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魏赫连明墓志》考释
——兼论北朝至唐赫连氏的发展

2022-05-11沈国光

关键词:魏书墓志

沈国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公元431年,由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灭亡。由于史料之阙,对赫连勃勃后裔的考察,往往以出土的相关墓志为线索展开。(1)代表性研究如牟发松:《赫连勃勃后裔及其姓氏变动略考——以石刻文献为中心》,见侯甬坚等编:《统万城建城一千六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版,第190-198页;黄桢:《新出北齐〈赫连迁墓志〉考释》,《文物世界》2016年第4期。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近年来又发现了四方赫连勃勃后裔墓志。《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编》收录了《东魏赫连明墓志并盖》与《唐赫连金刚墓志》。(2)张永华、赵文成、赵君平编:《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年版,第82、176页。本文凡引此两方墓志,均出此书,不复作注。赫连明逝世于武定四年,整理者将之命名为《北魏赫连明墓志》,现改为《东魏赫连明墓志》,文中简称《赫连明墓志》。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对唐赫连山、赫连简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公布了两人墓志拓片。(3)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发掘简报》,《文物》2019年第5期。不过该文对墓志的录文有不少错讹,吴葆勤对此多有校补。参看吴葆勤:《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志校补》,《文物》2020年第4期。本文凡引此两方墓志,均参考两文,不复出注。本文拟以《赫连明墓志》为线索,进一步讨论赫连氏在北朝至唐之间的发展。

此墓志志盖篆书“魏故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赫连府君铭”。现据墓志拓片,释读如下:

首题:魏故车骑将军凉城太守赫连公墓志铭

攸攸遐绪,继自帝胤,根盘渊玄,基遘万刃。天精氏赫,特标英俊,修」柯擢秀,扶流弥振。自伊帝后,与世不群,昂藏卓尔,云气铮分。谦德」自揽,踰秋若春,简贤分竹,委寄专城。民咏巷歌,风无异声,不严如」治,不肃自清。暴虎避游,显治之荣,化余敬树,世代流名。署德转号,」车骑是崧,望进竭诚,贞哲自躬。与善无征,奄随物终,万春而引,刊」石泉宫。

一、试释“大酋统主”

这一称号的构成让人联想起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领民酋长。与该称号表述类似的酋大或者统酋,在史料中并不罕见。《宋书·氐胡传》称“羌之酋豪曰大”(6)沈约:《氐胡传》,见《宋书》卷98,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2页。。《前秦梁阿广墓表》的志主为“秦故领民酋大”(7)银川美术馆编:《宁夏历代碑刻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休屠胡后裔(8)罗新:《跋前秦梁阿广墓表》,见《出土文献研究》(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239页。。町田隆吉在释“领民酋大”中的“酋大”时,征引考辨了《晋书》中三条关于酋大的记载:其一,是氐羌部落的“酋大虚除权渠”。其二,是羌族“酋大军须”。其三,是氐族“酋大单征”。(9)町田隆吉:《〈前奏建元十六年(380)梁阿廣墓表〉試釈》,见桜美林大学《国際学レヴュー》第18号(2006),第91-105页。此外,苻秦《广武将军□产碑》中记西羌酋大二十五人,马长寿认为酋大多指西羌酋帅。此外,该碑中又有龟兹酋大一人。(10)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山胡也有称酋大者。登国六年(391年),北魏破刘卫辰部后,有“山胡酋大幡颓、业易于等三千余家降附”(11)魏收:《太祖纪》,见《魏书》卷2,第27页。。周一良怀疑山胡原是服属于匈奴的西域胡人。(12)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见《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51-152页。可见,酋大之称并不仅限于羌人,可泛指部落首领。有学者推测酋大即是领民酋大的略称。(13)町田隆吉:《〈前奏建元十六年(380)梁阿廣墓表〉試釈》。

此外,又有称酋统者。河北唐县北部的厍狄干石窟武定三年(545年)摩崖石刻载:

然公先祖出于北漠,居□弱水,子孙绍位部落国主,十有余世,大单于人也。后移河西夏州是也,统酋百姓,共赫连并酋。迳由六世公太祖越豆眷,见赫连起啚志,□率领家宗诸族,万有余家,□彼移渡河北……(14)关于此石窟摩崖的最新校录,见魏斌:《从领民酋长到华夏长吏:厍狄干石窟的兴造与部落记忆》,《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

