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及其时空差异研究

2022-05-07刘桂春赵明睿

生产力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韧性辽宁省海洋

刘桂春,赵明睿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言

韧性最早是物理学、工程学概念,指一个物体在外部压力下能够维持自身稳定并恢复的能力。1973 年Holling 将韧性的概念首次引入到生态学领域,用来表示生态系统具有应对外界冲击、并在冲击后能够恢复的能力,开启了生态学研究的新范式[1-2]。之后,经济学家发现,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强烈冲击,或经历源自系统内部的“慢性燃烧”。在受到这些冲击扰动后,有些地区能够迅速崛起,甚至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有的地区却在这种冲击中逐渐衰落。为了研究和解释这种现象,经济学家将韧性的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3-4]。由于受到工程韧性和生态韧性的影响,早期的韧性被看作是单一的均衡状态,冲击能激发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使其恢复到原先的稳定态[5-6],若与原先的状态不同,则认为该系统韧性较弱以至于经济系统被破坏。但在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韧性是根据外界环境不断调整而动态演化的[7-9],即经济韧性使经济系统始终处于动态稳定当中。

区域经济韧性属于经济地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新概念,当前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内涵的界定,实证分析方法的探索相对较少。区域经济韧性当前没有公认统一的定义,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丰富了它的内涵。早期,在工程韧性中“均衡论”思想的影响下,Pendall 将区域经济韧性定义为是区域在危机后成功恢复到初始平衡状态的速率或区域在外部危机下维持自身系统稳定的能力[10],意味着高韧性的区域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能够保护区域免于冲击带来的扰动,或者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能够使区域在冲击下迅速恢复到原先的稳定状态,此时的韧性被认为是一种“刚性”的能力。随着演化思想的兴起和深入研究,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逐渐丰富。演化思想认为韧性是区域的一种固有属性,存在于区域的发展演化当中,它受区域的历史路径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中不断调整和强化。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经济韧性所维持的“稳定”并非单一的均衡,而是一种维持区域经济系统在不断变化中保持动态稳定的能力,以及在受到冲击之后的恢复能力[11],其关键在于它的适应能力[12]。国内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将区域经济韧性界定为四个力[13-16]:抵御力,即吸收扰动并抵御冲击的能力;恢复力,即在冲击扰动下恢复到均衡稳定状态的能力;再组织能力,即在冲击下积极适应和转型而重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更新力,即区域经济系统在学习和创新的驱动下,为构建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而完全变更原有结构的能力。孙才志在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海洋经济韧性的概念,即海洋经济系统在不利因素的扰动和冲击下,依靠不断调整自身结构和组成要素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并保持增长的能力[17],极大地丰富了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在探索区域经济韧性以及区域海洋经济韧性的内涵基础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实证分析。当前对区域经济韧性进行实证分析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构建一篮子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韧性水平进行衡量[18]。另一种方法是分析某个或某几个区域经济指标(就业人口、产业产值)在受到冲击之后的表现,通常应用于研究某个区域经济系统在受到冲击前后的韧性变化[19-21]。

海洋经济韧性能够反映海洋经济系统的稳定和健康程度,对于指导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7]。本文在界定海洋经济韧性概念的基础上,依据海洋经济系统的构成情况,构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突变级数法、核密度分析方法以及ArcGIS 软件空间断裂法对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分异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辽宁省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地处东北地区的最南端,共有6 个沿海地市: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是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其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发达,海洋产业产值持续上升。2019 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 784.28亿元,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达55.34%,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然而目前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综合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加之来自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压力,辽宁海洋经济系统受到外部扰动和内部消耗的双重冲击,因此,有必要从韧性评价着手,探索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为辽宁省沿海六市,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研究数据均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大连市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公报。选取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10—2019 年,其中2017—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数据以及缺失数据根据年鉴数据通过平滑处理得到。

三、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研究方法

1.客观赋权法。熵权法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式中:yij为原始数据;x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2)确定指标权重

①第j项指标的第i个样本的比重Pij:

②第j项指标的熵值ei

③第j项指标权重为Wi:

2.突变级数法。突变级数法是在突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对突变系统内外部影响因素及特征进行有效的描述与解释,常用于状态评价和变化趋势分析。基于突变级数法将评价总指标进行多层次分主次的分组,排列成树状目标层次结构,由评价总指标逐渐分解到下一层子指标。突变系统类型共有7 种,常用的有四种:折叠突变、尖点突变、燕尾突变、蝴蝶突变,本文还会用到棚屋突变,分别对应的是两个指标、三个指标、四个指标和五个指标,即如果一个指标分解为两个子指标,则该系统可视为尖点突变系统,以此类推,突变模型的相关公式如表1 所示。表1 中x为突变系统中的一个状态变量;V(x)为状态变量x的势函数;u1,u2,u3,u4,u5为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

