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2022-05-09倪春雨
摘要:作为新闻的眼睛,《经济学人》的标题简洁明了,蕴意丰富,其中更为突出的是标题隐喻的多样性,这使语言更生动,更具吸引力。隐喻实质上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从某事物的局部特征或整体来感知另一事物。对《经济学人》标题进行隐喻分析有助于找出构成人们感知、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因素,并感受不同隐喻手法下标题所表现的语言风格和文化。面对陌生或者抽象的经济术语,读者能够借助隐喻进一步消化术语的学术性,细化笼统而又宏观的经济视野,进一步理解抽象的专业名词,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学人》标题的深层含义。这既有助于英语新闻的语言传播,又能使读者在阅读英语新闻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外国报纸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
关键词:隐喻;标题;认知;《经济学人》;语言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06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民国时期(1912-1949)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的湘籍译者研究——以李达、李季、蔡和森為中心的考察”成果,项目编号:CX20211093
一、简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收集信息、传递信息、接收信息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信息时代,随处可见媒体平台上各式各样的新闻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有趣且富有吸引力的标题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这也是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眼睛的原因所在。《经济学人》作为国外财经类报刊,在广大报刊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独具匠心的标题,其标题简洁凝练,并且富含大量的隐喻,这使抽象的经济事件更具吸引力和可理解性。基于此,有必要对《经济学人》新闻标题的隐喻进行研究,从而了解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与人们认知之间的关系。
二、《经济学人》标题中的隐喻分析
(一)标题中的结构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作出了详细的解释,“隐喻主要是有关思想和行为的问题,它的本质是通过一件事物来体验另一件事物”[1]。结构隐喻允许人们根据一个概念来构造另一个概念。结构隐喻是以人们在普通情况下的经验为基础,用描述一个概念的词句来描述另一个概念,这是理解新概念或抽象概念的一种认知手段。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结构隐喻中,金钱是源域,时间是目标域。钱可用于购买商品,能够衡量商品的价值,因此钱具有可衡量性。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时间对于人来说是珍贵的,甚至是无价之宝。因此,时间与金钱就有了相似的特性:宝贵、需要珍惜、不能浪费。当采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时,就认可时间是一种宝贵的商品,时间与金钱的特点就在此得以互通。在现代社会,人们用某些适用于钱财的词语来形容时间,比如花费或浪费时间、预算时间、节省时间、投资时间,人们用这些隐喻来概念化时间,都与文化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结构隐喻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甚至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例1:Chinese drug-makers:A rising star(中国制药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人们知晓某件事物的具体概念,通常会选择用现有的词语来定义和表述。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拥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当两件事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时,人们会用已知的概念来描述新事物。经常可以看到把一个新的企业或公司比作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源于人类的普遍认同:星星的数量是无穷尽的、数不清的,而市场上新成立的公司和这些星星一样数不清,所以这种结构隐喻也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思维。“上升(rising)”一词从视觉上表现星星升起的情景,且揭示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须注意的是,源域和目标域能够表达概念和传递信息,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逆转的,企业的出现不能用于形容星星的升起。
例2:Connected future: A planetary panopticon(连接未来:行星全景视控器)
