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探究
2022-05-12陈颖
陈 颖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36)
近年来,在“互联网+”和“双创”背景的驱动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创业人才,深化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动力[1]。创新创业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创新创业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一批具备新思维、新创造基本素质的新型创业化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主战场,要想适应经济新常态下新型人才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率,必须聚焦创新业型专业化人才培养,结合本校特色,从实际出发,摸索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均能结合本校特色,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实践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但关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的整理、评价研究还较少,而实践是培育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途径。因此,本文聚焦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结合文献分析等方式梳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构建规范、统一的评价环境,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量化分析。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首要解决的是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体系,以准确、科学合理地揭露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阻力[2]。因此,为保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本文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相关者角度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体系,并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相关者分类归纳为四个维度,即学生、指导教师、学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学校外部创新创业实践环境[3]。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充分研读分析现有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研究文献,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进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的识别,整理遴选出17个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主要阻力因素指标,并定义各指标的涵义,搭建层次分明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体系(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评价框架
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评价分析
(一)AHP方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以目标事物为研究系统,从目标事物构成元素的本质、内在关联的角度出发,将元素拆分成多个相对独立、不同的指标层次结构,同时运用定性模糊量化的思维对各层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以确定各指标对目标事物的优劣影响度,是一种新型简洁化、实用化的评价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流程:一是根据目标事物构成元素的本质、内在联系对目标进行分解,形成有序递进的指标评价体系;二是对同一准测层的各指标进行两两相互比较评价,构建赋值判断矩阵;三是对赋值矩阵进行计算处理,得出各指标权重系数,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检验赋值矩阵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要求;四是计算指标的最终组合权值,并进行排序。
(二)赋值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上述建立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结合1-9标度因子评定法(见表2),对17个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设计两两判断赋值问卷,同时邀请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比赛评委和学生对17个影响因素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
表2 1-9标度因子评定法
(三)构造赋值矩阵
考虑各评估者对同一因素指标的比较赋值结果不一致,故本文对各评估者对同一因素指标的赋值结果进行均值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赋值结果构成判断矩阵。在目标层O下,一级影响因素指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因素P1、指导教师相关因素P2、学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因素P3和学校外部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因素P4的赋值值矩阵如下:
在一级影响因素指标层下,二级影响因素指标B1~B17的赋值矩阵如下:
(四)层次权值计算
基于方根法理念,运用式(1)和式(2)计算赋值矩阵各行元素乘的几何平均值,并作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各因素指标的层次权值wi。为降低赋值结果的主观性、模糊性等特点带来误差,需运用式(3)~(5)进行一致性检验。式(1)~(5)中,CI为赋值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指标,CR为一致性检验比例,当CI<0.1,CR<0.1时,赋值矩阵才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λmax为赋值矩阵的最大特征根,RI为随机平均一致性检验指标,意义是降低随机误差的影响,根据表3取值;O为赋值矩阵。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
(1)
(2)
CI=(λmax-n)/(n-1)
(3)
CR=CI/RI
(4)
(5)
根据上述公式(1)~(5),一级影响因素和二级影响因素的权值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如表4、表5所示,CI及CR均小于0.1,表明赋值矩阵逻辑性均满足一致性要求,赋值结果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表4 一级影响因素指标权值与一致性检验
表5 二级影响因素指标权值及一致性检
(五)组合权值排序
最后,计算所有二级影响因素指标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的最终组合权值,并通过式(6)(7)进行组合权值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式(6)(7)中,wi'为影响因素的组合权值,CIi为二级影响因素赋值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指标;同理,RIi为二级影响因素赋值矩阵的随机平均一致性检验指标。二级影响因素指标Q1~Q17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的最终组合权值如表6所示,一致性检验值,CI'=0.0532,CR'=0.0518,均小于0.1,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说明影响因素指标组合权值的可靠度良好。
表6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组合权值1.2
(6)
(7)
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因素权值分析
一级影响因素指标的权值比重、二级影响指标的组合权值比重排序直方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图2 二级影响因素组合权值排序直方图
(一)一级影响因素指标权值分析
由图1可知,一级影响因素指标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影响度高低排序为P1>P2>P3>P4。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阻力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水平、学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指导教师,而校外实践的阻力影响较小。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内,学生是创新创业实践的主体,而创新创业实践是学生依据创新思维进行研发处理问题的一种高效学习活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高低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否顺利开展有着显著影响。另一方面,相对于学校外部实践环境,学校内部教育环境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第一主要场所,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环境的建设情况是否充足完善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因而学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影响度相对比学校外部实践环境的影响度较高。此外,指导教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习的服务者、解惑者、引导者,其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学识技能水平等也关乎着学生能否顺利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故学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指导教师相关因素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也有着较重的影响分量。
图1 一级影响因素权值排序直方图
(二)二级影响因素指标组合权值分析
由图2可知,二级影响因素指标中,学生的决策(Q1)、学习(Q6)、执行能力(Q4)、学校的鼓励政策(Q11)和实践平台(Q13)、指导教师实践经历(Q9)的组合权值比重位列前茅,排序分别为Q1>Q11>Q6>Q9>Q4>Q13,说明这六个影响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关键阻力,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成效有显著关联。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Q1)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Q3)、学校创新创业实践资金(Q12)、指导教师专业学识技能水平(Q7)、校外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Q15)、校企合作平台(Q16)的组合权值比重均小于6.00%,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成效影响分量一般。其余5个影响因素指标的组合权值比重皆小于2.8%,反映出该5个影响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影响分量相对较低。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可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效,应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学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指导教师因素为主要抓手,统筹兼顾学校外部实践环境,逐步优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让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服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挣脱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束缚,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育
第一,挣脱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进行研发处理问题,挖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第二,学生应重视自身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创新实践中,以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水平。
(二)打造优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后援推动力
第一,高职院校摒弃过往辅导员担任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的教育方式,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制度,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专业学识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壮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师资队伍。第二,指导教师应积极投身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相关培训中,加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强化自身的创业能力,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以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指导水平。
(三)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第一,基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特点,依托于政府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资金分配与鼓励政策,切实落实资金到位,设立学分兑换、奖学金等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性。第二,聚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绩效,一方面要完善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基于互利共赢理念,依托政府、企业、学校强强联合,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实训、学科竞赛实训等平台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第三,依据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特点,结合实践平台,构建多层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