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转型策略探讨

2022-05-09白国民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读者全媒体时代新媒体

摘要:全媒体时代所引领的不仅是一场科技革命,更对不同行业领域在工作理念和结构上的转变有导向作用,这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一次转型的契机。为了推动出版業顺势而为地发展,文章结合读者于当下全媒环境中所凸显的阅读诉求,即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习惯沉浸式、全生态化阅读平台为首选,同时分析了全媒体时代对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冲击,即图书出版作为传统媒体行业,其出版形式、出版流程及出版内容提供模式等环节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对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转型给出新的策略,做到与读者精准对接,提高现代化的超媒体编辑能力、推陈出新的综合工作能力,旨在推动图书编辑以新的思维和理念迎接时代变革,以更高的水准实现全媒体编辑的转型。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出版;读者;工作发展;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179-03

一、引言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人人都能从多样化渠道获取信息。这一现象无疑对传统图书出版行业发起了巨大的挑战。针对读者的需求变化,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如何为其提供超细分服务,实现对读者的全覆盖效应和最佳传播效果,成为图书编辑亟须突破的要点,以及工作发展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全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转变

(一)阅读方式碎片化

媒体格局的多元化促使移动终端出现了各类传播工具,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全方位调动人们的感官,图书内容的呈现载体不再只依赖于纸质,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均可作为图书内容的载体。因此,读者不必再长时间地集中性阅读,而是可以利用零散的碎片化时间阅读,如排队时、等车时都可以阅读,这种方式更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同时,全媒体还满足了人们跨空间阅读的需求,人们查阅资料、借阅书籍、下载文件等,并非只能在图书馆、网咖这些单一场域进行,一部手机便可满足读者的多方面需求[1]。可见,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已是当下主流。

(二)阅读习惯沉浸式

全媒体虽然为读者提供了电子化的阅读方式,满足了部分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需求,但不可忽略的是,仍有很大一部分读者更习惯阅读纸质图书,对纸质图书青睐有加。他们愿意规划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习惯沉浸在图书馆等安静的环境中享受阅读的过程,以此在精神和思想上与图书内容寻求高度共鸣,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这种沉浸式阅读习惯在图书市场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鉴于此,不少商家别出心裁地打造了许多特色化读书场所,如书吧、书咖、主题阅读馆等,为在城市里奔波的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放慢生活节奏的安静场所[2]。此外,京东图书购买大数据显示,纸质图书的购买金额近年呈逐年增长趋势,2020年图书用户人均购书支出相比2018年增长3.3%,人均花费增长的一小步就是图书市场增长的一大步;而与2019年相比,2020年买书金额在500元以上的用户占比提升了6.1%,用户的购书意愿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由此可见,纸质图书的热度并未如预料中那样消减。

(三)阅读全生态平台成为读者首选

所谓阅读全生态平台,即为读者提供了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并驾齐驱的“纸电声”平台类型,如当当云阅读,使一本图书有了多种打开方式,这不仅有利于读者根据自身所需自由地选择“读什么”,而且还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怎么读”,从而使不同个体的阅读更具情趣,更富成效。京东图书购买大数据显示,2020年,用户对电子书和有声书的需求变多,相对功能单一的数字阅读平台,用户更偏好使用具有综合功能的全生态平台。就目前来看,“纸电声”营销呈分散状态。纸质图书集中在线下书店,线上书店虽然能够实现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叠加,但有声图书则被移至专门的音频平台。这既不便于满足读者需求,也不利于“纸电声”实现在图书市场的抱团取暖。从另一层面解读,这也意味着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要踏入全媒体出版时代,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三、全媒体时代对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冲击

(一)图书编辑出版形式的变化

相比传统图书出版形式,全媒体时代涌现的电子图书和有声图书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保留了纸质图书的内容;另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其出版形式得到了多元化拓展,为读者的自由化选择提供了条件。这皆是由于全媒体本身就具备传播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动静结合、即时传输等优势,使得传统图书出版形式不拘一格。但需要厘清的是,在全媒体的影响下,电子图书和有声图书等出版形式之所以能够一骑绝尘,不仅仅在于它们简单地对文字内容进行了电子化转换,其根本还是在于图书编辑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推广形式等方面的思维变革,结合全媒体的优势,分析当下读者的阅读特性,对传统内容有效加工,将传统图书与数字图书互融共通,从而占领市场[3]。

