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史诗到歌剧:尼伯龙根传说的故事演进与主题嬗变

2022-05-12柳伟平琚亦静

大众文艺 2022年9期

柳伟平 琚亦静

(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在北欧神话及欧洲文学中有个著名的“尼伯龙根传说”,从散落于冰岛史诗《埃达》中缺乏条理的记录,到中世纪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重述与完善,再到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以及2004年公映的同名电影的创意性改编,在千年时光里,其故事体系不断演进,不断推陈出新,其主题也随着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而逐渐发生着嬗变。对于如何完善、开发丰富的中国传统故事资源,尼伯龙根故事的发展史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诅咒与浪漫:《埃达》中“尼伯龙根故事”萌芽

从目前发现的文献看,“尼伯龙根”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古代北欧歌集《埃达》(Edda)之中西古尔德传说系统和艾特礼(即匈奴王阿提拉)两个传说系统,综合起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故事是因天神奥丁、海尼尔和洛基三人误杀一只水獭而起。这水獭是人类奥托所化,奥托之父雷德玛尔及奥托兄弟法弗尼尔与雷金将三位神灵绑住,勒令交出赔偿金。洛基设计抢来矮人恩德瓦尔的黄金和指环交给父子三人。但这笔被施了诅咒的财富,让法弗尼尔利欲熏心,杀害父亲,化作恶龙守护财宝。雷金则请来尼德兰英雄西古尔德,杀死法弗尼尔,正准备卸磨杀驴,但西古尔德沐浴龙血后,竟能从鸟语中获知危险,于是杀死雷金,将财富据为己有。他去吉乌德王国的途中,先是救了被火围困的瓦尔基里仙女西格德里弗,又与海依米尔国王养女布隆希尔德(也是匈奴王艾特礼的妹妹)相恋,并订下婚约,可他到了吉乌德,因误饮忘却之酒,将婚约抛之脑后,娶了国王贡纳尔之妹古德隆恩,又以易容之术代替贡纳尔去向布隆希尔德求婚。当布隆希尔德在婚后发现真相,唆使贡纳尔杀死了西古尔德后自尽身亡。艾特礼因妹妹之死与贡纳尔结仇,贡纳尔竟让古德隆恩喝下忘却之酒后嫁给艾特礼,作为补偿。数年之后,艾特礼欲取西古尔德的财富,便将贡纳尔兄弟骗至宫廷并将之杀害。古德隆恩替哥哥报仇,就杀死了艾特礼及两个儿子,并纵火焚毁了整个王宫。

因为故事散落于多首诗歌之中,所以显得分散而不集中,东鳞西爪,且常有旁枝侧逸,缺少整体性,同时彼此又相互重复,也不乏矛盾之处;而其主题是“财富的诅咒”、冒险,虽然不太清晰,但充满了类似中世纪骑士文学那种浪漫和传奇的气息。

二、贪欲,背叛与杀戮:史诗《尼伯龙人之歌》的功利倾向

到了中世纪,“尼伯龙根”的故事变得越发丰富,并形成一部有2379诗节共9516行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完成于大约1202年至1204年间)。整部史诗分为《西格弗里德之死》与《克里姆希尔德(即古德隆恩)的复仇》两部分,记录了公元5世纪时流传的西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的英雄传说、勃艮第王国灭亡的历史故事,这两个故事通过克里姆希尔德先后嫁给西格弗里德和匈奴王艾柴尔(即《埃达》中的艾特礼)而贯穿全剧,而叙事也有较大改进。

其一,形成了更清晰的故事结构。在故事层面,《尼伯龙根之歌》做了一些调整,西格弗里德与布隆希尔德没有爱情关系,西格弗里德死因并非布隆希尔德因爱生恨,而是布隆希尔德与克里姆希尔德两位王后之间的面子、地位之争;将匈奴国之战的发起者从匈奴王改为克里姆希尔德,她因丈夫之死,长期怀恨在心,站稳脚跟后,邀请兄长赴约,趁机索取财富,兼为西格弗里德复仇,引发两国之战。这样的修改,使故事更完整,冲突更明确,转折更合理,形成“两个婚礼——王后之争——西格弗里德之死——布隆希尔德的复仇”的清晰结构,而其中王后之争是故事重要转折点,匈奴国之战则成为故事的高潮。

其二,突出了人的形象,弱化了神的形象。与《埃达》相比,在《尼伯龙根之歌》中,奥丁、洛基等众神在作品中踪迹全无,困于烈焰中的瓦尔基里仙女也没有出现。带有神话色彩的,只有西格弗里德刀枪不入、布隆希尔德力大无比以及隐身衣、梦兆、预言等超自然元素。这部史诗淡化神话色彩,用更多的篇幅写人,以表现人性的贪婪。

