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曲创作中可借鉴文学手法

2022-05-12杨瑞庆

岭南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顿号乐段乐句

文|杨瑞庆

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的某些理念是相通的,如文学由字、词、句、段构成,音乐也一样由字、词、句、段构成,不过,音乐中的字指乐音,词指乐汇,句指乐句,段指乐段。为使文学作品写得更生动,总要重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巧用各种标点符号。同样,为把歌曲的音乐形象设计得更生动,也可借鉴各种修辞手法和标点符号,当然不可能直接运用,而是只表现出近似功能而已。

歌曲创作中可运用修辞手法

写文章时,为使反映的客观事物更加引人入胜,各种修辞手法经常被运用。所谓“修辞”,就是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用以修饰词句,用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创作歌曲时,也可借鉴文学中的各种修辞手法,能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歌曲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拟、夸张、对比、反复、对偶、排比、顺连、引用8种:

比拟:为比喻和拟人的合称。作文时,把一种事物描写成另一种事物(或人)的手法。歌曲创作时,作曲者可通过对歌词的感悟,在心中形成视觉形象,然后通过旋律设计,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其美学特征就是“比拟”。如设计《泉水叮咚响》(吕远曲)音乐形象时,作曲者抓住了泉水流淌的动态形象,为“叮咚叮咚”模拟出逼真音响,形象地描绘出泉水流向远方的潺潺景象。

对所描写的人或事,进行打破常规的渲染,就是夸张手法。歌曲创作中,如果在关键字眼上处理成大跳旋法,或处理成一字多音的拖腔,就能打破自然的字调音程和节律,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如《长江之歌》(王世光曲)中多次运用了上行或下行的大跳音程,《绒花》(王酩曲)中运用了短拖腔,《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吕远曲)中运用了长拖腔,都使旋律产生了夸张的感染力。

把两个不同事物并置在一起,就是对比手法。歌曲创作中,乐句发展需要对比,乐段发展需要对比。常用的对比手法有节奏对比、速度对比、音区对比、节拍对比、调式对比、形式对比等。如《我的祖国》(刘炽曲)中A段以中低音区、中等速度的独唱与B段中高音区、稍快速度的合唱形成对比。《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谷建芬曲)中镶嵌了多种节拍对比,使歌曲令人耳目一新。

文中重复运用某些词语或文句,就是反复手法。歌曲创作中,司空见惯的分节歌形式就是运用了反复手法。还有,旋律发展中的“完全重复”也是反复手法的典型体现。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施光南曲)中前两个长句采用了完全重复的手法,《我热恋的故乡》(徐沛东曲)中“地也肥呀水也美呀”的旋律也采用完全重复的手法演唱了两遍。这种手法既节省素材,又加深了旋律印象。

文中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语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就是对偶手法。音乐设计中比反复手法更严谨,前后两个乐句不但需要等长,产生出对称平衡作用,而且内部节奏也需要相同。歌曲创作中也常运用这种手法。如《大海啊故乡》(王立平曲)的前两乐句就采用了节奏完全重复的手法,《泉水叮咚响》(吕远曲)中前两乐句长度相等,内部节奏也大致相同,属于典型的对偶乐句。

文中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的文句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手法。歌曲创作中也能运用此法,使句式整齐,获得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如《三峡情》(马骏英曲)和《那就是我》(谷建芬曲)中,都有两次模进的片段,而获得了连续三句的排比句形态。《解放军野营到山村》(唐诃曲)中,将“把锣鼓敲起来”歌词设计成前休乐句,然后通过三次节奏重复,形成了四句型的排比句式。

文中由前一句的最后一字引出下一句的第一字,这就是顺连,民间称为“鱼咬尾”手法。歌曲创作中也常运用顺连手法,可顺连乐音,也可顺连乐汇,能使旋律发展环环紧扣。如《我的中国心》(王福龄曲)中B段开始时出现了乐段内部的顺连形态,《小城故事》(汤尼曲)中多次出现乐句外部的顺连形态,《打靶归来》(王永泉曲)还多次出现乐汇顺连的环节,使旋律情趣盎然。

文中用名言、经典语录来说明问题,就是引用手法。歌曲创作中也能引用熟悉的音调,产生出引发联想的艺术效果。如《这支歌世世代代永不落》(刘虹曲)中出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歌曲《好山好水好江山》(洪兵曲)中出现了《我的祖国》的旋律。由于引用了耳熟能详的旋律,能引发美好的回忆,同时也能深化歌曲的主题,为理解新作品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见,如在歌曲创作中能重用某些修辞手法,就能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感人。

