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
2022-05-13岳梦真官泓昆明理工大学
文/岳梦真 官泓(昆明理工大学)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战略层面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不是空洞的,文创设计作为文化具象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工智能与设计的结合,实现人工智能成果在文创设计领域转化应用。
一、文创设计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国际形象提升,有助于人们客观了解当下社会发展的真实现状和发展原因,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国民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意识到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性。
文创设计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情感的认同,对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共鸣。从设计的角度看,文化产业达到适应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满足当代人民生活需求,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得以继续存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的可持续性。只有文创设计落实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进千家万户,通过设计促进文化传播,协调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活化”。
二、人工智能赋能文创设计产业
在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6.3万家)营业收入数据中,创意设计产业营收543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4%,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22.4%,两年平均增长10.6%。[1]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壮大,文创设计的种类不断丰富,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服装上剪纸、中国结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热搜上的霸榜,是人民文化自信的象征。
文创设计关键是对文化内涵的创意展现,在追求审美的同时,还要把展现设计与文化结合起来,对本国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与大众产生情感共鸣,迎合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孕育出经典的文创作品。
人工智能为文创设计产业赋能。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031亿元,同比增长15%。伴随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为文创设计中的创作和传播两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帮助,为设计插上“人工智能”科技的翅膀。技术与文创设计相辅相成,人工智能技术是科技手段,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设计创造力是核心,用设计的艺术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品,对设计的艺术性作出最恰当的表达与诠释。如今人工智能作为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文创设计和产业的发展依附于人工智能新科技的革新而变化。
三、AI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一)创新
1.题材新载体
(1)网络游戏+文化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科技,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提供了可能。游戏行业在近几年快速发展,网络游戏作为数字文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疫情期间,网络游戏在线量暴涨。
游戏+文化的结合,使游戏成为文化的载体,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通过游戏使莫高窟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公众与传统文化一起向未来。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人们为寻求护佑与指引,在敦煌出资开窟,这些出资者被称为“供养人”。新时代,供养人的概念被赋予新的使命,腾讯与敦煌研究院达成“数字供养人”战略合作。“飞天”皮肤的设计在尊重敦煌文化的前提下,以洞窟为背景,再现飘带、反弹琵琶、点绛唇、飞天髻等唐代飞天形象元素,深挖文化背后的故事,结合新时代设计理念,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护优秀文化遗产,从而传递出更多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多数人认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消极大于积极,但是不可否认,网络游戏是青少年青春的记忆之一。“飞天”皮肤,利用敦煌符号,展现唐代艺术美学,改变人们对文创设计的局限性,扭转了人们对文创设计只能是馆藏复制品、办公用品等纪念品固有认知,以游戏新载体增强文创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使年轻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年轻人加入文化的数字化保护,让人们共同守护敦煌莫高窟。
