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建设的现状和有效路径探讨

2022-05-16崔苏妍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路径探讨思政育人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发展阶段的不断递进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苏州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通过网络阵地实用性、社区化、共享型功能的深入解读,探索适用于当今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育人;网络阵地;路径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将立德树人思想落实到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回应时代要求和社会期望,通过在教育内涵、教育形式、教育体系上的不断优化提升教育实效。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量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互联网,分析研判其对思政教育的冲击和随之而来的变革,随着时光变迁和技术革新,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演进至新的阶段,基于互联网视域对高校思政育人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索仍然必要,笔者以苏州大学学生作为样本,通过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和基于自身工作实践得来的经验总结研究探讨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互联网发展新阶段的主要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技术发展和理念发展上均发生了很大变化,web1.0阶段,媒介同质化开始,文字、声音和图像可以聚合在一起进行信息传播,到web2.0阶段,博客、微博等新型媒体诞生,单纯的信息消费者开始转变为信息参与者和生产者;web3.0阶段,不同媒介上的网络数据信息可以整合,受众的各类账号可以协同绑定,融合平台除了生产信息也开始提供服务,同时2012年,移动客户端“今日头条”上线,国家机构、主流媒体开始急速开拓网络市场;而到了web4.0时代,智能化、多渠道、终端兼容的网络服务成为互联网发展方向,以个体为主导的差异化服务日益凸显。当今高校学生踏入互联网世界伊始就伴随着web2.0世界的崛起和发展,他们较之前人,网络敏感度更强,依赖度更高、接受信息量更大、体验感和互动性要求更高,对线上产品的完成度也更挑剔,这些变化都是高校在落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面临和突破的挑战。

二、互联网视域下当前高校思政育人的现实分析

本次问卷样本14830份,有效样本14830份,调研对象覆盖本科一至五年级和硕士及以上,覆盖面较广,其中有学生骨干经历的占41.52%,中共党员及共青团员人数占比92.9%。通过相关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度较强,主要体现在:1.使用网络的时长人均3.89小时/天,去除日常学习和必要生理活动约占可支配时间的三分之二;2.网络的使用用途已占据生活学习各方面,只有5.12%的学生会将线下交流作为获取学习、生活有效咨询的主要方式;3.网络参与度较高,50.67%的学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由此可见网络思政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事实上,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同时通过网络积极开展了如通识思政课/党课/团课/专题培训等线上课程,同时基于“两微一Q”等平台产生了一批线上产品。但是在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的评价仍显中性,从数据现实,学生对依托互联网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适应程度(1分很不适应-5分很适应)为3.76分,评价质量效果为3.57分,支持度3.81分,參与积极度3.78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是基于有约半数曾任或现任学生骨干的学生群体进行的调研,如将调研对象推广至更普遍的学生群体,合理推断相关数据应当更低。调研问卷中,依托新媒体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类型以通识思政课为主要形式,占比69.55%,其他主要形式为专题讲座/公开课(63.05%)、校园文化活动(51.48%)、通过党团组织开展的专题活动(如党团课、党团日活动)等(50.98%)、线上推送等相关阅读(43.92%),而针对以上主要开展形式,认为开展情况较好的为校园文化活动(23.31%),同时该项类别也是在调查中普遍接受度最高的类别(26.64%),其他类型的活动形式无论从接受度或者完成度来看,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仅占比20%以下。学生通过问卷集中反馈的问题有:1.灌输式教学,参与度不强(61.23%),2.以授课为主,形式单一(61.2%),3.泛化教育,精准性不强(49.71%)。

可以看出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仍然是网络思政教育中较为明显的短板。在教育内容方面,以说理为主,联系实际较少,内容相对单一;在教育形式方面,以网络授课为主,形式不够灵活,体验感较差。同时参与问卷调研的学生每年接受的依托新媒体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专题次数平均值为3.03次,除去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理解的偏差这个因素,该数据也能出一个侧面反映出网络思政教育的频次上也存在不足。

