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风眠艺术中的情感性

2022-05-16哈斯图力古尔田米爽

锦绣·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林风眠情感艺术

哈斯图力古尔 田米爽

摘要:林风眠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兼容并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了时代艺术,对中国当代绘画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认为:“艺术是情绪冲动之表现”,艺术自产生以来,便是以表达情感或抒发情志为目的的,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都离不开对人类思想情感的表现。”对于情感的表达贯穿了林风眠艺术创作的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情感是丰富多样的,而在不同的情感作用下艺术会产生不一样的风格。本文将围绕着自然、现实、生命以及自我等角度对林风眠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以其了解林风眠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给予当下艺术创作者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林风眠;情感;艺术

林风眠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石匠家庭里,是我国 20 世纪伟大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自幼喜爱绘画,他小时候一边给祖父当助手,一边学习书法和中国画。19 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学习油画。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深造。1925 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 年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40年代后期,他离开教学工作,淡泊名利,潜心创作。于 70 年代定居香港,1979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先驱,他是“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自然

20世纪中国画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传入给予传统中国画一定的冲击,使得中国艺术家开始思索中国画未来的出路。林风眠认为国画于“清代而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除了模仿别人的笔墨以外,很少能含有时代之意味或能特创一种作风的;将至现代,国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全无生路的趋势。因此他提出应当以自然为师,向大自然学习,发掘新的元素。用心观察和体

会自然美的原貌,从而进行艺术的创作,而非只知一味的抄袭和模仿古人的画作。他多方面地学习传统绘画,但绝不拜倒在古人脚下,花了很多时间去深入自然,对自然的一山一水、一鸡一鱼、一画一草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和很深的感情。这在他大量表现的动物和风景画中都能体现出来。《秋鹜》创作于1960年,画中秋鹜结对成行飞向远方,芦苇倾斜身体倒向一旁。加上单纯的色彩以及润枯的笔墨,营造了一派秋气萧条的景象。从中可以一窥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使得画面诗意盎然。从中可见作者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体现出了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但在表达情感时也需要一定的形式。要想得到成熟的表达形式,从自然中汲取养分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他援引达·芬奇的名言“到自然中去,做自然的儿子。”指出只有亲近自然,用心观察并获悉自然最真实的面貌,才能发现真实的美,才能在技术上获得最真实的基本训练。这也是作为画家的林风眠热爱自然的原因之一。

二、现实

林风眠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战争以及革命不断爆发,这给予社会和国家巨大的危害,人们的生活更是得不到保障。关注国人命运的林风眠用绘画直接描绘他所看到和体验到的现实,充满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将绘画作品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出世写意情怀中解放出来,有浓厚的救世倾向。创作了《摸索》、《北京街头》、《痛苦》、《人道》等直接揭露现实中的丑恶和表现生活理想的巨幅油画作品。在创作于1926年的《北京街头》作品中,林风眠描绘了当时北京街头集市的一处场景,画面前景有两个相对而坐的赤膊男子,他们一脸愁苦地呆坐在地摊旁,而在他们身后则是忙于生计的熙攘人群。两位男子为画面的主角,沉闷的表情,消瘦的身体,整体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让人生发怜悯之情。画家通过作品借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人道》创作于1927年,创作背景是因作者从北京到南京,老是听到和看到杀人的消息,作为三十六的青年,当时的思想主要是“中国应该怎么办”?画面为横长构图,画中充塞绞架、锁链、无数男女殉难者的形象,背景黑暗,只有一具女尸露着微明的亮色,她面庞清秀,却永久地沉睡了。这幅画命名"人道",实质是对不人道社会现实的反抗。画家借助艺术手段揭露出民众的苦难与社会的黑暗,谴责暴力,传达内心的满腔怒火和悲痛怜悯的强烈感受。透露着对人类恶性的深刻反省,是林风眠关注社会现实的杰出代表作品。

三、生命

如果说艺术可以产生一种感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欣赏者和艺术家之间彼此交流,以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共同实现对艺术美的感知。那么热爱生命则是每一个画家最基本的情感。这种情感表达在艺术之中也最真实,最震撼人心。在林风眠的居多作品中,表达了充满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歌颂生命。对于热爱生命的情感在植物画中表现的最为突出。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林风眠的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解放,社会稳定,经济开始发展,生活的改善使得林风眠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美好。《鸡冠花》画于1961年,画中鸡冠花色彩鲜艳、红火,以大量的花朵聚集在一起,整个画面呈现出红颜热烈生机勃勃的调子,生命力极为旺盛。红花中配以绿茎,以绿色的柠檬与之呼应,使得画面热烈壮丽,蕴藏着画家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与向上的力量。

四、自我

艺术中对于自然、现实以及生命的情感表达都有自我认知的参与,是每一个画家在创作时无法逃避的。正由于每个人的自我认知情感不同,艺术创作的风格也呈现出了多彩纷呈的景象。林风眠表达自我的主观情感体现在每一幅作品之中,而在仕女画中表现的最具代表性。林风眠一生画了许多妇女裸体和衣着仕女画。《初夏》创作于1982年,画中描绘了一位裸体少女。其人物形象即没有遵循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方式,也没有按照西方的裸体形象,而是画家自己心中综合概括的意象。既有东方的古典美,也具有现代气息。典雅、纯洁、似静而动。她不向人诉说,更不招惹人们的欲念。就像林风眠自己所说:“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伤的情绪时,他第一会使人得到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好不费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其笔下的仕女画更像是为自己而画,在遭遇了生活上的种种伤害,总能给自己温情与安慰。在《黃山》作品中,也能看到作者内心的一种情感抒发。画中山、云和树木画法在前人山水画中前所未见,笔法和色彩纵横恣肆,酣畅淋漓,将内心的情感毫无保留的付诸于笔墨纸之间。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热烈而奇异的内心情感。

从20世纪以来,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起来,比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等,这也需要美术理论研究不能再局限于美术本身,需不断地吸纳多学科的视角,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的不断发展。林风眠强调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并在实践中将这一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以情感为突破口,对林风眠整个艺术人生及作品进行了一些列的分析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人们对于林风眠有更多的了解,并从中获得理论或者实践上的灵感。

参考文献

[1]杨秋林.林风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第三版)[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3]蔡雅婧.林风眠艺术思想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4]李亦奕.“中”和“西”的真正融合——林风眠作品鉴识[J].艺术市场,2020.

[5]冉隆福.林风眠绘画美学初探[J].美与时代(下), 2019 .

作者简介:哈斯图力古尔(1985-),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田米爽(1996-),男,山东菏泽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林风眠情感艺术
林风眠《静物·瓶花》
情感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台上
纸的艺术
赵无极救恩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理解彼此的差异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