(2)新型媒体+文化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约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率达99.7%。[2]当今时代是大爆炸信息时代,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使新载体以短视频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火爆网络的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表1),节目将传统文化与5G、VR 新技术相结合,对歌舞、文物、历史、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塑造与融合,调动人的视听系统,打造符合本土文化特色的创新性文创设计。新型媒体+文化的结合,以短视频为载体,短视频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人们通过弹幕功能,获得更多实时互动。人工智能可以深刻洞察受众、寻找文化认同、打破文化壁垒。[3]
表1 “唐宫夜宴”流量
人工智能除了给予文创设计新的载体,在当今内容即王道的时代,例如B站,微博等新型媒体的播放推荐机制上,以人工智能算法为依托,进行用户分析,将服务对象—用户与所喜爱的产品内容或者有可能喜欢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匹配,实现精准化推荐,促进文化传播。
2.技术新思路
(1)无纸化
量产是商业文创产品重点考虑内容,无纸化为文创设计降低成本,用人工智能技术减少在设计过程中的损耗,文创设计三维立体设计稿的制作和输出都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使造型、材料、肌理等最优选择,效果图渲染向无纸化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文创设计的发展,借助其高效、快速、集成达成设计的目的,解决设计方案的可视化。
以“彣彧葵艺灯”为例,葵扇在现代被空调取代,新会葵艺已丧失使用价值。该文创设计打破葵艺等于葵扇固有观念,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平衡。葵艺灯设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方案可视化,在制作过程中创新榫卯结构制作了整体的灯框。无纸化设计是科技与设计方式的结合,使文创设计降低成本,为设计方案可视化作出贡献。
(2)动态
人工智能技术让信息的呈现多样化,信息的展示形式由二维、静止逐渐向多维、动态的方向转变。动态设计相较静态设计更具互动性,易于呈现设计理念。
202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的一整套动态奥运体育图标设计,通过呈现运动员造型的图标出现、停止、消失的过程赋予图标鲜活感,巧妙地传达日本东京的文化和奥运会项目特点和运动精神。从1979年“安全出口‘图标’皮特托先生”到202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动态图标设计,从静态到动态,不变的是跨越时代信息传递的本质,因为科技的进步,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更迭的呈现形式,激发设计的活力。
(3)虚实融合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与仿真技术,助力沉浸式文创设计的体验实现。消费者从单向信息接收转变成双向交互,双向交互理念使视听感受成倍增加,比如“故宫养心殿”,文创趣味性被有效激发,以交互方式投放在环境空间中,使消费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魅力。
游览者可以在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中体会养心殿的布局和氛围,近距离地鉴赏空间内的珍稀文物,还可以与虚拟的朝臣自由交谈,为游览者带来了穿越般的观展体验。[4]
(二)传播方式新形式
1.跨界合作
故宫文创的走红,使博物馆IP产业成为朝阳产业。近年来,中国文化IP的挖掘与开发成为市场趋势,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形成丰富的IP资源,文化IP+品牌的结合成为文创设计的跨界合作。
博物院要真正放下包袱,和年轻人进行真诚的交流和对话,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有趣的创新。[5]文创设计+娱乐化也是利用碎片化+娱乐化进行双向交互的案例。近年来,盗墓、探险故事等IP的大热,系列电视剧播放量的热度,使更多用户将视线转移到文物考古。河南博物院“失传的宝物”盲盒文创设计破圈创新,将仿制的“珍奇宝藏”埋藏在其中,让体验者利用内赠的迷你版考古神器“洛阳铲”将文物挖掘出来的过程,以文物和文化为载体,以发掘文物的过程为卖点,基于互联网平台,吸引人们去更深层次了解它,在文创产品中寓教于乐,扭转人们原来认为考古就是盗墓的观点,在盲盒的互动中让更多人了解文物和河南历史,越来越多的人为文化IP+品牌衍生品付费。
2.线上购物
新技术的发展,促进文创产品展示方式发生质的变化。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增加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
2020年疫情暴发,是实体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对于文创设计来说,不能仅限于营销,更需要精准洞悉疫情期间的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的途径。2021年疫情后时代,以“淘宝”“京东”为例,线上购物平台迅速发展,消费者线上支出明显增加。更多的商家在疫情带来的销售寒冬下,转变经营思路,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手段,替代传统思维。
线上直播、虚实双轨销售、元宇宙等新概念进入我们的视野。通过虚拟技术将商品包装虚拟形态化并置入虚拟商场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在游览选购过程中,能感受和了解到更为全面、详尽的商品展示信息。[6]
3.云端展示
2021年,因为新冠疫情的暴发,疫情加剧现实困境,使互联网层面更为开放。云逛展、拥抱数字化新浪潮,在数字化的今天,通过充分运用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将展会和展品放到云端,促进展示形式呈现多维形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全天候提供网上推介、在线宣传等服务。在“新时空”,设计与观众进行“对话”。
“敦煌诗巾”项目,用户DIY操作合成敦煌元素的图案通过合成算法实现丝巾设计。丝巾文创从设计到生产极具个性化,每款丝巾被收录敦煌诗巾数字展览馆。云端展示让每个人成为设计师。
四、结语
保护文物与文化遗产是文创设计的目的,不断激活文化生命力,使传统文化价值延续,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文创设计从设计角度至传播角度,以新的方式、新的效率,融入现代社会,有助于文创设计的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创设计方面优势日益凸显,很多方面还需要研究人员共同探索,使沉睡的文化“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