抢购黄金的事件之后,开始被贴上污名化标签,随着近几年“广场舞扰民” “抢占年轻人篮球场”“地铁上坐年轻人大腿”等事件被曝光后,逐渐演变成一个充满讽刺和调侃意味的群体性名词,直至今天,“中国大妈”依然是一个广受诟病的称谓。

(三)媒介中的代际冲突触发广泛的“恐老”心理

在这些新闻报道中,纵使有的事实到最后揭露真相时确实表明老年人是受害者,然而前期在未揭露真相前的媒介报道却在社会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恐老”心理。比如,掀起“恐老”舆论大波的“南京彭宇案”真相是年轻人彭宇的确撞了人,但是大众却忽视真相的追问而一边倒地指责老年人。事情的反转并没有为老年人正名,老年人持续成为舆论焦点,给社会留下了深刻的道德恐慌。以彭宇案为开端,其后的许多涉老案件都被舆论冠以“彭宇案”的色彩。相关新闻报道裹挟着强烈的社会情绪,把批判或戏谑的矛头指向老年人,使得这种代际冲突越发强烈。媒介的渲染和社会的讨论让人胆战心惊,作为普通人想要行善,却要冒着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这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老年人污名化报道背后是一种严重的歧视思维。在社会迅速转变和全球老年人口迅速增长、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老年歧视已经成为继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之后的第三大社会歧视问题[2]。

三、老年人负面媒介形象的归因:社会变迁导致的权威衰落

老年人媒介形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几十年来社会巨变中的文化心理、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的变迁。实际上,贪小便宜、蛮横无理、粗暴野蛮的现象不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只是老年人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被媒体推上风口浪尖,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转型有很大关系。新闻报道是反映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老龄化社会中隐藏的代际问题通过媒介有意或无意地宣泄出来。考吉尔和赫尔姆斯提出的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削弱了老年社会地位,具体表现在生命健康技术、经济、城市化和教育四个方面[3]。笔者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中国实际,分析老年人媒介负面形象的成因。

(一)文化传递模式的改变冲击老年权威

在生产水平较低的传统社会里,相对于劳动工具而言,作为劳动力的人价值更加突出,生产经验与由此建构起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由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承下去。人们习惯于父辈建构的生活模式和礼仪规范,缺乏改变现状的能力和动力,只需要遵循父辈的生活轨迹便可以生存下去。历尽沧桑、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天然地代表不可置疑的权威,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往往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年长者权威逐渐通过礼确定下来。对老年人的礼,集中体现为孝,这种孝首先体现在家庭中,即要尊敬、孝顺老者。后来这种孝从家庭逐渐扩展到社会,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和文化心理。

随着现代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学校教育模式完全取代了家庭式代际教习模式,年轻人可以在学校以更快的速度学习到更全面、更实用的科学知识,相比传统社会里年长者的经验性知识,现代教育制度下的知识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年轻人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比家庭时间更长,老年人的谆谆教诲在现代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作用越来越弱。不仅如此,由于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学习机会和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与年轻人形成了明显的知识鸿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年人的权威。

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代际之间的关系鸿沟越拉越大。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我们可以通過各类媒介平台了解信息和学习知识。特别是在新媒体面前,老年人甚至被形容为“数字难民”,信息的掌控权被年青一代掌握在手中。年龄在信息权利体系中的革命性反转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老年人的权威。

(二)市场经济解构尊老的社会价值

学者姜向群认为,应该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理解老人社会价值的变迁。从根本上讲,某一个阶层或群体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受尊敬的程度,是由其在生产方式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4]。在传统社会里,农业生产需要经验,老人的价值得以发挥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然而科技创新天然青睐于年轻人,老年人的经验表现出难以克服的问题。所以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崇尚年轻人的文化不可避免。人们越来越重视物的价值,轻视礼的重要性,“老不中用”似乎在新时代的经济和文化中有了一定的解释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尊老的价值,加剧了老年人的边缘化。

(三)社会层面的代际资源争夺埋下“怨老”心理

在老龄化社会里,不断膨胀的老年人口与有限的社会资源,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压力,形成代际之间竞争的加剧,甚至导致代际冲突。老年人被歧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之间的资源争夺。老年人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养老需要占据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和制度资源,供应的主体不管是政府还是市场组织,最后还是每个公民买单。当老年人占人口结构比重较大时,其所需要的养老资源相应增多,养老压力增大。

篮球场、广场等运动设施以及公交车等公共场所是发生代际冲突最常见的地方之一,表现了年长一代与年青一代在有限城市空间中的斗争,也建构了两代人之间紧张的社会关系。老年人养老需要相应的养老服务机构、医疗资源、休闲娱乐场地,可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这些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城市,很多活动都需要物理空间作为支撑,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使得早已被商业经济占据的城市空间分配到每个公民共享的区域变得更加狭小,不能满足代际群体之间的同时需求。与此同时,老一辈人的公共意识相对不足,少部分老年人在原本已经十分狭小的公共空间中缺乏足够的公共意识,很容易产生影响公共秩序的事件。

(四)空心化家庭结构引发老年群体非理性行为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学校制度之的影响之下,年青一代因为求学、就业到重新组建家庭逐渐脱离父母,老年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情感照料,容易出现情感缺失、生活无法自理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在代际互动中,经济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对老年人来说,情感的支持更为重要。当本应该安享晚年的老年人反而去讹诈帮助他的人时,更应该思考的是,老年人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否进步到了可以足以让其安享晚年的程度。积极老龄化很重要的前提是老年人必须要活得有尊严,当讹人的新闻报道少了,也许才是老年人真正拥有尊严的风向标。

四、结语

文献述评的历史梳理和典型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证明了代际冲突是造成老年人负面媒介形象的重要因素。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下发现,文化传递模式的下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代际资源争夺、空心化的家庭结构才是实际上造成社会范围内代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中国日益加深的老年化社会结构里,民众必须透过新闻报道的现象深入思考代际矛盾的成因,不至于被媒介建构的老年人形象蒙蔽,主流媒体也应发挥深度报道的新闻使命,加强价值引导和发人深思事件的呈现。

参考文献:

[1] 李成波,陈子祎.我国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建构及存在的问题[J].青年记者,2019(1):42.

[2] 吴帆.认知、态度和社会环境:老年歧视的多维解构[J].人口研究,2008(4):58.

[3] 张仙桥.中国老年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42.

[4] 姜向群.中国传统尊老文化的社会成因及特点评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4-38.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媒体对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构建及受众认知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政治传播语境下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