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要求的机制保障

2022-05-16杨晓鹏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杨晓鹏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事关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要紧密围绕其核心点,不断健全领导管理、队伍建设、评价激励、反馈修正等方面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形成合力、过程形成闭环,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目标要求;机制保障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就是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围绕目标实现,《纲要》从培养理念共识、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体制机制建设、检验建设成效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其中,体制机制建设特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在这里,机制一词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显然,在探索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的同时,更应全面探索保障具体要求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这些具体要求能够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结合这些具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可以从宏观上将课程思政的机制保障划分为领导管理、队伍建设、评价激励、反馈修正等方面。

一、健全领导管理机制,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基础

《纲要》指出,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当前,“尽管课程思政建设受到推崇和重视,但在高校推动过程中,却必须面对理念上的认同与偏差、形式上的规范与创新、内容上的特点与难点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是高校施策者的两难,也是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两难。”[1]可见,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领导管理缺位或作用发挥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探索完善领导管理方面的机制建设,以便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激发各要素积极性。

完善领导管理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纲要》对课程思政工作格局的要求,各高校应当首先完善组织领导课程思政的各级组织,选拔一定数量具備相应素质的人员充实工作岗位,尽量避免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形。在搭建好组织架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工作机制,如党政联席会议、领导督导检查、基层联系点帮扶、典型示范等,保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不挂空挡。在组织领导中要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历史传承等实际,让课程思政建设自身特色鲜明。同时,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由于其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要在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功夫,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不动摇。要加强课程管理。“教师要善于挖掘专业知识背后隐性的价值观念属性并巧妙融入专业知识讲解和专业技能训练之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绽放品德教育的光芒。”[2]这就要求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宏观组织领导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建立专门组织,对本学科、专业思政课程建设进行统一协调部署,特别是以《纲要》中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为重点,找准本学科、专业思政教育的嵌入点和发力点,避免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无序性和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要加强服务保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导检查等,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合力。高校要用制度统筹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各项资源向课程思政建设倾斜,要通过教育引导让课程思政建设在各单位、各岗位,尤其是重要领导岗位和全体教师中形成共识,为真正实现同频共振打牢物质和思想基础。

二、健全培养成长机制,锻造课程思政建设的合格队伍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当前,承担课程思政建设重任的教师队伍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没有有效整合资源,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综合素质与完成课程思政目标任务的要求有差距,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效果不明显;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比较薄弱,习惯于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专业的知识讲授和课程的进度,目的在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探索健全教师队伍培养成长方面的机制建设,以便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完善培养成长机制,要加强能力建设。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通过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帮扶、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提升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思政精品课、典型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运用所学理论,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自觉融入到专业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专业课教师还应进行系统的教育心理学培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让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契合学生的需求,增强育人的效果。要强化思政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专业课教师的认识问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针对专业课教师中存在的对课程思政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领导表率作用的发挥加以正面引导,也可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自我剖析,从而认识到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与使命。需要注意的是,思想的改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对于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思想认识到位了,才能激发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完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是看得见的指挥棒。在教育引导难以发挥作用时,更需要科学的考核标准进行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引导。《纲要》指出,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切实把上述要求落实到考核标准的制定上。同时根据自身建设发展定位,合理确定教师考核中的科研和教学的比重。在科研考核中要科学设置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要求,在教学考核中要明确课程思政考核的方式、内容等,激发专业课教师研究和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对考核结果要充分科学运用,让考核的指挥棒落地生威。

三、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树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导向

《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首要标准的实现,有赖于全面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当前,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存在特点不突出、内容不全面、方法不科学、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导致评价的结果不够科学,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高校课程思政要以“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3]为原则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切实引导课程思政的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不断显现。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要丰富评价维度。从宏观上分析,要把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等纳入评价范畴。这三个体系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支撑,只有这三个体系健全落实了,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才有保障。围绕这三个体系,高校要建立自评机制,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监督指导。从微观上看,主要以课程思政教学的主客体为对象进行评价。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主体要全面。建立组织督查考核、专业课教师自查自评、学生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机制,力求评价全面客观。组织督查考核主要以相应的考核标准为依据,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全要素、全过程分析。专业课教师自查自评在于通过感知反思课程思政建设的得失,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学生评价能够直观反映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实际效果。外部评价主要包括高校之间互评、用人单位反馈等,通过不同角度评价和实际工作综合表现等破除“当局者迷”的问题。最终评价结果要以组织督查考核为基本依据,合理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评价对象要抓住主要矛盾。影响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的矛盾运动。把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教学能力、思政元素融入效果等作为评价教师教的主要对象。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作为评价学生学的主要对象。通过分析评价对象找准解决矛盾的主要抓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提升。评价指标要以《纲要》中明确的五个内容重点为依据,建立内容完善、逻辑清晰、便于操作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要破除过于依赖台账检查的倾向,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以获取更为科学的评价结果。

四、健全反馈修正机制,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校正效果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全新的实践活动,距离上述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高校的组织领导不力,导致落实流于形式,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没有下大力气去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难以真正提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健全反馈修正机制,以利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闭环,确保正视问题、补齐短板、补强弱项。

完善反馈修正机制,要明确责任主体。反馈作为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最后一环,同时是下一步修正工作的开始,必须明确责任主体,才能确保两项工作前后衔接顺畅,最终通过螺旋式上升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责任主体要明确牵头统筹指导单位、具体落实单位,必要时应明确具体责任人。要明确标准。针对反馈的问题,要明确修正的标准,也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杜绝不加分析地将所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部归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不应包揽一切,也不能包揽一切,而是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要正反兼顾。反馈既包括成绩又包括问题。修正时对成绩要进行肯定并加以坚持,对问题要剖析原因,制定对策加以克服。杜绝只讲问题不讲成绩的现象。要学习借鉴。反馈修正除着眼于自身外,还应主动走出去交流学习。《纲要》指出,要推动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要以示范体系中的对象为重点进行学习借鉴,不断完善自身课程思政建设方式方法,争取形成符合自身实际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丁彦,胡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境与思考》[J],《高教论坛》2021年第12期。

[2]许淑琴,邱晖孟,惊雷:《高校本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机制》[J],《高教学刊》2021年第11期。

[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

项目基金:2021年海口经济学院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推进路徑研究”,项目编号:HJYJ202139。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