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探析
2022-05-08李桂艳
李桂艳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将思政教育和新媒体平台有机整合,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迎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其创新发展提出了具体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要求。教师要积极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整合课内外教育资源,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促使高校思政教育满足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准确把握当下新媒体总体氛围,秉承着与时俱进的核心指导思想,高校教师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
1.1 教育主体增加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通常都是由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教师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举办各类会议等形式,发挥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从官方发展为官方和大众两类。尤其是在大众思政教育中,大部分主体都是新媒体用户,各个新媒体平台通过提供相应的信息数据,并在无形之中对学生造成思想三观上的影响[1]。
1.2 教育载体多元化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都是借助课堂、讲座的形式开展,由教师进行讲述,单一地向学生传播思政教育内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然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大家不再局限于课堂活动、讲座中,而是可以通过各大互联网平台,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等,随时随地地阅读碎片化信息,并且思政教育工作从以往的单向传播逐渐转变为多向传播。
1.3 教育内容更充实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通过教材、多媒体课件、各个出版物等传达教育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和记录,不断增加思政知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想认识。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渠道来自四面八方,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下载教学资源,学生也能够从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阅读各种信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了解社会热点和新闻话题的热情。与此同时,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学生可以和其他人交流互动,逐步增强对舆论事件的辨别能力。交流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话题,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更有助于高校 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未来发展的道路也会变得更加明亮广阔。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依然不能放松,各行各业要充分意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并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开展,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各个层面都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和衍生,一些国家试图利用媒体平台入侵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通过网络上复杂多样的信息,无形中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造成负面影响,逐渐降低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同感,不同程度地侵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互联网平台上的话语权。再加上新媒体平台本具备多样性和包容性,上面融合了不少负面信息,导致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有可能侵蚀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2]。
2.2 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挑战
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必然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造成挑战,首先是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被削弱,学生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在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中,主导作用减弱,威严性不如以往。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从讲座中汲取经验,还能从各类新媒体平台上了解信息,和他人互动交流。学生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和教材获得知识信息,那么教师的主导性就受到影响。其次,学生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将不再被学生认可,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必须创新,以适应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新形势。这些都给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提出了挑战[3]。
3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3.1 创建校园新媒体,构建思政教育新平台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积极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从新媒体平台着手,深入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展开全方位的探究和思考,从而依据新媒体平台,创建校园健康新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优化校园新媒体环境,在满足教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思政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校园新媒体平台,邀请各个班级的学生平时用手机、其他摄像设备等拍摄校园中发生的趣事、事迹、正能量短片等,还可以上演校园小剧场,将不同的故事上传到平台上。这不仅给学生兴趣爱好提供了施展空间,还顺应了当下潮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观察生活、捕捉美好,强化思政教育成效。
针对我国重大节假日,或是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将视角延伸到社会中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采访、记录和编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针对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举办的阅兵仪式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竞赛、作品表演、视频记录等,和学生一起分析我国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原因,充分展示我国军事化建设的新时代面貌,同時对新媒体中的各种言论和其他国家的评论等进行汇总,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批判。这种形式不仅能向学生充分展示伟大中国的力量,让他们感受我国的繁荣富强,还能够提升学生个人理想,将其和国家发展建设融合在一起,由此强化学生的内生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学习信心,毕业进入社会后为国家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活力[4]。
3.2 利用新媒体平台, 培养学生正确三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每位教师,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领路人,是提升教育工作开展成效的主要负责人。教师需要细致观察学生思想动态,掌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当下心理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找准目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人们常常用千条线一根针来形容高校教师工作,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思政工作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应积极拓宽思政工作的开展途径,满足学生现实需求和精神需求。教师可通过搭建新媒体平台,整合课内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思想内容,探寻符合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特点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例如,高校可以创办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账号等,不定期向学生推送优质的文章内容,围绕热门社会话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和评价,和学生积极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与此同时,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学校还要不断拓展更多新鲜的板块,详细了解学生喜欢的节目和论坛,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等,进而围绕这些内容组织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小型辩论会。还可以邀请全校学生进行投票,选出某个话题中辩论最强的胜者。最后,教师在公众号上对各个话题进行总结,使得思政教育工作针对性更强。除了和学生交流互动以外,教师还可以搭建家校平台,应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5]。
3.3 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思政教育亲和性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积极变革升级,将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思政教师要适时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案,确保获得最佳的思政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新媒体平台上挖掘更多的潜在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优质的网络环境,并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短视频技术等展开研究,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教育展开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创建每节课的作业,让学生登录和自主实践,对于不同的思政作业有选择题、实践题等,引导学生在虚拟平台上畅所欲言。同时,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平台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度。学生通过发言交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为教师的教育工作调整提供了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而是伟大的育人工程,对学生的三观信念等都有着重要影响。高校教师必须重视思政教育的作用,深入了解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碎片化、传播形式丰富、个性化表达等特点,将其优点发挥出来,并对思政工作展开调整完善。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要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施行德育理念,改变原来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丰富教育活动,促使每位学生能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结语
时代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信息大爆炸,每个人都处在五花八门的信息思潮中。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三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必然坚持立德树人,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调整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承担思政教育的重任。将思政教育和新媒体平台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何旭,冯永星.新媒体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探究[J].文化产业,2021(11):140-141.
[2]蒋丽娜.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障碍与应对策略[J].大众文艺,2021(05):161-162.
[3]段梦.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5):229-230.
[4]王艺琪.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2):35-36+44.
[5]马敬.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探索——基于传统思政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视角[J].记者观察,2021(06):68-69.
责编/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