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典故运用类三步答题法
2022-05-09赵群
典故,原本是指旧制、旧例,我国汉代时曾专指掌管礼乐制度的一种官职名称。现在我们所说的典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者传说。典故有的来自于民间故事、传说、习俗、神话、历史事件,如“嫦娥奔月、高山流水、击楫中流”等;有的来自于史书中的故事,如“才高八斗、杜康、折桂”等;有的来自于佛经、圣经中的故事、人物、礼仪,如“天女散花、结草衔环、替罪羊”等。根据典故的不同来源,又可分为成语典故(如“按图索骥、望穿秋水、青梅竹马”)、历史典故(如“苌弘化碧、精卫填海、周公吐哺”)、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庄周梦蝶、雕虫小技”)等几类。
由于典故“凝缩委婉”的特点与诗歌“简练生动”的特点十分吻合,所以用典深受诗(词)人们的青睐,成为诗歌创作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恰当地运用典故,既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表达作者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又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增加韵味和情趣,使诗歌委婉含蓄、意境深远,避免平铺直叙。
既然詩歌用典的目的是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借古伤己,那么,我们就要将古人古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视为今人今事来理解作答。为此,解答典故类试题可以采取“三步法”策略:
第一步:读懂诗歌,找出典故句。在通读、读懂诗歌全文的基础上,找出典故所在语句,为解读典故做好准备。第二步:参考注释,解读典故。认真研读注解中关于诗歌中有关典故的解释(这一点千万不可忽视),通过诗歌中的用典词句激活、对照、调动自己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的相关典故知识,解读典故。第三步:结合全诗的情感、主旨,综合解读,概括作答。把握相关典故知识、读懂诗歌以后,将“典故”与今之“作者、国家、统治者”之间的相似点、相反点或者相关点联系起来,同时要结合诗歌的情感、主旨以及写作背景,挖掘典故的内在品质和精神,揣摩、概括出作者用典的真实意图。当然,在实际答题过程中,这三步并不是分步进行,而是综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
【例1】
正月晦日西归舟中作
南宋·艾可叔①
宦情一片莫云浮,归兴双溪春水流。
惜别长官携酒盏,送行诗友候津头。
人方挟弹窥黄雀②,我不知机愧白鸥③。
数夕打篷风更雨,并无明月载空舟。
【注】①艾可叔,南宋诗人,官至御史中丞,入元不仕。②黄雀:《战国策》载:黄雀俯啄白粒,仰栖茂树,跟谁也无争端,自以为没有灾祸,哪知公子王孙们挟着弹弓弹丸,正要捕捉它。③白鸥:《列子》载:“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设题:诗的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
“三步法”答题要点:
1.通读全诗,了解大意,找出典故句。首联写自己目前的境况和心情。运用比喻句,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辞官后轻松愉快的心情。颔联写与故人的告别。写长官和诗友们手持酒盏等候在渡口与他惜别,表现诗人珍视友情、依依难舍之情。颈联通过两个典故暗示自己辞官西归的原因。尾联写天气状况,不仅没有明月,反而风雨交加。明写风雨,暗喻对自身命运的担忧。根据注释②③的提示,典故句就是颈联“人方挟弹窥黄雀,我不知机愧白鸥。”
2.参考注释,解读典故。注释②黄雀的典故出自《战国策》,说黄雀俯啄白粒,仰栖茂树,跟谁也无争端,自以为没有灾祸,哪知公子王孙们挟着弹弓弹丸,正要捕捉它。注释③白鸥的典故出自《列子》:“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黄雀的典故写出了官场的险恶,白鸥的典故表现了自己的淳朴。
3.综合解读,概括作答。诗歌的标题《正月晦日西归舟中作》,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背景,“正月晦日”是个比较特别的日子,古人在这天有送穷的习俗,祈求送走穷困,迎来富足。然而,这一天对作者来说却是走向了穷途末路,辞官西归,友人分离,前途渺茫。因此这首诗既有对自身困苦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祈望。尤其是“我不知机愧白鸥”,一个“愧”字,意思是白鸥虽无机心,却能辨察机心,而自己竟“不知机”,真是人不如鸟了!正话反说,表达了内心的激愤之情。再联系诗歌的尾联,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描写自己乘着空船在风雨与黑暗中前行,暗示了对自身前途命运的迷茫与担忧。
综合作答:诗的颈联使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用“黄雀”“白鸥”两个典故暗示了自己辞官归隐的无奈和原因。
【例2】
出关①
清·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②喧喧驿骑尘。
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柳色初开紫塞④春。
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军中乐器。③黄龙:边塞名,措指宁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朝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载“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设题: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步法”答题要点:全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借景抒情,用山海关柳叶繁茂的盎然春景反衬出边塞凄凉冷落的苦寒,而这个苦寒之地正是诗人的流放之所,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根据注释⑤的提示,典故句就是尾联“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从注释⑤可以看出,姜女石的典故出自清朝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载“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用只有“傍关”的“百姓”才是“汉家人”,来表达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内心的孤独、失落以及对故乡的留恋之情。联系注释①介绍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由此整理出答案:诗人借用“姜女石”“汉家人”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留恋之情,以及被发配宁古塔而产生的孤独和失落之情。
【例3】(2021·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①
唐·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设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根据“三步法”答题要点,首先,诗中并没有出现“一衣带水”的典故,第三句中“湓浦曾闻似衣带”,是说“湓水萦绕像衣带”,“似衣带”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次,颔联“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意思是,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诗人是通过写想象中江州景致的美妙,来劝慰朋友不要过于消沉。这里的“衣带”并没有化用“一衣带水”的典故,也没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所以此项是对用典的误读和曲解。故选B。
【例4】(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投长沙裴侍郎
唐·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设题: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根据“三步法”,首先找出诗中的典故并解读典故。颈联中的典故“垂纶”,往往与官场不得志的隐逸者有关。再结合全诗具有自荐性质的主旨来综合解读: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也就是“投”的目的)。虽有求于人,但“雨中垂钓的鱼翁”“夜风中飞翔的鸿雁”,这两个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孤高、鸿鹄之志”,是情感情怀的形象化表达,毫无摇尾乞怜之媚态。写出了诗人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的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之心。尾联表达了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显得既言辞恳切又委婉从容,不卑不亢。
【例5】(2019年高考天津卷)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设题: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根据“三步法”要点,首先读懂诗歌,再重点解读典故句。“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在夕阳照射下,是多么绮丽壮观。通过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游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根据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孔子叹凤、泣麟皆伤时之意。孔子因吉兆不见,己道不行而伤感时代不合。此处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王粲去国”的典故出自于《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哀伤无奈之情。最后综合解读作答:诗歌最后连用两个典故,既抒发了作者感慨生不逢时、有志难伸的苦闷,又把个人的不幸与家国的情怀连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殷切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文献:
[1]单保盛.诗歌鉴赏“四步”法[J].成功:教育,2008(09):119—119.
[2]胡文玉.诗歌鉴赏 品读导航—谈谈诗歌鉴赏的几种方法[J].文学少年,2019(24):015—015.
[3]秦选峰.古代诗歌鉴赏“四抓手”[J].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1(05):023—025.
赵群,陕西省白河县白河高级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