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call”与“c位”模因分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2022-05-16王雅婷
摘要:“打call”(2017年)和“c位”(2018年)这两个网络新词被各大社交网络及大众媒体广泛使用。这两个新词有着相似的来源与形式,但是它们的发展趋势却大不一样。本文从两个词的保真度、构词形式、适用范围三个方面分析它们模因分化的差异。
关键词:打call;c位;模因分化;弱势模因;强势模因;
模因的数量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些中能够成为强势模因的也就是很小一部分,只有那些符合人们认知特点,复制能力非常强大的、传播的十分广泛的、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及生命力非常持久的模因才能成为强势模因。[10]为了研究本文中讨论的2017十大流行语之一“打call”与意外落选2018年十大流行语的“c位”的模因分化差异,我们通过对比这两个词在这三年多时间内的网络搜索、媒体资讯指数以及在社交中的情况,我们发现“打call”是一个强势模因,而“c位”是一个弱势模因。本文从保真度、构词形式、适用范围、语音四个方面对比分析其模因差异分化的原因。
一、保真度
保真度是指模因在传播的过程中對与原来意思的忠诚程度。虽然“打call”由一种动作上的应援,转变为任何形式的应援,再发展到现在“为xxx加油或者点赞”的意思,其泛化程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打call”无论是纯粹意义上到现场助威还是在感情上表达一种支持,其“应援”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程度和表象上存在着差异,还是忠于原意的。而“c位”其本质发生的变化较大,“c位”本意是被“捧”而处于中间位置的人,而现在的意思主要是一个团队中最具实力的人,其本意“实力”是虚假的,而现在的实力是真实的,所以“c位”的意思已经偏离了其本意,现在的“c”更像是“carry”的意思,保真度不高。“打call”很好地将意思蕴含在了“call”中,保证了其原意。而根据Dawkins 的观点,强势模因具有忠实性,可以解释为什么“打call”成为了强势模因,而“位”却成为了弱势模因。
二、构词形式
“打call”是由“打”+“call”组成的一个动宾结构,而近年来,“打xx”这一类的,具有附加义、有引申的述宾结构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比如前几年出现的、在篮球界常用的“打铁,现如今在直播、微博等平台常用的“打赏”,还有“打老虎”,“打飞机”等等一些由“打xx”组成的词,正因为有那么多“打xx”组成的流行语,所以当人们看到“打call”时,也就很好的接受了这种用法,并且如果有些人把“call”理解为电话的话,那么“打电话”也是非常符合人民的认知与使用习惯,因此,人们非常好的接受了“打call”这种用法,其构词形式迎合了人们的习惯。而“c位”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翻译过来就是 “中间位”,或者说是“核心位“,这是不符合我们的习惯的,我们一般就说“中间”而不会说“中间位”,这个结构中的“位”显然是多余的,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词的结构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人们的认知与使用习惯,“打call”更符合中国人的认识形式。
三、适用范围
“打call”在我们的使用中主要的用法就是“为xxx打call”和“疯狂打call”,而“c位”的主要用法是“占据c位”和“c位出道”,这两个词的主要方法都还是比较固定,比较单一的,但是它们的适用范围在我看来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打call”使用的情况有:为某明星或者某个名人“打call”、为某个人干了件很棒的事而“打call”、“某人给某人或某事打call”,这里的人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某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某件好事“,再比如“为处于压力下的人打call”,可见谁都可以“打call”,谁也都可以被“打call”,其适用的范围较大。反观“c位”,我们更多会将其与“有能力的人”联系在一起,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占据“c位”,这也大大缩小了“c位”的适用范围。
“打call”是一个强势模因,而“c位”是一个弱势模因。而词的内部以及外部的因素造成了它们模因分化上的区别,“打call”凭借其保真度高、构词形式合理、适用范围广、语音以及外部文化上的优势成为一个强势模因,必然将更广泛更稳定地被人们使用。未来也必将会出现更多同类的网络新词,这些模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语表达上的缺失,但是其能否成为成功的模因需要多方面多维度以及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99.
[2]何自然,陈新仁.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35(2):8-13.
[4]洪飏,蔡悦.从模因论角度看外来词“C位”[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21(04):361-365.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4:161.
[6]刘炎.浅谈“打call”[J].汉字文化,2018(01):13-14.
[7]张楠.“C位”初探[J].汉字文化,2019(13):107-108+111.
[8]夏中华,陈彤.2017年度热词“打call”散议[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12-117.
[9]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10]严琼思.弱势模因“打call”的形成与分化[J].大众文艺,2018(21):187-188.
[12]袁静.论网络流行语“打call”[J].长治学院学报,2018,35(04):74-77.
[13]齐沪扬.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4]王云,杨彤彤.网络流行语“打call”探析[J].汉字文化,2018(16):112-115.
作者简介:王雅婷(1998—),女,汉,江西。在读研究生,汉语言文字方向,烟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