其三,史诗具有较强烈的功利性价值倾向。《尼伯龙根之歌》一直被称为德国的“民族史诗”,常常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并称“四大民族史诗”。而民族史诗者,其“主人公是封建国家的英雄,表现的是他们忠君、爱国的观念和统一祖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封建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也就是说,民族史诗的主题往往是塑造民族英雄形象、歌颂民族精神,展现出宏大的保家卫国或开疆拓土之战,从而振奋人心,提升民族凝聚力,而《尼伯龙根之歌》却与之不同,它讲述的是宫廷里的阴谋诡计、同族间的相互残杀与最后的悲剧覆亡。与《埃达》相比,这部史诗增添了功利性的价值倾向。比如在《埃达》中,布隆希尔德发出雷霆之怒,是因为爱情被玷污了清白;而在《尼伯龙根之歌》里,布隆希尔德之怒,却是因为与克里姆希尔德起了地位之争,导致骨肉相残、生灵涂炭。在《埃达》中古德隆恩看着丈夫被她胞兄所杀,选择忍气吞声,可胞兄被新丈夫杀害,就展开冷血报复,可见血缘关系重于夫妻关系,但与金钱无关;在《尼伯龙根之歌》里,克里姆希尔德却一心只是求财,丈夫被害后,她隐忍不发,培植势力,甚至不惜远嫁匈奴,借着新丈夫的名义,将哥哥、哈根等人诓到匈奴,反复询问财富下落,被拒绝之后,才心灰意冷,决心鱼死网破。

总之,在《埃达》当中人物的冲突与解决比较单纯,因情而起,因情而终;而在《尼伯龙人之歌》中,人物冲突的原因变成当权者对财富与地位的竞争,而解决的方式就是掀起两国战争。可以说,《尼伯龙人之歌》当中的战争均非对异族作战,也非战天斗地,而都是为一己之私利或个人之恩怨而互相残杀,因而“这部史诗为我们打开的是一幅充满着贪欲、背叛、阴谋和杀戮的历史画卷”,显得既功利又肮脏。

三、物质与精神的对抗: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的现代性思考

到了19世纪,尼伯龙根故事又有了新的发展。德国的音乐家瓦格纳于1848年完成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的草稿,经过反复修改,共分《莱茵的黄金》《女武神》《西格弗里特》《神界的黄昏》四部。该剧的创作灵感自然是来自《埃达》及《尼伯龙根之歌》,但作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使故事核心情节确定为“侏儒夺莱茵的黄金,造指环——诸神夺指环,侏儒下诅咒——诸神用指环和巨人交换弗莉雅,巨人法弗尔杀兄得指环,变成恶龙——齐格弗里德杀恶龙,得指环——哈根为指环杀齐格弗里德、贡纳尔——布伦希尔德将指环归还莱茵河”,使全剧矛盾更为集中,故事更为合理,结构更为完整。而更关键的是,瓦格纳对其精神主题进行了改造,将《尼伯龙根之歌》的主题(“对财富与地位的追求导致毁灭”)进行升华,确定为“精神与物质”的对抗。在这部作品中,瓦格纳先将思想境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层,又将“精神”再细分为“旧精神”与“新精神”两层,总体可分“物质权力”“精神权力”“自由意志”三重境界,从中寄托了作者对现代性的反思。

第一重境界:物质权力。在旧世界里,物质属性包括黄金与权力,这两者是一体二面的。黄金的代表自然是“指环”,它源自莱茵河的黄金,能让拥有者占有世界的财富和无边的权力,同时也将成为“指环的奴隶”,失去欢愉,唯有嫉妒、忧虑、恐惧缠身。阿尔伯里希、迷魅、法夫纳、贡特尔、哈根等人都被物质属性所污染,于是自相残杀;即便是众神之主沃坦,也是醉心于统治与权力,不仅要坚守天界宫堡,还要“赢得外部世界”,希望指环能助他“成为最最强大的主宰”,所以不愿用它换回代表青春的女神芙蕾雅。

第二重境界:精神权力。在旧世界的精神属性包括契约与爱情。(1)契约。在神话中,沃坦手握维护契约的长矛,并因此保持和平,但自己却明知故犯,不愿兑现契约中的酬劳,可见旧世界契约之脆弱,长矛最后被西格弗里德的长剑击碎,象征着新旧之更替。(2)爱情。在旧世界的仙界是尊重爱情的。莱茵仙女们坚信爱情,弗丽卡难以理解丈夫会为“权力的统治”而赌掉爱情。但与此同时,旧世界的爱情也是畸形的。阿尔伯里希被莱茵河仙女拒绝后就对爱情下了诅咒,转而选择了黄金;阿尔伯里希又曾用金钱将一位人类女子诱奸,并生下哈根;洪丁强娶了西格林德;贡特尔和古特鲁尼兄妹为获得爱情,不惜瞒天过海……都充满了算计和阴谋。

