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2-05-08蒋建锋蒋建峰
蒋建锋,蒋建峰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a.教务处;b.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而设立的一项重大顶层制度设计。“X”证书针对社会急需的职业技能领域,解决对应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聚焦岗位需求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胜任力,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1]。
1 1+X证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涉及政府部门、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行业部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职业院校等多个责任主体。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在院校内实施的,是针对在校生设计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门证书[2]。因此,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等试点院校是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也是主要受益方。然而,高职院校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专业与证书的对应关系不确定
第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发布,仅电子信息大类的相关证书就达155个,全面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专业。其中,大数据专业类证书17个,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类证书17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类证书17个,软件技术专业类证书14个,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类证书13个。同一个专业中存在多个偏重点不同或有竞争性关系的证书,并且不同的评价组织制定了不同的专业标准。
1.2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不易融合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牵头制定的,是反映学习者职业技能水平的一种标准。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不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一般不具有具体的教学指导性。如何将企业化的职业等级标准与院校的教学标准融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3]。
1.3 职业技能等级要求与教师教学能力存在差距
职业教育虽然要求教师定期进入企业进行挂职或培训,但是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不了解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要求,特别是对职业等级标准中所体现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熟悉。如何弥补职业等级标准要求和教师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是职业院校面临的另一大问题[4]。
1.4 教学考证实施条件相对不足
按照目前发布的第四批1+X证书相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高职院校在实施培训和认证考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涉及教学实施条件,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一般会使用专业的教学仿真软件或专业的实训设备。完全新建符合标准的实训室并非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最佳选择。如何补足教学实施条件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困境之一。
1.5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
在试点工作实施期间,高职院校要在实训条件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学生培训、学生考证等方面支出资金。按照目前的经费下拨机制,并没有明确保障试点工作中的经费。受制于体制机制,高职院校无法直接将额外的培训课费用支付给教师,也不得向学生收取培训和考证费用,而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经费来保障[5]。
2 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路径的解决方案
高职院校应根据地区产业和职业岗位群的特点,结合本校的专业建设基础,按照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选择适合院校本身的职业等级证书来重构课程体系与标准。高职院校应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职业等级标准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重构,并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估和调整。基于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在人才培养实施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手段,建立符合职业等级要求的双师团队,建设或改建符合职业等级实训标准的教学场地。在教学实施的后期,高职院校要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并完成证书的认证与颁发。最后,通过人才双向选择向实习和就业两大平台输出人才。在实施基于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上, 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平台,以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为核心,构建选择证书类型和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人才输出的全方位培养体系,重点重构符合职业等级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图1 基于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路径
2.1 选择证书类型与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产业规划和地区产业发展导向,结合本校的专业建设基础,选择合适的专业作为证书实施的试点专业,同时聚焦专业对接的主要工作岗位群,选择行业龙头企业和能够准确反映专业领域“四新”要求的职业等级标准,从而确保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在培养目标的确定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手段,将职业等级标准全面融入教学标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建立在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应在专业开设、专业建设、成果评价等方面共同合作,既要按照行业产业需求开展专业建设,也要符合人才成长要求,即遵循教育的规律开展专业建设。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才能符合人才培养需要[6-7]。
2.2 融合职业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
以1+X证书试点制度中“WEB前端开发”证书为例,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团队梳理了岗位的主要技能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采用“重构融入法”将专业课程与证书课程融为一体,重构专业课程。“重构融入法”本质上是在不改变人才培养框架、不增加额外培训学时的基础上,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替换。
以软件技术专业的原“UI前端开发”方向为入手,将三门核心专业课程替换为“WEB前端综合项目实施”“响应式开发技术”“Laravel框架”,同时保留原培养方案中的公共素质课和公共技能课。新替换的核心课程必须按照职业等级标准,引入最新课程标准进行教材、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的全面融合。在职业拓展课程中,结合学分制改革,实施跨专业选修的“专业跨界选修课程体系”,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的空间,培养符合地区人才需求和职业等级要求的高技能型软件人才。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如图2所示。
图2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2.3 建设符合职业等级标准的跨界型师资队伍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重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具有一线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学校的专职教师应向行业企业跨界,按照职业等级要求,通过实操性技能培训、下企业挂职、顶岗,积累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形势,更新职业发展观念。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应向教育跨界,通过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方法,了解教育教学规律。
2.4 改建融合型实训场地
1+X技能等级标准一般都涉及实践环节的职业标准,强化实训课程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WEB前端开发”项目教学实施环节应根据等级标准配备相关实训软件,“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项目应配备网络硬件设备或网络仿真系统。根据校方资金投入的可行性和建设使用的一贯性,利用原有实训室的基本条件及部分软件系统,结合等级标准要求,将实训室改建成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相融合的实训场地。证书涉及的基础技术部分,使用原有实训室软硬件资源。等级标准要求的核心实训环节,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补充安装软件系统与仿真软件。
2.5 保障资金投入与工作补贴
高职院校应建立1+X证书资金使用规范制度,根据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按照试点规模下拨专项经费到每个项目组,同时建立证书考点建设与监考工作量补贴制度。尽量采用“重构融入法”减少教师的额外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的培训课程,可采用选修课的方式,保障教师的课酬。
3 1+X书证融通人才培养实施验证
研究团队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完成了首批“WEB前端开发”和“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两个项目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对第一次认证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以“WEB前端开发”为例,参加认证考试的学生有28人,通过考试(60分合格)的学生中,成绩在90分(含)以上的1人,80分(含)到90分的1人,70分(含)到80分的7人,60分(含)到70分的7人,认证考试的通过率约为57.1%。整体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学结果与企业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据认证考试结果及合作企业对实习学生招聘和试用期反馈意见,高职院校在下一批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参与试点工作的学生的动员,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强化产教融合工作,将企业师资、企业案例、企业职业素养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训练,除了课上学习时间,还应增加学生课下自主练习时间;四是针对本地区用人单位的普遍需求,适当调整课程标准,以期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五是校内教师仍是本次试点工作的短板,应形成梯队化教师队伍,强化校企融合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六是进一步完善校级层面的证书试点工作制度,强化资金保障,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4 结语
高职院校要选择好证书类型与培养目标,融合好职业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建设符合职业等级标准的跨界型师资队伍,改建融合型实训场地,加大保障资金的投入与工作补贴,才能实施好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和地区产业发展结合,分析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关系,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提供职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