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及常用血液指标对乳糜泻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2-05-10胡佳丽王志远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性反应敏感度淋巴细胞

史 甜 冯 燕 胡佳丽 王志远 高 峰

乳糜泻(CD)是一种由遗传易感者(HLA-DQ2/DQ8 基因携带者)摄入含麸质蛋白的谷物后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小肠炎性疾病[1]。CD 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严重时小肠绒毛完全消失)、隐窝增生及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导致严重吸收不良[2]。研究报道CD 的发病率约为1%,并且存在地域和种族差异[3]。随着饮食结构西方化、小麦摄入量增加及临床医生对CD 的了解加深,目前CD 发病率呈升高趋势[4]。CD 的临床症状多样,包括典型的胃肠道症状和涉及多系统的非胃肠道症状;约有50%患者无明显症状,这导致CD 的误诊和漏诊率较高[5]。CD 患者可能因诊断和治疗的延迟而发生一系列并发症,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也将增高,甚至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对于那些初次就诊的CD 患者,常用实验室指标和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变化对于CD 的诊断至关重要。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是基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的综合指标,被认为是多种疾病(如恶性肿瘤或炎性疾病)的诊断或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6]。目前尚未见SII 用于CD 诊断的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探讨了CD 患者SII 和常用血液指标水平的变化,以及其对CD的诊断价值,以期为CD 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 择2016 年1 月 至2021 年1 月 新 疆 维 吾 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的53 例CD 患者设为CD 组,均符合2013 年世界胃肠病组织(WGO)的CD 全球指南的诊断标准[7]。另选择同期收治的106 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设为对照组, 均符合罗马Ⅳ诊断标准[8]。排除标准:(1)有寄生虫病、炎症性肠病(IBD)等器质性消化道疾病及有胃肠道切除手术史的患者;(2)有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胃肠道外感染的患者;(3)有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4)入组前6个月内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5)病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CD 组男性19 例,女性34 例,年龄18~77 岁, 平均年龄为(48.53±14.81)岁;对照组男性46 例,女性60 例,年龄18~79 岁, 平均年龄为(50.91±15.43)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体质量(kg)/身高(m)2;根据患者全血细胞计数结果计算SII:SII=PLT×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收集两组入院时首次检测的血液指标[血清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tTG-IgA)、血清白蛋白(ALB)、血常规、血沉(ESR)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ROC 曲线计算BMI、SII 及上述血液指标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及ROC 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项指标单项或两两联合检测对CD 的诊断效能。AUC 可信区间和显著性检验采用非参数的重复采样方法(Bootstrap resampling times=1 000),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CD 组的SII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CD 组 的 白 细 胞 计 数(WBC)、PLT、ESR 和血清tTG-IgA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 组的BMI、血红蛋白(Hb)和ALB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性别和年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2.2 BMI、SII 和常用血液指标对CD 的诊断效能比较

对BMI、SII 及常用血液指标采用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 诊断CD 的AUC 为0.738(95%CI:0.645~0.821), 大 于ESR、WBC、BMI, 稍 小 于Hb、PLT、ALB。虽然这些指标诊断CD 的AUC 均较大、特异度均较高,但敏感度均较低。进一步对AUC 较大的指标(Hb、ALB、PLT、SII、ESR、BMI 及WBC)进行两两联合诊断CD 的效能分析,结果显示ALB 联合PLT 诊断的AUC 最大(0.875),敏感度为75.47%,特异度为93.40%;其次为SII 联合ALB 诊断的AUC(0.860),敏感度为73.58%,特异度为85.53%;Hb 联合PLT 诊断的AUC 为0.838,敏感度为67.92%,特异度为90.57%;WBC 联合ALB 诊断的AUC 为0.837,敏感度为79.25%,特异度为78.62%。上述各项指标两两联合诊断CD 的效能均优于单项诊断。见表2 和图1。

表2 各项指标单项及两两联合诊断CD 的效能比较

图1 各项指标单项及两两联合诊断CD 的ROC 曲线 A 各项指标单项诊断 B ALB 与PLT 联合诊断 C SII 与ALB 联合诊断 D Hb 与PLT 联合诊断 E WBC 与ALB 联合诊断

3 讨论

CD 的诊断金标准主要是特异性血清抗体——tTG-IgA 水平升高(≥20 CU)和小肠的活体组织病理诊断[7]。由于一些基层医院缺乏诊断CD 的设备,且临床医生也缺乏对CD 的了解,导致CD 在中国的诊断较少。目前,临床上仍缺乏特异性较高且检测方法简便的CD 诊断标志物。本课题组的既往研究发现,因消化道症状就诊的CD 患者常表现为体质量降低和消瘦、缺铁性贫血、持续性疲劳乏力、慢性腹泻、消化不良等[9]。由于IBS 患者的消化道症状与CD 患者相似,并且无器质性病变,故本研究选择IBS 患者为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显示,CD 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CD 组患者的炎性反应指标(WBC、ESR、SII)明显升高,BMI、Hb、ALB 明显降低,PLT 明显升高。既往研究显示,CD 患者的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隐窝增生及小肠绒毛萎缩,可导致严重的吸收不良[2];此外,CD 患者还可出现脾功能减退,表现为PLT 增多[10]。本研究中CD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与此相符。

CD 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麸质蛋白是公认的CD 外源性致病因素。部分未消化的麸质蛋白肽会引起CD 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增高,使麸质蛋白肽可以转移至固有层,被特异的HLA-DQ2/DQ8 识别,并由Th1 细胞调节引发免疫炎性反应[11]。WBC 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被公认为全身炎性反应的非特异性指标[12]。全血细胞计数是一种简便且廉价的检测方法,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及比例可以反映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近年来临床上利用一些炎性反应指标(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作为恶性肿瘤和炎性疾病诊断及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13-15]。SII 为血常规检测结果中PLT 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乘积与淋巴细胞计数之比,是一种新的炎性反应指标。本研究采用ROC曲线分析发现,BMI、SII 及常用血液指标(ESR、WBC、Hb、PLT、ALB) 诊 断CD 的AUC 均 较大,特异度均较高,但敏感度均较低;进一步对AUC 较大的指标进行两两联合诊断分析,结果显示ALB 与PLT、SII 与ALB、Hb 与PLT、WBC 与ALB 联合检测均具有较高的CD 诊断价值,且均优于单项诊断,可用于辅助诊断CD。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探讨了SII 及常用血液指标对CD 的诊断价值,作为非侵入性、简便且廉价 的 检 测 指 标,ALB 与PLT、SII 与ALB、Hb 与PLT、WBC 与ALB 联合检测可提高对CD 的诊断效能。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今后将进行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以验证本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性反应敏感度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应用价值中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三七总皂苷对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男人像灯泡 女人像熨斗
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情况分析
跨文化敏感度综述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pertMTB/RIF技术在肾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价值
女性的性反应能力
保卫人体的巡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