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做到:教、学、评一致
2022-05-09刘小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下现象:教师“教”了,但学生却没有“学”;学生“学”了,但却没有对学生的学展开“评”。这种“教学评”的疏离,往往会让学生陷入茫然无措的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将要去哪里,已经到了哪里。“教学评一致”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于课程视野,我们课堂上的“教学评”应当是一致的,只有“教学评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一、目标:“教学评一致”的原点
“教学评一致”的根本,是三者的目标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课堂上,教师教的指向、学生学的取向,以及师生共评的导向,在整体目标上应当是一致的。只有“教学评一致”,才能让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一种“合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形成同频共振的教学样态。否则,“教”与“学”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目标是“教学评一致”的原点和归宿。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目标”首先要符合国家意志。解读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不仅要立足于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更要立足于语文的价值引导性。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从“立德树人”的视角来审视语文教学目标。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现当代文化等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是统编版语文教材最为鲜明的特色。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不仅要立足于篇章,确定出语文的教学评目标,更要立足于单元,让目标具有一种整体性、普适性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目标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只有这样,目标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来说,审视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有三重视角:其一是课程目标视角,其二是教材单元视角,其三是具体篇章课时视角等。
比如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是普通的,事件也是日常化的,但小说的描写(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描写)却是细致入微的。因此,将本课的文本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在“教学评一致”理念下,促进学生精神、文化的自成长,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立足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教学中聚焦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思考:
目标一:小说的描写聚焦了人物的怎样的思想情感?
目标二:小说是怎样聚焦这种思想情感的?
第一个目标着眼于小说的思想内容,第二个目标着眼于小说的表达形式。这样的目标确定,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与形式有效统一。有助于学生的“学”,同样也有助于对学生的“学”展开有效的“评”。
“教学评一致”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基本属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目标的共享度越高,“教学评”就越趋于一致。
二、评价:“教学评一致”的关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证明“教学评一致”?关键就是依靠“评价”。评价不是为了证明,也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诊断、促进和发展。为了保障“教学评一致”,教师有必要先行设定目标,从目标设计评价的任务,然后再根据评价任务,逆向设计教学方案。评价是教师语文教学的“方向盘”,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导航仪”。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目标无评价则空,评价无目标则盲。目标与评价必须相互支撑、相互匹配,才能真正推动语文“教学评一致”。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评价任务匹配目标呢?
在设计初中语文评价目标的时候,教师要深入研学评价目标。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教学,要让学生明晰评价任务,要“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等等。设计评价任务,要基于“学生立场”。只有基于“学生立场”,评价任务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同时,评价任务不宜过细,而应当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评价任务如同“酵母”一样,会唤醒、释放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质。同时,评价任务如同“磁铁”一般,会诱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会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的语文学习活动,助推学生语文学习深度参与。
教学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是将其作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还是“例子”,这要依据目标来定。有怎样的目标,就会有怎样的评价任务。比如,将文本定位为“定篇”,就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动机;将文本作为“样本”,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大意,赏析艺术特征;将文本作为“用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百草园”内的景物描写,如“抓住特征”“运用修辞”“多个角度”“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等。评价指标、任务等,不仅要让学生对文本达成理解、识记等水平层次,更要达成迁移、应用等水平层次。
评价任务应当引导学生从“做题”转向“做事”。为此,要设置一些大的评价任务,尤其是借助于结构性的问题,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催生学生的多向探究。如在对学生的交流“鲁迅先生之所以十分留念百草园,是因为他对封建私塾制度的教学方式非常不满,批判这样的教学让儿童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这从他的《少年闰土》中提到的闰土有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而‘我’和我的朋友只有‘四角的天空’,观点是一样的。”笔者就从他看问题的视角独特、分析深刻、前后信息关联运用灵活等角度给予言之有物而非空泛的夸赞。这样的评价,无论是对这位学生成就感的获得,还是其他学生思路的打开,都有很大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大的评价任务,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评一致”的语文教学来说,关键就是评价任务的设计。如果评价任务设计到位了,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也就到位了。
三、学习:“教学评一致”的核心
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是以学生的“学”为载体、媒介的。评价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等应当指向学生的“学”。可以这样说,“学”是“教学评一致”的灵魂、核心。作为教师,要将目标、任务等嵌入学生的语文“学”的过程之中。通过“学”,将“教”与“评”紧紧捆绑在一起。所谓“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学”永远是教的依据、条件。同样,在“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也要“因学施评”“以评导学”。通过“评”,让教师的“教”更自觉,让学生的“学”更有效、更具指向性。
“教学评一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瞄准“評”,始终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抓住学生的“学”,就能有效地实施教师的“教”,同时把握反馈的“评”。比如教学统编版八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什么”,从某种意义上,“学什么”比“怎样学”更为重要。教学中,有教师将评价定位于“体悟父子之情”,因而在教学中就重点引导学生品析“父子之情”。这种品析,是紧紧依托、围绕文本中的相关背景、细节等而展开的。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父亲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去买橘子的?
前面发生了哪些事情?
父亲为我做了什么?
我对父亲是什么态度?等等。
通过系列问题,助推学生的文本解读走向深入。有教师将评价定位于“体悟生命”,如此,教师就会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探究本文中的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内涵。
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围绕着评价目标任务,和学生一起研讨。如有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的信件中到底说了什么内容?膀子疼与大去之期不远矣关联大不大?父亲是要说自己病了还是要说其他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这样的一种基于文本的追问,不仅仅让学生体悟到“父爱”,更能结合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文本如《匆匆》等,从生命的高度来审视文本。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朱自清的对于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匆匆、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刹那将逝的感慨、情思等贯穿于文本的始终的。文中“祖母死了”第一次流泪;父亲的“遽老”第二次流泪;父亲的一句话“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作者第三次流泪。围绕着评价任务,就能展开个性化的教学。
“教”“学”“评”是一个不断推进的“链条”,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教学评”循环中,“学”是核心、“评”是关键,而“教”是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教学就是“教学链”“学习链”“评价链”的有机统一, 是“教”“学”“评”的良性循环。“教学评”一致了,语文课程与教学也就遵循、达成了基本的逻辑。
刘小凤,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