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河特大桥转体施工测量技术

2022-05-12常运超

铁道建筑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梁体棱镜渭河

常运超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32)

1 引言

转体施工是指桥梁跨越深谷、河流、铁路等障碍物时通过半跨结构偏离轴线位置施工,成型后通过转动体系将两个半跨结构同时旋转到位,在跨中合龙成桥的一种施工技术。全球范围内,从20世纪40年代出现这种施工工艺以来,采用转体施工建设的桥梁已不胜枚举,转体施工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发展迅猛。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转体施工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发展成为国内公路桥梁跨越铁路时的主要施工方法。由于桥梁转体施工测量定位精度要求高、转体施工受天窗时间影响大,因此如何进行转体关键部位的精确定位、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转体实时监测以掌握T构姿态直接关系到桥梁转体的成败。本文以陇漳高速转体施工测量技术为例,提出一种适用于快速进行转体测量定位,且安全行之有效的测量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 工程概况

陇漳高速公路全长38.79 km,设计速度80 km/h,为双向四车道,是国家两大高速公路主干线连霍高速和兰海高速的联络线,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道路互联互通工程重要项目。该高速公路通车后,对甘肃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带动区域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陇漳高速渭河特大桥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境内,起迄里程为K0+739.12~K3+521.12,全长2 782 m。该桥8#~11#墩上部为(41.4+70+41.4)m 连续梁,9#、10#墩梁体以 76°、78°上跨陇海铁路双线,设计为转体施工。陇海铁路6#桥与渭河特大桥交叉处里程为K1539+175~K1539+225,渭河特大桥上跨既有陇海铁路梁底距离上行线轨面最小距离为10.05 m,距离下行线轨面最小距离为11.55 m。该转体单个T构重量为8 500 t,两跨T构梁体全长152.8 m,单个转体T构中线位置长度为66 m,桥面宽度为25.5 m,墩高18 m。该桥位于高严寒、高温差地区,冬季期间温差达20℃,有效施工时间短,距每日运行200多次列车的陇海铁路仅3 m,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且紧邻渭河主河道,汛期河水极易倒灌。为此该桥9#、10#墩设计为转体施工,将极大减轻施工安全风险与施工难度。9#、10#墩T构分别顺时针旋转76°和78°,实现双向转体合龙。

3 转体关键部位测量

3.1 建立施工独立控制网

首先对设计成果控制点进行全线复测,使用符合四等精度要求的设计控制点作为起算点,利用4台R8-4天宝GNSS仪器建立渭河特大桥转体独立控制网,网型如图1所示。

图1 转体桥独立控制网网型布置

3.2 关键部位测量控制

渭河特大桥9#、10#墩从下至上结构形式为钻孔桩、下承台、球铰、上承台、墩身、梁体。其中最关键的施工部位为球铰中心的精确定位。球铰中心放样精度必须控制在1 mm以内[1],使用TCRP1201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采用莱卡小棱镜进行球铰中心定位[2]。滑道面高程相对误差控制在1 mm以内,采用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标高控制。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滑道平面位置上各点高程,使其误差控制在1 mm以内[3]。

3.3 球铰上部位置坐标计算

该桥转体部位线路位于R=830 m的右偏曲线上,球铰中心与墩中心之间在线路横向设计偏心距为12 cm。因此,球铰以上部位施工时,需要考虑球铰中心横向偏心的影响。球铰中心为从墩中心位置偏向线路右侧12 cm的位置。由于桥梁转体是以球铰中心为旋转中心,因此,上承台、墩身及悬浇梁计算坐标时,需要在CAD图上按照设计线路曲线要素画出承台、墩身、梁体的坐标位置,再以球铰中心为圆心逆时针旋转76°(78°)即为 9#、10#墩转体前施工时的承台、墩身、梁体的坐标位置。该步骤需要反复验证,确保承台、墩身、梁体坐标计算无误后才可放样;否则,坐标计算错误时,转体后梁体将无法合龙[4]。

4 转体前测量准备

4.1 监测控制网布设

转体前,建立监测控制网,对转体过程中T构姿态进行监测[5]。

如图2 所示,JM02、JM02-1、JM04、JM04-1 为监测控制点,分别控制9#、10#墩T构中线位置。L1、L2、L3、L4为设置在T构梁面的中线监测点,当转体转至设计位置时,JM04-1、L1、L2、L3、L4、JM02-1 将处于同一直线上[6]。可以通过穿线检查是否转体到位。9#、10#墩平面控制点及球铰中心坐标如表1所示。

图2 转体监测控制网

表1 控制点及球铰中心坐标

中线控制点转体前后坐标如表2所示。

表2 中线控制点坐标

4.2 称重配重

提前进行T构实际质量称重,测试转体部分的不平衡力矩、偏心距、摩擦力矩及摩阻系数等参数,达到安全施工、平稳转体的目的。梁体T构实际称重及配重时,使用全站仪对N1~N8坐标及高程数据进行实时测量,为T构称重、配重提供梁体姿态指导数据,确保称重、配重工作顺利进行。

4.3 粘贴度盘刻度

在上转盘上粘贴度盘刻度(见图3),使用激光仪指示刻度,方便技术人员实时掌握T构实际旋转角度。

图3 度盘及弧长刻度尺

4.4 验证间隔度数

验证9#、10#墩T构转体的间隔度数设置是否合理。 设计为10#墩先转25°,9#墩再与10#墩同时转动。转动时两墩间隔度数越大越好,设想一个墩先转体至一合适位置,另一个墩再转至最有利的情况,不会发生碰撞。受既有线运营影响,天窗时间非常宝贵,必须计算并反复验证最少用时。以设计为准,在CAD图上以实际T构梁端坐标数据模拟转体过程中的碰撞问题,测试转体时是否发生碰撞。经 10#墩先转 25°,9#、10#墩再同时转动模拟后,两T构梁端在距离最近时的间隔为1.023 m。如图4所示,可以保证两T构转体顺利进行。

