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小练笔”的价值、类型和教学策略
2022-05-16魏玉梅
魏玉梅
【摘要】“小练笔”是一种介于造句练习和习作之间的随文表达训练,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的特点。统编教材从三年级起,共安排了20次“小练笔”。这些“小练笔”按照练习内容可以分为仿写型、改写型、拓展型、补白型和选做型。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学期学习目标和单元语文要素,进一步优化“小练笔”的设计、指导与实施,充分发挥“小练笔”对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统编教材,表达能力,“小练笔”,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倡导“读写并重”的理念,教材中编排了相对完整的习作教学体系,构建
了训练表达能力的三条途径,即习作单元、一般单元中的习作练习(含一、二年级的写话练习)以及部分精读课文后的“小练笔”。
统编教材中的“小练笔”是一种介于造句练习和习作之间的随文表达训练,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的特点,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入领悟文本,培养习作兴趣,提升表达能力。
一、统编教材中“小练笔”的价值
“小练笔”虽然“小”,但是它的作用不容小觑。这些“小练笔”有的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能助力单元训练目标的达成和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有的重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1.在阅读中学表达,服务单元习作任务
从“小练笔”与单元习作内容的关联性上看,“小练笔”多是为单元习作服务的,是单元习作前的一次练习。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学习写日记,要求用几句话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所感。《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小练笔”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的世界。这正与学习写日记的要求高度一致,同时又与本册教材习作单元的观察要素相呼应。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统编教材中的“小练笔”往往和所在单元的习作有比较大的关联性。首先,是内容上的关联,一般来讲,同一个单元中的“小练笔”和习作共同指向单元表达要素。“小练笔”所写的往往是习作的一部分,写好“小练笔”有助于高效地完成综合性的大作文。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要求写喜爱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感受。该单元的精读课文《乡下人家》的课后“小练笔”为“你眼中的乡村景致是怎样的?用一段话写下来”。其次,是习作能力上的关联。“小练笔”随文而练,在语境中练表达,让学生有较好的写作体验;又因其属于微型写作,难度不大,形式灵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小练笔”练好了,能与习作练习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练笔中落实要素,助力单元目标达成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这样解释“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和口语训练等,分拆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语或习题设计之中。这一个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就叫作“语文要素”。课文和课后习题是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平台;作为课后习题的一部分,“小练笔”同样担负着助力语文要素落地的重任。
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个单元中《猫》的课后“小练笔”是“读一读,体会这段话的表达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这个“小练笔”的内容表现了猫的性格古怪,既老实又贪玩。作者用“说……吧……的确……可是……”的句式,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模仿练笔,学生更能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感情。
3.以表达促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读”,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对作者感情的体悟。在写作教学中,“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借助“读”获得“写”的方法和策略,从而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并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编排的“小练笔”融通了阅读与表达,并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起到了助推作用。如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小练笔”为“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时需要思考:课文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具体的事例,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是什么,课文中表述的观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完成练笔任务。
二、统编教材中“小练笔”的类型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起,每册都编排了2~3次随文“小练笔”,共计20次(不含选做题)。按照练习内容,可以将这些“小练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仿写型
仿写,就是模仿范文练习写作。仿写要求学生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写出在形式上与课文相似又具有个性的内容。仿写训练要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到的各种写作知识及表达方法,都可在仿写练习中加以运用。仿写不是机械模仿,更不是抄袭。仿写时既要借鉴课文的写法,又要发挥独创精神。仿写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类“小练筆”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达到了55%。具体可分为句子仿写、段落仿写和文章整体结构仿写。
句子仿写,主要是借鉴课文的语言形式,仿写优美语句。如三年级下册《花钟》的“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段落仿写,即按照发现课文中某个段落的语言特点进行仿写。如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的“小练笔”,要求学生读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描写腊八粥的段落,照样子写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
对文章整体结构的仿写,如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2.改写型B6E3694E-19CB-4934-8E66-CA4E9B579F0E
所谓改写,就是改变原来的写法,可以是改变叙述的人称,也可以是改变写作的顺序,抑或是改变文体;可以是扩写,也可以是缩写,抑或是续写。如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的“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
3.拓展型
统编教材的课后“小练笔”有一部分是对课文内容或主题的延伸和拓展,这样的“小练笔”也比较多。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的课后“小练笔”: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与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
4.补白型
