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及传播优化策略
——以安徽省肥东县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为例
2022-05-10顾雯鑫
◎顾雯鑫
(安徽省肥东县融媒体中心,安徽 肥东 231600)
一、肥东县红色文化生成的历史背景
肥东历来崇文尚武,代有人杰,历史人物卓有影响,近代人物尤为突出。国家政要、军事精英层出不穷,学界巨擎、科技名流、艺术大家各领风骚,经济强者、英雄模范、能工巧匠尽展英姿。肥东,亦是一方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一幅幅光照日月的壮丽画卷。
早在1925年1月,共产党员崔筱斋就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家乡,在造甲(1965年前属肥东县,现属长丰县)青龙厂、白龙厂一带传播马克思主义,点燃了肥东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1927年,童汉章于合肥建立了合肥城内第一个中共合肥小组,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1927年,张伯平在众兴、梁园一带领导农民运动。1930年,孙子模在家乡众兴建立肥东第一个党小组,同年建立众兴党支部。1939年,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设在青龙厂诸老圩。同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移驻肥东青龙厂诸老圩。同年11月,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在禇老圩成立。诸老圩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在合肥地区开展抗日斗争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肥东工委、全合工委,领导全县人民英勇反击国民党军队的“清剿”,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下打击敌人,发展壮大革命力量。1949年3月,渡江战役总前委进驻肥东瑶岗,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世界闻名的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迎来了新中国的胜利曙光……而这些不朽的红色印迹都为肥东红色文化增添了无数绚烂隽永的色彩。
二、肥东县红色文化的内容构成
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分为实物与非实物的形态,主要体现为“人、物、事、魂”。肥东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地域维度可见,全县各乡镇几乎皆有分布,密度较均等;时间维度可见,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综上,肥东县拥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厚沃的红色资源,一大批甘于奉献、信仰忠诚的党史名人,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党史华章。近年来,肥东县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考究、整理等工作持续发力,加大对红色文化历史印证、文明遗存、意识形态的积极探索、研究、传播、弘扬和传承。
笔者据2021年5月肥东县委拟定的文件《关于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突出发挥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通知》中了解到,肥东县的革命遗址已有48处经过认定,主要遗址的统计内容如下:
上述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独一份的地域性历史文化色彩,又在五四运动后的各个时期,在合肥地区到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历史影响力。可以说,不仅是开展各类形式和主题教育的“原版”教科书,更是肥东县打造红色文化“名片”的优质渠道。
三、肥东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
肥东县拥有丰富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每个革命历史时期都有典型的遗存,土地革命时期的遗存有:东乡支部纪念馆、柯武东烈士故居;抗日战争时期的遗存有:新四军四支队纪念馆、桥头集镇双山抗战遗址群、马湖大鲁战斗遗址、黄疃庙战役纪念馆;解放战争时期的遗存有: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遗存有:蔡永祥纪念馆、张劲夫故居、茶壶山烈士陵园;改革开放时期的遗存有:十八联圩、长临河古镇等。但从红色资源数量及影响力来看,全省鲜有县域与肥东县比肩者。
在省市县的政策指导下,肥东县县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开发中也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难题,从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红色效应”。
(一)缺乏“链条化”规划和开发
目前,肥东红色资源从挖掘、研究、开发、传播到保护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链条,难以形成渠道化品牌效应。此外,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资金投入的缺乏,交通、农村环境等基础设施及文旅产业不可缺的综合配套服务完善程度低。由此,留住游客有点难,甚至大多为“一日游”或“过境游”,无法真正实现保护与开发并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同时,对本地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挖掘程度浅,内容区别度不大。且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几乎都是以陈列、塑像、纪念碑塔、场馆等为主的表现载体,设备及其方式都较为落后,缺乏创新度和对普通群众的吸引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力度较弱
