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策略
2022-05-15谢小璐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背景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良莠不齐信息、虚拟复杂的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复杂化,部分大学生出现交往障碍,加之信息获取渠道不断增多,进一步弱化课堂思政教育功能。对此,应通过思政教育内容“三贴近”、思政教育手段与时俱进、加强网络平台交流互动、提升思政教师媒介素养等策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引言
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媒体。新媒体的衍生和快速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提供极大便捷,且改变人的想和行为方式,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对此,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策略意义深远。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良莠不齐信息使思政教育内容复杂化
新媒体具有无边界性、交流广泛的显著特征,实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之间的信息传播与共享,人与人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匿名交流。但网络新媒体平台中,包含诸多低俗、黄色、虚假、暴力的信息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背离,大学生难免会受到这类信息的干扰,影响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思想简单、社会阅历较少,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缺少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且大学生好奇心极强,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舞蹈。新媒体平台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不仅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亦使思政教育内容复杂化,加剧高校思政教育难度。
(二)虚拟化的环境使大学生出现交往障碍
新媒体为人们提供虚拟、便捷、高效交流平台,人们可以在网络互动中自由分享想法,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虽然网络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但亦使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无需面对高考压力,更渴望自由、享受的大学生活。且大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社会认知缺乏全面性,面对现实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不足,继而选择逃避问题。许多大学生只愿意在网络平台倾吐心事、与陌生人交流内心所想,不擅长现实人际交往。可见,新媒体虚拟环境容易造成学生认知偏差、人格障碍与人际交往障碍,影响大学生融入社会和长远发展。
(三)信息获取渠道增多弱化课堂教育功能
进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再是学生接收信息唯一途径,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想法,但所采集信息并非完全准确,难以针对性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且大学生十分敏感,若思政教师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学生厌恶、反感,甚至是弃学情绪,弱化了思政课堂的教育功能。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策略
(一)思政教育内容“三贴近”
网络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出多样化特点。所以,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需不断更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内容“三贴近”。第一,贴近时代发展,当代大学生伴随新媒体环境的发展而成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当代大学生不具备说服力。高校思政教师应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时事热点及社会新闻,带领学生分析事件本质,例如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视角分析问题,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第二,贴近现实生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注重事物现实意义,对高大上的哲学理論缺少学习兴趣,这些内容完全脱离实际生活。所以,思政教师需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感受思政教育内容与生活的关联性,激发学生思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第三,贴近大学生,思政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需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和对话,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心悦诚服接受思政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除此之外,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拓展丰富的思政学习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采集视频、音频、图文等素材,其中涉及案例分析、课外阅读、新闻热点等内容,增强思政教育内容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取得理想化思政教育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二)思政教育手段与时俱进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跨时空、无障碍的特点,将媒体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保留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优势,且突破教育时间与地点的局限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封闭课堂转化为开放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发挥新媒体教学优势,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手段和方法。一方面,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衔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教育功能,形成线上自主学习、线下交流探讨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并且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提升思政自主学习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引入慕课、微课等教育资源和平台,为学生制作思想政治教育视频,用于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导入,以多样化手段呈现思政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此外,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及时为学生分享、推送思政教育资源,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强化学习,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三)加强网络平台交流互动
新媒体平台满足大学生需求和愿望,但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环境下,容易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继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基于新媒体环境下,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结合大学生的喜好,以平等自由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与自我教育。例如,当前微信群、朋友圈中均有“@功能”,这一功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被尊重、被关注的需求。在微信中利用@功能可以与学生单独交流、提问、表扬、激励等。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定期在朋友圈推送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学生则可以阅读内容和点赞评论,教师可以与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读后感、思想特点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这应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新媒体活动为载体,与大学生展开多层次的沟通交流与情感互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转变虚拟到现实的角色,提高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四)提升思政教师媒介素养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教育者和指路人,不仅要加强各类新媒体信息整合与运用,同时加强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不仅关乎新媒体环境认知能力、技术运用能力,亦影响其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此,应高度注重提升思政教师媒介素养与教学能力。第一,培养高校思政教师新媒体运用能力,包括媒介基础知识、媒介设备的运用能力等。思政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主学习,掌握新媒体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各项媒介设备,在思政教学中灵活检索信息、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思政教育资源。高校方面则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聘请新媒体领域专家及学者,面对面传授新媒体知识与技术,并分享相关运用技巧和经验,使广大思政教师均具备基本媒介素养。第二,培养思政教师媒介信息判断能力,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批判性视角对媒介信息科学鉴别和价值判断,形成清晰的媒介信息认知。只有思政教师头脑清醒、明辨是非,才能避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影响,提高文化抵御能力。第三,培养思政教师分析信息、建构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指的是思政教师在采集新媒体信息后,挖掘其背后的思政原理,打造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新媒体时代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大学生面临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教师需具备灵活信息筛查与运用能力,才能为学生创作优质媒介资源,打造学习真正喜爱的精品思政课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不断增大,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正视新媒体时代机遇和挑战,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并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构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彦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时代报告,2022(01):131-133.
[2]刘润.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大众文艺,2021(10):186-188.
[3]陈斌,陈飞.关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知识文库,2020(13):12+14.
[4]王小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策略研究[J].林區教学,2019(09):16-18.
作者简介:谢小璐(1984.8),女,汉族,四川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硕士,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摄影摄像,视听语言读解,影视后期制作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