补白,即填补空白的意思,是书画作品的专用语,指在为作品留有空白的地方“润色”。统编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为读者留出了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或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之处。这些留白往往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也成为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极好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如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的课后“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5.选做型
统编教材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对于那些适用范围有限、必要性不强、具有可替代性的“小练笔”作了人性化的设置,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选做题。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的选做题:剧本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这样的综合性練习在教学中不一定有时间保障,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表演课本剧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小练笔”也为选做。
选做题给了学生和老师自由选择的权利,做与不做、什么时候做、多久完成、部分学生做还是全班学生做,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小练笔”的教学策略
综观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课后“小练笔”的编排,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因为是随文练笔,各册教材的“小练笔”之间存在缺少关联度的问题,练笔的次数也有一些随意性,有的一册中有四次练笔,有的却只有一次。其次,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提示。例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小练笔”:从四幅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对于写什么样的句子或者用什么样的句式来写,都没有明确的要求,这与一般的看图写话没什么区别。最后,“小练笔”的编排训练点失衡。三至六年级一共安排了二十次课文后“小练笔”,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性的拓展练习就有十三次。这些“小练笔”以加深课文内容理解为主要目标,而非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基于以上看法,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依据学期学习目标和单元语文要素,进一步优化随文“小练笔”的设计与指导。
1.根据语文要素调整“小练笔”的要求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小练笔”让学生从给出的四幅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研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课文在介绍海底的珊瑚、水中的鱼和岛上的鸟时,分别围绕“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三个中心句来写。据此,我们可以给课后“小练笔”提出具体的要求:仔细看图,选择其中一幅,用几句话把图片内容写清楚;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小练笔”要关注语言形式
“小练笔”要从关注内容的拓展,转化为关注语言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课后“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的一张照片。从内容上看,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是“我”记忆中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刻画了一个健康、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从语言形式上看,第一自然段先写环境,再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动作进行详细描写,让人身临其境,亲眼看见一个朴实健康的少年守着月光下的瓜田,面对狡猾伶俐的猹,勇敢地举起钢叉……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我们将这次“小练笔”作了一些微调: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先描写环境再刻画人物”的写法,描写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呈现美好的瞬间。下面是一个学生的练笔:
几棵只剩干与枝的树木立在灰棕色的地上,旁边是已经结冰的池塘。一个小女孩戴着粉色的帽子,穿着厚厚的靴子,捡起一块岸上的冰块,使劲扔向冰面。冰块碰撞在晶莹剔透的冰面上,像玻璃一样,迸裂成几片冰碴子,声音响亮而清脆。
又如五年级上册《落花生》的“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竹子、梅花、蜜蜂、路灯),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很显然,这样的“小练笔”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学生说看到路灯会想起整天辛苦工作却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看到蜜蜂会想起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看到竹子会想起刚毅挺拔、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课文借助具体事物说理谈感悟,学生不难理解,那么“小练笔”该怎么写呢?恐怕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难写得符合要求。因此,我们将原题作了这样的修改:课文中,父亲用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落花生“虽不好看却很有用”的特点,并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联想到了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想象一下,竹子、梅花、路灯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事物的特点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的一个事物,试着写一写。修改后的题目明确了“小练笔”首先要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这个事物的特点,然后由此及彼,写出由这个事物联想到的人。
3.补充设计新的“小练笔”
统编教材的“小练笔”作为一个独立出现的训练项目,有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拓展人文主题;有的有助于达到单元训练目标,落实语文要素;有的则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激发习作兴趣有较大帮助。因此,适当地增加精读课文的随文练笔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设计“小练笔”的具体路径有:依托文本练仿写,利用留白练补写,重组语言练改写,拓展故事练续写,概括内容练缩写,等等。以五年级上册为例,一共安排了六次小练笔,既有微调也有补充(见表1)。
基于课程标准,我们立足单元语文要素,设计随文“小练笔”,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小练笔”的任务,从而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叶圣陶曾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通过心智活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表达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用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是一种思想表达。阅读丰富表达,表达促进阅读。统编教材将“小练笔”纳入课后练习中,可谓是一个小小的突破,大大的创新。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小练笔”的教学价值,深入研究“小练笔”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小练笔”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B6E3694E-19CB-4934-8E66-CA4E9B579F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