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劝学》中的“君子”之道解读

2022-05-09白记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尚德士人荀子

君子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高频概念,也是孔子推崇备至的道德标杆。在儒学的概念中,士处于初级阶段,是读书人道德追求的本位底线,却蕴含着人格形成的关键要素;君子处于中级阶段,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向往的道德高地,也是深化人格理想的必然途径;圣人是高级阶段,是极少数学识与道德都臻于完美的人杰才能到达的境界,更是綻放人格魅力的巅峰层级。三者在道德修养上呈内隐上升的螺旋态势,是读书人向往且必然经历的三个阶段,惟有脚踏实地,沿着三者搭建的人格桥梁,才能夯实道德修养的底座。虽然外王内圣是儒家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但这种道德标准却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有人终其一生只是触及皮毛,离内核相差甚远,因此绝大多数读书人只能心向往之,却不敢苛求达到圣人之境。三者之中,君子处于一个关键点上,虽然君子的道德修养也高不可攀,但还是有门径可觅,而这道门径就是求学之道、自省之道、尚德之道。绝大多数读书人能够通过这道门径到达君子之境。荀子作为孔孟之后儒学的集大成者,自然继承了君子之道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在他的名篇《劝学》中,寥寥数笔,便完美地阐释了君子之道的要义所在。

“从劝学对象来看,荀子重视君子的培养,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全篇16次提到君子,从各方面论述了‘要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君子,而节选中仅出现了3次。”[1]虽然只出现了3次,但一叶可知秋,一斑可窥豹,从中仍旧可以悟出君子之道的要义所在。我们先把统编版《劝学》中有关“君子”的部分摘录出来,仔细研读与揣摩。第一处单独成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以君子之口提出鲜明的观点,仅此一点便足见荀子对君子人格的重视与推崇。第二处在第二段的结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君子在求学与反思方面的具体要求,而这种具体要求正是君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使君子之道更进一步。第三处在第三段的的结尾:“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语中的地指出,君子人格并非先天生成,而是借助后天学习修炼而成,点出君子之道的要害所在。如果按照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品味这三句话,然后再结合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内涵的阐释,那么,文本中所要强调的“君子之道”的三个层阶便跃然纸上。

一、求学之道——君子之道的立身之本

君子是衔接士人与圣人的关键节点,承上启下的功用不言而喻。仅从字面上看,士人与君子只有一步之遥,君子与圣人也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之遥,可能是沧海桑田,也可能是咫尺天涯,而打通这一步之遥的最佳方式便是求学之道。因此,求学之道是士人转化为君子的关键要素,也是君子立身的第一要义。

明确了求学之道的重要性,便具备了求学的深层动力。而拥有深厚的学养,便为士打下了坚实的立身之本,使道德修养成为内驱力,君子之道便会云蒸霞蔚,光耀其身。因此,“全篇以君子为理想进行了‘学的论述。”[2]荀子对求学的重视程度恰恰证明了君子在知识学养上的强烈追求,因为知识学养奠定了道德修养的文化基因,让士人能够华丽蜕变,拥有完美的君子人格。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自然要先立足于求学之道。如果不重视求学之道,知识的获得便成为一句空话,学养就不可能内化为人格的基因,道德修养就无从谈起,士人距离君子就遥不可及。因此,荀子对求学之道的阐释遵循了学理的规律,蕴涵了认知的必然性。节选的文本首先论述了求学的必要性,所谓“学不可以已”就是必要性的强化。强调了必要性便解决了认识误区,端正了求学态度,让读书人明白,只有向着君子的目标学不停歇,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走最近的距离然后从容不迫地站到君子的位置上。这一点可以先从阐释标题的角度来把握,按照理解的规律,先从内涵角度来阐释,劝是鼓励之意,学自然是求学之意,合起来便是鼓励求学。再从外延的角度来升化,究竟鼓励谁向谁求学?不言而喻,当然是鼓励士人向君子求学,通过求学具备了君子的学识,才能具备君子的品性,进而向君子靠拢、过渡、转化,最终习得君子之道,成为名符其实的君子,这也符合认知的逻辑性和规律性。

其次强调了求学的重要性。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指出求学是不能够停止的。此句言外之意有三:一是求学要有一个长期过程,正因其过程长才足显其重要,故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坚持不懈,才能循序渐进,玉汝于成;二是求学要有一个开阔的视野,正因其视野开阔才足显其重要,故不能故步自封,必须博采众长,才能融会贯通,大功告成;三是求学要有一个至高的境界,正因其境界的至高才足显其重要,故不能偏离轨道,必须德才兼备,才能相辅相成,臻于完美。

