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破解小学英语低效师生对话现象的策略探究
2022-05-06王伊菊
文|江 苗 王伊菊
笔者在研究小学英语课堂师生对话中发现,由于很多一线教师缺乏“用教材”的意识,见字教字,见文教文,对于教材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对教材价值的挖掘浅尝辄止,致使师生对话丧失语言活力,缺失对话本应有的交际性、逻辑性、真实性,滋生了大量低效的师生对话现象,降低了教学效果。
本文基于教材使用的视角,从小学英语常态课堂出发,分析低效师生对话现象并探究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聚焦——低效师生对话之状
师生对话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而进行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活动(李森,吉标,2004)。低效的师生对话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甚微的师生间语言交流和沟通活动。低效师生对话具有随意化、单向化、低阶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在低效的师生对话中,教师提问随意化,缺失内在逻辑,导致学生回答疲于应付,不走心;师问生答的对话模式使学生丧失话语主动权,且教师明知故问,学生投其所好,彼此间缺失交际意义上的信息沟;师生对话载体单一,拘泥于单元的目标句型与话题,局限于语言知识,缺失对于主题意义的进一步探究,导致师生对话缺乏深度,学生思维发展受限。
二、分析——低效师生对话之因
1.教材解读能力不足,导致载体单一
由于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和全面,很多一线教师将教材解读片面地理解为提取目标词汇、句型以及梳理文本,无视教材中的具体语境、文本故事逻辑、插图隐藏信息,错失交流讨论的语言资源。
2.教材整体观不足,导致话题孤立
由于缺失全局、整体的教材观,不能够以庖丁解牛的视角审视教材,致使教师不能厘清文本在整个单元、本册以及整套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忽视各功能板块之间的彼此关联,不利于教师把握知识发展和话题安排的来龙去脉,从而导致话题孤立。
3.教材使用未贴近学生,导致主题意义缺失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没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知教材内容,体验教材传达的相关信息,以及理解教材的育人价值。教师未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相对接,最终致使学生对教材承载的主题意义的理解停留在表层。
三、实践——低效师生对话之解决策略
1.深挖教材隐性信息,创建师生对话载体
译林版《英语》教材中蕴含大量隐性信息,主要包括单元的话题情境、课文的插图、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教材主人公的个性化特点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隐性信息的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信息,丰富对话载体。
(1)解读图片信息,丰富师生对话内容
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合理提取图片中的潜在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图片细节信息,可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 中,Story time 与Checkout time插图的关联之处在于主人公均是Brown 一家。笔者在执教本单元的复习课时,有机关联这两组插图,以Brown 一家的周六一天活动为主线,复原Brown 一家周六生活场景,完整呈现语言情境。
Story time 课文插图Checkout time 插图images/BZ_19_1307_650_1765_927.pngimages/BZ_19_1832_649_2232_937.png白天家务总动员晚上休闲时光
两组插图以时间为轴,串联Brown 一家的周六活动。师生对话的载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内容,实现图文的有效结合,给学生提供可讨论、可交流的语言资源。
(2)解读人物特点,增添师生对话活力
教材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由点到线的过程,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逐步形象化人物特点。比如,在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 Cartoon time 中,Bobby 看到绚丽的蛋糕烟花时,嘴巴张得特别大,嘴角挂着口水。此处Bobby 对于蛋糕的喜爱跃然纸上。学生此刻能否与Bobby 产生共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输出。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为达到与Bobby 共情的目的,梳理整套教材中Bobby 与蛋糕的喜怒哀乐(表1),设计“讲述Bobby 与蛋糕的故事”活动,师生对话如下:
表1
四年级上册 Unit 1 Bobby 看着橱窗里的蛋糕直流口水,与Sam 对话,“I like cakes.Do you like cakes, Sam?”Sam 乘机与Bobby 开了一个玩笑,拿出一张蛋糕图片,气得Bobby 脸如土色。images/BZ_20_827_408_1187_728.png四年级下册 Unit 7 Bobby 课上饿得难受,直到妈妈出现,给他带来一块蛋糕,整个人的情绪才好起来。images/BZ_20_826_817_1183_1054.pngUnit 1 Bobby 到处寻找蛋糕,最终发现蛋糕正被表弟偷吃,气得火冒三丈。五年级上册images/BZ_20_830_1117_1185_1342.pngUnit 3 Bobby 与Sam 在海边玩耍,遇到一只螃蟹,并让Sam 给他喂蛋糕,导致Sam 被螃蟹咬得哇哇叫。images/BZ_20_839_1383_1182_1607.png六年级上册 Unit 4 Miss Fox 让Sam 用egg造句,Sam 一紧张,说出“I ate a cake yesterday.”教师追问“Where the egg?”Bobby 赶忙插话“The egg was in the cake.”images/BZ_20_828_1645_1186_2036.png
T: How much does he like the cake?