厍狄部从夏州迁移至河北时所领的“家宗诸族”,是厍狄部本部族成员,也是其“统酋”之“百姓”。苻坚灭代后以赫连勃勃之父刘卫辰“督摄河西杂类”,受其都摄者除了本属铁弗部众外,还包括了河西朔方诸杂类。(15)田余庆:《拓跋史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6-177页。厍狄部落或许就是这些“杂类”部落之一。(16)魏斌:《从领民酋长到华夏长吏:厍狄干石窟的兴造与部落记忆》,《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

此外,《北魏皇甫驎墓志》称:“延兴中,泾土夷民一万余家,诣京申诉,请君为统酋。”(1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0-81页。唐长孺指出此处的“统酋”即是领民酋长。(18)唐长孺:《北魏末期的山胡敕勒起义》,见《山居存稿》,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3页。同样是在孝文帝时期,魏廷授彭成兴领护六夷校尉,武威太守,东宫舍人,泸水统酋。(19)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三)》,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4页。藏于傅斯年图书馆的《北魏建义元年(528年)六月廿三日白水郡白水县邑六十人造像题记》中亦有“统酋”的记载。该石刻残留文字中有“[关]中□德为忠部尉领护西部统酋□西公忠生”云云,又有“忠生鸠[儿]为西部统酋”云云,又有“□为东部统酋。兄弟四人为四统酋”云云。(20)本拓片尚未公布,录文参见侯旭东:《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除了东、西二部统酋,还当有另外二部,且四部统酋为兄弟。据《沧州刺史王僧墓志铭》载,王僧在正光中任清州高阳令,“俄迁白水太守,招慰酋渠,令塞外无尘,抚孤矜寡,廓清汉右”(2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318页。。经王僧招慰,这些“酋渠”至建义时期转变为“统酋”。四兄弟为四统酋的现象,或即是王僧在白水郡离散地方原有部落的基础上所形成。(22)川本芳昭即认为北魏“解散部落”后部落的形式依然得以存续,只是将原本的部落联合体分解为更小的单位,部落酋长依然拥有统治权。参见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汲古書院,1989年版,第124-186页。综上可知,酋统即是“领民酋长”当无疑问。

十六国时期的酋大、统酋与北魏领民酋长制渊源极深。(23)牟发松:《北魏解散部落政策与领民酋长制之渊源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北魏时期的酋大、统酋皆指领民酋长,“大酋统主”当亦含此意。不过两者之间仍有区别。领民酋长在北魏时期为地方官僚或为某支部族首领。赫连昌领“大酋统主”之号,似是作为入魏后赫连氏及原属大夏部落的领导者。拓跋焘在征服赫连夏的过程中,曾大批徙民至北魏境内。始光三年(426年),拓跋焘袭统万城,“略居民,杀获数万,生口牛马十数万,徙万余家而还”,又遣永昌王健与娥清“西掠居民”(24)魏收:《铁弗刘虎传》,见《魏书》卷95,第2228-2229页。。从获“牛马十数万”来看,拓跋焘所徙的万余家中有不少是从事畜牧业的部落民。崔鸿《十六国春秋·夏录》载永光三年(即承光三年,北魏始光四年),赫连昌以费连乌提守高平,又“徙诸城民七万户于安定以都之”(25)李昉等:《偏霸部》引《十六国春秋》,见《太平御览》卷12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6页。。拓跋焘在与赫连定的决战胜利后“簿其生口”,赫连定“陇西守及将士数千来降”(26)魏收:《世祖纪》,见《魏书》卷4上,第91页。。“生口”是指部落体制下的奴隶,“将士”即当是赫连昌所徙“诸城民”中之人。北魏“城民”多指镇民,是“隶属于军府的镇戍兵及其家属”(27)唐长孺:《北魏南境诸州的城民》,见《山居存稿》,第100-113页。。赫连夏不立郡县,以军镇统户,北魏军镇又是在此制度上发展而来的。(28)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见《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160-161页。那么徙于安定的七万户大夏“城民”也应该是指镇兵及家属。赫连夏的军队多为游牧民或少数族群所构成,勃勃即是以“三交五部鲜卑二万余落”发迹,“袭杀没弈干而并其众”而建立大夏。(29)魏收:《铁弗刘虎传》,见《魏书》卷95,第2227页。《元和郡县制》“灵武县”条载:“本汉富平县之地,后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因号胡地城。”(3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4页。这些胡户当是赫连昌之余众,否则没有必要等到破赫连昌后方将之徙于灵武。《魏书》载代人费于,其祖峻曾仕赫连夏。常泰末,费于“率众来降”(31)魏收:《费于传》,见《魏书》卷44,第1105页。。北魏费氏由费连氏改姓而来,费峻与上文所提到的费连乌提为同时人,属一族,又同仕于赫连夏。(32)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8-209页。两人在赫连夏时所统之兵,以及费于所率降魏之众恐怕也杂有不少本部族的代人。可见,赫连夏败亡后,原属其统辖的其他少数族部落及其将领多进入北魏政权之中。赫连昌在大夏诸部族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因此拓跋焘在平定赫连定时,试图以赫连昌出面招谕。(33)魏收:《世祖纪》,见《魏书》卷4上,第90页。

