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品质提高的小说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022-05-09吴紫晶李雪
吴紫晶 李雪
小说常以片段的形式编入语文教材中,但这往往导致学生对原文不完整的解读、对人物形象断章取义的理解,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单篇教学的局限。可现如今的小说类整本书阅读,也有许多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活动设计陷入细枝末节,走向了繁难且远离小说核心的学习探究中,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二是课堂时间有限,高中的课内自由阅读时间是较少的,课外的时间也被其他学科所占据,难以给整本书阅读较为充分的时間。针对以上问题,一是要通过思维抓住“整”的主要矛盾。“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1]“通盘”与“周延”两词意味着事物的全面性,但全面不是事无巨细地将所有内容全部囊括,而是需要在通篇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出发,抓住整体的核心,而从纷繁复杂中抓住核心需要具备相应的思维品质。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相对最大化,中学生学业压力大,用于整本书阅读的探究时间是有限的,要整合教学设计,形成前后相承接的教学策略。因此,本文以小说类整本书阅读中的《平凡的世界》为例,提出一些指向思维品质提高且前后相承接的教学策略。
一、提供支架:发“整”中之“多”,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其特点有二: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2]小说类整本书阅读所选取的篇目大多是经典著作、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往往通过展示不同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变化发展来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具有多维而富于变化的文本分析空间。因此,在小说类整本书阅读中,应该牢牢抓住人物形象这条主线,从多维度切入,动态分析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变化性,抓住“整”中之“多”,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在《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的人物分析中,首先,教师按照学生的研究兴趣分成不同的人物分析小组,这样一方面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体合作完成一个庞大的工程,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不同角度的思考,达到视域融合的状态,避免学生对人物的片面认识。其次,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分析必然会如无头苍蝇一般导致效率低下,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是经验上的先导,对活动的可能方向有整体的把握,[3]教师可以借用支架式教学的方式,在把控整体方向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多种分析的角度。(如表1)从小的角度来看,可以从生活环境、性格、爱情等几个角度分析,从大的方面来看,也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审美等方面分析。比如选择孙少安探究的小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孙少安的生活环境、性格、情感经历、人生选择几个不同的角度切入,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进行动态的追踪分析。也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孙少安“长子持家”的心理,从而深入分析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孝悌仁慈的伦理美德和当时双水村的生活环境对孙少安的影响,或从审美的视角,梳理孙少安的人生坎坷,探究其中的“苦难美学”。总而言之,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提供教学支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人物,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比较人物:聚“整”中之“核”,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又运用思维形式,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4]整本书阅读内容涵盖非常丰富,由第一部分学生对各个人物形象进行纵向动态分析之后,教师可以整合各组对人物的动态分析,将相同相近或是截然对立的人物归为一组,概括出共性特征,探讨小说主题,力图通过比较、概括,聚“整”中之“核”,促进思维的深刻性发展。
《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提出“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点明了文本的内在核心。以“作品的丰富的意蕴”为例,其概念是文本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及其主题的多元性、深刻性。[5]从探寻文本社会意义来看,教师将人物按性别分为男性与女性两大组,男性分别为孙少平与孙少安、孙玉厚与孙玉亭、孙少安与王满银三小组,女性分别为田润叶与贺秀莲、田晓霞与田润叶、田润叶与郝红梅三小组,学生并置人物形象进行动态对比,通过人物形象不同的生活环境得知两者:从男性大组中抽出共性特征,分别是以孙少安、孙玉厚为代表的脚踏实地、勤劳肯干型,以王满银为代表的不切实际追求理想型,以孙少平为代表的追求人生意义型。从女性小组抽出共性特征,分别是以郝红梅、贺秀莲为代表的依附男性型,以田润叶为代表的徘徊犹豫型,以田晓霞为代表的独立开放型。从男女性共同看去,鲜明的体现出以“出走与留守”“独立与依附”的命题展现了城乡之间的交织与碰撞,在封闭与开放之际,也带来了机遇与危机,反映中国1975年到1985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从文本的审美价值来看,以孙家两兄弟为例,一个在田间、砖场,无怨无悔承担起“庄稼人”的责任,砖厂一度破产,但克服重重困难终换来事业发展;一个在城市、校园,追寻外面的世界,在矿井揽工尝尽生活的苦,通过努力慢慢成为了班长,作者通过少平和少安两兄弟提出了“现实与理想”“苦难与奋斗”的命题,展现了普通人追寻生命的意义,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秀莲与晓霞,一个在乡村,为了自己心爱的男人操持家庭,一个在城市,为了事业与爱情追求美好与意义,即便她们各自的生活和爱情有无数的苦难,但她们依旧想方设法克服阻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可以把小说的人物概括为青年、农民、女性和干部四大类,通过多维动态对比,引导学生提炼出四类人的共性,最后聚焦到深层次的核心内容上,探究小说的主题内容:不论他们身处农村还是城市,不论他们是精明还是老实,是富裕还是贫困,他们无不是世界中极其平凡的人,总有生与死,有优点有缺点,都在探寻生命的轨迹,另一方面,在看似没有惊天动地伟业的人生里,他们始终在以自己的方式克服生活的种种苦难,在他们奋斗的一生里也同样是“不平凡”的。综上可见,通过对类似的或对立的人物形象个性的概括和比较能发现小说的主题是多元、聚焦的,如“城乡之间的对立冲突”“赞扬普通人追寻人生意义和克服重重困难的奋斗精神”“在平凡中造就不平凡的一生,非凡的一生也可能同样是平凡的”等主题,从整体概括出核心,聚“整”中之“核”,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展。
三、借助母题,提问论证:立“整”中之“异”,促进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的特点。[6]思维的批判性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后的观点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人物而归纳概括出小说的多元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离出主题中的母题元素,围绕母题提出议题和问题,并且让学生尝试自行解答,要求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有合理的论证逻辑,力图立“整”中之“异”,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这里的“異”并不是指要发表与原文截然对立的观点,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尝试做出严密的论证。
例如,在《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中,通过各组人物对比中分析得到“赞扬普通人追寻人生意义和克服重重困难的奋斗精神”的主题,从主题中分别分离出“苦难与奋斗”的母题,引导学生根据母题,画出两种人物的生命曲线对比图(如图1:孙少安与王满银的生命曲线对比图),并进行独立思考,细化为以下议题:
1.孙少安的传奇人生。面对爱情的抉择,他离开了自己所爱的润叶;面对家庭的困境,他放弃了自己的求学,搞分担包产、创办砖场,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他是小说中最勇于与苦难作斗争的人,理应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为什么孙少安的家庭最后却并不圆满?