S1: He likes it very very very very much.
T: Yeah.(笑)So,you may know the story well.Look, Bobby and the cakes.
(依次呈现Bobby 与cake 不解情缘的课文插图,学生讲述图中故事)
S2: Bobby’s cousin is eating his cake, he is very angry.
S3: Bobby is very sad and hungry at the lesson.But he is happy after eating the cake.
S4: Bobby gives the cake to the crab.
S5: ...
合理整合教材中Bobby 酷爱蛋糕的信息,丰富Bobby 人物形象的画面感,使师生围绕Bobby 的对话灵动、有活力。
(3)解读语言知识系统结构,丰富师生对话的语言结构
译林版《英语》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语言知识呈螺旋状上升结构,难度系数具有递进性。比如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Asking the way,围绕“How can I get to...? ”“Go along...”“Turn left...”等问路与指路句型展开讨论。其实,学生之前已零零散散学过一些关于问路与指路的句型,比如“Where is...? ”“Is it near...? ”“ Do you live far from...?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情境对话交流时,可以系统化呈现关于问路的语言知识脉络,以丰富师生对话的语言结构。
2.打通单元话题密切点,延伸师生对话外延
译林版《英语》单元话题间存在一定的密切点。要注重每册教材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话题知识和功能的自然衔接和意义递进(李孝燕,2021)。
以假日话题为例。译林版《英语》教材中出现六个单元话题与之相关(表2),单元话题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表2
在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 复习课中,基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笔者设计了讨论其他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适当增加话题的维度。在开展习俗讨论时,笔者引导学生关联该话题的已有认知,将零散的语言知识点系统化,使新知与旧知相融合,设计了“Anna wants to know about...”的话题讨论任务,师生对话如下:
T: Anna wants to know about Chinese festivals.Which one do you want to introduce?
S: I want to introduce the Mid-Autumn Festival.It is my favorite festival.It is in September or October.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We’re going to have a big dinner with them in the evening.We’re going to watch the moon together.I like the bright moon.
S2: ...
在本段师生对话中,教师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处理现有单元的话题时关联相关话题,把本单元结合一般将来时讨论春节习俗的话题延伸到中国其他传统节日,拓宽话题的交流范围,将语言的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有效拓展话题外延。
3.探究主题意义,深化师生对话内涵
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教育部,2020:16)。积极有效的主题意义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语言产出,使师生对话的内容有了深度与宽度。下面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 Story time 为例探究主题意义,活动如下:
活动一:创设文本情境,感知主题意义,拓宽师生对话的广度
教师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不断追问“Can I cross the road now?”学生依托文本知识,结合生活实际,甄别判断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否过马路。通过Why 的追问,引出学生思考遵守交通规则的主题意义。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对接,逐渐感知主题意义,对于如何安全过马路形成一个初步的意义感知。
T: How can I cross the roads safely?
S1: You must look for a zebra crossing.
T: OK.I’m here(手指示意,在板书中的马路上走动).At the zebra crossing,can I cross the road now?
S2: No.You must look at the traffic lights.
T: OK,I got it.Look! Can I cross the road now?(师出示红灯图片)
Ss: No!
T: Why?
S3: Because it is red man.You must stop and wait.
T: What about now?(出示绿灯图片)
S4: ...
在这一段师生对话中,学生通过甄别、筛选、整合信息,积极表达个人观点,促进多元思维发展,对话更具灵动性,更具思维含量,更具内涵深度。
活动二:活用文本信息,体验主题意义,挖掘师生对话的深度
借助简笔画,在板书上分别画出四个小人,通过学生的自愿认领,让四个小人分别成为班上的四个孩子。这样就将课本的情境搬上了课堂板书:A is near the zebra crossing.B can’t find a zebra crossing near him.C and D are playing on the road.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断地整合语言知识,去辨别判断四位孩子的过马路方法是否正确,从而渐渐形成自己主观上的看法和建议。
T: What must they do on the road?
S1: They must look at the traffic lights.
S2: They must wait for the green man.
S3: ...
结合形象直观的板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任务,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活用交通安全知识,深化主题意义。
四、结束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提高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切实提升师生对话的实效性。对于教材的隐性信息要留心挖掘,对于教材横向与纵向的关联点要密切关联,对于教材主题意义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深化探究,在提高解读教材能力的同时,实现师生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