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腻笔触记录时代脉搏

2022-05-10胡卡妮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年俗主旋律细节

胡卡妮

摘要:每年春节前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都广泛响应同一个基层采访活动——“新春走基层”。小切口彰显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时代。记者们的脚步遍布城市乡村,深入生产车间、田间地头、街道商场,以及群众小院等,展现出各地欣欣向荣,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正因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固定“栏目”,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是在“老瓶子”里装“老酒”,还是装出新花样?同题考验,考察的是媒体编辑记者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深入践行,对新时代新气象的生动展现。

关键词:主旋律 基层 年俗 细节

一、高扬主旋律,展现新气象

2022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站在新起点,迈步新征程,新闻媒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脉搏,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时代变迁。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刊发一组稿件《村里变化大 生活有奔头》,通过来自北京、重庆和海南三个村庄的报道,展现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勇毅前行,奋力将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的万千气象。

旗帜鲜明讲政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各地媒体纷纷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访总书记视察过的乡村、社区、学校和家庭等。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总书记到过我们家”。记者们走进北京前门草场胡同的四合院,看老胡同的幸福新变化;来到西藏林芝市的嘎拉村,看乡亲们吃上“旅游饭”的新气象;深入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展现当地通过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让老人们安享晚年的生动画面。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为贵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作出定位导航,对贵州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部署。一年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總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取得了哪些成绩?笔尖记录时代,镜头见证发展。2022年整个新春佳节期间,《贵州日报》的“新春走基层”栏目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做文章。

新春第一天,《贵州日报》的“新春走基层”栏目就推出了一组稿件,《楼纳人家春正好》《海雀村里幸福年》。这两篇稿件有不少共同点,比如稿件都来自基层一线,都洋溢着欢快祥和的节日氛围,都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新步伐。其中,《楼纳人家春正好》文中报道的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楼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地方。这篇新闻报道以一名村民的视角,讲诉乡村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楼纳村考察,给我们指明发展方向,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乡亲们给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想要开办农家乐的愿望现在实现了。”从这句简单的话语,从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描述里,从田间地头方兴未艾的产业发展势头中,充分展现出新时代贵州在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后,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的高昂斗志。

继而,《贵州日报》又刊发《发出贵州大数据发展“好声音”》,通过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的场景,展现贵州在数字经济上抢新机的新作为。《“绿色工厂”赶制订单加足虎力》《锂电池回收 在“链”上做文章》等稿件,则讲述贵州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从细微变化中透视时代步伐,从微观发展解读宏观谋划,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奏响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时代强音。在新春佳节特殊的时间节点,在祥和的节日氛围中,来自基层的一篇篇鲜活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镜头,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二、聚焦普通人,书写新作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具体到基层一线,哪些发展值得回味?哪些变化值得解析?哪些前景值得期许?在“新春走基层”这个栏目中,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探索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深刻变革。

发展,来自无数劳动者的不懈奋斗。《人民日报》推出半版报道《万家团圆日 我在岗位上》,通过来自上海项目工地、西藏铁路隧道和青海通信基站的三组稿件,以及四张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基层劳动者坚守岗位的初心、生龙活虎的干劲。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地方媒体的报道同样鲜活生动。《贵州日报》的“新春走基层”栏目,特意加上了“虎力全开 人勤春早”八个字,策划意图显而易见,就是要鼓劲加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早开工,远程制药冲刺目标》《拓市场,织金南瓜畅销国外》,这些标题一目了然地将“主角”明晰,这种稿件“泉涌”也展现出“人勤春早”的发展态势。春节期间,这类报道在各地媒体相当常见,营造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展现出干部群众的新年新作为。比如《解放日报》的报道《春节休息三天,项目又开工了》《上海“最忙碌工地”上有批年轻人》,同样体现出广大干部群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浙江日报》刊发《全程代办,越洋连线建厂房》,通过与加拿大商人远程视频做好政务服务,不仅让读者看到了温州良好的营商环境,更让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寄予更高的期望。

“新春走基层”,还有这样一群人不能忘记,他们是一线的防疫工作者。《解放日报》刊发《“赛跑者”春节坚守保障平安幸福年》,报道长宁区疾控中心的“战士”忙碌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故事。海南卫视《海南新闻联播》播出《探访农村疫情防控现场》,讲诉基层一线实施动态管理、精准服务,护航团圆年的故事。

新闻的视角对准平凡岗位,聚焦普通人。对于受众来说,天然就拥有一种亲近感;对于报道来说,鲜活的故事更能够吸引关注;对于传播来说,足够的“接近”,足够的“鲜活”,就能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正能量,关注新年俗

春节是承载中华文明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聚焦新变化,关注新年俗,同样是“新春走基层”的一个重点。如何在传统民俗中发现新“意思”,则考察着记者发现“美”的能力。

春节是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春年货越来越丰富。新华社推出融媒体作品《慢火车上的年货铺》聚焦5640/39次列车。这趟穿行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逢站必停的慢火车,沿途经过10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列车上开设了“新春年货铺”平价销售年货,方便沿线的少数民族群众购买。在高铁网络日益密集,人们习惯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这趟慢火车的“慢”字本身就“别有风味”,而火车上溢出的浓浓年味,更是让人的心“静”下来,细细品味传统春节民俗的魅力。