最后强调了求学的方法论。重视坚持,注重积累,立足专一,这是求学方法中的关键之处。“坚持”强调的是求学方法中的态度,求学最忌一曝十寒,坚持才是硬道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是传统意义上的骏马,驽马是传统意义上的劣马,两者在奔跑的速度上不可同日而语,可骏马跑得再快,也不能一跃十步,只要劣马坚持不懈、奔跑不停,同样能够到达目的地,甚至在结果上有超越骏马的可能。这个比喻形象鲜明地论证了求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的重要性。言外之意,即便是才智超群的士人,没有坚持的恒心,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也不会在求学之道上有什么成就。相反,才智一般的士人,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不辍,终究会在求学之道上取得大成。所以作者对坚持的结果予以强化,“锲而舍之,朽木不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与放弃,结果大相径庭。虽然说坚持在求学中更倾向于态度层面,但它何尝不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呢?惟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打通求学的通途而一路前行。“积累”强调的是求学方法中的策略,学习中量变与质变转化的道理耳熟能详,求学要攀登到一定的高度,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荀子先以自然界的山水为喻,来论证求学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性。巍峨的大山是一抔抔土累积而成,学问的大山也是一点点知识累积而成,但小的知识累积最终内化成了大的学问,就可以在学问的海洋里呼风唤雨,得心应手。同样的道理,深渊是由一滴滴水累积而成,千万不要小瞧水滴之小,可一旦成了深渊,便具备蛟龙生长的条件,言外之意,学问到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便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紧接着荀子又从哲理的层面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千里之外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却是由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浩瀚阔大的江海,也是由一支支细流汇聚而成。用常识化的道理却形象化地阐释了求学之道,化难为易,形象生动,浅显却又深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妙趣。“专一”强调的是求学方法的途径,用蚓与蟹的事例来论证专一与浮躁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蚓先天不足,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在自己的天地中如鱼得水,纵横捭阖;与蚓相比,蟹的先天条件要勝出一筹,它有八条腿,还有两个大蟹钳,但它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优点,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只能寄身于“蛇鳝之穴”,岂不悲哉?由此延伸到求学之道上,荀子试图告诉我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即便先天条件不足,但只要专一,一样可以到达君子之境,反之,即便先天条件超人一筹,但如果浮躁,也只能与君子之道背道而驰。

二、自省之道——君子之道的安命之术

儒家强调一日三省吾身,反省自我,是道德修养逐步完善的途径。荀子强调,士要在广博学习的基础之上,每天都要对自我进行省察,洞悉内心,剔除缺憾,日日反思,时时精进,才能够做到见识明晰而行为无过,成为光明磊落和不断完善自我品行的君子。因而说,自省之道才能促进道德修养的深入与精进,成为君子之道的安命之术。

君子的自省之道,应与求学之道同步,可以自省求学过程中的不足,改进学习的方法,加深学问的理解,同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扩大个人视野,增强自我阅历,规避行为失误,以学问的广博支撑自省的深度,又以自省的深度加深学问的广博。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通过求学之道,让自省有了生存的土壤,可以茁壮成长;通过自省之道,让学问有了强有力的助推器,便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根之萍,而是落到了实处,转化为了能力。

自省之道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精神活动,本就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想品质。如果不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刻为浅显,化形象为质朴,极有可能陷入想像的泥淖,以虚蹈虚,虚无缥缈。所以,作者在文本中对虚之又虚的自省之道做了深入的界定,使之成为有凭借、有规律、有方法的思想活动方式。所谓的“有凭借”是为反省之道提供可操作的支架。从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入手,可以归纳出第一个为反省提供的支架,就是从别人的优点处进行反省,且要以对方的优点为支架进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独特的自省之法然后超越别人。第二个支架是在求学的前期要多学少思,不要耽于幻想而忘了学的根本。所以,荀子才会强调“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在学的基础上精思才是求学之道,更是自省之道,这是荀子为了避免读书人为了逃避求学之道而以反思为借口所提出的中肯意见。第三个支架是借助外在之物内化求学之道,不管是“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还是“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都是“善假于物”的具体表现,也是自省的升华之道。有规律指的是自省之道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要有规律可循。规律的第一点就是遵循自然法则,上面强调的“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都是自然法则的生动再现。规律的第二点就遵循生活法则,不管是“木受绳则直”“輮以为轮”,还是“金就砺则利”都是生活法则的完美体现。有方法指的是使用一定的手段使自省之道落实到实处,比如想让木头变直,就要借助笔直的墨线,而墨线就是手段,就是方法;再比如,想使木材弯曲就必须借助火烤,火烤也是手段,更是方法;如果想让刀斧变得锋利,自然要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磨刀石便是手段和方法。自省之道就是需要墨线、火烤、磨刀石一类的标杆规范与磨砺自我,先用墨线让自己变成笔直的木材,成为有用之材;然后再借助“火烤”的方法,燃烧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精神,达到预期的目标;还要经常把自己放到人生的磨刀石上,多多磨砺,变得锋利而又好用。这些例子虽然讲的是生活法则,但蕴含的却是自省之道的至理,进一步讲,也是君子之道的内涵所在。