(二)图书编辑出版流程的变化

传统图书出版遵循严格的选题、审阅、编辑、校对、美编、封面设计、印刷等固定流程,如审校环节就有严苛的“三审三校”过程,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四审四校”。这些固定的出版流程虽然充分体现了图书出版的严谨性,但从出版效率和内容的时效性角度来看,则极大地滞后于全媒体出版。以学科类图书和教辅类图书为例,在成书出版前,需要对内容反复编辑审校,封面设计与推广通常耗时较长且无法在同一时间同步完成多项工作。而全媒体出版则以其同步性优势,通过多部门协同配合,在重叠的时间内就可完成多项工作,在保证不削减编辑审校步骤的同时又压缩了相应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图书出版的严谨性和出版效率。而在时效性方面,全媒体出版流程的优势更为明显,譬如涉及时政探讨、政策分析及社会热点问题类的图书,按照传统图书编辑出版流程的时间跨度,待成书印刷上市,相关内容可能早已热度不再,与此刻读者关注的热点脱节。相比之下,全媒体传播渠道则能助力图书优先发行电子版或有声版,并且全时在线、交互联动,保证了内容传播的时效性与读者需求的精准对接,而这一冲击实则是对图书编辑前瞻性眼光和超媒体编辑能力提出了要求。

(三)图书编辑内容提供模式的变化

传统图书编辑工作通常是对图书内容的二次加工和转化,流程固定,模式单一;而在全媒体时代,这一内容提供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并且不能与各类新媒体平台联动。为应对这一状况,图书编辑在内容提供过程中务必要积极利用好全媒体时代的各项优势,丰富内容信息,尝试多元化的内容呈现形式,拓宽内容发行渠道,如添加插画、配备音频光盘和视频链接等。这些都属于丰富文字内容的立体化呈现形式,是以全方位的图书编辑体系推动传统图书出版业转型的具体表现,而全媒体的这一现实冲击实则是对图书编辑专业能力和创新工作思路提出的要求。

四、全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转型策略

(一)精准对接读者需求

无论是运用传统出版技术的纸质图书,还是应用现代技术的电子图书或有声图书,不可否认的是,一本图书能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并受到读者高度好评,其根本要素还是在于图书是否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出版形式的多元化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既是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在谋求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厘清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图书编辑与读者精准对接的把控方向。而从图书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读者不仅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且图书价值能否实现,很大一部分也依赖于读者的认同。因此,对图书编辑而言,出版工作要寻求转型,实现与读者需求的精准对接是其不可推卸的职责之一。图书编辑要正确处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并精准对接读者需求,需要谨记两大基本原则,一是要了解读者、适应读者;二是要能引导读者、提高读者。前者是图书编辑职责中服务意识的体现,后者属于图书编辑职责中责任意识的体现。图书的受众面广泛复杂,不同职业结构、知识文化水平及年龄阶段的读者需求也各不相同,而编辑在出版工作中也属实难以面面俱到地向读者提供统一的精神文化产品。鉴于此,图书编辑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在线上开展读者需求调研活动。首先根据自身出版社图书定位,筛选调研对象,设计调研问题,如最感兴趣的图书类型、最喜爱的作家、选择某一本图书的原因、比较关注的话题等,收集调研资料,促进图书编辑与读者的精准对接,为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提供思路[4]。这种调研活动同样适用于线下图书馆、书咖等场所,一是可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二是可以推动图书编辑深入图书销售环节,了解图书销售市场动态,直观预测读者的选择倾向及影响图书销售的其他可能因素,如图书的摆放位置、图书封面设计的吸引力等,通过实体店接触积累信息资源,为后续编辑出版工作提供灵感。

