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范式建构

2022-05-09章琼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童话儿童游戏

作为幻想性文学,童话以神秘、怪诞和超自然的奇美故事深受儿童喜爱。在现代文明社会,每一个幼童的成长,几乎都不曾离开童话故事的滋润与陪伴。在家里,孩子父母会跟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在学校,老师也要教他们童话课文。人的一生最早接觸到的文学体裁应该是童话。实际上,童话中充满幻想色彩的神奇故事非常符合儿童对世界的想象方式。对此,《辞海》解释道:“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1]可以说,童话是打开儿童心灵世界的文学钥匙,是引领儿童踏入语文殿堂的一盏明灯。在教育部2016年审定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关于童话的选文超过了50篇,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一、二、三年级,贴近该阶段儿童的阅读需求与学习心理。

然而,由于童话文体的特殊性,比如“套路化的叙事程式”“两极对立的主题模式”以及“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往往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深谙童话的文体特征和育人内涵,才能教好童话,否则在教学上就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窠臼与俗套之中。有学者指出:“教育需承担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2]对于童话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授受知识给学生,更应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启迪学生心灵,引领学生通过童话故事探寻未知世界,给予他们身心的润泽与智慧的开启。那么,在童话的教学上,如何建构一种适合大多数师生的“教学范式”,从而达到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并重,情感陶冶与态度形成兼顾呢?其实,我们可以从“故事”“游戏”和“审美”这三个维度去构建童话教学的一种新范式,由此升华童话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故事探寻:主题参悟式的授课维度

童话属于叙事型文体,叙事的显著特点就是讲故事。“故事是叙事的对象,以连续发生的事件及事件组合的关系为内容”[3],从叙事上讲,故事要通过一定的符号媒介或话语类型来讲述。童话故事不同于小说故事,小说故事往往情节繁复而逻辑严谨,童话故事“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4],它通常以“从前”“多年以前”或“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开篇布局,以对儿童充满时空距离的叙事基调故意营造出一种神秘感,将儿童从现实世界迅速“拉入”到一个未知的幻想世界。这种时空上的疏离所创设的神秘氛围能对儿童制造出惊奇的阅读吸引力。

在童话故事中,情节比较单一,甚至经常出现在重复之中产生系列变化的三段式叙事,比如“三次逃亡”“三次寻找”“三次失败”“三次斗争”等,人物类型也通常表现为“三个人”“三只动物”等,并形成“美丽与丑陋”“聪明与愚蠢”“善良与狠毒”“诚实与狡诈”等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以及“美与丑”“善与恶”等两极鲜明的题旨类型,由此表达“惩恶扬善”“重情重义”或“团结合作”等弘扬正能量的主题思想。这种叙事模式对于儿童而言,易懂易记,又新鲜刺激,恰如其分地迎合了他们的阅读心理。正因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探寻童话故事的奥秘就显得很有必要,因为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故事在他们心中都是一个未知的神奇世界,是打开他们探寻宇宙和人生的一扇天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在童话教学中,要让儿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5]。可见,每一个童话故事背后的主题对儿童都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教师讲透故事暗含的深意是做好童话教学的关键。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雪孩子》《纸船和风筝》都讲述了关于“友谊”的故事,但这两篇童话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友谊”二字。那么,教师在授课时,如何启发学生领悟故事背后的主题呢?其实,教师可以采取“人物置换法”来引导学生参悟故事背后的主题,即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故事中一个人物,由此去感受故事中另外一个人物对自己的“好”,从而慢慢体味没有任何功利之心的纯真友谊。比如,在《雪孩子》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小白兔,然后设计相关问题去启发学生理解故事的内涵。问题可以设计两个,一是“当小白兔在睡梦中遇到家里着火的险情时,雪孩子奋不顾身救了它,作为小白兔,你的心情如何?”二是“当小白兔得救后发现雪孩子因靠近熊熊燃烧的大火救自己,最后变成了一缕缕水汽消失在天空中时,作为小白兔,你会怎么想?”很显然,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即当别人陷入困境时,我们只要有能力,从道义上应该选择帮助别人;当我们在困难之中遇到他人相助时,更应该懂得感恩。在《纸船和风筝》的教学中,教师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比如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熊或松鼠,然后提出一个“灵魂发问”——当它们因小事争吵过后,友谊暂时破裂了,如果你是松鼠,你会原谅小熊吗?或者说,如果你是小熊,你会原谅松鼠吗?不难看出,这种问题实际上是引领学生探寻故事奥义的一把钥匙,有助于学生从故事表象进入到文本的深层意义。二年级下册的《蜘蛛开店》和《青蛙卖泥塘》采用了典型的三段式叙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建构蜘蛛三次开店和青蛙三次卖泥塘的思维导图,以抓取关键词的方式,先梳理故事梗概,然后再以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探寻故事主题,比如“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青蛙为什么反悔不想卖泥塘了?”等等,这些问题就像剥洋葱一样能慢慢剥开事件的表象,直击文本的精神内核。

其实,“童话故事就像是为孩子们提供的演练内心冲突的一个舞台”[6],教师通过“人物置换”法,让学生把自己设身处地地纳入故事之中,在故事角色上存放自己的内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探寻故事主题,建立一定的“是非辨析”或“道德认知”的判断图式,对他们的心灵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游戏精神:意趣建构型的课堂模式