红色文化最常见的载体是红色旅游或者是应某种专题需要举行一些红色纪念活动,对它的宣传一般止步于报纸、电视、会议、报告。
另外,据肥东县党史学习教育专班统计,肥东县现有 48处革命遗址,时间早、数量大、种类全。近年来,肥东红色文化得到了有层次、有重点的开发,成了肥东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绝大多数革命旧址、遗址已经得到进一步挖掘,但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力度上,一些革命遗址、遗迹年久失修,甚至有损毁现象。还有近一半的肥东县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由于年代久远,无法确定遗址具体位置,甚至有些遗址已无遗存痕迹。大部分展出的红色文化资源还处于仅仅是“展出”的单一输出,相关的红色文化的文创产品基本不可见,使得观众对该主题的红色历史知识解读不深刻,无法引起民众文化上的共鸣。
(三)红色文化传播欠火候
当下,中国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传播环境异化的困境,即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原有媒介生态被打破,传统媒体中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受众市场被分化,致使发生针对数字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与经验无法有效适应新媒体要求的现状。首先,肥东红色文化传播虽然也兼顾了新媒体,但仍难以摆脱单向的媒介生态,信息主要还是组织指令,大众参与度不高。其次,传播内容难以大众化。官方主体传播红色文化依然有些是“曲高和寡”,传播内容大多还停留在简单地描述历史故事和研究史料,并未更多地转化为于眼下更融合时代话题的主题和语态,并未转化为当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也未转化为可产生裂变效应的传播内容。
四、肥东县红色文化资源传播优化策略
2021年11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中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红色资源培育红色旅游景区,支持红色旅游发展,引导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对于大众传播,特别指出,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应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创新传播方式,通过新闻报道、开设专栏、发布公益广告等形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弘扬红色文化。
(一)整合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主题旅游
人文旅游会带来最直接的“口碑传播效应”。《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期间肥东县将整合“包公故里、红色热土”人文资源,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旅游全域一体化发展,着力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肥东县高质量发展重要“拳头”产业,打造合肥文旅后花园、国家全域旅游目的地。将以瑶岗纪念馆为基地的红色文化为抓手,将肥东县打造“红色旅游胜地”。
肥东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是这篇热土上奋斗过的肥东大众的精神遗产,也是往后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支柱载体。以肥东县长临河镇为例,该镇利用自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安徽省首条乡镇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旅游路线。这条党史学习旅游路线包括六个打卡点,分别是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巢湖大堤罗家疃段、长临古街、六家畈古民居群、茶壶山革命烈士陵园、蔡永祥纪念馆、长临河科创小镇,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等四个时期的历史,串联起来的红色景点成为蕴含着丰富党史知识的宝库,讲述着红色故事、弘扬着红色文化、传承着红色基因。
2021年10月,肥东县启动“循红迹 学党史 办实事”主题党日活动,陆续组织、全县2 100多个党支部,53 000多名党员参加活动。活动根据景点的区位,按照知名热门红色景点+新建冷门红色景点的组合,串珠成链打造了四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同时,策划了“红星闪闪耀肥东”系列专题报道,在省级媒体《新安晚报》集中推介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中共合肥市历史馆、黄疃庙战役纪念馆、巢湖大堤罗家疃段等十大红色景点。如此,肥东的红色景点个个都成县内乃至省市党员们“打卡”党日活动的“香饽饽”,也成为肥东县一张靓丽的红色名片。
(二)挖掘资源内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县内媒体及党史研究等相关部门,对肥东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做了很多素材积累及历史研究。例如,县融媒体中心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合肥晚报·肥东晨刊》、肥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为群众办实事”“红心耀东方”“先锋百人 献礼百年”“初心印记”等专题专栏,《肥东晨刊》推出“中国共产党肥东百年历史回眸”等专版,各类专题专栏专版共刊发稿件1 000多篇。肥东电视台在新闻综合频道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播映《海棠依旧》等优秀电视剧40多部。采用融媒体形式持续100天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多种渠道发布融媒体产品。县党史办编著编辑出版《肥东党史资料选辑》《肥东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共产党肥东历史(第一卷)、(第二卷)》《红色丰碑——肥东县革命遗址遗迹辑存》《包公故里·红色肥东》系列丛书等。