(二)现代化的超媒体编辑能力

全媒体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全生态的内容呈现方式、多感官体验等,人们在选择图书阅读方式时也更青睐以电子、有声为代表的全生态读书形式,因而电子出版成为当下主流,纸质媒介图书也陆续朝着这一方向转型。因此,对于图书编辑来说,超媒体编辑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超媒体编辑能力即以信息浏览环境为背景,将超文本与多媒体有效融合,在充分拓展超文本功能的同时,又可以处理多媒体和流媒体信息,属于交互式多媒体,形象地说,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这意味着,图书编辑在出版工作中除了要为读者呈现必要的文本内容之外,还可开发更多动态化的呈现形式,如微视频、动态图文演示,甚至是组织读者开展真人版的舞台表演等模式,使单一的文本内容更具有可读性,辅助读者形成图文并茂、动态与有声并驾齐驱的阅读倾向[5]。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视频交互图书《十九大精神边学边记》,这本书充分利用了数字出版前沿技术,该书收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还有200个学习自测题,并配有一些空白页,方便读者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读者还可扫描封面上的二维码,进入一个汇集了专家、作者、编辑等人的组群,享受多方对答,实现图书的增值服务。这一模式借助多媒体将纸质图书的效益发挥到极致,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双丰收。又如始终处于图书销售前端的童书领域,借助全媒体时代带来的科技红利,让儿童读者充分享受阅读新潮流,如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恐龙奇遇记》,随书配备扫码代码,通过AR技术,让小读者乘上“时光穿梭机”,360°近距离全景观察恐龙,扩大了小读者的眼界,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真正实现了玩中有学,学中有玩;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快乐之旅》AR版也吸引了大批儿童,让小读者们身临其境,享受新媒体带来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三)推陈出新的综合工作能力

第一,前瞻性的选题策划能力。结合出版社的发展定位和自身的工作职责,关注社会舆论热点,紧跟社会发展方向,把握时代主流与文化核心,不盲目跟风,秉持编辑职责,以独立的思考能力分析图书市场,避免出版大量雷同题材,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及受众较为广泛的阅读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实现阅读形式的多元化。在借鉴部分畅销书籍的出版经验时,注重挖掘其蕴含的内在价值和观念导向,进而在选题策划过程中拓展思路。第二,坚持内容至上的编辑原则。全媒体时代看似信息喷涌,各路新媒体平台百花齐放,但深究其质量也可谓叶影参差,优质的信息内容仍然匮乏。对此,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者作为专业的文化传播者,读者对其编校的图书文化价值认知度也较高,因而有责任在图书内容上严格把关,即做到图书内容有营养、有传承、有趣味、有创新。有营养强调的是图书内容能对人们的精神思维起到塑造作用,能丰富读者的人文内涵,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引导读者形成健康的价值观等;有传承指图书内容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轻易被时代的浪潮淹没,在每一代读者中都能发挥不同的价值;有趣味则指图书能够成功吸引读者,或是内容的趣味,或为封面设计的趣味,或为发行方式的独特等;有创新则要求图书出版不要千人一面,拒绝模仿、生搬硬套,要不断挖掘新颖素材,在选题、内容等方面源源不断地创新。第三,多渠道信息获取,优化媒介传播力。在传统出版过程中,读者基本处于被动位置,编辑出版什么书,读者便读什么书,这种单一的“传”“受”关系并不利于图书编辑掌握读者的真实反馈和市场信息,而在全媒体时代则完全可以实现读者信息的回流,使双方成为深度合作者。例如,某些视频平台有许多博主坐拥上千万的粉丝。这些博主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他们传达的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人生观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人要学会接受平庸”“不要过度消费孩子的童年”……网友称赞他们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活出了真实的自我”“低调却自带光芒”……一些出版社洞悉市场,与其达成合作关系,将这些博主身上发生的趣事和他们传递的健康的价值观融合在一起结集成书,获得了更多受众的喜爱。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将网络平台的粉丝直接转化为图书的读者;另一方面又为现有的图书市场添加了新颖的素材,开拓了潜在的客户。这种读者信息回流模式不失为当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成功范例。

五、结语

全媒体时代对传统图书出版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转型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同步注入新的工作理念,与读者精准对接,提高现代化的超媒体编辑能力、推陈出新的综合工作能力,方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出版高质量的图书,实现图书出版行业的积极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霞.浅析数字出版发展对图书出版编辑的影响[J].新闻传播,2021(3):84-85.

[2] 徐倩.数字出版对图书出版的影响及编辑的应对策略初探[J].新媒体研究,2019(5):41-42.

[3] 赵天.融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多元化路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1(4):75-77.

[4] 趙朋举,潘俊成.浅议融合出版背景下专业图书编辑转型发展[J].中国出版,2020(1):45-47.

[5] 李蕊.图书出版编辑在全媒体时代的自我能力培养与提升[J].科技传播,2021,13(7):26-28.

作者简介 白国民,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图编制、出版、发行。

猜你喜欢

读者全媒体时代新媒体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