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诗文吟诵教学的时代价值与实践策略

2022-05-10池凤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读法古诗文课堂

●池凤

古诗文怎么教才科学?怎样教才能助力城乡接合部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和学习,才能落实、落地、落细“五育融合”的要求?我们认为应该紧扣吟诵教学:以“吟诵”育德,以“吟诵”增智、以“吟诵”创美、以“吟诵”健体、以“吟诵”培能。

何为吟诵?简而言之,诵是有节奏、抑扬顿挫地读,即“以声节之曰诵”。吟是拉长声音,用夸张的方式,富有音乐性地、随意性地读。

吟诵是古人创作、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一种方式,它遵循诗文的声韵规律,强调音乐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朗诵,朗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由西方传入的,偏重于语言性的特点,是没有曲调的。它也不同于唱,唱是按照固定的乐谱和旋律演唱,更强调其音乐性和表演性的特点。吟诵注重节奏,虽然有旋律但却不固定。

一、古诗文吟诵的发展历史

吟诵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读书方式,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载体和精髓,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到一百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诗文作品。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但其在“五四”时期却被视为“糟粕”,突然间被赶下舞台。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有了重拾传统文化的觉悟,也开始重新找回经典的东西,吟诵这种好的读书方法也因此重新获得重视。

二、古诗文吟诵的时代价值

(一)现实的需要

1.时代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吟诵作为传统的读书方式,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载体和精髓,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吟诵教学是当下学科融合教学、“五育”融合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古诗文可以改变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所以引领学生学会吟诵古诗文、爱上吟诵古诗文,是语文老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责任,也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要求。

2.课堂的呼唤

“古代的私塾先生,吟诵得多,讲解得少”,“古代的老师们,教一首诗很简单,就是吟诵三遍”。现在的老师讲得多,写得多。这种填鸭式教学法费力不讨好,挫伤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直接影响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与学校教育宗旨背道而驰的。在现代朗诵教学课堂中进行改革,引入吟诵教学,可以把师生从繁重的“我讲你听”中解放出来。

3.学生的需要

在现实的古诗文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只将“五四”运动后由西方引进的“朗读”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学生是难以深入走进文本,发生深度学习的,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学生即使熟读成诵,但也只是机械记忆,不是理解记忆。根据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他们会忘记,产生不了长时间的记忆效果。除此而外,在初中七年级的实际教学中,部编七年级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目较小学而言变难、增长,学生的古诗文记忆量增大。通过科学的测量分析和访谈研究,笔者发现自己所教的农村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对古诗文文本解读不够深刻,记忆古诗文的困难较大。所以,通过“吟诵”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文之美、理解古诗文之意、增强古诗文之趣,减少古诗文记忆的痛点,最终落实“五育”融合教育。

4.古诗文的需要

首先,古诗文有自己独特的读法,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读书方式,也是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还是创作方法、鉴赏方法、度曲方法、歌唱方法、健身方法,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基石。与西方的节奏型语言不同,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天生就有音乐性,非吟诵不能体味其情致韵味。同时,汉语是音、形、意相结合的语言,语音本身就能表情达意,大致而言,“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而“长是延展,低是感慨,高是强调,短是决绝”,唯吟诵才能更好地体味个中滋味。其次,吟诵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是读法的问题,没有哪个民族的文章是没有读法的。我们现在只看到文字,却不知道读法,如何了解完整的含义?第二,有了读法才有韵味,我们才知道我们中国的东西读起来是和西方不一样的。第三,声音激发感性的体会,而不仅仅是理性的理解。我们古代的教育是理性、感性并重的。第四,声韵打开诗教的大门,只有懂得声韵,才能掌握言外之意,才能谈得上诗教,才能正确地用古诗文去做传统文化教育。”[1]近代中国,西学东进,私塾淡出,千年的吟诵也随之为现代“朗读”“阅读”所替代。用西方的读法来学习咱们的古诗文,就如同用拳击的方法学太极拳一样,未尝不可,但一定不是最好。

(二)吟诵的价值

吟诵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古诗文的宝,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难题。

1.法宝一:音乐——解决兴趣、记忆两大难题

笔者发现,自从学生掌握基本吟诵法后,早自习前在吟,下课在吟,放学也在吟,回家还在吟,兴趣浓得很。其实笔者亦如此,做饭、洗衣都要哼哼几首。现在的记忆学相关研究证明,声音的反馈有助于增强记忆。我们亦不难发现,在多种感官的相互协调下,背诵实际上可以很轻松。另外,体验性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它使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一种体验学习,它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对性情的陶冶,吟诵也不例外。

