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思政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2-05-15冯敏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途径,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效用和优势,合理利用校企隐藏德育资源,面向学生,共建职业素养标准、思政课程实践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团队,全面推进高职思政课程改革,有方向性、有针对性实施职业素养教育,以期培育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养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思政课程;改革
引言
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其为高职思政课程教育改革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要真正认识到校企协作的意义,依托学校教学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积极改革思政课程,探究全新的教学路径,以达到提升思政课程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一、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思政课程教育,即是立足企业发展需求和学生职业特点,为思政课程教育提供实训环境,协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有机结合,以呈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所以,校企协作过程既是提供“知行统一”所需土壤的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形成过程。其次,有助于强化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从事实角度来看,企业工作氛围与环境的真实性是区别校园环境的主要特征,其摆脱了学校思政课程教学环境空间、时间限制。而且,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为学生深入企业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在了解社会、进入企业、贴近职业的现实环境中,大幅度提升了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如此便可将思政教育同学生就业与生活密切联系,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身学习目标,重新定位,从而强化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资源不足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和成效的关键途径。现阶段,各大院校均会鼓励教师进入科研部门研究、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工艺与要求等,以提升产学研的创新,让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与此同时,还会聘请知名专家与学者进校任职教学岗位,进而构建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满足校企协作对学校提出的需求。然则,上述做法通常只面向专业教师,很多学校都未对思政任职教师提出走出校园、进入企业锻炼的要求,更何况邀请企业优质管理者进入校园展开双向交流,由此导致高职思政教育和企业育人教育无法得到有效衔接,难以和学生现实生活形成互动,不利于学生构建囊括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内容的社会生活体系。
(二)缺少观念共识
首先,从学生角度而言。重技能提高,轻德育化现象严重。现阶段,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其道德素养相对较高。然则因这些学生成长环境过于安逸,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精神,致使其社会化程度不断降低。在学校期间,学习、生活均十分轻松,而进入企业后既要面对繁重复杂的工作,又要受到规章制度约束,多数学生都无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也未能真正认识到校企协作模式对提升自我职业道德与素养的价值意义。根据相关调查得知,有大约50%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模式下改革思政教育没有必要,只有1/3左右的学生认为十分重要,可见,高职学生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思政教育价值和必要性缺少正确认知。这些学生认为,校企协作和顶岗实习主要目的就是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思政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育无关。所以,学生在实习中,只重视自我价值实现,对自身缺少正确认知。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校企合作旨在为社会培育优质劳动者,在培育人才过程中,企业要比学校承担更大责任与义务,既要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又要培育学生职业道德。然而事实上,企业更加重视自身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更关注学生的产出效益和廉价成本,重视劳动贡献、轻视德育教育。甚至,部分企业还会将参与学校育人活动作为“无利可图”的负担,而企业导师更不会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作为第一任务,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思政课程改革实践路径
(一)校企合作,共建学生职业素养标准
近些年,通过对企业调研得知,其普遍反应高职学生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安全生产与创新创造等方面的素养偏低,无法充分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究其根本,主要因高职育人标准同企业用人标准相偏离,学校未能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要求培育人才。故此,高职要想培育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高素养人才,则须进入企业展开深入调研,提炼、归纳企业评选优秀员工的素养标准。以此为基础,校企双方按照企业优质员工职业素养评判标准共建大学生职业素养标准,并将此标准作为我国高职育人标准列入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保证学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培育學生。另外,职业素养标准是权衡学生职业素养的尺度。结合育人标准所用评价方法的差异,参照企业优质职工职业素养标准,学生职业素养标准可划分成两类,一是职业道德规范,二是职业精神。所谓职业道德规范,即指从业者在岗位活动中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用人单位评判职工职业行为、价值取向是否符合企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标准,其要求职工爱岗敬业、办事公道、乐于奉献、诚实守信。职业精神即指同个体职业活动密切联系、具备职业特征的一种精神,其旨在为企业与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对不同专业和学科特点了解,可将学生职业精神总结为团队协作、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维护安全与,忠于职守等。从本质角度来讲,职业精神是个体人格与人性品质在其职业生涯中的完美体现,职工一旦将其内化成职业操守,便可积极自主外化成职业行为,以帮助自我更好发展。
(二)校企合作,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高职学校要将学生培育成拥有良好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的企业员工,只依靠自身教育资源难以实现,要想有效解决此问题,学校与企业协作共同创建实训基地是最佳方案。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只依靠“坐而论道”难以获得,必须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中经过磨练才可真正实现有学生到职工的转变。实训基地既是培育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场所,又是培育其职业素养的主要场地。高职推行校企协作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按照职业技能培育标准与需求,在学校内部创建“进校便进场和上课便上岗”的实训基地,结合教育计划与实训项目组织综合型技能训练;在企业创建顶岗实习基地,依托教学规划与实习协议组织顶岗实习活动。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可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同专业课程实训相结合,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技能培育相结合,通过推行不同层次和等级的思政课程实践教育活动,将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变成思政课程实践教育基地,将学生变成企业职工。值得注意的是,思政课程实践教育基地不但要注重硬件建设,还要注重软件建设。针对学校内部实践教学而言,应积极引进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学校与企业要根据专业课程实训项目制定思政课程实践教育目标、教育任务与要求,并借鉴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开展实训活动,利用模拟训练,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变成职业操守。针对企业实践教学而言,企业要将实习学生作为正式职工,根据岗位职责和要求,与学校合作共同制定思政实践教学任务与目标,严格按照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进行顶岗实习,利用工作实践与岗位体验,将学生职业素养转变成职业行为。
(三)校企合作,共建思政课程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不但要求思政任职教师拥有实施思政教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解决思政问题和困惑的实践经验,这对思政教师与企业管理者而言,均是全新挑战。基于此,校企双方要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注重取长补短,合作构建一支能力强、素养高的思政实践教学队伍。事实上,思政教师基本上均具备丰富扎实的思政理论知识,然而因其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便无法积累解决思政问题所需的实践经验。为补上此短板,国家教育组织明确提出,各大院校应积极组织思政任职教师与辅导员参与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等相关活动。比如,学校要进入企业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这既是思政教师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教学质量的需求,亦是学校加快思政课程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育成效的需要。而针对思政任职教师来讲,要将进入企业作为学习知识和提高自我的过程,视为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过程。思政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能够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完善知识架构,丰富实践经验,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加强思政课程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企业管理者多数均具备一线工作经验,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也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由此,高职学校可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且专业能力强的企业管理者兼职思政教育工作,并让这些兼职教师根据教学规划承担相应教育任务,担任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这种现身说法的教学模式更具有吸引力与信服力,不仅能使思政教学与学生更加贴近,而且还能深化校企协作关系,完善教学队伍素养架构,优化实践教育管理体系,继而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的实践教育团队。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培育高素养、高技能、高品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亦是对高职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由此,高职院校要全面推行思政课程教育改革,探索基于校企模式下的思政教学方法与实践路径,整合校企思政资源,提高教育成效和质量,开创思政教育新格局,從而为社会培育大量具备高尚品德与职业素养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素霞.校企协同“三全育人”创新机制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3(11):70-74.
[2]于非非,孟迪云.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新商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2021(44):83-85.
[3]陈旭雯.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82-84.
[4]雷燕飞.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化工类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塑造[J].材料保护,2021,54(01):221-22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商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时间与探索》课题编号:JGBBH202011。
作者简介:冯敏,女瑶族广西北海人职称:实习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