春节是欢快祥和的节日。欢欢喜喜过大年,是春节报道的主色调。《贵州日报》连续5天推出特别报道——“一字贺春”,以整版图片的形式聚焦春节民俗,分别以“味”“安”“游”“乐”“彩”为主题,展现全省各地欢度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其中“安”字系列的图片报道中,既有贴春联、跳茶灯,以及侗寨“姑妈”回娘家的传统习俗,也有搬迁群众拍摄全家福的新风尚,让“年味”更加浓厚。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家”,是中国人的情感根基;团圆,是一年到头的期盼。202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地过年”成为一种新风尚。如何让异乡游子不孤单,如何在异乡安心过春节?新华社的融媒体作品《快递中的年味牵挂》,《中国市场监管报》刊发的报道《“寄送”幸福》,都聚焦“年味”包裹。虽然没有回家团圆,但是包裹里的春节新衣、家乡美食等等,都将千里之外的亲人们“团聚”在一起,让远方牵挂的心能够有所慰藉。

上下五千年,传统年俗被越来越多地赋予新的色彩,在新时代的中国熠熠生辉。记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更要以开放的眼光拥抱新事物、新变化,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新故事。

四、感受微细节,报道有“心”意

我们说,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新春走基层”,如何“走”出新闻价值,“走”出新闻精品?两个字至关重要:细节。

细节,不是细枝末节,而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的精彩片段,能够在新闻稿件中起到深化主题、渲染环境、突出人物的功能。

新闻细节来自“有心”的细微观察。脚力是基础,眼力就是关键。走到了现场,就要让自己耳聪目明,打开五官用心去感受周边发生的一切。也许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便是整个新闻的点睛之处。

细节,也许只是一句话、一个镜头,甚至一个眼神等。

《人民日报》刊发《“放心菜”喜上大湾区年夜餐桌》,是一篇报道广州市南沙区的农场为香港提供生鲜食品的新闻。文中的有一个细节:温度。记者路过配送车间时,感到了一阵凉意。“原来蔬菜对作业空间有特殊要求——必须保持在恒温5摄氏度。”这说明,蔬菜通过冷藏确保新鲜。接下来,记者“凑近一个装满红葱的泡沫箱,可以看到香港的详细收货地址。”这说明,蔬菜直达香港市民的餐桌。再加上工作人员的介绍“现在都是提前预订+送货上门。”这个小段落相当丰满地表达了稿件的主题。

细节,有时候也是有趣的,甚至带有“冲突性”的片段。

新华社播发的《百年五音戏的“涨粉”秘诀》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偷看。“一个七八岁的小朋友趴在门口往里面偷看。‘那是绣花鞋,那是千金小姐的披风……我知道的。她对旁边的村民说。”并不是专业人士的介绍,也并非详尽的数字呈现,一个小孩子“偷看”的细节,足以说明当地对五音戏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涨粉”不虚。新华社的另一篇报道《新生活改变了“老习惯”》报道湖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故事,则有不少带有“冲突性”的片段。59岁的陈菊贤刚搬进城里时,不会使用燃气灶。“我很怕‘啪啪的点火声,总觉得不安全,一直不敢去碰。”当然,之后她不仅习惯了使用燃气灶,还不用再摸黑去赶集卖货,而是在楼下开起了小卖部,当起了老板娘。从一个带有点“冲突性”的细节出发,引出了主人翁的生活变化,进一步烘托了稿件“改变‘老习惯”的主题。

新闻细节需要“走心”的朴实表达。

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巡回法庭田间地头“断”纠纷》,文章一开头就是一段简单的白描。“一辆白色的面包车上挂着‘新民市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红色条幅,蓝色的塑料凳子摆开,上面摆放着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的名牌。29日上午,大民屯人民法庭审判员宋瑜说:‘现在开庭。”这段文字直白得连形容词都没舍得用,但是一目了然地介绍了文章的“主人翁”——巡回法庭。再看此文中的另一个细节,同样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脚上沾满了泥土,双手也在室外的寒风下冻得通红。”接下来,记者引用了宋瑜一句话,“一些‘年关案数额虽小,对百姓来说却是大事,我们多跑点路,让他们年根底下算清账,拿回钱,欢欢喜喜过大年,再苦再累也值了。”这句话,精准地体现了新春佳节这个时间点,巡回法庭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衷。

总的来说,细节决定了稿件的吸引力、精彩度。只有把握住精彩的瞬间,才能真正制作出“沾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

结语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笔尖就蕴含了多少力量。“新春走基层”要绽放不一样的烟火,考验着媒体选题的精准度、具体的执行力,以及记者“四力”的综合发挥。简单来说,不仅要有“新”,还要有“心”。“心”“新”相映,相得益彰,才能在这个“老酒瓶”中装出新花样,更好地捕捉砥砺奋进的发展故事,定格美好生活的暖心瞬间,记录伟大时代的铿锵足音。

(作者單位:贵州日报报刊社)

猜你喜欢

年俗主旋律细节
苏南年俗亦动人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包头传统年俗与现代年俗对比初探
年俗教育在言传身教中传承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细节取胜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厦门广电:如何将“主旋律”唱进百姓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