2.法宝二:读法——解决体验、理解两个问题

古诗文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声音的艺术。因为古诗文的创作过程跟现代白话文不同,它是先吟后写的。诗就是心声,从头到尾,是从心志到吟咏的过程,是声音的创作,鲜有书写的参与,所以古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文字只是用来记录而已。古诗文既然是吟诵着创造出来的,那就应该吟诵着欣赏、学习和传承。这样,欣赏和创作都应遵守同样的读法规矩,欣赏就能带来正确的感性体会,就能更进一步理解文意,情通古人。吟诵时还要读出声,要吐气发声,要摇舌鼓唇,要有表情动作,和作者一样调动身体,这样就能情通作者,就能深度解读文本。专家说的“多读少讲”就是这个意思。

3.法宝三:诗教——解决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两大难题

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为己任。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文,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素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乃至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历代古诗文中不乏思想健康、催人奋进的题材:有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有歌颂人间血肉亲情和真挚友谊的,有激励自强不息的……这些优秀的篇章,堪称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艺术珍品,是我们继承祖国灿烂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教材。通过吟诵学习古诗文,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和感受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美和韵味,而且能够吸取我们祖国精神文明的精华和丰富的养分,从小就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把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4.法宝四:疗心——缓解、解决抑郁和心理障碍等新的难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吟诵艺术突破了不同学科的界限,可以说是文学与音乐的联姻,它把两门学科有机相融,把诗、乐相结合,让学生在乐曲的氛围中、遐想里,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又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手段。

但笔者在古诗文吟诵教学中的发现可不止于此,此发现可谓又惊叹又惊喜:通过案例追踪、观察访谈了解到,所实验的班级进校之初本有1 名男生、3 名女生患有轻度抑郁症,令老师尤其是年轻的班主任老师焦虑、头疼。但经过近一年的古诗文吟诵教学后,这位男生不仅症状全无,每天快乐地当着语文课代表,热心为全班服务,还开心、骄傲地带着两个“徒弟”一起进步;另外3 名女生则从进校之初动不动就哭、一言不合就躲,变得开朗积极、话语响亮,还能大方地配上躯体姿势进行吟诵表演。在学生比过去更易抑郁的今天,古诗文吟诵教学或许不失为一种心理辅助疗法,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解决抑郁和心理障碍等新的难题。

由此,古诗文吟诵不仅联姻音乐,还可联姻表演、联姻心理,不仅育心,而且疗心,实现了跨学科的大融合。

三、“三维、九段”古诗文吟诵的实践策略

在吟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经过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再总结、反思、实践,初步建立了“三维、九段”的教学模型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性评价系统。“三维”即三个维度的“基于”,“九段”即吟诵教学课堂的九步教学策略。

(一)“三维”

维度一:基于古诗文不同文体的吟诵教学实践策略

古诗文的体裁即文体,可分成四大类。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

表1

维度二:基于古诗文不同母题的吟诵教学实践策略

文人诗有如下十四个常见主题: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伤春怀人、悲秋思归;怀才不遇、不平而鸣;羁旅情愁、思乡怀归;咏物言志、状景抒情;避世隐居、任性自然;咏古伤怀、功业成空;刺时叹世、全身远害;美颂教化、德行天下;唱和酬答、同道互励;征夫行役、思妇怀人;求学悟道、哲思玄言;乐府民歌、体察民情;礼乐应制、实用典常。在吟诵时,读法上依旧是遵循“维度一”的规则,不同文体读法不一样。但要注意母题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吟诵风格,或慷慨昂扬,或低回婉转。

表2

维度三:基于古诗文不同风格的吟诵教学实践策略

古诗文有不同风格,风格不同,吟诵策略亦不同。有的虚字少,多排比、短句,吟诵时就要快;有的虚字多,多散句、长句,吟诵时就要慢。遇强调句、疑问句,情绪高时高吟;遇感叹句、判断句,情绪低时低吟。高后一定会低,快后一定会慢。吟诵起来抑扬顿挫,辗转起伏,就像打一套拳,变幻流畅,最后一收,气定神闲,这就是由古诗文本身的声音和形式的变换而形成的文气。下面以诗歌风格为例(见表3):

表3 基于诗歌不同风格的吟诵策略

(二)“九段”

