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可视化技术分析
2022-05-08曹玲玲
曹玲玲
(宿迁学院 商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货币体系并未同步优化发展。二战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历经动荡,但是美元霸权地位在20世纪稳如泰山。欧元的问世奠定了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但欧洲货币体系一体化与财政体系非一体化的内在矛盾不断凸显——希腊原政府下台,英国脱欧,意大利民众脱欧意愿强烈。中国作为当今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民币成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成员是大势所趋。2020年11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指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新发展格局下,人民币国际化必将成为中国在全球布局产业链的重要推手。
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拉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序幕。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正式纳入SDR篮子,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的第三大货币,人民币的国际投融资、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不断彰显。近年来,人民币国家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呈现螺旋波浪上升态势。根据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和第五大储备货币。然而一路走来,人民币国际化屡经波折:2015年以来中国国内经济下行、人民币单边贬值,加之2018年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致使人民币境外流通份额一路下滑,这说明完全依赖贸易结算的人民币国际化亟待寻求新突破[1]。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的暴发,倒逼全球产业链重构,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必然给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由于我国抗击疫情措施得力,使得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信誉不降反升。截至2021年6月底,美国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已突破3 300万,美联储实施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持续疲软,以及中国数字货币的率先推出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2020年11月15日,由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16国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落地,将有效提升中国贸易在亚太地区的占比,继“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以来,如同二战之后依赖贸易促成的美元崛起,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新的发展窗口期。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并进行了多维拓展,但是单纯的文字归纳难以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研究动态;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和科学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Cite Space V软件客观呈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图谱全景,科学辨识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以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描述分析
为体现文献的权威性,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作为文献检索来源,以包含“人民币国际化”或“人民币区域化”所有字段的文献为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01——2020年”(时间跨度设置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篇CSSCI收录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文献在2001,至此整整20年)。经过反复检索,剔除检索信息不完整的文献,只保留论文和综述两类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最终选取769篇文献作为核心数据集(检索时间为2021年6月4日)。
1.1.1 文献研究领域
我国的经济实力、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汇率稳定性、币值稳定性、贸易规模、国际政治和军事实力、通胀水平、外汇储备、国际收支、货币惯性、网络外部性乃至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等多因素共同影响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及效用[2-3]。通过对769篇检索文献所属学科的分布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主要基于经济学(730篇)视角进行研究,基于管理学(5)、政治(16)、法律(11)、军事(1)等视角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支撑还亟待跟进和完善。
1.1.2 文献重要来源
2000年以来,CSSCI引文数据库共计有282种期刊发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学术论文,载文数量在20篇以上的期刊有6种,分别为《国际金融研究》(46篇)、《国际经济评论》(43篇)、《上海金融》(36篇)、《世界经济研究》(33篇)、《亚太经济》(26篇)、《国际贸易》(20篇),占总文献数量的26.53%。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在载文期刊呈现出“高集中、深发展”的特点。
1.1.3 文献时间分布
年度载文数量是衡量研究领域受到关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对2000——2020年包含“人民币国际化”或“人民币区域化”字段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载文数量趋势如图1所示:2001年至2008年,载文量分别为:1,3,5,7,13,9,20,23;2009年至2017年,载文量分别为:56,67,78,72,58,61,55,64,51;2018年至2020年,载文量分别为:49,35,42。伴随着2020年中国数字货币以及RCEP的落地、全球外围经济复杂多变,我国“十四五”规划部署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预见未来相关文献数量将会呈现增长趋势,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相关文献将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图1 人民币国际化文献的载文数量趋势
根据图1信息,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内外在驱动因素的现实影响,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8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探索阶段。该阶段,年度载文数量呈现出缓慢增长的特点,年度载文数量均不足25篇。专家和学者主要基于理论视角,阐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堵点以及通过对比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国际化路径,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可实施路径。
第二阶段(2009——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实施,是人民币国际化由理论探索向具体实施跨越的重要标志。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加入SDR等政策不断落地,带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双轮促动的高速发展阶段。文献数量高速增长,最高达到年度载文数量78篇。
