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策略研究
2022-05-15刘碧潜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质量有所下降,高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人数多、竞争压力大的困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在短期内得到提升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求职就业的关键时期,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必须竭尽全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但从近年就业数据来看,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动力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很多大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期望值较高,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希望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错过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该现象也反映出目前高校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不容忽视[1],需要多方力量齐心协力推动大学生群体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就业。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
由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可知,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同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是新增就业的绝对主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当下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经无法从就业率、就业指标等数据中得以全面客观的体现,也无法真实的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工作性质、工作匹配程度和毕业生主观的就业满意度等,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其自身的性格、能力的匹配程度越高、大学生满意度越高、则就业质量越高。
本文通过研究202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得知,全国202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但但在满意度调查中对其工作满意的毕业生比率为59%。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工作的选择和需求随着时代进步在不断变化,他们渴望通过自身奋斗获得较高的工作报酬,而非“躺平”混日子。因此对于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而频繁进行跳槽,工作稳定度不够。作为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年的招生生源质量以及社会评价,应当予以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就业市场中,人才的竞争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各大企业都希望通过招聘高质量的毕业生为企业吸收新鲜血液,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毕业生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在就业市场非常受到重视,但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心态尚不成熟、实际经验不足、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问题,同时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实习机会较少,而实际工作中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使得毕业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等情况出现。
(一)大学生就业稳定性较差。当代大学生生活和教育环境良好,在行为模式、价值观认知、工作意向选择等方面与前几代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经济日报中曾提到:有超过60%的应届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工作稳定性不强,工作周期短,频繁的进行工作变更影响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程度和工作内容的了解,不利于自身职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由于高校逐渐进入全面扩招阶段,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将大学生就业率作为举足轻重的工作指标而忽视就业质量,也使大学生就业情况不断下滑[2]。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注重功利性导向。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当前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其就业理念和择业方向发生了较大转变。通过相关研究得出,薪资水平高低、工作时长长短、发展及晋升空间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大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高、工作相对轻松的职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期望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渠道进行就业,工作是否与大学期间的专业匹配以及个人的兴趣已经不再是工作选择的第一要素。无论什么形式的社会进步,未来发展活力和可持续性都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忽略自身与工作的匹配度和适应性,更加注重功利性导向,扰乱了正常的就业形势,对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产生了较大影响[3]。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一)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政府作为管理部门,应积极发挥其思想引导和行为范式的效用,关注大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就业需求,逐步形成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应引进更多高质量企业进入校内进行宣讲和招聘,帮助大学生提前接触企业内容和业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同时对招聘企业进行反向监督,减少就业歧视、性别歧视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发生,努力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其价值观还处于不断的发展成熟阶段中,外界的各种因素对他们进行就业选择时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入工作之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环境、工作经验等因素逐渐改变,只有确保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就业价值观,正确认识就业时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性,才能逐确保就业质量逐步提升。早期家庭教育方式及学习环境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也会造成影响,同专业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也会出现多元化特点,还有一些学生不愿过早就业而选择二战考研或考公务员,期望通过升学的方式來推迟就业。总的来说,高校毕业生需在择业就业时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培养正向的就业观,克服可能出现的畏难心理和情绪波动,尽快适应工作节奏和环境。
(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性导向不强;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差异较大,岗位契合度不高等。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工作经验较少,招聘时职业竞争力不强,在就业初期易出现薪资水平低,发展和晋升空间有限,同事关系紧张等情况,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经常换工作、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学校应积极开设综合型课程,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大力培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就业需求,帮助大学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大学生应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提前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以最好的状态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就业需求[4]。
参考文献:
[1]代懋,王子成.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2-48
[2]王金玲,于宏凯.“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3:114~115
[3]赵鹏,许娜.“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4]钟文彬,朱武.探析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策略分析与质量提升方法[J].中外企业家,2018,26:164
作者简介:刘碧潜(1994.6—),女,汉族,籍贯:河南许昌,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