初中古诗文吟诵教学,基于课堂教学不同阶段实践策略不同。

一段:自学吟诵——标注平仄(入声字),初步赏鉴

引导学生在课前标注平仄、入声字,自己根据吟诵规则、读法试着吟诵,并结合读长、读高的地方赏鉴诗句。

二段:示范吟诵——感受氛围,掌握节奏

播放徐建顺老师的《中华经典诵读》,示范吟诵。在美妙的吟诵声音里,学生利用听觉感悟作品,对比之前的自学,反思总结,收获读法和学法。有的古诗文课堂,教师会千篇一律地用西式的朗读来给学生范读,教师范读之后,学生除了纠正字音外,往往较难走进作品。但传统的吟诵法则不然,吟诵示范完全可以代替范读,因为古诗文除了由押韵及音节的排列组合等所形成的“外部节奏”之外,还有一个“内部节奏”,即作者情感的律动。借助于吟诵,能够把“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声与情相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利于学生深入解读、深度学习文本,促进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机械记忆。

三段:因声入境——展开想象,重构画面

我国的古典诗词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诗画同源”。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往往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来反映其内心的恬静、闲逸,很好地诠释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理念。那么如何才能在吟诵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这种美的体验呢?徐建顺老师建议,在引领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进行吟诵时,可以模拟作者当时的脸色、眼神、手势和体态律动,复原作者作诗时的心境和情境。在区级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吟诵教学过程中,40 个学生就在众多听课老师面前,吟诵复原,呈现出了40 个不一样的杜甫,尤其是体悟篇尾入声字发音特点后,他们决绝地以命发誓,场面撼人。

四段:小组交流——思维碰撞,互相提升

此环节,要让小组的每个组员参与其中,交流的基础是课前的自学和自学批注。唯其如此,交流才会真实发生,才会是生本课堂——生成的课堂、真的课堂。小组交流需遵循五个“充分”的原则:分享者要吟诵充分、发言充分,点评者要听取充分、点评充分,活动评价员要记载充分。

五段: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师生共鸣

在小组充分、真实交流后,以小组选派代表或老师抽查组员的方式,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个性化吟诵展演及诗句赏鉴,教师顺势点拨,依声寻韵,深度走进文本,感悟其文化精神。

六段:重复吟诵——感知变化,体味情感

顾名思义,就是在反复吟诵中根据吟诵曲调的辗转变化,来揣摩诗人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有著名论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七段:课后分享——巩固自学、提高素养

此环节视时间而定,课堂生成快,分享就在课堂;课堂生成慢,则在早自习或自习课。要求学生在教师面前吟诵展演,以个人或社团吟诵的形式,带上面部表情、眼神手势,配合适当的体态律动。教师鼓励人人都做吟诵文化的传承人,人人争当古圣先贤。

八段:学习创作——提高素养,传承文化

此环节为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得,自己度曲创造吟诵调和进行古诗文创作。古人是学什么就作什么,亲自创作,学以致用。笔者在吟诵教学实践中就经常受到学生古诗文创作的“惊吓”。所以,应相信学生,相信前方有高能、有很多惊喜。

九段:吟诵展演——养成气象,强化“五育”

吟诵展演,是以上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呈现形式,也是吟诵教学价值的最集中体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平时吟诵过关表演:学完一首古诗文,学生需在教师面前吟诵表演过关;二是学期末大型吟诵展演:学完一册书,小组或吟诵社团以教材内所有古诗文为表演材料,创编节目,开展有家长等参加的吟诵展演比赛。整个活动由学生自主参与、组织、策划、评价。

吟诵展演对学生的价值远远高于传统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背记、默写的价值,因为它是有声音、有情景的,是有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和体态律动的,多种形式的结合不仅能充分再现吟诵学生的内心视像,还能正确及时、充分地传古诗文的情、达古诗文的意,从而引导听众发挥想象,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受到更大的情绪感染,同时也生动而非机械、枯燥地强化了吟诵者、听者对古诗文的深入解读与理解记忆[2]。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景化吟诵表演或观赏中,不仅能反复体悟、养成圣贤仁人的“口气”和“气象”,更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阳光自信,最终落实“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

(三)形成了一套吟诵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在多年的吟诵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笔者引导学生从课堂主动、吟诵质量、篇篇清、自主度曲、诗文创作、挑战情况、气象养成、课堂纪律等方面,每天展开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形成了特有的吟诵教学形成性个人评价体系。在个人评价的基础上,自然形成了吟诵教学形成性学习小组评价体系,由此产生了“每日之星——个人”“每日之星——小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升级,分别产生“每周之星——个人”“每周之星——小组”,“每月之星——个人”“每月之星——小组”,“每期之星——个人”“每期之星——小组”。

综上所述,吟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门绝学,让它回归古诗文教学课堂无疑是科学的、有价值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序言中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3]

猜你喜欢

读法古诗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0”的读法和要领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概念性知识对维、汉语小数读法的影响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