这篇文章的标题中,“全景视控器(panopticon)”显然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文章里它与物联网有关。“物联网的未来”被视为圆形监狱,所有人的交易和其他操作都在监视下进行,这也是一种新颖的结构隐喻。人类创造出的物联网,反过来又像是为自身建造的监狱,读者很容易被这样的标题所吸引。因此,要理解标题的隐喻意义,需要把它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当读者和作者达到一种认知平衡时,意义就很容易理解了。
例3:India’s wilting economy(印度萎靡不振的经济)
“萎蔫(wilting)”一词最初用来形容花草由于水分的流失而失去活力。这里的结构隐喻是:印度经济就像枯萎的花草,描述了印度经济的衰退,与直接使用经济术语如“萧条、衰退、停滞”相比,它具有更多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类似委婉语的形容词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二)标题中的战争隐喻
在《经济学人》标题中,多数结构隐喻还表现在战争隐喻。陈道明指出,词语的隐喻用法并不低于非隐喻用法的出现率[2]。提到战争,多数人会联想到战场、武器、敌人、硝烟等事物,这是人的大脑根据经验的直观反应。现代社会大部分人没有直接接触到战争,但可通过影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方式获取到与战争有关的场面,人们对战争并不陌生。基于人类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当人们提到战争时,相应地与战争有关的图式便会出现在大脑中。根据这种知识储备,越来越多的战争隐喻表述也用于金融、经济、科技和政治等领域。人们所熟悉的表述有:“辩论是战争”,双方保卫自己的观点,而反击对方的观点;“生意是战争”,商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生意人要了解对方的实力,也要掌握对方的劣势,才能获取更多的利益;“比赛是战争”,参赛者要选择合适的战略,同时也要防御他人的进攻来获得胜利;“关系是一场战争”,国家关系、朋友关系、家人关系、婚姻关系,这些关系都会面临各种冲突与矛盾,因此也被称为关系战争。
《经济学人》的标题中也常见和战争有关的隐喻表述,详见下例。
例1:If antibiotics stop working:Attack of the superbugs(如果抗生素罷工:超级细菌的攻击)
例2:Currency wars: The guns of August(货币战争:八月之枪)
例3:Big Tech and antitrust: How to dismantle a monopoly(大科技与反垄断:如何打破垄断)
例4:India’s hunt for "foreigners"(印度寻找“外国人”)
在上述标题中,均存在战争隐喻,这些战争词汇为人们所熟悉,这些表述使标题更具有可读性。如果将以上标题中所有的战争词汇替换成其他意思相近的词汇,那么标题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会有所欠缺。而战争词汇带给人们的思维体验更为活跃,这来源于人类千百年来形成对战争的敏感特点。比如India’s hunt for"foreigners",在这一标题中,“hunt”表现出寻求的急迫性,该词最初用于描写打猎等激烈的猎捕活动,用在这里虽然脱离了原本的狩猎关系,但可表现印度政府寻求目标的急迫性和坚定性。如果替换成“seek”“search”,读者可以清晰地体验到,这些词汇给大脑带来的冲击力将急剧下降。读者群体普遍对战争相关词汇具有敏感性,战争隐喻能够赋予标题更强烈的对抗性、紧迫性和修辞认知张力。这在《经济学人》的标题中十分常见,一方面是因为在历史的影响下,人们对战争方面的词汇十分敏感,能够迅速抓取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借助战争词汇的特性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经济词汇。
时至今日,人类已经无法脱离战争隐喻,生活中充满了关于战争的表达。面对陌生或者抽象的经济术语,读者能够借助战争隐喻进一步消化该术语的学术性,细化笼统而又宏观的经济视野,进一步理解抽象的专业名词,因此战争隐喻在《经济学人》标题中起到了独特的解释作用。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3]。可以说,这些隐喻用法已经渗透进人们的思维方式中。人们已经对这类表述习以为常,若是用另外的词汇进行替代,恐怕也无法找到更为贴切的用法了。《经济学人》的标题正是抓住了人类现阶段普遍思维模式的特点,将战争隐喻准确运用在简短的标题中,令读者沉浸在标题的力量中。
(三)标题中的方位隐喻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解释,方位隐喻是与空间方位有关的隐喻,“空间隐喻”是指将空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4],也就是借助空间性概念来进一步理解非空间性概念。所借用的空间方位如上与下、里和外、前和后、深和浅、中央和周围,这些都是根据我们的身体以及其在物理环境中的作用来实现。隐喻具有创造相似性的功能,这种功能可使认知主体获得看待一个事体的新视角,从而使隐喻从一种语言现象上升为一种认知现象[5]。
方位隐喻中以上下隐喻最为常见。人体的躯干始终是直立向上的,这种向上的状态基本不会发生改变,这也就解释了与其他方位关系相比较,上下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换句话说,上下关系更具有优先权。依据人体的身体基础,人们也对上下隐喻做了进一步细分。例如,挺立的姿势代表积极的情感态度,而低垂的姿势通常表示悲伤的状态,由此就有了高兴为上、悲伤为下的上下隐喻。
在《经济学人》标题中,以下标题采用了上下隐喻。
例1:America’s economy: Riding high(美国经济:高歌猛进)
例2:The rise of the financial machines: Masters of the universe(金融机器的崛起:宇宙主宰)
