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劳动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途径

2022-05-09张姝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文明生态

张姝

2021年2月,生态环境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发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都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应赋予生态文明理念,生态价值取向也理应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维度。高中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桥梁作用,通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多样的劳动实践去构建。笔者将从劳动课程、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四角度,介绍我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劳动实践途径。

一、在劳动课程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综合素质,弘扬劳动精神,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我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内容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劳动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程之中。

(一)在劳动必修课中开设生态农业微课程

我校开设国家课程——劳动课,高一、高二年级每周都有1节必修课,并有专任的劳动教师授课。劳动课主要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形式,其中理论课开设了节水农业、观光农业、低碳农业、立体农业等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微课题课程。学生通过生态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态学原理,初步了解了如何基于传统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来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在学科课程中融合生态与劳动教育元素

我校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开展融合课程的教学交流展示活动。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精心打磨优质课程,如语文课的劳模工匠、劳动诗歌,历史课的劳动工具的演进,思想政治课的新时代劳动者,地理课的气象、土壤,以及生物课的人与环境等内容,不仅注重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等劳动精神的培育,也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生态伦理道德的形成。学科融合课程不仅发挥了各学科的独特优势,也拓宽了各学科的渗透途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

不论是在劳动课程还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劳动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知识,也使他们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人的劳动,更离不开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的引导。学生应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公益人物、环保卫士为榜样,用广博的学科知识去武装头脑,持续学习并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二、在日常劳动中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校园”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起點。每个人都是劳动者,是文明的创造者,爱护校园、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要求,高中生的日常劳动应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

(一)在学校劳动中保护校园环境

多年来,我校坚持将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清洁和美化相结合。学校建立了日常劳动教育管理实施机制,把劳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将教学楼的教室、走廊,学生公寓的宿舍、水房,室外操场、文化长廊等区域划定为每日卫生分担区,将校园内的综合楼、食堂、礼堂、体育馆、浴池、花圃草坪等划定为学期劳动任务区。从学生入校之日起,按学校、班主任、班级干部层级制统一协调安排学生的劳动任务。每日以个人为单位参加内务整理,以组为单位参加校园环境卫生清扫;每月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理化生实验室、手工教室等专用教室的卫生清扫;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包干区的卫生清扫。

三年日积月累地劳动,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集体劳动中,学生逐渐磨合,形成了分工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同时,学校也将学生的日常劳动表现作为评选“劳动标兵”的重要依据,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和调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二)在家庭劳动中提升文明生活能力

家庭劳动是学校劳动的延续,只有家校协作、步调一致,才能使学生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

每逢假期,我校都会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如让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清扫等简单的家务劳动,让家长指导学生完成美食的烹饪制作,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实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种植一些花草改善居住环境。学生在直面个人生活、亲历劳动的过程中,对父母更加理解,切实体会到了劳动者的不易,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

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其劳动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

三、在生产劳动中培育生态文明情感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对自然的任意开采和随意毁坏终将伤及人类自身。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必须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了解自然。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学生通过生产劳动,可以感受自然魅力,培育生态文明情感。

(一)在校内劳动教育实践中形成热爱生命与自然的情感

在我校的劳动教育实习实践基地,每个班级都拥有一块专属的蔬果种植区域,每学年学生根据喜好共同商讨选定作物,并制订简单的劳动计划。在专业劳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四季劳作体验,从翻土、播种到浇水、除虫,学生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农作物的发芽、开花、结果。他们不断亲近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既感受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感受到自然生命的神奇与伟大,进而不断形成了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中了解绿色科技的魅力

新时代的劳动技能、劳动形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绿色科技、绿色设计等理念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充分利用机遇锤炼青年一代的绿色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

我校有四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丹东农业科学院,学生学习了先进的育种、制种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在丹东某食品公司,学生观摩了机械化、科学化、电气化的食品生产加工流程;在凤城某精密机械公司,学生了解了精密仪器的制造;在凤城某家庭农场,学生感受了养殖工作的快乐和辛苦。这些校外实践基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各个基地的专家也给予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只有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农业变化,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认识“劳动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学生才能学会运用新时代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去开发自然、创造价值,为实现绿色发展做充分准备。

四、在服务劳动中增强生态文明责任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立在千秋。高中生应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服务技能,树立服务意识,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一)校园垃圾回收再利用

垃圾分類是人类治理环境的有效举措之一,它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2019年起,我国在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号召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努力,一起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校不仅开展了垃圾分类行动,还进行了垃圾回收再利用。

首先,学校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的建议,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号召全校师生正确进行垃圾分类,保护校园环境。

其次,各班级自觉地进行了废旧物品的回收。学生用纸箱制成简易的垃圾分类箱,将喝完的饮料瓶、写完的书本等进行集中回收储存,达到一定数量后,自发组织售卖活动并将所得钱款计入班费,用于奖励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最后,各社团也积极行动起来,如手工社团利用旧的布料、毛线编织了端午节的猴子挂件、粽子挂件等传统手工制品;利用洗衣液桶、矿泉水瓶制作了花瓶、风铃等装饰品;利用玉米叶、松塔编制了金鱼、花朵等工艺品。花卉社团利用花瓣、叶片制成了书签等学习用品。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劳动中,不仅养成了勤俭的习惯,增强节约的环保意识,更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形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二)环保志愿服务

参与环保志愿服务的师生每学期都会在学校的集中组织下,去湿地公园、公交站、乡村等地开展各项志愿服务,如“保护母亲河”垃圾清理、垃圾分类宣传等活动。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区的公益劳动,如垃圾清理、广告清理等,在劳动中践行环保理念。学生亲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地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环保社团利用每周四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组织社团志愿者开展校内外环保活动,如进行环保广播宣传、绘制环保手抄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节水标语牌等,形成常态化的育人途径。通过各项服务劳动,学生共同完成正式、综合的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学生不仅要深入理解,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更要身体力行,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自觉行动,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和劳动教育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行合一”,使高中生成为“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时代新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者、参与者,共同承担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的重任,用新的劳动理念去开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劳动文明生态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热爱劳动
对不文明说“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