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公益心特点及其引导策略

2022-05-12兴,李萌,胡

高教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班干部留学生

魏 兴,李 萌,胡 瑜

(温州医科大学 1.国际教育学院;2.护理学院;3.温州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

一、前言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我国积极稳健地推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和生活,让来华留学生能够在我国收获成长与提高,努力将来华留学生培养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高校作为来华留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如何引导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途径是引导来华留学生参与到我国的公益活动中来,如开展留学生新青年下乡活动,进行留学生公益服务项目等。这一系列的公益尝试不仅深化了留学生对我国的认识和理解,也促进了留学生与国人间友谊的提升,更让留学生在做公益中收获价值,为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引导留学生进行公益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探究留学生进行公益活动的内心体验,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来华留学生展现更多的公益行为,这些都离不开对来华留学生公益心特点的探索与研究。

二、公益心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公益心是个体在公益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性格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1]。公益心是一个新颖的话题,是社会发展不可稀缺的资源,关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2]。有些学者将公益心理解为学会关心,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关心大自然的“关怀品质”[3],也有些学者将公益心理解为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谋效益的公共利益之心[4];王玉初将公益心理解为怀有一颗公众利益之心,人们需做到为自律增加砝码、为秩序护航与为公益而较真[5]。胡瑜等学者从人格特征的角度去定义公益心,认为公益心包括同情友爱、环境意识、集体意识与热情自信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公益心问卷[6]。在国外,Frances Fox Piven等认为发现公益心和公益行为能够在经济萧条时减轻社会动荡,也是为贫穷群体提供支持与帮助的很好措施,有助于减轻整个社会的各种矛盾问题[7];Bryan Mercurio认为公益心与公益行为是增强社会安全感的重要途径[8],是国家进行社会安全感塑造与提升的重要手段,并且,一个社会有较多的公益机构,有更多的群体展现出公益行为,也有助于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与繁荣[9]。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于来华留学生公益心的培养,如温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开展的留学生新青年下乡活动、医带医路公益服务项目,都是对留学生公益心的关注与培养。在任何国家,青少年都是民族发展的希望,他们的思想创新而有活力,可塑性极强,是其优秀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10]。对来华留学生公益心展开研究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热点潮流,跨文化探明留学生公益心的特点,引导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公益行为,既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也能让留学生们在各种公益项目和活动之中对我国更加的认同,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加强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意义重大。

在我国,关于来华留学生公益心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研究和关注留学生公益心和公益行为,可以让来华留学生在我国留学的过程中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也能够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和理解;探究来华留学生公益心的特点,从而科学的指导来华留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同时也结合一些高校留学生公益活动的成果,为来华留学生公益教育提供一些可行与有效的建议。

三、调查对象、方法和结果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从浙江省2所高校共选取150名来华留学生,利用学生班会时间,对留学生进行统一施测。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3%。其中男生70人,女生73人;独生子女人数17人,非独生子女人数126人;担任班干部人数35人,非班干部人数108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人数为39人,家庭所在地为城镇人数104人;留学生群体来自世界各国,其中印度50人,津巴布韦21人,坦桑尼亚14人,赞比亚13人,博兹瓦纳4人,多米尼加4人,加纳4人,巴林3人,喀麦隆3人,缅甸3人,纳米比亚3人,乌干达3人,牙买加3人,埃塞俄比亚2人,肯尼亚2人,卢旺达2人,南非2人,泰国2人,布隆迪1人,苏丹1人,索马里1人,也门1人,意大利1人。

2.工具:青少年公益心问卷。青少年公益心问卷可以比较有效地测量出青少年公益心发展特点,包括同情友爱、环境意识、集体意识与热情自信4个维度,其中同情友爱包含18道题目、环境意识包含7道题目、集体意识包含7道题目、热情自信6道题目,共38个题项,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点自评计分。问卷的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 0.809、0.753、0.801、0.755;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786、0.688、0.762、0.709;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847、0.786、0.836、0.812,说明研究所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统计学上对问卷信效度的指标要求。

3.统计方法。采用 SPSS20.0 软件,对来华留学生的公益心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农村城镇以及国别之间的来华留学生公益心之间的差异。

(二)结果

1.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状况。143名来华留学生公益心平均得分为(158.4±17.4)分,最高分为188分,最低分为103分;同情友爱、环境意识、集体意识与热情自信4个维度得分分别为(75.2±9.0)、(28.4±4.1)、(29.3±3.9)、(25.5±3.4)分,各维度及公益心总分的均值、中数、众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四分位数等详见表1。

表1 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143)

2.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性别差异分析。来华留学生男女之间虽身心特征的不同,但来华留学生男女各自的公益心水平体验相当,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性别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公益心总分及其他4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得分和女生的得分相似(详见表2)。

表2 性别差异(M±SD)

3.是否独生子女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差异分析。来华留学生家庭结构存在差异,本研究将家庭结构区分为夫妻独子女组(独生子女)、夫妻多子女(非独生子女)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公益心总分及同情友爱、环境意识、集体意识和热情自信四个维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详见表3)。

表3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M±SD)

4.是否班干部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差异分析。是否担任过班干部也应该是来华留学生公益心需要考量的一个因素,经由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来华留学生在公益心总分、同情友爱维度和环境意识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担任班干部的留学生得分要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留学生得分,在热情自信维度接近显著差异,在集体意识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4)。

表4 是否班干部差异(M±SD)