赫连夏亡后,北魏吸收了不少原属赫连夏的诸族部落、军队以及赫连宗室,因此也有理由给予赫连昌“大酋统主”这一称号。当然,“大酋统主”仅为一荣誉性的象征。赫连昌生前也并不领有赫连氏以及大夏旧族。拓跋焘常使昌“侍从左右”(3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1,元嘉五年三月,第3863页。。在其平定赫连残部时,昌亦在随行队伍之中。延平三年三月,拓跋焘行幸河西。次月,赫连昌叛走。据《魏书》载,赫连昌是被“河西候将”所杀。(40)魏收:《世祖纪》,见《魏书》卷4上,第90、98页。可知拓跋焘这次河西之行是带着赫连昌的。这就切断了赫连昌与旧部、旧部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北魏的领民酋长拥有对其部族的统治权,而赫连昌所领“大酋统主”只是一个徒具其名的称号而已。

二、北朝时期赫连氏之仕宦

《赫连明墓志》称“平国之纪,或侯或公,列土成家”,这是指赫连氏入魏后的处境。赫连明之近祖赫连斤,为七兵尚书、意新镇将、朔州刺史。七兵尚书是当时最高军事行政长官。(41)张金龙:《魏晋南北朝文献丛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页。严耕望稽考史传称北魏前期未见有任七兵尚书者,至孝文末期才见任此职者,且所见三人皆在太和七年(483年)令颁布后。故其推测北魏前期无此官,或始置于孝文帝时期。(42)严耕望:《北魏尚书制度考》,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8本,1948年。今《赫连明墓志》可纠此说。赫连斤生活之时代当在孝文帝前,因此七兵尚书在北魏前期或已存在。再看朔州刺史之职。北魏时期有两个朔州。《魏书·地形志》“朔州”条称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怀朔,至孝昌中改为州。“云州”条称“旧置朔州”。(43)魏收:《地形志》,见《魏书》卷106上,第2736-2737页。赫连斤所任职刺史即孝昌前之朔州(云州),与此朔州同置一地的是云中镇。(44)周一良:《北魏镇戍制度考及续考》,见《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第200页。据笔者管见,此前文献尚未见意新镇,所在亦有待考证。(45)关于北魏军镇最新的辑录,参见牟发松、毋有江、魏骏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3-1144页。北魏时期,“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以为军镇镇将(46)李百药:《魏兰根传》,见《北齐书》卷23,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29页。,可见赫连斤之见重。

赫连明之祖拔,前后任安南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爵位为太原公。与赫连斤一样,赫连拔亦为北魏缘边重臣。赫连曾则已为近侍之臣。墓志称其“初为殿中内行羽真、阿干”。阿干为鲜卑语,兼有兄及长之义(47)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3页。,等同汉语的尚书。(48)松下憲一:《北朝胡族體制論》,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07年版,第59-60页。对羽真的理解,学界尚存分歧。(49)代表性研究如松下憲一:《北朝胡族體制論》,第67-72页;张庆捷:《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见拓跋职官初探》,《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刘凯在统计分析相关史料后认为,内行羽真所授予的对象是“帝室十姓”,“标示拟血缘中空间上接近权力的‘内行’与标示血缘联盟中身份的羽真号组合而成”(50)刘凯:《北魏羽真考》,《学术月刊》2015年第2期。。通过赫连曾任内行羽真可知并非只有“帝室十姓”可获此职,但亦可见赫连曾在魏廷中地位之高。“内行”无疑是指最接近皇帝之侍官(51)黄桢:《北魏前期的官制结构:侍臣、内职与外臣》,《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侍直左右,出内诏命”(52)魏收:《官氏志》,见《魏书》卷113,第3234页。。赫连曾虽是敌国君主之后裔,但已身领要职,其后又为武川镇大将、秦州刺史。以侍臣出任镇将是有证可寻的。太和十四年太皇太后冯氏崩,“诏听蕃镇曾经内侍者前后奔赴”(53)魏收:《高祖纪》,见《魏书》卷7下,第197页。。此外,赫连曾任武川镇将的时间大体可以推知。据佐川英治《六镇镇将表》可知,孝文帝时期武川镇将均为代人,至宣武、孝明时期才发生改变。(54)佐川英治:《北魏六镇史研究》,见《中国中古史研究》(第5卷),中西书局,2015年版,第90页。同时,内行羽真、阿干等内朝官号,在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制定官品到宣武帝继位期间逐渐被废止。(55)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第189-227页。赫连曾赴任的时间也应该在宣武、孝明这一非代人垄断武川镇将时期。从其后又任秦州刺史来看,赫连曾在正光五年(524年)六镇叛乱之前已经离开武川镇。