第三重境界:自由意志。新世界的精神属性崇尚平等、自由。其代表人物为西格蒙德和西格琳德。这也是沃坦所乐意看到的,因为他曾得到过指环,虽然交给了巨人,但还是受到诅咒:神界将遭遇灭顶之灾(即北欧神话中的“诸神之黄昏”)。为避免这一结局,他要将指环夺回,但他不能违背与巨人的契约,于是需要有自由意志者方能实现这一目标:“他未曾受过任何恩宠,天神们对他非常生疏,/无人指使他的行为,他丝毫不谙世故。/他按照自己的需要,使用自己的武器,/做出我自己不敢想的事。”而这样拥有自由意志之人,不受奴役,也不奴役他人,突破物质权力和精神权力的束缚。其代表人物有:(1)西格蒙德与西格琳德,他们自由地追求着平等的爱情。(2)女武神布伦希尔德,她敢于违抗沃坦与弗丽卡的命令,保护西格琳德与她的孩子。(3)格弗里德,他不仅敢于反抗养父侏儒迷魅,还将象征权力的指环仅仅当作送给爱人的定情信物。

整部歌剧中对主题的呈现,就是通过物质权力、精神权力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如图1所示)来完成的。

图1 三种境界的冲突

图1中的冲突中,最重要的有如下八次:

1.莱茵仙女VS矮人阿尔伯里希。阿尔伯里希追求莱茵仙女,被拒生恨,诅咒爱情,取走莱茵黄金,炼成指环,物质权力取胜。

2.巨人VS沃坦。沃坦为维护精神权力,请巨人修宫堡,又以指环替换原来的酬劳——女神弗莉雅。巨人得到指环后互殴,精神权力为物质权力所奴役。

3.沃坦VS矮人。沃坦凭精神权力,向矮人索要黄金与指环,虽暂时得胜,却遭到诅咒,精神权力被物质权力所污染。

4.沃坦VS西格蒙德兄妹。沃坦为弗丽卡所胁迫,使兄妹离散,自由意志被精神权力击败。

5.沃坦VS布伦希尔德。为兄妹感情所触发,违抗沃坦,受到惩罚。说明自由意志为精神权力所压制。

6.沃坦VS西格弗里德,西格弗里德与沃坦遭遇,用剑将沃坦之矛击碎,说明自由意志突破精神权力的约束。

7.西格弗里德VS哈根。哈根暗藏祸心,欲取指环与黄金,将西格弗里德杀死,自由意志被物质权力所扼杀。

8.布伦希尔德、沃格VS哈根。布伦希尔德联合沃格,将哈根等人杀死,将指环还给莱茵河,证明自由意识的最后胜利。

通过这八重冲突,瓦格纳书写了物质权力、精神权力和自由意志的争斗与胜负。物质权力在觊觎精神权力(如侏儒阿尔伯里希),精神权力在谋求物质权力(如沃坦要用戒指维护其精神权力),两种权力相互需要,互相转化。唯有自由意志超越于两种权力之上,虽屡遭挫败,但最终取得胜利。而这不受权力欲望和物质欲望的约束和驱使的自由意志,恰是瓦格纳所颂扬的时代精神,也正是整部歌剧的主题。

结语

虽然黑格尔在其《美学》(第三卷)中,认为《尼伯龙根之歌》和“我们现在家庭、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生活以及规章制度没有任何活的联系”,因而认为若有人“根据这些传说事迹去创作一部有民族意义的作品或经典,那就简直是一种最荒谬的幻想了”。但不仅歌剧和电影《尼伯龙族的指环》直接改写这部史诗,而且还有许多奇幻小说曾借用其中的元素,写出传世之佳作。比如J.R.R.托尔金的《魔戒》中的魔戒大概率脱胎于尼伯龙人的指环,它除了隐身、延寿的功能之外,与尼伯龙根指环一样能扭曲持有者的人性;到了《指环王》中,这枚指环上升为“至尊魔戒”,具有毁天灭地的巨大能量,为世人所觊觎,连精灵王和甘道夫也难以抵挡它的诱惑。在C.S.刘易斯的《黎明踏浪号》中,个性自私不合群的男孩尤斯塔斯钻进龙洞,发现了无数财宝,将一只镶嵌着钻石的金色手镯(与指环相似)戴在手腕上,只因“睡在龙的宝窖里,心里怀着贪婪的龙一样的念头”,一觉醒来,与巨人法夫纳一样化身为恶龙。这也就意味着,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被物质所裹挟,所异化,并迷失自我,这个象征意义是与两部史诗相通的。正因如此,“尼伯龙根故事”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注释:

①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52页.

②李钥.论《尼伯龙根之歌》中骑士精神的独特性[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4-137.

③④⑤⑥⑦⑨瓦格纳.瓦格纳戏剧全集,高中甫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第90、29、88、29、160、20页.

⑧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第631-632页.

⑩C.S.刘易斯.《黎明踏浪号》,陈良廷、刘文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