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克音乐分析法应用策略探究*
——以莫扎特《小步舞曲》(KV.315,No.1)为例

2022-05-12

大众文艺 2022年9期

曹 鹏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

申克分析法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它所探究的音乐的复杂性。若想要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该分析技术,首先需要系统地研读相关著作,其次还需大量的分析实践。然而在掌握相关理论后,开启分析实践也并非易事。

在《自由作曲》《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结构听觉》《调性音乐分析:申克方法》等介绍申克分析法的专著中,通常会非常细致地将申克体系中的各种延长模式进行讲解,然后再以具体的作品或片段分析为例,用前景、中景、背景三的分析图示呈现分析结果。这给读者造成了一个误区,即分析完乐谱的细枝末节之后就应该完成前景图谱的制作,然后在前景图谱的基础上再进行中景的分析.并制作中景图谱,直到完成背景的图谱制作。然而实际的分析过程并非如此,图谱制作是在完成了所有的分析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在实际的分析实践中,每部作品都是不同的,如何从乐谱开始着手分析?分析过程是怎样的?该参照那个谱例?分析结果正确与否?这些都是学习者面临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系统的分析步骤及其方法。

在笔者收集的文献中有一部书籍和一篇论文涉及了分析指导,分别是汤姆·潘克赫斯特所著的《申克指导》和胡彭的《申克理论的作图技巧》。在《申克指导》一书的第二部分中,作者介绍了运用申克分析的四个步骤,并对每个步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非常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作者仅截取了几个音乐片段进行讲解,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胡彭的论文《申克理论的作图技巧》通过两个谱例的实际操作,较细致地展示了从乐谱到前景图示、再到中景图示和背景图示的分析过程,对于图示的制作具有指导性意义,但作者也仅仅展示了两个音乐片段,且仅从作图的角度进行阐述,并未对其中的延长方式进行申克式说明,因此从分析的角度而言,不够完善。综上所述,申克分析法作为一种经典的分析理论,应该有全面且系统的运用法则,方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本文尝试以莫扎特《小步舞曲》(KV.315,No.1)为例,通过具体的分析,展示申克分析法的应用过程,并归纳每个步骤涉及的分析内容,从而探究将申克分析法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和路径。

一、作品的曲式结构

莫扎特的《小步舞曲》(KV.315,No.1)是一首C大调钢琴独奏作品,复三部曲式全曲共48小节。三个部分的结构都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其中再现部是首部的原样再现。整首作品的段落、句式非常工整,每个乐部都为16小节,每个乐段都是8小节,每个乐句都是4小节。作品首部(再现部)的调性为C大调(主调),第一乐段为转调乐段,完满终止于主调的属调G大调上,第二乐段直接回到主调C大调,直到乐段结束;中部的调性为主调的下属调F大调,两个乐段都完全终止于F大调,属单一调性,如图1所示。

图1

二、作品的申克分析

申克认为虽然调性音乐非常复杂,但隐藏在表层下面的深层结构却非常简单,我们可以将调性音乐理解为对基本结构(Ursatz)的装饰(elaboration)。在每个步骤的分析过程中,都需要以基本结构为指引,厘清每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最后呈现的分析结果具有合理性。

(一)单个和弦的延长分析——前景

前景分析的目的是确认音乐的表层设计,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单个和弦的设计。通过自身所包含的音级进行自我延长的时候,是以分解形态来呈现的,而进一步的润饰则是邻音和经过音的运用,因此单个和弦的延长是通过琶音、邻音和经过音来实现的。基本结构包括分解低音(Bassbrechung/bass arpeggiation)和基本线条(Urlinie/fundamental line)两个部分,那么单个和弦的延长所涉及的可能是单方面的基本低音的延长、单方面的基本线条的延长,也可能涉及两个部分都被延长。不论单方面的延长如何复杂,所涉及的必然是琶音、经过音和邻音,而两个部分都被延长时,纵向上的同时发音可能会构成新的和弦。为了避免混淆,笔者将这些具有延长作用的和弦划归到更高层级的延长中,在后续的对位和弦中予以讨论。当我们开始对谱面做前景层的简化时,所要做的工作是标记出和弦,同时对应地标记出延长单个和弦的琶音、邻音和经过音。下面的两个谱例是在没有删减的乐谱上所做的分析,另外我们也可以按照申克图示那样,制作不带符干的乐谱,并且删除相邻的重复音、延留音等,再进行分析,将会更加清晰和明了。