歌曲创作中可隐伏标点手法

写歌曲与写文章一样,句与句之间需要明确的停顿,否则就会给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凌乱感觉,而且,如果旋律中没有明显的停顿,就没有吸气喘息的机会,将不利于演唱。文章中的停顿处由于运用了各种标点符号,就能产生不同的停顿功能。歌曲中的停顿主要依靠句末休止符或句末长音来表示。有趣的是,歌曲创作中,如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停顿位置和不同的停顿状态,就能隐伏着类似各种标点符号的功能。文章中常用的标点符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能使文章句读清晰、情感丰富。歌曲创作中虽然不能直接出现标点符号,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停顿手法,就会产生不同的停顿语气,就隐伏着不同标点符号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创作旋律时,心目中应有隐伏标点符号的设计,可使旋律结构更清晰,形象更生动。

顿号常在文章中的并列词组之间运用。歌曲创作中,可在两个并列乐汇之间,或在两个重复乐汇之间,设计出停顿位置,就能隐伏顿号功能。特别是分裂结构的方整乐句(如果是2+2四小节长的乐句),那么,前两小节后就隐伏着顿号功能。如《学习雷锋好榜样》(生茂曲)中主题乐句就是由等长的两个两小节长的乐汇构成,中间尾音是一个二分音符,就明显隐伏着顿号功能。

逗号在文章中的一句话中间运用。歌曲创作中,则是在乐段中间的乐句句末后的停顿。如在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中,起句、承句、转句之后的停顿就隐伏着逗号功能。如《社会主义好》(李焕之曲)虽然是一首不规则结构的单乐段歌曲,由于每个乐句之后都有明显的逗号停顿功能,因此,保证了演唱每一乐句都有足够的气息支撑,成为这首歌曲流畅上口的重要原因。

句号是在文章中说完一句完整话以后运用。歌曲中则是一个乐段完全终止后的停顿。由于一般乐段总是终止在调式主音上,因此乐意产生了比较圆满的静止感,达到相对稳定。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歌曲)是一首商调式起承转合结构的歌曲,歌曲最后的合句停留在调式主音“2”上,产生出具有句号功能的停顿感,因此获得了果断的力感,成为一首盛唱不衰的队列歌曲。

分号是在一句话的并列分句之间运用。歌曲中则是一个乐段中对称平行的两个长句之间的停顿。复乐段结构中前后两个小乐段之间的停顿就隐伏分号功能。如《长江之歌》(王世光曲)A 段是复乐段结构,明显的标志是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的旋律相同,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为变化重复,只是终止音不同,前者为开放终止,后者为完全终止,表现出A段旋律的复乐段结构非常清晰。

感叹号常在文章中抒发强烈情感后运用。歌曲创作中,经常隐伏在情绪经过激烈宣泄后的停顿处。如《祝酒歌》(施光南曲)中的结束句中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且最后的结束音又停留在延长八拍的高音区的主音上,因此能使演唱者情绪饱满地演绎,也能使欣赏者体会到回肠荡气,成为体现出具有感叹号的停顿功能。这种停顿功能常隐伏在歌曲的高潮处和结束处,营造出辉煌的气氛。

问号在文章中的问句之后运用。歌曲的问号功能常体现在乐段不稳定终止音的后面。如在《黄水谣》(冼星海曲)中,由于A段的终止音停留在宫调式中不稳定的“3”音上,犹似一句问句,产生出了强烈要求“解决”到调式主音上的趋向,因此具有体现问号功能的停顿。这种停顿常隐伏在A段的开放终止的长音上。由于产生出乐意的不稳定感,而产生出企求继续发展的动力。

省略号在文章中表示省略同类内容。歌曲创作中,则是同一乐汇的反复出现,渐渐隐去后的停顿形式。如《泉水叮咚响》(吕远曲)结束时,反复出现“流向远方”的歌唱,并且力度越来越弱,直至消失。虽然省略了之后的歌唱,但仍能感受到泉水还在流淌,流向更远更远的远方。流行歌曲中常采用多次重复结束句,最后逐渐隐去的手法,这就隐伏着省略号的功能。

可见,各种标点功能的体现也是巧妙设计旋律的一种思路。归纳一下,在乐段内部注意隐伏顿号、逗号、分号的功能,可使句式富有变化;乐段结束处注意隐伏句号、问号、感叹后、省略号的功能,可使情感更加丰富。当然,歌曲创作是不需要标记标点符号的,但心中一定要明确每个停顿处的隐伏语气,应符合歌词的情绪,符合结构的章法。优秀的文章中,标点运用总能恰到好处,同样,优秀歌曲中的各种停顿也需隐伏各种不同的标点功能,而使作品更加生动,更加吸引。如,《驼铃》(王立平曲)中隐伏的各种标点功能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由于歌曲主题为分列结构,所以第二小节之后有顿号功能;A段是复乐段结构,所以9小节后有分号功能;A段结束时为终止在稍不稳定的属音上,因此具有问号功能;B段结束在主音上,具有句号功能;最后结束在高音区的主音上,具有感叹号功能。可见这首歌曲的停顿处理颇见功力,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歌曲,巧妙隐伏了不同的标点功能,其成功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猜你喜欢

顿号乐段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顿号的自我介绍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别小看了顿号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糊涂的顿号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