2.王满银的处世哲学。王满银是村里有名的逛鬼,成日吊儿郎当、不务正业,靠着自己的嘴皮子把兰花娶回了家,他投机卖老鼠药,在外谋生做生意,回来还带回了一个女人,以致兰花要自杀,但最后王满银回心转意重新做人,过上了平平淡淡的生活。有人说在整部小说中,过的最顺利的、最幸福的就是王满银,没有身体上过多劳累与生离死别般沉重的苦难,尝试对比孙少安和王满银,分析王满银结局的原因。
在“苦难与奋斗”母题方向指引的基础上,提出以上议题与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主流观念“勇于面对苦难并拼搏奋斗终有回报”相悖的现象,让学生尝试通过在文本内搜寻论据,做严密的论证,并进行解答,教师做整体的补充与点评,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平凡的世界》中所透露出来的人生哲学,更进一步理解苦难的意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教师的“保驾护航”之下,立“整”中之“异”,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四、迁移运用:标“整”外之“新”,促进思维的独创性
独创性源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6]通过提供支架多角度分析人物,在比较人物中探究主题,在主题中析出母题作批判性探讨,可以说整本书阅读文本内是思维的试炼场。而将文本内的材料进行高度地概括进行系统迁移和新的组合,运用于文本外的生活世界,标“整”外之“新”,促进思维的独创性,就是将整本书阅读的文本外作为思维的展示台。
(一)思辨议论类。承接第三部分的批判性思考,在促进思维独创性的运用中,更加强调对文本之外生活领域的思考,教师在这一部分应着重引导学生在对第三部分母题、议题、问题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迁移到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如小说中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活的苦难,有的人如孙少安一样大公无私,尽可能承担了一切重任,但一生备受磨折,但有的人如王满银一样不务正业,投机取巧,最后迷途知返,一生平平淡淡,安然无恙,你应该怎么看待这类现象?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走捷径、不用去承担生活的责任?
(二)虚构想象类。在对文本有通篇的了解之后,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在文本之外构建一个新时代版本《平凡的世界》,将所学习的内容结合学生个人经验,进行创新性组合迁移。步骤如下:
1.写下一个主题。如“小人物克服重重困难,展现其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2. 根据主题,写出与之相关的几个具体元素并赋予意义。如:马兰花-顽强;黑馍-贫穷。
3.根据元素完善以下的空格。
(1)时间:_________(如:中国70年代中期)
(2)空间:_________(如:双水村、田家圪崂)
(3)人物:____(如:孙少安、田润叶、孙少平)
(4)重要事件:____________(如: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孙少平的求学生活)
4.根据以上步骤,写一篇短篇小说。
(三)叙事分析类。小说中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为主轴,描绘了中国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中的社会图景,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是通过人物来书写生活故事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如《平凡的世界》中相似的人物,如现实版的田润叶、孙少安、王满银、田晓霞、田福军等,去了解现实生活中人物的人生经历,梳理人物一生的变化,探究小说中与现实中人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综上四个部分,本文针对现如今整本书阅读时间不足且陷入繁难的问题情境下,提出一些指向思维品质提升并且前后相承的教学策略。首先,从文本的纵向看。一是从提供人物分析支架帮助学生动态、多维分析人物形象,促进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将人物放置于同一层面进行比较,从而探究主题,促进思维的深刻性;三是根据主题的内容提炼出母题,以母题作为方向,提出议题和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四是在全面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组合性系统迁移,促进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展,四个策略先后纵深逐步触及核心内容。其次,从文本的横向看。通过把握文本内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明晰小说主旨,进而从文本内迁移至文本外的生活世界,将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最后,从微观层面看,将促进思维发展的手段具体化,旨在能给一线教师带来教学上的帮助。
注释:
[1]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01):4-7.
[2][4][6][7]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0).
[3]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40-143.
[5]刘惠臻.横看成岭侧成峰——谈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的发掘[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12(05):53-57.
吴紫晶,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硕士。李雪,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