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2022-05-16王珍珍单秋菊梁莉莉刘怡凯包小妹李岩
王珍珍,单秋菊,梁莉莉,刘怡凯,包小妹,李岩
(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a.心内科;b.护理学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0;2.南阳理工学院 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河南 南阳 473306;3.河南科技大学 基础医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以心前区发作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位居心血管疾病之首;作为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类型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1-2]。冠心病的发生和进展是其病因链上众多危险因素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年龄增长作为重要不可改变因素进一步推动了危险因素的聚集。据统计,冠心病在老年人群发病率为4.6% ~5.2%,高于普通水平(3.1% ~4.2%)[3]。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增加和病情迁延,其心理状态也会表现出持续受创的情况,严重影响治疗与康复效果。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h litenacy)指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4],是有关心理健康保健的重要概念。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对早发现、早干预心理疾病,增强心理健康很重要[5]。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或可改变健康行为[6-7]。个体通过自身健康意念和信念,采取相应健康行为并对疾病症状不断实施监控、管理和护理的过程即为自我管理行为[8]。自我管理能力良好者能有效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对健康有利的行为[9]。基于此,本文以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其心理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医护人员以此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经由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采用偶遇抽样法,选取2021年6—9月入住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5个病区的20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10];(3)无沟通、理解障碍;(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有重度心力衰竭及肝、肾功能不全;(2)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性疾病。其中,男119例,女85例;年龄60~99岁,中位年龄71(65,77)岁;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69例,中学或中专90例,大学及以上45例;婚姻状况为已婚166例,未婚2例,离异或丧偶36例;医疗付费方式为城镇职工74例,城乡居民68例,商业保险5例,自费及其他57例;家庭月均收入为1 000元以下50例,1 000~2 999元55例,3 000~4 999元58例,5 000元及以上41例;居住地为城市144例,农村60例;居住类型为独居23例,非独居181例;确诊冠心病年限为0~7 a 129例,8~14 a 51例,15 a及以上24例。
1.2 研究工具
1.2.1一般资料问卷 根据研究目的并结合研究对象自身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医疗付费方式等内容。
1.2.2多元心理健康素养量表 Jung等[11]根据心理健康素养概念研制的多元心理健康素养量表(multicomponent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广泛应用于成年群体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评估。明志君等[12]对其进行翻译与修订,汉化后的多元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由22个条目组成,包括知识、信念以及资源3个维度,其中知识和信念维度采用Likert量表加“不知道”的评分标准,对于知识维度选择“非常同意”“同意”各计1分,对于信念维度选择“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各计1分,其他均计0;资源维度为是非题,选择“是”计1分,选择“否”计0。总分为0~22分,总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重测信度为0.64。
1.2.3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任洪艳[13]于2009年研发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lf-management scale,CSMS)广泛适用于我国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评估。该量表由不良嗜好管理、一般生活管理、症状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识获得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和情绪认知管理7个维度,27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为27~135分,总分值越高则表明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3。
1.3 资料收集方法调查人员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填写前向患者说明本研究目的、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获取患者的充分理解与配合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若患者无法独立填写,则由调查人员采用口述方式协助其完成。问卷填写完毕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15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为94.8%。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描述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本调查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总分为(10.10±5.56)分,各维度得分见表1。
表1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及各维度得分(分)
2.2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本调查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84.00(72.25,97.75)分,各维度得分见表2。
表2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各维度得分[M(P25,P75),分]
2.3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r=0.360,P<0.01),各维度相关性见表3。
表3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r)
3 讨论
江光荣等[14]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处于偏低水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其可能与民众普遍缺乏对心理疾病的正确认知与应对能力,对精神疾病存在污名化与病耻感,以及我国心理资源建设不够完善等因素有关[15]。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患者将更多的精力关注于疾病与症状本身,忽视了内心感受,且难以识别与描述自身情感,易产生自我调节疲劳而出现恐惧、焦虑和抑郁等负性心理[16-17],同时因其自理能力下降、治疗成本较高,给家庭带来较大负担,引发患者产生内疚、自我厌恶和自我指责等负性情绪的概率增高[18]。再者,老年群体获取健康资源的能力下降[19],心理健康知识较为缺乏,进一步制约了其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为此,医护人员应建立适合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教育机制,采用有效、适宜的干预措施,以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待提高,与刘玉珍等[20]的研究结果有共同点。其中,患者的急救管理维度得分最低,在症状管理及治疗依从性管理方面相对薄弱。随着机体与认知功能下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增加[21],同时由于慢性病共存,致患者服药种类过多[22]、就医次数频繁,患者易发生消极退缩的行为与心理,不能很好地参与自身疾病管理。这提示医护人员应结合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具体需求与特点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制度,不断加强冠心病相关疾病知识及药物知识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与药物的认知度,使其充分认识到不坚持良好自我管理的危害并使其树立牢固的依从意识,此外还需建立有效随访,进行长期监督,持续推进其健康管理行为。
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高的患者,更有信心采取行动战胜疾病,更可能主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良好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7]。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与相关研究结果[23]相符,说明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是提升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有效途径。根据研究结果,心理健康素养中信念维度与自我管理行为中情绪认知管理维度呈负相关,究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对象中患者消极的自我感知老化有关[24],老年冠心病患者普遍认为老化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从而接受老化带来的情绪困扰,并且他们不相信行为能够控制老化这一结果。因此,医护人员应给予老年患者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促进患者产生积极的自我感知与心理改变;调动患者参与群体性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转移其注意力,促进机体康复的同时融入同伴支持;并且应注重家庭因素,同时做到家属健康素养的提升,激励亲属最大限度地支持与陪伴患者;从而使老年冠心病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疾病感知,自觉转变不正确的健康观念并积极采取有利自我管理行为改善自身健康状况,主动进行自我照护,以此全面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升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促进患者改善健康行为。医护人员在对待老年冠心病患者行为管理问题时,可以把患者的心理健康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和切入点来指导干预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由于研究时间有限,本研究只在一所医院进行抽样调查,结果的代表性稍有不足。后续应通过制定更为科学的研究设计,增加样本量,更客观、全面地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及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