特别要注意,求学之道与自省之道密不可分,它们之间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而是必须在某一个点上重合的连接线。我们阐释两者时,既要区分两者本质上的不同,又要重视两者关键处的相交,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阐释清楚“君子之道”的内涵。更要明白一点儿,随着自省之道的深入,君子之道的路径便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畅通,君子之道的达成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三、尚德之道——君子之道的升化之骨

求学之道,自省之道,最终都要归结到尚德之道。换而言之,求学之道与自省之道都是为尚德之道夯实基础的。这与求学之道的积累如出一辙,如果没有求学之道与自省之道的内化与积累,尚德之道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尚德之道才是君子之道的真正内核,更是君子之道得以升华的筋骨。

儒家对人才判断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选才导向。在选才标准中,德始终摆在第一位,才在潜意识中退居第二位。因此在中国的选才体系中,才是德的依附,德是才的归属,德成了才一直无法逾越的至高点。才借助德,犹如锦上添花,可以大放光彩;才脱离德,犹如脱缰野马,可能不受控制。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称为君子,有才无德或无才无德的人只配称为小人。有德无才不会伤害社会,有才无德却会危害一方。

求学是为了夯实道德的根基,使人明辨是非,不走弯路。自省是为了指引道德的走向,使人虚怀若谷,越走越高。因此,虽然说文本表面上是在写君子的求学之道与自省之道,其实质强调的却是君子的尚德之道。

只不过求学之道与自省之道是外显于字面,较好把控;而尚德之道却内隐于字里行间,不易掌握。这就需要我们从文字背后梳理出尚德之道的内涵来,那么遮蔽在眼前的一切障碍便会不复存在而变得豁然开朗。我们先从第二段中几个比喻入手,看看荀子是如何于隐性的文字中间阐释尚德之道的。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从尚德的角度来讲,又何尝不是在鼓励士人立足于道德的内涵而追求道德的至高层阶呢?从前人的道德制高点上再向上攀登,自我的道德修养当然会更进一步。这固然是强调他人的道德引领,又何尝不是自我道德修养的突破?至于冰来源于水而寒于水,如果从“水”与“冰”的特性入手,抓住比喻的形象化,则是强调道德可由无形转化为有形,不再满足像“水”一般随物赋形的圆滑,而更向往像“冰”一样有凌有角,突出道德的质感与层阶。两个比喻的共性都是借助一物然后再层进一步,但毫无疑问,都是同类之间的升化,这告诉我们道德必须在自我内心中逐步修炼与突破,才能达到一种实质转变。但道德并不是天马行空,不受约束,除了自律限制外,还要受外在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就像木材需要借助墨线来取直,道德也需要借助外力使其不逾矩。但如果想要道德的价值最大化,必须经过真金般的锤炼,并时时在内心的磨刀石上进行磨砺。惟有如此,尚德之道才能更加稳固,君子之道才能更加突出。

借助外物净化道德的纯度,其实质是深化道德的情感性与自律性。一旦个人的道德足以撑起君子之道的内核,便会春风化雨般地滋润他人,感化他人。道德的外在影响,唤醒内心的情感性与自律性,便会使君子之道日渐成熟。

所谓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如果从尚德的层面讲,强调的是道德积累的重要性,积小善成大德,正是道德大成的必然途径,不可不为也。至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则是道德积累的一种形象化阐释。道德从不抗拒小德小善,正是小德小善的逐步累积,才是尚德之道大成的关键。在紧接着的论述中,荀子又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在尚德之道达成中的重要作用。至于蚓与蟹的例子,则完全可以理解为尚德之道最终要内化于心,才能不骄不躁,功成名就。

当尚德之道的筋骨日益强健,君子之道的体魄便日益康健。因此说,筋骨是体魄的灵魂,必须借助筋骨而深入灵魂内里,使体魄稳如泰山。

总之,不管是求学之道,抑或是自省之道,还是尚德之道,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君子之道。三者组成了君子之道的实现路径,只有三者不断攀升与精进,君子之道才能在一个读书人的灵魂里生根发芽,进而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2]胡馨方,叶黎明.文言节选文《劝学》的教学问题分析[J].语文建设,2017(10):32-34.

[此文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编号:19B9J2SZ78)阶段性成果之一。]

白记营,江苏省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尚德士人荀子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二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一
尚德机构2018财年Q2净收入4.818亿元,净亏损2.718亿元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知识小词条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