众所周知,喜欢游戏是人的天性,游戏带给人的快乐总让人难以抗拒。对于儿童来说,玩游戏更是他们诗意年龄的一种生命状态,他们在体验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能获得一种精神享受。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游戏让人贴近真善美。言下之意是游戏涵容了某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能感召内心,催人奋进。可见,游戏的内核是游戏精神。所谓游戏精神,是“人在游戏中所持续体验到的一种自娱娱人、自由与开放的状态”[7],或者说是一种“自由性”“愉悦性”“体验性”和“创造性”[8]的娱乐状态。游戏精神既表现为游戏者对游戏规则的尊重与服从,又表现为游戏者在参与游戏活动中的生命释放与精神超越。所以,游戏能以特有的开放、包容和自由“哺育”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在建构诗意性想象时需要自由开放的游戏时空,因而“游戏精神契合儿童生命的诗意性”[9]。从学习的效果而言,快乐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游戏心理,儿童才能对童话教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正所谓“真正的教育是发展和享受的统一,是知识和游戏的交融”[10],就是这个道理。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童话类型丰富,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形象色彩斑斓,非常符合儿童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心理,其中有不少篇目也适合采用“游戏法”去授课。比如《动物王国开大会》《狐狸分奶酪》《去年的树》《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兒》,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分角色朗读,甚至话剧、舞台剧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共情”的游戏表演中激发学习兴趣,体悟故事内涵,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人物角色较多,有狗熊、狐狸、老虎、大灰狼、梅花鹿五个角色,而且课文以它们的对话为主,这就非常适合以“小品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故事内容。由于该课文并不长,主要讲述的是狗熊通知开会的事情,情节相对简单,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尽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游戏中,从而建立意趣盎然的快乐课堂。二年级上册的《狐狸分奶酪》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情节采用回环往复的“三段式”,故事人物只有熊哥哥、熊弟弟和狐狸三个,篇幅短小。小熊哥俩的憨厚、狐狸的精明在故事中通过“分奶酪”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篇以对话和分奶酪的动作为主,特别适合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还原故事。四年级下册的《巨人的花园》充满了幻想色彩,巨人内心活动非常丰富,这篇童话适合配乐分角色朗读或采用音乐剧方式进行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的心理,将巨人的前后变化和花园的重见春光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自私的巨人没有快乐,只有懂得分享才拥有花园的春天”。在童话教学中,凡是适合以表演的方式进行课文分析的篇目,教师应尽量采用,让学生在表演的游戏状态中,深度体验童话故事的思想内涵,享受童话带给他们的快乐。

当然,在童话故事的“游戏式”教学中,无论是采用“音乐剧”“话剧”“情景剧”,还是“小品剧”或“分角色朗读”,都无须事先彩排,只要学生熟读了课文,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现学现演。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游戏精神,因为优秀的教学从来不是压抑孩子的天性,而是建构妙趣横生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完善自己。

三、审美培养:美育视阈下的教学升华

童话虽以故事取胜,但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是一种能引起少年儿童审美响应的假定性文学”[11]。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童话故事都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充满了优美的情境、优美的语言、优美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思想情感。童话故事中的花鸟虫鱼、蓝天白云或者野兽怪物,等等,一切都注入了作者灵动的遐想,那是一个“万物皆有灵”的世界,它们犹如一个个小精灵,被赋予了人类的思维和气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张力。几乎每一个童话故事都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都暗含了“正义”“母爱”“友情”“宽容”“纯洁”等某个主题思想,都闪烁着真、善、美的情感,对儿童具有隐性的审美熏染作用。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分辨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真、善、美。

但是儿童并不具备美学知识,他们对美的欣赏与理解完全是无意识的,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应忽略每篇童话故事独特的审美价值。由于审美是“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12],儿童对童话中的美虽有自己初步的判断与接受,但文本中优美的韵律、优美的情境、优美的人情和人性,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引导学生去品鉴。比如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有“三美”,一是文本的“语言美”,二是故事表层折射的“友谊美”,三是隐含的“宽容和理解”的“主题美”。前两个美,学生通过细细阅读故事,也许能自己悟出;但故事暗含的“宽容和理解”,这种闪烁人性光芒的美,低年级段的学生未必能领悟出,这就需要老师引领他们去细细品味。教师只有具备这种良好的审美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主动实施美育,由此升华课堂教学质量。三年级上册的《一块奶酪》故事简单,但主题深刻。从表面上看,这个童话在书写“团队精神”,但实际上通过对蚂蚁队长多次纠结的心理刻画,赞美了它以强大的道德自律克服了“贪婪”和“自私”,最后做到了“心中有他人”。蚂蚁队长的品性美隐藏在故事背后,教师在梳理与分析这个故事时,应着重剖析它在“善、恶”一念之间的心理转变过程,引导学生认知什么是人性美和自律精神。还有《在牛肚子里旅行》不仅故事生动,而且人物形象非常饱满。为了救助被大黄牛卷入肚子里的红头蟋蟀,青头蟋蟀沉着冷静,运用科学知识成功解救了好朋友,令人敬佩它的智勇双全。教师在讲解这个童话故事时,应着重引领学生认知青头蟋蟀一步步施救的智慧表现,培养学生认知“纯洁友谊”的可贵性。可以说,童话的“美”具有一种隐形的精神力量,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发掘下,能直抵学生幼小的心灵,形塑他们对世界的感知。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审美培养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教学常态,只有具备美育视阈,在课堂上才能主动实施美育,才能升华教学质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童话的教学,从“故事·游戏·审美”三个维度去尝试建构新的范式,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探索,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选择。

参考文献: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071.

[2]杜时忠.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1999(9):9.

[3]许道军.故事工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

[4]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3.

[6]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1.

[7]李敏.“游戏精神”观照下的课程知识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23.

[8]高洁.追寻幼儿教育的游戏精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8.

[9]李姗泽,卢瑶.论游戏精神对儿童生命的哺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9):13.

[10]李学斌.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6.

[11]吴其南.童话的诗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14.

[1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5.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教改课题“金课视角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地方高校文学课堂的教改探索”(编号:(kykcsz202001)。]

章琼,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童话儿童游戏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