表1 突变模型相关公式

归一化公式是由突变系统模型的分歧集方程推导而成,设突变系统的势函数为V(x),根据突变理论,它的所有临界点极核成平衡曲面V,其方程通过求V(x)的一阶导数而得到,即V(x)'=0。它的奇点集通过对V(x)'求二阶导而得到,即V(x)''=0。由这两个方程消去x,则得到突变系统的分歧点集方程,分歧点集方程表明各控制变量满足此方程时,系统就会发生突变。在突变系统中,将主要控制变量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利用归一化公式进行计算。先求出各指标原始数据的突变隶属函数值,然后采用互补或非互补的原则,按照“大中取小”的规则计算评价目标的评价值。判断指标间互补或非互补可通过Spss 22.0 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若指标间相关性显著,则为互补关系,若相关性不显著,则为非互补关系。

3.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常用于估计未知的密度函数。检验公式为:

式中:fn(x)为核密度估计值;n为观测数量;h为带宽。

(二)辽宁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海洋经济韧性内涵。借鉴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本文认为海洋经济韧性同区域经济韧性的本质一样,是海洋经济系统的固有属性,并非在受到冲击时才会存在,而是在海洋经济系统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属性也会因海洋经济系统内部结构调整、功能变化、资源配置与整合而展现出不同的强弱水平。因此本文将海洋经济韧性定义为能够维持海洋经济系统的长期稳定,具有抵御冲击的能力,同时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进行系统内部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以促进海洋经济系统向着更加稳定和先进的路径发展。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海洋经济韧性是海洋经济系统的固有属性,这一属性是海洋经济系统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由于海洋经济系统内部结构和特征的变化而展现出强弱变化。本文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以海洋经济系统结构为框架,来构建海洋经济韧性的指标体系,即从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海洋产业结构状况、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和政府海洋管理能力五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构建(见表2)。其中:(1)区域资源禀赋:选取水产品的产值来表征地区海洋资源存量;单位海洋生产总值(GOP)海岸线长度反映地区单位海洋生产总值(GOP)下海岸线的生产能力。(2)社会经济基础:下设人均海洋生产总值(GOP)、海洋生产总值(GOP)增长率、沿海地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沿海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指标。海洋生产总值(GOP)是海洋产业核算系统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可表征一个地区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状况;沿海地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以及沿海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3)海洋产业结构:一个地区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对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有显著正向作用。海洋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或转型动力和速度;海洋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能够反映海洋第三产业以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海陆产业关联度反映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程度,关联程度越大,表明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度越高;海洋产业区位熵反映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4)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主要是从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吸引力程度两方面进行衡量。沿海地区海洋科研机构数以及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反映了地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这类机构和企业的数量越多,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越好;选取旅游总收入占海洋生产总值(GOP)的比重来表征地区吸引力;沿海城市的首位度是用其常住人口数比全国总人口数得到的,体现了地区城市的人口吸引力程度;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越多,环境质量越差,必然对其吸引力造成不良影响,为负向指标。(5)政府海洋管理能力:海洋相关政府公报条例的数量表明地区政府对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人均海洋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政府对海洋事业和海洋产业的投资强度;沿海城市财政自给率反映政府的自我实现程度,即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经济调控能力。

表2 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四、评价结果分析

(一)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时序变化分析

通过上述计算得到辽宁省沿海六个地区2010—2019 年的海洋经济韧性评价结果(见表3),并绘制成折线图(见图1),用以分析辽宁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变化趋势。

表3 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评价结果(2010—2019 年)

第一,从图1 可知,2010—2019 年间,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水平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10年的0.825 上升至2019 年的0.882,年均增长率为7.45%。在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辽宁省比较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壮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在2010—2013年,海洋经济韧性水平明显上升;2013—2014 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增速达到研究期内最快,为1.16%;2014—2017 年,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水平降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海洋经济韧性提升速度趋于平缓;2017—2019 年,辽宁省加大对海洋科研的经费投入,加强海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海洋经济韧性水平提升速度又略有回升。

图1 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变化趋势(2010—2019 年)

第二,从地区时序变化上来看,大连市海洋经济韧性水平虽有所波动,但始终保持在0.9 以上的高水平,为辽宁省六个沿海地区中海洋经济韧性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主要依赖于大连市自身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其海洋经济发展起步早,海洋产业发展基础好,海洋经济系统发展较为稳定;盘锦市积极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2010—2019 年期间多次颁布海洋经济发展相关条例和公告,制定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同时加大外资引入,大力投入海洋研发,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极大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其海洋经济韧性增幅达到12.5%,为六地最大;葫芦岛海洋经济韧性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有小幅提升,但由于后续发展动力不足,2014 年出现明显的下降,整个研究期内提升缓慢,主要是由于葫芦岛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面临着较高的环境的代偿支出;营口市海洋经济发展条件较好,2010 年海洋经济韧性水平仅次于大连,2012 年虽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整体来看上升较为明显,由于后续产业发展协同不足,截至2019 年未能实现较大突破;丹东和锦州海洋经济韧性水平为六地最末,在2012—2013 年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锦州市下降至研究期内最低水平,在政策支持下,两地均在2014 年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并在后续的发展中持续提升。