谱例1

谱例1是莫扎特《小步舞曲》(KV.315,No.1)首部/再现部(1-16小节)的单个和弦的延长分析。右手部分,用虚线和英文缩写标记出单个和弦的延长方式,Arp.代表的是琶音,P为经过音。左手部分的伴奏是固定音型模式,因此单个和弦没有造成低音的延长,所以仅用罗马数字标记出了和弦的级数。从标记来看,右手部分1-6小节和9-13小节的旋律都是由琶音来延长的,14小节有两个经过音连接了主和弦的和弦音;第6小节第2拍到第8小节和15小节的和弦都是密集出现的,并没有被延长,所以仅标记出了和弦的级数。

谱例2

谱例2是莫扎特《小步舞曲》(KV.315,No.1)三声中部(17-32小节)的单个和弦的延长分析。相较首部而言,三声中部更多的是使用了经过音(P),右手旋律被填充而形成线性进行,低音声部的分解和弦结合经过音,形成了另一种分解型织体形态,使低音获得了变化。

(二)初始音的假设

从对基本结构的解析来看,要假设出初始音并非难事,但真正的初始音到底是哪一个,却要等到所有的分析都完成后才能确定。而假设初始音的目的是使整部作品和各个层级的分析都能够合理地汇总到基本结构之中,换言之,初始音会指引我们合理地进行每一步的分析,直到确认基本结构。

(三)对位和弦的分析——中景

以假设的初始音为指引的进一步分析,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中景层的分析。对于“中景”的理解,不同的书籍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最为重要的是它指的是背景与前景之间的层级,并非“一个层级”。至于有多少个层级,申克在《自由作曲》的“结构层次的数目”中这样表述到“若想对结构层次的数目作出总结和归纳,仍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分析实践中,我们不必要去追求将每个层级都分清楚,更重要的是理解从背景到前景的延长过程。

相对于单个和弦的延长而言,更高层级的延长是通过和弦来实现的。申克分析理论将和弦分为“对位和弦”与“和声和弦”,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延长和弦与被延长和弦,对位和弦指延长和弦,但和声和弦不完全指被延长和弦,因为在更高的层级中,和声和弦又转化为延长和弦。至于被延长和弦是属于哪一个层级的和声和弦,则需要参考该和弦所在层级的基本结构。这正是在分析对位和弦之前假设初始音的目的所在。

在实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将和弦进行分组,逐一进行分析,再以初始音为基准的基本线条为参照,将划分的和弦组根据相互关系和层级关系进行综合,最后融入更高层级的框架中。如何划分和弦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可以参照相关书籍的划分方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中关于“对位和弦的表现形式”的论述,将其划分为经过和弦、邻音和弦和装饰和弦三大类,而这些表现形式在具体应用中又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单个和弦内部的对位延长、两个不同的结构和弦之间的对位延长、延长的延长。又如:“Schenker Guide—A brief handbook and website for schenkerian analysis”中,作者提出了以“和声单元”(Unite)的方式来分组,和声单元指的是封闭的和声进行,即I-V-I、I-V、V-I。

谱例3

谱例4

(四)基本结构的确认——背景

前面关于对位和弦分析是在假设的初始音的基础上完成的,接下来的分析是要在更大的范围中确认更高层级的延长和弦。为了使后续的分析具有合理性,我们仍然要以假设的初始音为基础,识别基本线条以及支持基本线条的和声。

谱例5

谱例6

谱例7

谱例8

谱例8展示的是作品三个部分基本结构的综合。谱例清晰地显示了三个部分在最深层结构中的地位,首部是主和声的延长(向内声部的运动);三声中部也是下属和弦对主和声的延长,高声部的A音显示为邻音,低声部F音为跳进的邻音。

结语

申克分析法是一套严密的分析体系,本文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讨论申克分析法的应用过程,旨在展示分析过程,梳理分析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文中所使用的图谱是说明性的,并非标准的申克分析图示。除此以外,为了保持有序的分析过程,省略了作品首部中复调化旋律手法——延展——的分析。

注释:

①关于“副属和弦”的运用,可以参考[美]艾伦·卡德瓦拉德、大卫·加涅著.杨和平译.调性音乐分析:申克方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