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进展:以文献共被引为视角
2022-05-08孙不凡邹治冬
郭 强,孙不凡,邹治冬
(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2.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3.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0 前 言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m2,《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超过92%[1]。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抓实全民健身的引导与服务工作。体育强国建设,人才先行。高校体育专业作为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摇篮,是引领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体育作为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和课程,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特别突出。因此,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及其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是体育专业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我国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成果与脉络,对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提升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水平提供指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笔者借助 CiteSpace 工具对收录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篇名(词)为“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论文进行收集、处理,生成相关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文献共被引及研究主题状况,总结研究进展,发现不足,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全面、准确、可靠与权威,将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具体选取方法:使用“高级检索”,篇名(词)“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文献类型“期刊”,检索方式“精确”,其余不限定,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5日。经过认真鉴别,获得211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数据。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 是一种通过数据分析生成知识图谱的流行软件工具。该软件通过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等分析生成对应的知识网络,以此展现某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其中的“共被引”,即两篇文献同时被其他文献引用。一般认为共被引用的文献在主题上具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因此共被引次数(即共引强度)可以测度文献在内容方面的相关度。由此,通过一组文献之间的共引关系可以形成共引网络,该网络内节点之间的远近便可以反映它们主题内容的亲疏关系。共引分析就是以此为原理,将一批文献(或著者、期刊)作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分析、多维标度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2]。其作为一种信息分析方法,能从引文的角度分析文献等的相互关系,揭示微观的文献所代表的主题关系、中观的学科结构和宏观的科学结构,从而将文献信息所反映的科学的、领域的、知识的关系可视化,提供了一个探索科学结构本身,及学科内部相互关系和发展脉络的全新思路[3]。同时,文献共被引网络能够呈现某个研究领域的知识构成基础及知识奠基人的情况[4,5]。这样,某个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从而研究者可深入分析该学科的发展情况。因此,本研究选用CiteSpace软件,版本为5.8.R1,以文献共被引为主要视角,对我国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及知识基础
文献计量学认为,引文构成了研究的前沿,而被引文献则构成了某个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6],因此,可通过“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分析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及奠基学者。由于CiteSpace无法对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和“作者共被引分析”,原因是 CNKI 的引文数据未完全开放。故采用中国知网自带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并进行人工筛选数据,得到表1。
表1 2001至2021年“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文献共被引列表
基于所选文献中的共被引文献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不低于3篇的施引文献共涉及共被引文献40篇。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核心文献,如张孟红[7]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共被所选文献中的14篇引用,14篇文献占总文献量比重为6.80%;熊飞[8]的《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多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被所选文献中的12篇引用,占比5.83%;沈纲[9]等的《“实践育人”理念下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郝晓蕊[10]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被所选文献中的8篇引用,分别占比3.88%。以上四篇文献合计被206篇中的42篇交叉引用,形成了文献内部的良性互动。其中的40篇文献在“体育专业实践教学”领域中共被引率极高,即它们是21年来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同时也发现40篇共被引文献的文献类型比较单一:共有37篇期刊论文,2篇学术专著,一篇学位论文;都为中文文献,没有外文文献;年份集中于2011年(7篇,占比17.5%)和2005年(6篇,占比15%),也即说明所选文献的参考选择缺乏早期经典文献。
另就作者共被引情况来分析,发现阮云龙、石岩、汪元榜、王晓云、项立敏、杨忠伟等学者的被共引次数在2次以上。对206篇所选文献中出现被引用的文献有183篇,总被引用数量为959次,对其中的作者进行计数汇总,其中王建民、谢芳、李晓萍、刘茂昌、刘巧玲、颜维宝、赵芳、朱忠锋、石宝彩、石硕、汪元榜、王刚军、于军、张庭华、张新定、陈彩霞发文被引次数均超过三次。也就是说,这些研究者的研究观点、成果被其他研究者高度认同和采纳,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是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知识奠基人和创造者。
2.2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主题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共分为10个主题类别,分别是:实践教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社会体育、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体育教育、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职业技能、校企合作。根据进一步的文献查阅、专家访谈与逻辑归纳,认为我国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大主题。
2.2.1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该主题的研究文献依据专业分类,可归类为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休闲体育三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张孟红[7](2008)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课外实践三个模块。茅菊兰[11](2016)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分为研究拓展实践课程、综合应用实践课程、职业生涯实践课程三类,三个层面组成渐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宋海宾[12](2017)提出构建体育院校“行业—专业—职业”三维度实践教学体系,以成效、能力、就业为本位理念,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出发,在见习、实训、实习三个实施层次中,以行业、专业、职业三个维度的视野来设计实践环节。
黎晓萍[13](2013)基于驱动—受动—调控—保障四层次,提出从教学支持体系、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与反馈等四个方面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曲洪刚[14](2015)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模式,加强校内外社会体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引进俱乐部管理模式和公益性体育服务项目,以提高学生各项职业素质。周伟[15](2017)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张构建多层次课程实验、多领域实训实习平台、多样化培养途径、多重性保障机制为支撑架构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王樱桃[16](2017)提出从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四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沈纲[9](2013)基于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提出高校必须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构建“夯实基础实践教学、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和强化综合实践教学”的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沈纲[17](2020)认为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遵循“入学—入门—入行—入职”的职业发展理念,提出构建“四阶梯五维度”的实践教学内容规划,主张打破课堂教学的壁垒,将课外实践活动纳入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范畴。
2.2.2 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王建民[18](2008)围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从易量化、易操作、易管理的视角,提出了“动态评价与分段管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以期改变原有的“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实现“活动—体验—表现”的教学思想。方爱莲[19](2010)基于课内课外一体化思路,通过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走出学校体验教学、强化技能培训考核等策略,提出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史晓红[20](2014)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具有“双目标、多场合”,“双导师、全程性”的特点,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由体验层、实验层、践行层构成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陈爱霞[21](2014)提出使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中小学体育教师三方合作,拓展体教专业学生学习空间,有效提升实践能力,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U-S(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模式。