图4 两T构转至最近位置时平面关系

4.5 安置梁面棱镜

出于安全考虑,转体时梁面上不允许站人,因此,需提前将棱镜安置在梁面位置。在10#、9#墩梁面上 N2、N3、L1、N6、N7、L3 位置架设棱镜,将棱镜对中整平后,架腿用膨胀螺丝及铁丝固定在梁面上,安装360°棱镜。 其中 N2、N3,N6、N7 位置的棱镜在梁面上对角线位置安装,用于转体时监测高程变化情况;L1、L4为转体时跟踪测量10#、9#墩 T构中线位置。

4.6 试转测量

为了确保准时、安全转体成功,在正式转体前需进行试转,对转体的启动力、转动力及设备性能等情况进行记录和观察,为正式转体提供数据参考。通过试转检验牵引系统是否正常可用,明确转体实际牵引力、测试转动体系在转体过程中是否稳定、测试转体速度与设计值是否吻合、确定转动体系的点动速度参数,为转体准确顺利就位做好准备。

本桥采用的千斤顶角速度不大于0.02 rad/min,桥体悬臂端线速度不大于1.5 m/min。先设定千斤顶线速度为5.83 m/h,即0.097 m/min,则转动单元的角速度为:ω=V1/r1=0.097/5.4=0.018 rad/min。

本连续梁T构总长66 m,端头转动线速度为:

式中:ω为转动体角速度,rad/min;V1为转盘转动线速度,V1=0.097 m/min;r1为转盘半径,r1=5.4 m;V2为梁端转动线速度;r2为梁体的旋转半径,r2=33 m。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转体角速度及梁端线速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在C1、C2点架设两台全站仪分别对10#、9#墩进行观测。试转前先采集N3(10#墩)、N7(9#墩)两点初始坐标高程值。试转时千斤顶分别顶进10 mm、5 mm、3 mm各三次,使用两台全站仪分别测量每次顶进后N3、N7点的坐标高程数据各9次,与初始坐标值对比计算得出梁端移动弧长距离。试转测量数据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试转结果记录

5 转体测量

5.1 平面控制

平面控制网按四等导线技术要求测量并平差计算[7-8]。 在 JM02-1、JM04-1 各架 1 台 1″级全站仪,JM04-1点上全站仪后视JM04,对10#墩梁面上L1点坐标进行实时监测;JM02-1点上全站仪后视 JM02,对9#墩梁面上 L4点坐标进行实时监测;梁面监测点上架设360°棱镜。

图5中:O为10#墩球绞中心;B为L1点转体前位置。当OB绕球铰中心O点旋转至OC位置时,其转过的角度β为:

图5 转动角度计算

直线OC、OB的方向角α分别为:

直线OC、OB的方位角A2、A1根据以下条件进行判断:

(1)当x1-x0>0时:

y1-y0≥0时,则OB(OC)方位角A=α;y1-y0<0时,则A=α+360°。

(2)当x1-x0=0时:

y1-y0>0时,A=90°;y1-y0<0时,A=270°。

(3)当x1-x0<0时,则A=α+180°

其转过的弧长:

根据式(1)、式(2)可计算出该点转过的弧长及角度。用秒表准确记录每次测量坐标时的时间,计算每次测量坐标时的时间增量及角度增量[9-10]。

根据式(3)、式(4)计算出该点的转动角速度及线速度,控制梁端线速度v≤1.5 m/min,且角速度ω≤0.02 rad/min。

5.2 高程控制

高程控制网使用原施工控制网的成果。转体过程中,架设在JM04-1、JM02-1上的两台全站仪对N1~N8点的高程进行观测来实时监测T构姿态是否稳定。通过监测,转体过程中两T构梁面N1~N8监测点高程在0~±5 mm之间浮动,转体过程中高程整体平稳可控。

正式转动后,每隔5 min全站仪采集一次数据,两台仪器记录人员依次报数,通知转动系统现场工作人员转动的角度。当转至最后8°时,每分钟采集一次数据,及时报现场指挥人员。

当转至最后3°时[11-12],对中线检测点坐标连续测量,进行点动控制。当实测Y值与设计值相差在0.5 m以内时,减缓转动速度;当仪器视野中观测到L1、L2、L3、L4在一条直线上时,精确测量该四点坐标,与设计值进行比较,当坐标较差小于3 cm,停止点动,进行姿态调整。该桥转体测量技术经实际转体施工后,中线合龙误差为4 mm,梁面高程误差为3 mm,实现了精确对接。

表4为渭河特大桥10#墩转体过程中实时监测坐标数据及由式(1)~式(4)计算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10#墩T构转动过程中的角速度及梁端线速度均满足ω≤0.02 rad/min、v≤1.5 m/min的要求。

表4 陇漳高速渭河特大桥10#墩转体过程中线监测点L1测量记录

6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陇漳高速渭河特大桥转体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控制网建立、关键部位球铰定位和滑道水平控制、转体监测控制网布设、转体过程中平面及高程控制方面进行详细论述,解决了转体关键部位定位、转体过程监控等测量控制难点,为转体合龙后的平面及轴线位置、标高等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提供了技术保证,为今后类似桥梁转体工程测量控制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梁体棱镜渭河
通过法律、机器人和社会的棱镜与人工智能共生
故乡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故乡
梁体混凝土实体强度弹模强度检测研究
大棱镜温泉
关中“下水道”变“黄金水道”
水晶棱镜
铁路桥梁梁体裂损原因分析和整治措施
浅谈圬工梁体病害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