再看赫连明的仕宦生涯。墓志称:“从帝薄罚,应谋翦定,以赏计奇。”由此可知,赫连明曾在某次随帝亲征的过程中出谋划策。检《魏书》,孝文帝在太和二十三年三月“车驾南伐”,与南齐军队发生军事冲突。(56)魏收:《高祖纪》,见《魏书》卷7下,第219页。赫连明应是在这次南征中表现出色,故被除奉朝请、荡逆将军。墓志又所谓“值边方尘动”,当指北魏末期的六镇之乱。赫连明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已不得其详。此后,赫连明得授龙骧将军、凉城太守。《魏书·地形志》载梁城郡始置于天平二年(535年)。(57)魏收:《地形志》,见《魏书》卷106上,第2735页。朱谋玮及杨守敬已指出《水经注》卷三“(盐)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中的“凉城”就是《魏书·地形志》中的“梁城”(58)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卷3,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244页。,则《水经注》成书前已有凉城郡。又,《魏书·崔挺传》载崔元珍在永泰初至“尔朱荣之趋洛”(即永安三年,530年)间,“以破胡勋,赐爵凉城侯”(59)魏收:《崔挺传》,见《魏书》卷57,第1391页。。《尉州墓志》载志主正光五年“卒于恒州北二百里凉城郡”(60)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编:《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墓志》,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92页。。凉城郡之设置早于天平二年无疑。《魏书·地形志》“凉城郡”条下的“天平二年置”,是指其和恒州侨置于肆州的时间。(61)王仲荦:《北魏延昌地形志北边州镇考证》,见《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58页。赫连明所赴任之凉城,当为肆州境内之侨置凉城。

赫连明在任凉城太守期间“善化绥民,变风易轨”。《赫连明墓志》称其离任时“系犊还民,有攀辕卧辙之人,泣竞道,遗留敬树之风”。“系犊还民”是引三国时期时苗之典以示其廉洁。(62)陈寿:《常林传》,见《三国志》卷23,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62页。后半句疑有脱文,所谓“敬树之风”似无典可依。最近公布的太原唐赫连山墓屏风壁画中出现了六幅“树下老人”图。(63)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发掘简报》,《文物》2019年第5期。有学者认为壁画所描绘的均与道教相关。(64)赵伟:《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墓“树下老人”图试读》,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主编:《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11-224页。在赫连简墓中也有八幅“树下老人”图,其所述事迹与赫连山墓全然不同。这一类型的唐屏风壁画屡有发现,赵超提出“树下老人”的原型是“以表现孝子、贤人为主的‘忠孝图’”(65)赵超:《“树下老人”与唐代的屏风式墓中壁画》,《文物》2003年第2期。。其说可从。据此推测所谓“敬树之风”即指敬老尊贤之风。无论如何,赫连明刺凉城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而得拜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获“剑履徐步,在朝不趋”之殊荣。虽然现已无法知晓凉城郡侨置的具体位置,但赫连明的出守也意味着高欢整合内缩后北部边疆秩序的尝试。