郝晓蕊[10](2011)从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等维度,提出构建教学计划内实践教育活动,职业资格认证实践,共青团、学生会、学生各社团活动实践,社会实践等四种内容联动的实践教学课堂模式。高成强[22](2015)提出旨在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密切配合,构建“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两个层次双向多元互通教学机制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何忠[23](2019)主张通过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岗位仿真实训等路径,提出有效实施“专业+企业+学生员工”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2.2.3 院校案例研究。山东体育学院[24]自 2014 以来,对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了“全过程、全覆盖、全员参与”的制度体系、实践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使各实践环节互为依托、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25](2016)提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两个结合,从“理念、目标、过程、效果”4个维度,通过具体25项工作开展,对体育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一定实效。安康体育学院[26](2020)提出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内外一体化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体系方法,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一师三员”(合格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具体实施方案。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管理专业[27](2008)从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设计科学的实践能力考核方法、“校区联合” 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8](2014)基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岗位关系辨析,提出了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课内外一体化”课程实践,专业实训、实习,专业兼职和“3+1”人才培养模式等五方面内容。
常州大学[29](2015)针对苏南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搭建了由基础训练平台、专业实训平台、就业创业平台和校外实训平台组成的4层次休闲体育专业螺旋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实现学生能力体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就业创业技能—综合能力”的螺旋上升。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30](2018)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专业提出“校场联动、岗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1122”(分别指第一学期、第二学院、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
2.2.4 课程实践与设计研究。魏忠凤[31](2015)通过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方法,在体育教育专业实验组开设《体育教学设计》课程。结果发现《体育教学设计》课程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项技能课程教案撰写、专项技能课说课、专项技能教学课有促进作用,能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专项课教学实践能力。杨春艳[32](2016)以两门“学科”理论课程——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为例,通过整合、优化两门课程的内容,将传授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认同和内化已学过的“学科”理论知识。 从体育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入手,通过系统、规范和科学的训练,促进了学生从感知到技能的转化,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3 研究总结与展望
3.1 总结
前述四个主题的研究进展对应的包括四个方面。
3.1.1 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建构思路。①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各家观点,研究焦点集中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分类方法。“课内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研究拓展实践课程、综合应用实践课程、职业生涯实践课程”,“行业—专业—职业”等几种分类方法,本质上高度同源,基本遵循“知识—能力—职业”的培养路径,唯视角与表述稍有区别。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分为两类研究。其一,实践教学管理与保障体系研究。其二,加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通过引进俱乐部管理模式、社会公益项目等构建实践平台,强化学生职业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折射的是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必须注重平台构建,强化管理,才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③对于休闲体育专业,有学者提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含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同时认为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遵循“入学—入门—入行—入职”的要求,建议将课外实践活动纳入职业能力培养。这些认知与建议彰显了休闲体育专业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以强化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职业能力。
3.1.2 对于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主要涉及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两个专业。①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现有研究包括“动态评价与分段管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分类别的“全过程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强化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U-S合作模式。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课堂模式与校企合作培养实践能力模式的探讨,特别突出“校企互通、双向流动”的培养特征。
3.1.3 各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主要涉及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三个专业。①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在于研究视角不同,有的院校基于制度体系、实践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思路,有的强调“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两个结合,有的则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内外一体化”等思路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索。主要还是突出了校内外融合,从制度、质量保障等方面强化培养的规范性。②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以职业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构建“课内外一体化”实践体系是常规思路;计划、考核、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是常见措施。③休闲体育专业特别强调“校企联动、岗学结合”的思路,通过构建各种类型的实践平台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1.4 课程实践与设计研究相对很少,并且主要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的做法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提升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应用,建构程序规范的培养路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展望
3.2.1 作为以技能性为典型特征的体育课程,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永恒的课题。以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为代表的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共性,但是未来三个专业实践教学的差异化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3.2.2 坚持实践教学的逻辑思路,应当从培养、联合、组织、管理、评价、保障等方面对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体系化、链条式和模块化设计。其中,体育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实践”是基础,联合(合作)培养是路径,评价是导向,组织、管理与保障是培养的质量保证。
3.2.3 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必须坚持与社会相关组织的联合(合作),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利益共同体)的过程中考虑各利益攸关方的职责与利益。建立职责与利益分配明晰的制度方能形成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3.2.4 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要聚焦并整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多开展行动与实验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做到“先课内后课外”、“先校内后校外”、“先专业后职业”、“先入行后创业”是一条重要原则。此外,“全程实践教学”将是未来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主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