5.不同国别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差异分析。此次施测共有来自23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参与,其中印度学生50人,津巴布韦学生21人,占了施测总人数的近50%,故选择这两个国家留学生公益心水平进行对比比较,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津巴布韦学生与印度学生在公益心水平上的得分和4个分维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详见表5)。

表5 不同国别间的差异(M±SD)

6.城镇与农村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差异分析。城镇指留学生家庭所在地为该国较大的城市或者城镇,农村意味着留学生所在国家家庭为村落。比较城镇与农村来华留学生公益心差异,结果发现,来自本国农村的来华留学生与来自本国城镇的来华留学生公益心和各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详见表6)。

表6 农村城镇差异(M±SD)

四、引导策略

从整体上看,本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公益心相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处于中等水平,这与郭仁露认为的我国青少年公益心处于中等水平是一致的。说明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有着提高的必要,并且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大部分的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后只是进行学习活动,缺乏公益教育与公益行为的引导。这些来华留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方面有着较大的潜力,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相关的教育和引导措施,以帮助来华留学生关注公益行为,展现公益行为,让他们更有自信、更有活力地去适应大学生活,去更加理解和熟悉中国的国情和现状以及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培养他们的奉献意识,培养他们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

从来华留学生公益心的性别特点来看,本研究通过样本调查,发现来华留学生的公益心水平不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男生在公益心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与女生相比,差异不显著。这就意味着在来华留学生公益心引导方面,没有必要进行性别的区分以分别引导,这在一些活动和课程设置时能简化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方式;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不会因性别不同产生差异,也说明来华留学生男女性之间在对于公益的认知和体验是趋同的,例如目前温州医科大学面向来华留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青年下乡活动,让来华留学生无论男女都下基层、下社区去体验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让留学生们带领中国儿童学习英语、舞蹈绘画,在社区进行医疗知识公益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等,让这些来华留学生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公益心水平。

从来华留学生公益心因不同家庭结构而产生的特点来看,是否独生子女对来华留学生关于公益的认同和理解的影响方面是不大的,这说明公益心受所在的家庭结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因为来华留学生对公益的感知和理解更多是来自于家庭之外,如社会,学校,外在的一些榜样,受自己父母的影响而去进行公益行为的来华留学生较少,因而是否独生子女在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的影响方面是不大的。这也意味着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外界环境对于来华留学生公益心的影响是巨大的,高等院校要有意识地在学校创设可以宣传公益的环境,如公益广告宣传、公益活动比赛评选、公益活动组织,公益课程开发,从而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感知公益心,提升他们的公益心水平;与此同时,这些来华留学生以后也要成家立业,有意识地培育和提高他们的公益心,让他们愿意让自己的儿女来中国学习深造,从而感知中国高等院校的公益教育,让中国友好、和谐、乐于奉献的国家精神在他们心中扎根。

从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因是否担任班干部而产生的特点来看,担任班干部的留学生展现出更高的公益心水平。担任班干部的留学生能够更好地同情和关爱自己的同学和友人,他们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他们会展现出更多的奉献和付出精神。担任班干部的来华留学生展现出更高的公益心水平,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职位上有着更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能够成为班干部也意味着他们有着更强的进取心和奉献精神。因而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公益心的培养和提升,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让他们能够在进行公益活动时感到光荣,让他们认为进行公益活动是负责任的表现,是富有价值的,同时也要在公益活动中培养留学生的进取心,要学会把公益活动做精做好,培养他们的精品意识,这是我们高校需要在公益教育中要关注的内容。可以面向同一年级留学生进行班级的设置和分组,在留学生中选出班干部协助教师进行相关工作,可以多设置班干部职位,让来华留学生参与竞选,建立一批优秀的来华留学生班干部团队,让他们自发组织公益活动,同时引导本班级留学生一起进行公益活动,这对于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公益心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从来华留学生不同国别对其公益心特点的影响来看,印度籍来华留学生与津巴布韦籍公益心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从侧面也表明即使处于不同的大洲,即使相隔千里,公益心的水平有可能也是趋同的。这个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是可以假设人类群体的公益心水平有一个原始基准点,是由世世代代的人类基因遗传和进化来决定的。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公益教育可能不需要设置过多的教育差异,也就意味着公益教育可以向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方向上发展。

从来华留学生公益心在不同居住地(农村、城镇)的特点来看,留学生虽然因不同的居住地点而体会着不同的生活事件,面对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但是他们的公益心水平和各维度的水平是趋同的。这意味着留学生处于农村或者城镇对来华留学生的公益心影响不大,即使来华留学生处于生活水平较好的城镇,也并不能自发地产生更高水平的公益心,同样的即使留学生生活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也并不意味着个体就失去了做公益的能力,总而言之,来华留学生公益心重在引导和培养,重在有意识地关注和鼓励,重在公益教育和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五、结语

本研究考查了来华留学生的公益心水平现状,初步研究了来华留学生的公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研究仍有很多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地方。第一,就被试的取样上,本次研究通过非随机取样进行调查,会造成样本选择有一定偏差。同时本次取样仅选择浙江省的高校,今后应扩大样本的取样范围,使调查更全面。第二,就测量工具上,本次研究仅采用青少年公益心问卷作为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的测量工具,这种自陈量表容易受主观影响,未来可结合使用其他诸如手机安装使用时长测试程序等客观的测量方法。第三,就来华留学生公益心水平的界定上,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随着来华留学生公益教育和公益活动的越来越普及,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对公益心的定义作进一步探索,同时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必要对不同国家对公益心的理解做一定的界定和区别。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班干部留学生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竞选班干部
竞选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