除赫连明一支外,其余赫连氏在北朝时期亦受到魏廷之重用。赫连勃勃第四子伦曾被立为太子,遭前太子赫连璝之袭杀。(66)李昉:《偏霸部》引《十六国春秋》,见《太平御览》卷127,第616页。伦子豆勿于“来宾魏室,频牧雄州”。豆勿于一支没有受到赫连昌反叛的牵连,其子又为豳、恒州刺史。(67)《齐国开府赫连公(子悦)墓志》,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461-463页。赫连略(此非高平镇将)曾为安州刺史,其孙赫连儒在神龟二年(519年)前后任汾州刺史。(68)《武卫将军赫连儒造像记》,见刘景龙、李玉昆主编:《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496页。所谓“朱紫代袭”,赫连儒之子赫连悦先后为建州刺史、河内太守,又在永安年间为使持节北道大都督,“式遏寇虚,销革蟊蠹”,后拜为兖州刺史、河内太守等职。(69)《魏故使持节镇北将军都督建兖华三州诸军事华州刺史睪平县开国伯赫连公(悦)墓志铭》,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275-276页。赫连悦的经历与赫连明类似,在北魏末的战乱中一展身手。赫连悦从子迁以孝明帝挽郎入仕,后又在东西魏颍城之战这一对高澄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中有出色的战绩,升为都督、广州刺史。(70)黄桢:《新出北齐〈赫连迁墓志〉考释》,《文物世界》2016年第4期。赫连后裔中的女眷有配于北魏早期权力核心的代人集团成员者。《北魏元侔墓志》志阴载其曾祖常山康王素连之妃为“夏主昌之妹”(7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60页。。罗提因从拓跋焘讨赫连昌有功,得“赐昌女为妻”(72)魏收:《罗结传》,见《魏书》卷44,第1091页。。罗氏原为叱罗氏,是内入诸姓之一。(73)魏收:《官氏志》,见《魏书》卷113,第3267页。

北魏赫连氏多有改姓之人。《齐故开府仪同云公(荣)铭》称:“大夏武皇帝,君之五世祖,曾祖那勿黎,大夏七兵尚书。嘱国家失德,众畔民离,舍彼危邦,言归乐土。”(7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第464页。那勿黎在赫连夏被灭前逃至北魏境内。此时夏、魏对立,因此才“藏姓为口豆连氏”。北周赫连达曾祖库多汗“因避难改姓杜氏”。《周书》称赫连达“盛乐人”,“少从贺拔岳征讨”(75)令狐德棻:《赫连达传》,见《周书》卷27,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439页。。这一支赫连可能是北魏灭夏后,改姓逃难至边境,累世居于此。总之,库多汗之改姓实非出自魏廷之意,而是主动放弃赫连之姓。

综上,大夏灭后依然有不少赫连氏在北朝政权中任要职。因魏末战乱,赫连氏多以军功扬名。赫连悦葬于洛阳,赫连迁郡望为洛阳,后又如赫连子悦、赫连明者葬于邺,可见北朝末期赫连氏家族之迁徙轨迹。《唐赫连金刚墓志》首题“大唐相州邺县葬林乡下故人赫连金刚”,邺城这一支赫连氏至唐尤存。

三、北朝末至唐初赫连氏之衰落

北朝末至唐初,伴随着诸政权的兴亡,赫连氏亦辗转其间。赫连山与赫连简兄弟墓志的公布,为了解这一时期赫连氏的动向提供了线索。现据两方墓志,复原其世系如下。

据《赫连简墓志》称“往以从宦汾浒,因为太原人”。唐代太原之赫连氏,还有赫连仁。墓志其称为“北都祁县人”(76)《大周赫连君(仁)墓志铭并序》,见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98页。。赫连静之官职为冠军大将军,晋州牧。晋州是东、西政权的交界地带,是“高欢所起之地,镇摄要重”(77)令狐德棻:《武帝纪》,见《周书》卷6,第95页。。赫连静受到高齐政权重用,得以守卫方面。赫连弘由齐入隋,为镇军大将军,上党太守。因此《赫连简墓志》有“其先上党人”之说。墓志称:“齐隋发号,二祖倬然。秉风云之志,定帷幄之谋,或分列岳之宠,或受专城之寄。”可知静、弘父子在齐、隋政权中多有建树。赫连景则在晋阳受到了重用。《赫连山墓志》称景为“皇朝元从”。《赫连简墓志》载赫连景“从我唐之初征,翼赞经纶,计如投水,□谋定命”。李渊太原起兵之前,命“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78)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晋阳起兵,“太原之衣冠有大勋”(79)杨炯:《庐州都督王湛神道碑》,见《文苑英华》卷912,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4799页。。赫连景在太原加入李渊集团,因功而得散官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赫连山墓志》载:

君以门族,潜龙不仕。无何,以匈奴大寇边,君投笔而起,裹革从戎,震虩虩,声雄雄。剿夷毂,休侦烽。将军嘉之,奏上柱国而锡功,君遂不顾而还,归卧青云。

《赫连简墓志》称简“时参戎旅,勋至上柱国”。两人均投身军武,抵御“匈奴之大寇边”。据墓志所载卒年及享年推算,赫连山生于贞观十六年(642年)、赫连简生于咸亨三年(672年),则寇边之“大匈奴”当为东突厥。唐代北境经历了约三十年平静后,单于府大酋温傅、奉职二部于调露元年(679年)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再一次掀起了唐北境的骚乱。泥熟匐反叛被平定后,突厥阿史那伏念、骨咄禄、默啜相继而起。并州多次成为双方交锋之所在。永淳元年(682年)十二月,骨咄禄等入寇并州。垂拱元年(685年),骨咄禄“数寇边”,唐廷以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阳曲即在并州境内。圣历二年(699年)四月,唐廷“以魏元忠检校并州长史,充天兵军大总管,以备突厥”。长安二年(702年)三月,突厥破石岭,寇并州。(80)吴玉贵:《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45-447、492-498、515-516、754-757、787-789页。赫连兄弟投笔从戎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身军武。《大唐故李府君(修己)墓志铭》称修己“以调露元年正月于定襄军占募,蒙授上柱国、景福府校尉,畴军庸也”(81)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425页。。是年十一月,唐廷以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十八万,与程务挺、李文暕总兵三十万共讨突厥(8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2,调露元年十一月,第6508页。。赫连简于调露元年时仅8岁,似无可能于此时从戎。可以明确的是,唐廷为抗击突厥曾有占募之举,赫连兄弟或即因占募入伍。

对于墓志所记赫连兄弟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是有疑问的。战后,兄弟二年均被授予上柱国。在高宗后期已经出现了勋官滥授的现象。(83)吕博:《践更之卒,俱授官名——“唐天宝十载制授张无价游击将军告身”出现的历史背景》,《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3期。《旧唐书·职官志》称咸亨五年(674年)以后“战士授勋者动盈万计”,“论实在于胥吏以下”(84)刘昫:《职官志》,见《旧唐书》卷42,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08页。。正如李修己之勋官上柱国仅因“畴军庸”所得。因此,《赫连山墓志》称“赴难而全仁,功成而知止”云云,《赫连简墓志》称“乃不干禄,恬然自怡”“隐不违俗,高尚也”云云,皆不过为饰美虚词。

总体而言,赫连氏发展至唐代已力分势弱。有自称为邺人者如赫连金刚、又有自称本河南人者如赫连钦若(85)《唐赫连钦若墓志》,见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8页。,在太原一带还存在一些赫连氏如山、简者。从仕宦而言,唐代的赫连氏已完全无法与北朝时之先人相提并论。赫连仁之曾祖勃为嶲州长史、祖曹为齐州录事。入唐后,其父仅为长安县令。(86)《大周赫连君(仁)墓志铭并序》,见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398页。赫连金刚卒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时年三十一。以此推之,金刚与其父由隋入唐。金刚祖叔谐曾为安南将军、其父曾为蒲州刺史,而赫连金刚则未获一官半职,仅剩冢中枯骨之荣光。

结 语

本文以《东魏赫连明墓志》为线索,结合诸方赫连氏墓志,考察了大夏灭亡后赫连氏在北朝至初唐时期的发展。入魏后,原为夏帝的赫连昌领“大酋统主”之号。“酋大”与“统酋”带有北魏领民酋长之意。这主要因为大夏灭亡后,不少赫连勃宗室、以及原属赫连夏统治之士人、部落都被纳入到了北魏政权之中。但“大酋统主”只是徒有其名,赫连昌入魏后已基本脱离其原属部落。不过,在北魏政权中仍有不少赫连氏成为镇将、刺史,甚至成为魏帝侍臣者。至魏末的动乱之中,赫连氏同样能担任官职。赫连明凉州刺史之任,应该是寄托了高氏整合北部边境地方秩序的理想。赫连氏真正的衰落是在入唐以后。以赫连山、赫连简为例,他们虽然参与了唐廷对于突厥的战争,但是也仅获得“论实在胥吏之下”的勋官上柱国,只能通过隐居来掩盖他们的仕途不顺。

十六国后裔在亡国之后的经历依然是一个值得继续讨论的问题。本文仅以赫连氏为例作一尝试性探讨。目前所见北朝至唐代的赫连氏墓志相当零散,对于世系的复原也有捉襟见肘之感。期待将来更多的史料被发现,推动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魏书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新发现的《李训墓志》与吉备真备——继《井真正墓志》后的遣唐留学生史料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岛夷”称号与北朝华夷观的变迁
辽《杨从显墓志》补考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处可寒”语源考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