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有效性评价
2022-05-11刘子绢
刘子绢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云南 曲靖 655000)
0 引言
糖尿病作为常见病之一,内分泌系统疾病为其归属范畴,并且此类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诸多于青少年以及儿童人群中出现,其对儿童身心健康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1-3]。糖尿病能够损伤人体多个机能,且病情不断恶化情况下,有很高几率引起多种并发症,而儿童身体尚未发育完善,免疫抵抗能力不高,药物承受能力低下,导致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降糖药物的使用需持慎重态度,以免用药不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增加儿童生命危机性。胰岛素药物较常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对机体的胰岛素功能有改善作用,进而达到降低血糖效果,但是,该仅凭该药物实施治疗时,临床疗效很难达到理想水平。二甲双胍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降糖药物,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时,其降糖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较少。本次研究将针对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探析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应用可行性,以实现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有效预后。现将研究详情进行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7月-2020年4月收治的88例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联合用药组(44例)女25例,男19例;年龄为9~15岁,平均(12.63±1.25)岁,体重为24~35kg,平均(30.74±0.23)kg;身高为125~132cm,平均(129.46±0.21)cm,病程为8个月至4年,平均(1.85±0.23)年。单一用药组(44例)女26例,男18例,年龄为11~16岁,平均(12.65±1.29)岁,体重为23kg~34kg,平均(30.65±0.23)kg,身高为123~135cm,平均(129.21±0.34)cm;病程区间为9个月至4年,平均(1.89±0.27)年。纳入标准:①儿童1型糖尿病获得确诊;②无糖尿病用药禁忌证;③患者、患者家均对研究知情,且支持该研究者;④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者;⑤患者沟通能力正常,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呈现出酮症酸中毒现象;②呈现出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现象;③呈现出意识不清现象。就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单一用药组:采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展开糖尿病治疗,用药方式为皮下注射,时间为餐前,控制0.5~1.0U/kg初始剂量,频率为2次/d,通过对患儿血糖水平进行了解,合理调整具体用量;联合用药组:采用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展开糖尿病治疗,对于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用药方法同单一用药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保持相同;此外添加二甲双胍治疗,频率为3次/d,剂量为0.25g/次,对于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均保持为期3个月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次数、胰岛素日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不同时间段2hBG水平、FBG水平以及总不良反应(低血糖、腹泻以及恶心呕吐)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于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展开处理,计量资料(低血糖发生次数、胰岛素日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不同时间段2hBG水平、FBG水平)行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总不良反应率)行χ2检验,以n(%)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血糖发生次数、胰岛素日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对比
联合用药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胰岛素日用量少于单一用药组明显,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单一用药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胰岛素日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临床对比()
表1 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胰岛素日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临床对比()
2.2 不同时间段2hBG水平、FBG水平对比
治疗前,联合用药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2hBG、FBG水平同单一用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2hBG、FBG水平低于单一用药组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段2hBG水平、FBG水平临床对比()
表2 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段2hBG水平、FBG水平临床对比()
2.3 总不良反应率对比
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集中于低血糖、腹泻以及恶心呕吐几方面;最终发现联合用药组总不良反应率(2.27%)低于单一用药组(15.91%)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临床对比[n(%)]
3 讨论
1型糖尿病在临床上还可称其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胰岛β细胞出现损伤,致使机体呈缺乏胰岛素状态,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属于代谢功能异常的疾病。通常情况下,该疾病于青少年阶段病发,以多食、多尿、多饮、体重降低为典型症状,病情进展至严峻情况,或者出现应激现象时,能够引起严重急性代谢功能紊乱并发症,即高渗高血糖综合征、酮症酸中毒等。导致其发病的因素包括环境、遗传、免疫等,环境因素即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接触可以诱发糖尿病的化学物质同、不健康饮食习惯等;遗传因素即父母中有一人罹患1型糖尿病;免疫即细胞、体液免疫两种。降糖药物治疗方案是当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即通过服用具有降低血糖效果的药物,达到控制血糖上升效果的治疗方法,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降糖药物种类有多种。
临床针对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门冬胰岛素作为胰岛素药物之一,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含有氯化钠、氯化锌、甘油等,用药方法即皮下注射,通常情况下,药物注射完成10~20min内即可发挥药效。该药物能够将患者餐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糖曲线有效降低,并且能够通过对患儿具体进食量加以了解,合理调整注射剂量,能够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标,然而该药物疗效并不显著,这与此药物能够诱发多种不良反应有密切联系,即此种药物在应用后如未经有效控制较易呈现出急性低血糖现象,导致患者疾病痛苦加剧,影响着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一步降低了临床效果[4-5];二甲双胍属于有机化合物之一,是近几年临床较常采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之一,是通过提高机体利用葡萄糖强度,达到降血糖效果的药物,该药物对机体分泌胰岛素无促进作用,在抑制体内肝糖原分解方面可获得显著效果,对肝糖原异生反应有抑制效果,进而降低机体产生肝糖量,以达到降低血糖水平疗效,此外,二甲双胍可将外周组织针对胰岛素表现出敏感性显著提升,并且可将胃肠道针对糖分吸收有效减少,使得胰岛素抵抗性显著降低,从而使患者血糖水平有效改善[6-7]。将二甲双胍药物与门冬胰岛素药物联合使用时,胰岛素降糖效果增强,胰岛素的使用量明显减少,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低血糖事件发生可能性。
本次研究发现,联合用药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胰岛素日用量少于单一用药组明显,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单一用药组明显;治疗前,联合用药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2hBG、FBG水平同单一用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治疗后,联合用药组2hBG、FBG水平低于单一用药组明显;两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集中于低血糖、腹泻以及恶心呕吐几方面;最终发现联合用药组总不良反应率(2.27%)低于单一用药组(15.91%)明显,组间比较结果(P<0.05)。充分证明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运用于儿童1型糖尿病疾病治疗中可行性[8]。究其原因可知,通过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时,联合使用二甲双胍药物,可以较好弥补门冬胰岛素药物的不足之处,进而促进胰岛素降糖功能,临床治疗效果因而大幅度提高,用药安全性也因此有所改善,大部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对该方案的疗效较认可,值得在临床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广泛使用,其可行性优异。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药物有效应用,可实现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胰岛素日用量减少,血糖达标时间、住院天数缩短,2hBG水平、FBG水平降低以及不良反应减少,最终实现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有效预后,糖尿病进展情况获得缓解,疾病痛苦减轻,是临床价值较高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