(二)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空间差异及演化分析

1.核密度分析。根据海洋经济韧性评价结果,运用Eviews 9.0 软件绘制出2010—2019 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核密度分布图,如图2 所示。

图2 海洋经济韧性核密度分布

从位置上看,2010 年、2015 年、2019 年的密度函数中心呈现明显的向右移动的态势,说明在此期间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在逐步提升,其中2015—2019年中心移动幅度更大,此时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提升速度更快。

从形状上看,2010 年、2015 年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状态,说明在2010—2015 年间,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分化程度逐年增大,而2019 年呈现单峰状态,表明在2015—2019 年间,两极分化程度明显降低。

从峰度看,相对于2013 年,2015 年第一波峰高度增加,宽度减小,表明辽宁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水平提升程度不同,即原本韧性较高的地区提升速度更快;2019 年,第一波峰高度降低至消失,第二波峰高度增加,呈现出单峰状态,表明原本韧性较低的地区海洋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迅速,极大地缩小了地区间差异。

2.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空间演化分析。为识别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选取2010 年、2015 年、2019 年为时间节点,基于均值加减标准差方法(M+/-SD),将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划分为4 类(见图3),即低水平[0,0.814)、中低水平[0.814,0.853)、中水平[0.853,0.891)以及高水平[0.891,1),并借助GIS 软件根据最佳自然断裂法绘制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图,如图3 所示。

图3 2010—2019 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化

从整体来看,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水平逐年上升,呈现出以大连为高地,渤海翼和黄海翼海洋经济韧性逐渐攀升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其中海洋经济韧性低水平区从2010 年3 个地区(丹东、盘锦、锦州)至2015 年降为零;中低水平区由2010 年2个地区(葫芦岛、营口)增加至2015 年3 个地区(葫芦岛、丹东、锦州),至2019 年降为零;中水平区由2010 年的零个地区增加至2015 年2 个地区(盘锦、营口),至2019 年增加为4 个地区(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高水平区在2010 年、2015 年均只有1个(大连),2019 年增加至2 个地区(大连、盘锦)。

具体来看,2010 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水平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除大连海洋经济韧性达到高水平等级外,其余地区均集中在低水平以及中低水平等级,此时辽宁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2015 年,以盘锦、营口为代表的渤海翼海洋经济韧性异军突起,呈现出以大连—营口—盘锦为核心的中高水平轴带发展区,此时辽宁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水平空间分异现象有所弱化;2019 年,丹东、葫芦岛、锦州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均上升一个等级,除大连外,盘锦也进入高水平等级,呈现出渤海翼和黄海翼均高的空间格局,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空间差异进一步缩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海洋经济韧性的内涵,从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海洋产业结构状况、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以及政府管理能力五个方面构建海洋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突变级数法、核密度分析法以及ArcGIS 软件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水平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整体上看,2010—2019 年间,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水平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10 年的0.825 上升至2019 年的0.882,年均增长率为7.45%,且2015—2019 年间增速更快。

从地区来看,大连市海洋经济韧性高于其他五地,但增幅较小,锦州市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增幅最大,为12.5%,盘锦和营口海洋经济韧性增长速度较快,葫芦岛市和丹东市海洋经济韧性增长相对乏力,分别为4.4%和6.8%。

2010—2019 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2010 年大连市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处于高水平等级,其余五地均处于低水平与中低水平等级,呈现出以大连为高地的空间格局;2015 年,大连市仍维持在高水平等级,其余五地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盘锦增长最为明显,海洋经济韧性水平共提升三个等级;2019 年,辽宁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空间差异极大地缩小,大连、盘锦为高水平等级,其余四地均为中水平等级。总体上,辽宁省海洋经济韧性呈现出以大连为高地,渤海翼和黄海翼海洋经济韧性逐渐攀升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区域差异逐年缩小。

(二)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路径调控建议:

1.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从整体上看,辽宁省的海洋产业结构仍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未来的发展应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发展。首先,重点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这些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应该大力推动它们的发展;其次,重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洋新兴产业通常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代表了地区海洋技术进步及未来产业开发与发展的方向,同时能够很好地协同带动其他海洋产业共同发展,促进海洋经济韧性水平的提高。

2.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在经济建设中,政府作用与体制制度至关重要。政府可出台有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其发展,向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海洋产业公司实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建设海洋产业发展园区,配套公共设施,降低新公司创业初期成本,促进海洋产业的集聚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给海洋产业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和特殊的金融支持。

3.加强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辽宁省应当积极发挥有利的区位优势,以海洋强国思想为指导,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的陆海统筹原则,优化海陆产业联动效应,大力调整辽宁省海洋产业布局,构建具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辽宁省海洋经济加速发展。

猜你喜欢

韧性辽宁省海洋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海洋的路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爱的海洋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