第三阶段(2017——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机遇并存、平台整理阶段。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双双进入新常态,中国受到内外围因素的冲击,经济下行、人民币汇率及币值稳定性遭遇挑战,致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受阻,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暂时放缓进入徘徊期;同时理论界和政府意识到单纯依靠贸易结算的人民币国际化注定举步维艰、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开始朝向国际外汇储备量、人民币国际定价权等方向倾斜。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的蔓延,致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金融市场稳定性遭受重创,由于我国抗击疫情得力,经济迅速触底反弹,也使得我国在国际的声誉大幅提升,国际大宗商品采用人民币标价的需求逐渐彰显,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陈超美团队基于Java开发的Cite Space V5.7.2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4]。该软件是基于计量学和数据可视化发展,通过对文献的共现网络分析、共被引和耦合网络分析以及合作网络分析,能够将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结构、热点主题及研究动态的演进进行可视化挖掘并呈现,将错综无序的文献信息转化为模块化和有序的知识图谱,充分体现研究主体聚类知识群之间的网络互动、交互关系。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领域,周雷等[5]学者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但是其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不足以全面彰显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研究热点,同时,其研究的文献包含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鉴于数据库来源的不同致使选取的文献不能进行共被引分析,综合考量,本文基于2000——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检索的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对20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作一小结。
2 人民币国际化的共被引分析
2.1 作者和期刊共被引分析
运行Cite Space V5.7.2软件,生成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人民币国际化作者共被引图谱共得到574个节点、3 080条连线,图谱密度为0.018 7。节点和字体大小表示作者共被引次数的多少,其中被引用次数超过30次的学者有17人,被引用次数超过20次的学者有27人。选择“Cited Journal”选项,生成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该图谱共存在604个节点,1 527条连线,图谱密度为0.008 4;其中期刊被引次数超过30次的22本。被引期刊均是国内在金融、经济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顶级期刊,充分彰显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知识基础来源的权威性和引领性。
高被引学者通过选取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并形成了卓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丰富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理论基础。李稻葵等[6]首次提出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研究采用计量分析的开拓者。李晓等[7]是“人民币亚洲化”主张的第一人,倡议经济政策的制定同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充分结合。余永定等[8]提供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新思路,警示以贸易结算为主要手段的人民币国际化,避免再次陷入“美元陷阱”。作为证监会的重要领导人,周小川[9]首次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规避策略。在此基础上,巴曙松等[10]指出金融监管框架必须要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进行动态调整。陈雨露[11]是第一个研究货币国际化收益的学者,并从美元国际化的铸币税收益等经验数据推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观收益。李婧[12]首次指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人民币价值的稳定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基于被引次数来看,李稻葵排名第一,周小川和姜波克等学者最早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巴里•埃肯格林[13]是最早关注人民币国际化的外国学者之一,他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还需在规模、稳定性和流动性等方面深耕。
2.2 文献共被引分析
在Citespace的文献共被引网络中,关键节点文献借助自身“桥梁”属性,将不同聚类网络连接并呈现出较高的中介中心度(中心度>0.1较优)。点击“reference”,生成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并选取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该图谱共604个节点,1 507条连线,图谱密度为0.008 4,指标Q=0.836 1(>0.4),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网络聚类结构非常清晰,平均silhouette值高达0.943 1,说明各聚类呈现“内部高度统一性、外部高度差异性”的特点。
基于最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文献节点分析发现,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主要基于实证量化分析、渐进性理论框架设计以及“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三大维度展开分析。量化分析领域,李稻葵、刘霖林打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量化研究窗口,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了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测算[14]、影响因素分析[15]、货币锚效应[16-17]以及与汇率、离岸市场、大宗商品与人民币国际化联动辩证关系[18-19]等为核心的多维研究脉络。
渐进理论框架设计领域,高海红[20]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收益、成本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积极性等视角的研究,得出人民币必然要走国际化路线的结论。但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和路径依赖,鉴于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框架及演进路径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议题,并达成共识。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稳步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职能,推进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设立,在人民币逐步区域化的基础上提升人民币在大宗产品定价权,健全人民币境外小循环[21-22]。郑木清[23]最早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采用“周边化——亚洲化-国际化”三步走的策略;沿袭此思路,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亚洲化、人民币离岸化[24]等细分维度的研究不断丰沛,“三步走”战略也非绝对割裂,三步走仍可齐头并进、相互促进。
2013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提供了土壤。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至此人民币国际化也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内在机制高度趋同,两者协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25]。“一带一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成为该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从统计数据来看,769篇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CSSCI期刊论文中,154篇论文涉及“一带一路”,占比20.03%。