由宣传部门组织人员抢救性收集肥东县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献和实物资料,挖掘、整理、甄别革命斗争史料和保护革命遗址遗迹,整理文字等素材,形成系统的资料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通过红色题材书籍、创作红色歌曲、戏剧、歌舞、影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讲好肥东红色文化故事,加强红色文化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挖掘当代价值,打造红色文化产品品牌
红色资源中的“人、物、事、魂”,作为红色文化的物态载体,是保留红色记忆宝贵的历史资料,肥东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在思想政治教育、旅游业、党风廉政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多个方面可以充分加以发掘利用。
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要意识到红色文化产品具有普通商品的属性,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意识形态属性。若想最大程度发挥红色文化产品“春风化雨、以文化人”的效能,红色文化产品不断扩大市场覆盖度是必需的,让红色文化产品能准确到达消费者手中并完成接收、吸纳、内化等一系列沉淀。因此,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要特别重视打造红色文化产品品牌。
肥东县目前有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旧址纪念馆及蔡永祥烈士纪念馆两处爱国主义学习教育基地,为各类教学场所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对标平台。目前,总前委旧址景区截至目前已接待46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近110 000人次参观学习,其中接待学生游客占比六成。举办重温入党誓词、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集中观看红色影片等活动220余场次。县教育系统各单位通过校园展板、电子屏、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家长群等途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广泛开展“讲”红色历史、“颂”红色经典、“展”红色作品、“寻”红色足迹、“传”红色基因系列活动,实现了69所中小学校、全县10万余中小学生、5 000余名在职党员教师党史学习教育的全覆盖。
诸如“渡江精神”等肥东红色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中逐渐形成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并借由某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肥东红色精神文化一方面可以体现为当代开放务实的肥东城市精神,这是近代以来先进革命思想与肥东人民优秀品质的结晶,是红色精神的外延,也反映了肥东地区人民通达和宽阔胸襟,体现出他们追求真理、创新发展的思维;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红色歌谣、红色民俗、红色影视等内容中。如反映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戏曲、剪纸艺术、大型历史纪录片、系列丛书以及肥东政府和社会近年组织的一系列以庆祝建国专题、建党专题的文艺汇演、戏曲艺术节、书画作品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都是肥东本土红色精神文化的体现。建立“肥东红色文化”的精神产品体系。
(四)把握红色文化受播者需求行为,加强成果转化
红色文化不能仅仅是一种“政治性”的文化,更要成为一种“文化性”的文化。现代研究已经表明了受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绝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地、能动地、有选择地去接受信息。红色文化传播首先就要把握好受播者的需求和行为。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和自身发展阶段,无一不渴望被一种向上的、蓬勃的“精神力”激励。同时,红色文化传播要善于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立足于大数据时代,借鉴短视频效应,结合当下热门主题事件,在事件分析中,历史溯源中使受播者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春风化雨的滋养。
由于受播者年龄、性别、社会身份等不同,在接受红色文化上也会有不同维度,由此红色文化传播还要克服红色文化受播者的逆反心理。2021年大火的爱国主义“红色电影”《长津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创新突破传统的战争片模式,打破观众对于“红色文化作品”的刻板印象。这类优秀的影视作品,再现了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一生,让历史书上的冰冷文字变得生活鲜活起来。
在“七一”建军节当天,肥东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红心耀东方”大型动态手绘长图。从建党初期的嘉兴红船开始绘制,回溯建党100年来的风雨历程和肥东大地上的重要瞬间等20个场景,加上动效和SVG效果,丰富了参与者的体验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新媒体阅读感受。通过策划让肥东县少先队员们用自己的声音讲述百年间党的光辉历程该融媒体活动共有52 268人次参加,将爱国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系列活动结束后,制作了“红心耀东方”合集H5,将所有线上宣传、互动活动汇集在一起,放在“幸福肥东”菜单栏进行展播,形成了主题宣传内容生产的规模效应,在肥东县掀起了党史知识学习教育的热潮,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