以上隐喻的基础是:越多越好。我们的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是大多数方位隐喻形成的基础,这里选择的案例遵循大多数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数字在上升”和“越多越好”,逐渐形成了“越多越好”的隐喻,而这样的比喻非常普遍,人们通常会忽视它的存在。
上下隐喻通常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类思维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映射规律:向上空间与正向抽象概念相联系,向下空间与消极抽象概念相联系。《经济学人》标题中的上下隐喻,一方面是通过标题来表明文章内容是欣赏还是反对的态度。另一方面,空间呈现的位置与隐喻的映射方向一致,可以促进抽象概念的表达和加工,使读者对新闻标题的理解更加清晰、明确。
(四)标题中的拟人隐喻
在《经济学人》的标题中,还有一类常见的隐喻是拟人隐喻。拟人就是将原本不具有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赋予其人的特点,使其具有人类拥有的特征。将事物理解为人类肢体、器官、感觉等,或是将事物之间的关系套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互动,如拥抱、牵手等,这些都是帮助人们简化原本复杂或深奥的新事物或新关系,进而理解其内涵的重要方式。
例1:China’s financial system: Expelling the poison(中国金融体系:排毒)
在这个标题中,毒药是指一种物质,如果它被吞食或吸收到体内,会导致死亡或中毒。这些词通常用在生物中,表示某些有机体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果用在非生物中,它们的意思会改变。它们可以用来指语音和系统中具有破坏性或腐蚀性的成分。这个题目清楚地表明了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既能幽默地表达事实,又能起到警示作用。
例2:Japan Inc in China: Neighbourly love-in(日本公司在中国:睦邻之爱)
人类的情感有很多种,比如喜欢、恨、爱、想念、厌恶等,人类的行为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接近、远离、逃避等。这些词长久以来不仅用于人类,也用于群体或国家,可以更直观地表明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或是疏远的。关系词的使用也可以发挥委婉语的作用。为了避免直接揭示二者之间的不良关系,避免在报道中使用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词语描述事件,拟人化手法可以恰当、委婉地揭示事实真相,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接近人的身体特征的词语得到更具体的理解。
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些隐喻源于不同的视角,且均从本体隐喻中细分而出。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听到或是看见这些表达时,更倾向于用自己熟知的语言、动机、目标和行为去理解世界。《经济学人》的标题也充分利用了人类思维的特点,从一个新的视角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随着人类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隐喻在经济新闻标题中的运用愈加广泛,这种广泛性与普遍性存在于各个国家的新闻中,但由于国家间具有文化差异,因此有些读者可能无法第一时间理解国外新闻标题所暗含的意义。这种理解欠缺通常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具有的隐喻差异,同样为编辑以及翻译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将国外新闻标题能够在保持核心意义的基础上,转化成本国读者能够理解的隐喻,这是实现信息全球化、个体化的基础。这些标题蕴含建构人类感知能力、思考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隐喻,分析不同隱喻手法下各标题所展现的语言风格与文化,有助于大众更好地理解《经济学人》标题的深层意义,这对于英语新闻的语言交流有着极大的帮助,并让中国读者更易于理解外文报刊的思维模式与语言特色。
此外,对《经济学人》标题的隐喻研究可以给中国的报刊新闻提供借鉴与经验,有助于打造中国报刊文章的鲜明特色,也能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随着跨文化交流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盛行,语言之间的信息沟通已不仅限于表层,让语言承载文化进行信息互换是当今的世界需求。隐喻研究对人类语言以及人类思维而言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随着研究的深入,隐喻将继续帮助人类打开认知世界的新大门。
参考文献:
[1]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31.
[2]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4-7.
[3]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6):11-20.
[4]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5] 楚军.叙事教学法视角下英语新闻标题的隐喻释解[J].外语界,2012(1):92-97.
作者简介 倪春雨,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