3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词热点演化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20年间,形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较多文献共同探讨的专题,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高度精炼,高频关键词能够充分表征其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选择“Keyword”,设定阈值{c=2,cc=2,ccv=20},并设置寻找网络路径和修剪合并网等网络剪裁方法,用以剔除与核心关键词无关的节点。本次分析共抓取了128个关键词,其中频次在5次以上的关键词27个,研究热点初具形态。关键词共现图谱节点数128个,连线216条,网络密度为0.026 6。
结果显示,除人民币国际化(词频675,中介中心度0.65)这一核心关键词之外,人民币(66,0.11)、国际货币体系(58,0.13)、人民币区域化(58,0.15),“一带一路”(47,0.09)、货币国际化(36,0.08)、国际货币(35,0.006)、人民币汇率(30,0.09)是人民币国际化研究领域中研究热点持续性最强、学术研究地位最高的重要专题。除此之外,跨境贸易、区域货币合作、特别提款权、在岸市场、离岸市场等议题也具备一定的研究热度。
3.2 关键词聚类演进分析
关键词的聚类图谱能够直观显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领域已经形成的核心研究类团。聚类序号越小代表类团成员越加丰沛,类团规模越大。采用LLR对数似然估计进行聚类信息提取,生成的聚类图谱模块值Q=0.617 8,其值大于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0.823 8,其值大于0.7,说明聚类结果可信度较高。在此基础上,绘制关键词的“Time Zone”图谱。由图谱可知,关键词的热点趋势和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载文发展阶段同步发展,第一阶段是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理论探索阶段,文献数量整体较低,形成的关键词主要集中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货币、币值稳定和边境贸易;第二阶段是理论与实践高速发展阶段,载文数量连创新高,“跨境贸易结算、铸币税、利率市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岸市场、离岸市场、人民币汇改”等热点关键词频现,人民币国际化呈现纵向延伸、深度发展的态势,相比第一阶段研究更为细化;第三阶段,内外围双层冲击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进入平台整理期,热点关键词骤降,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世界货币、产业结构展开研究。
从关键词聚类时区图谱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前十位类团是:国际货币、人民币区域化、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币、离岸市场、资本账户开放、计价货币、对外直接投资和“一带一路”。十大类团的聚类紧密程度均在0.7以上,前六类团成员数均在十个以上,说明关键词聚类效用良好。从图谱观察不难发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聚类类团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各研究类团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学科交叉融合,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领域研究的学术蔓延和辐射能力逐步成型(见表1)。
表1 人民币国际化关键词聚类信息表
人民币国际化是以贸易结算试点为起点,“贸易结算+离岸市场”模式是人民币国际化前期推进的主导有效模式,鉴于日元国际化的失败经验,过度依赖货币支付媒介职能的“贸易结算+离岸市场”模式将会受到国际货币储藏价值严重不足的制约,采用“计价货币+金融开放”新模式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的共识。
3.2.1 “贸易结算+离岸市场”模式
该模式下形成了六个聚类。该六个聚类的成员平均年份均处于2010——2012年之间,说明该阶段是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形成合力的关键节点。“国际货币、人民币区域化、中国、人民币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关键聚类显而易见,不再赘述。
1)“利率市场化”聚类。利率市场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利率没有充分市场化,金融市场之间的资金价格将会割裂、流动性也会变差;反之,利率市场化将会压缩国际套利空间,有效降低投机性跨境资本流动,显著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6]。陶士贵[27]也证实了利率市场化通过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效应不断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2)离岸市场聚类。我国资本账户未全面放开的情形下,离岸人民币市场一方面能够实现人民币离岸的可自由兑换,另一方面为在岸金融机构从事人民币跨境业务提供了对接点,顺利推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但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不能有效协同推进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定价权将会偏离在岸市场,因此,人民币应有序推进与美元、欧元、英镑等国际货币资金的互联互通,促进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协同推进。
3.2.2 “计价货币+金融开放”模式
该模式下形成了四个聚类,“计价货币”和“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研究合力时间在2014年,“一带一路”研究形成合力时间是2017年。其中“计价货币”聚类紧密程度达到1,表示该类团内部研究主体相关度极高。
1)“资本账户开放”聚类。中国历经30年的资本项目开放,资本项目开放的脚步注定不会停滞。2020年全球经济受新冠疫情冲击,逆全球化的思潮不断迸发,即便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仍明确提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开放通过汇率传导进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其国际地位,但是资本项目开放的时机尚未形成共识, 但应遵循“先实体后金融、先国内后国际、先汇率后资本”的开放原则[16]。新常态下,外部环境趋紧,资本项目可兑换尤为重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推进成为当前的重要举措。
2)“计价货币”聚类。人民币的国际计价货币职能主要通过国际债券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两条渠道传导。其一,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不仅可以彰显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在金融投融资等方面的优势,还能基于资本和金融账户打通人民币“流出+回流”的通道。其二,回顾美元国际化的历史,美元成为全球原油交易的计价货币,是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依然保持强劲的重要原因,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健康有序推进,必须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掌握足够的计价权和定价权。2018年3月26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的上海原油期货交易,拉开了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的货币计价职能彰显的序幕。张明等[28]提出,构建原油期货人民币计价、“一带一路”倡议和石油人民币回流机制三维联动机制,实现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快速提升区域计价能力。一方面,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东亚、北亚天然气消费的重要枢纽;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还是天然气的进口需求大户,推动天然气的人民币计价职能必要且可行。
3)“对外直接投资”聚类。货币国际化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互促进、耦合发展的美元经验,使学术界一致认为两者协同发展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理论上,货币国际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购汇成本和汇率波动风险,能够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融资便利;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能有效带动对外贸易发展,推进本币在境外的结算功能,还能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提升本币的计价能力[29]。实践上,采用协整模型和SVAR模型,证实了人民币国际化对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0]。