三、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有效路径探讨

在问卷调查中,80.55%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生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仍具有相当大的好奇和热情,对比学生对现今网络思政教育的满意度来看,理想中的网络思政教育和现实仍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探讨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就是在现实环境下尽可能向学生的理想靠拢的过程,而学生理想中的网络思政教育基于对当前社会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的认证,参考的是如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和抖音、B站等广受青年人喜爱的新兴平台,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也应基于对当前互联网的深入研究探索自身先进性、独特性和可持续性。

(一)提升网络阵地实用性功能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服务性得到极大发挥,这也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匹配,深入探索网络阵地在实用性方面的空间是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必然方式。显性的实用体现在近年来,很多高校将校园服务和后勤保障纳入“大思政”体系,建立便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程序或集成系统,通过和支付宝、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关联绑定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便捷性,通过智能化、多渠道、终端兼容的网络服务体现网络阵地的实用性。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除了提供更快捷的服务,我们更应注重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实际需求,在问卷调研中,50.59%的学生表示更关心网上关于时政热点的话题,在另一个问题中(依托新媒体平台,您希望听到哪类对象进行思政教育?),24%的学生选择了各类行业精英,16.31%的学生选择了优秀校友,高于辅导员、专职思政讲师、专家学者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等对象。以上数据也体现了高校学生对社会的高度关注对自我发展的追求,网络育人实用功能的提升也应呼应学生的需求,将目光投向社会,通过提升高校和社会的关联度,传递社会主导的思想文化信号和人才培养需求,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依托文化活动、实践打卡、社会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和学习加强网络育人实用性功能。

(二)体现网络阵地社区化功能

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基调就是“赋能于人”,突出体现在强调人的个性化、分众化,我们通过职业、性别、爱好、性格、地区等越来越多的差异来划分“圈层”、创造“人设”,如果将海量人群投放至社会这个广袤的环境下,有针对性的教育难度就会成几何倍的增长,但是在高校中,身份、年龄、受教育背景、个人素质等条件相对固定且趋同的情况下,是可以形成意义上“社区”的,这个“社区”中的人群有特定关注的人或事,有强互动的线上线下关系,有相对一致的诉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就需要体现这种“社区化”功能,通过身边事、身边人的关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氛围,通过凝聚氛围反作用于教育素材的积累和传播。通过“两微一Q”平台能常态化的体现网络阵地社区化功能,通过与本校、本院系、本年级强关联的资讯传达、人物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产品展示、话题讨论等内容加强“社区”属性。在问卷中,47.39%的学生选择视频类软件作为日常常用软件,高于工具类、购物类、游戏类、交互类等类别,这一内容也可以辅助我们了解高校学生的网络习惯和喜好,结合上述接受度、好感度较高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也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学生的需求丰富教育形式,加强视频创作相应的技术投入、内容生产投入和场景构建。同时需要注意尽可能缩减说理性、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在“社区”平台上的比例,合理划分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的边界。

(三)发挥网络阵地共享型功能

互联网较之传统思政场域的巨大优势在于:1.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2.超越时空的桎梏。网络思政育人的共享型功能正是基于这两点优势展开的,其中包含了教受双方的个人体验、教育资源和教育场景等多个面向的共享。尝试教受双方角色的转移,以教育对象为内容生产者,教育者对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进行过程性指导,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适应和内化时间深化思政教育成果。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受双方一对一深度互动的模式更使用于层次较高的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但是充分利用网络阵地的共享功能,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和教育场景的丰富、各类新媒体平台、线上作业、信息技术的协同使用實现一对多的可视化过程性指导,受教育对象的生产内容和学习效果也可以便捷、充分的体现,同时共享给更广泛的群体。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对思想教育亦是巨大挑战,选择有效资讯、准确判断分析、科学的过程引导、对教育场景/内容的控制和教育内涵的升华都是教育者本身需要提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传媒转型的价值标尺与关键路径[J].当代传播.2017年第四期;

[2]党东耀.互联网进化路径与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J].编辑之友.2015.11;

[3]叶伟剑.“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习空间变革:特征与动向[J].江苏高教.2021年第4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SJB0649“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建设有效路径的探索与讨论”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崔苏妍,女(1987.11——),汉族,江苏盐城人,哲学硕士,苏州城市学院团委,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路径探讨思政育人互联网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基层政府主导农村法治发展的路径思考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