4)“一带一路”聚类。林乐芬等[25]在2015年首次将“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扩宽了人民币国际化研究领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开篇经典文献。新常态下和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推进,必须审慎推进两者耦合发展的战略定位[31],明晰“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优化可行路径[32]。在搭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健康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否有效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实践派的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33]。
3.3 基于可视化突现词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热点及趋势
突现词是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代表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热点问题。Citespace中的突现词探测分析,能够清晰地呈现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热点的突现强度及持续周期,成为该领域研究趋势的重要判断依据[4]。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演化趋势,选取了前20个突现词,如表2所示。
表2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突现词信息(前20个)
表2显示,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突现词呈现如下特征:由宏观框架设计层面转向微观操作层面,由单一维度分析转向多维联动分析,高度依赖政策更替,更换频率快、持续周期短。人民币区域化和“一带一路”是持续周期最长的突现词,持续了6年;突现强度最大的热点是“一带一路”、人民币和特别提款权。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将会更加细化、具体,鉴于突现词具有惯性趋势,可以判断,“一带一路”、黄金以及两者协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还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研究热点,值得引发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4 研究结论及启示
4.1 研究结论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载文期刊呈“高集中、深发展”的特点。历经理论探索阶段(2000——2008年)、理论与实践高速发展阶段(2009——2016年)和平台整理期(2017——2020年)三个阶段。新冠疫情致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金融市场遭受重创,新窗口下国际大宗商品采用人民币计价需求逐渐彰显。
第二,以高海红、李美洲为代表的学者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形成了量化分析、渐进性理论框架设计以及“一带一路”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三足鼎立的研究态势。国际学者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持不同态度,一方面,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系统风险较大,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降低全球系统性风险、减少国际贸易摩擦[34],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效促进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贸易和境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尽管人民币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但超过美元成为东亚主要锚定货币任重道远[35],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不足以支撑人民币替代美元。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形成两条国家战略模式的多维聚类:“贸易结算+离岸市场”模式形成“国际货币、人民币区域化、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币和离岸市场”六个聚类;“计价货币+金融开放”模式,形成“资本账户开放、计价货币、对外直接投资和‘一带一路’”四个聚类。研究热点由宏观框架设计层面转向微观操作层面,且高度依赖政策更替。
4.2 研究启示
2021年伊始,《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为服务实体经济需求,全面推动跨境人民币使用提供了指引。新常态下,人民币国际化是“双循环”格局构建在金融体系层面的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8月,CSSCI中检索的涉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文献已达71篇,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将会存在更健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上述研究和当前国家重点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2.1 黄金储备增加和黄金市场开放双管齐下
美元与黄金直接兑换促成了美元的霸权地位,欧元依赖强大的黄金储备量快速实现了货币国际化,长期以来黄金储备量和欧元国际储备呈现同步增长的态势。美国、德国、法国,长期以来黄金储备价值占比储备资产总价值的70%以上,而中国的黄金储备价值仅占储备资产总价值的2%左右;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的证券和外币,单一的外汇储备模式,深陷“美元陷阱”。增加黄金储备量,不仅可以分散外汇储备风险,跳出“美元陷阱”,还能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长期以来,中国是国际最大的黄金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大国,国际黄金价格的走势对于中国黄金市场影响甚远,掌握黄金的国际定价权意义重大。2015年7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开通了“黄金沪港通”,开启了境内外黄金市场的互联互通。2016年,“上海金”正式挂牌,成为国际黄金价格的重要参照。在此契机下,中国黄金市场还要稳步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促成更大范围内的黄金交易采用人民币结算,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2.2 RCEP、“一带一路”与数字货币并驾齐驱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RCEP中的9个成员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合作协议,显著提升了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RCEP和“一带一路”建设,促使在沿线国家和成员国之间展开跨境电子支付、投融资以及沿线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需要不断攀升,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增添新的动力。长期以来,跨国结算无法打破以美元为中心的SWIFT系统的技术壁垒。2020年,我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正式落地,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公开透明的特点通过CIPS结算系统有望实现跨国支付,加快CIPS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有效绕开SWIFT。与此同时,RCEP中已有部分国家展开了数字货币的研发和测试,中国更要加强与日本在区域货币合作,进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4.2.3 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双循环驱动
由于中国资本管制的限制,致使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长期独立运行,但是,两个市场的联动机制可以通过调节货币需求进而动态地调整人民币的利率和汇率价格,有助于人民币资产价格的机制形成。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必须构建离岸金融市场和在岸金融市场的双向循环机制,以合理的利率和汇率水平向全球提供流动性。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双向循环的实现,需要进一步有节奏地开放资本账户,确保两个市场同步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