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到底该不该“杀”
2022-05-06陈玉龙
陈玉龙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引发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的元凶,因此,当你因为胃部不适去消化科看病时,通常会被要求做个碳14呼气试验,当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又会被告知要服用药物杀灭幽门螺杆菌。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不同于临床主流理论的观点,那就是殺灭幽门螺杆菌可要悠着点。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胃内的强酸性环境不适于任何细菌生长,几乎可看作无菌环境。直到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才分离出了幽门螺杆菌。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研究者发现胃内带有这种细菌的人,患消化性溃疡、胃炎的风险较高,并可能引发胃癌。因此,人们一旦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就会担心传染给家人,不敢同桌吃饭,甚至有人建议将杀灭幽门螺杆菌作为一项国策。
然而,当逐步认识到杀灭幽门螺杆菌重要性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另一个现象。由于公共卫生的改善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些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逐渐下降,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率也跟着下降,食管癌的发生率却以每年7%~9%的速度增加,且有证据显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消失有关,同时,糖尿病、肥胖、哮喘、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生也与幽门螺杆菌消失有关。另有一项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患者中超过3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经过抗焦虑药物和心理疏导后,许多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他们的幽门螺杆菌仍旧存在。这个结果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相关性;二是幽门螺杆菌致癌的风险被过度夸大,是导致某些人群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了,那么幽门螺杆菌到底该不该杀呢?这里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消化性溃疡处于活动期,幽门螺杆菌呈阳性,应用其他方法(如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后仍反复发作,且排除其他原因(如应激因素过度担心等)时,可考虑杀灭幽门螺杆菌。除此以外,杀灭幽门螺杆菌时还需悠着点,如果根除幽门螺杆菌仅仅是为了预防不到1%的癌变则属弊大于利。再者,胃癌是多因素导致的,环境、饮食等对胃癌的发病也起到重要影响。
因此,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来预防胃癌是得不偿失的,抗生素的滥用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如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等,还会带来药物性肝损害。因此,“逢幽必杀”既不现实,也无必要。9B649EFF-EAB3-4FCD-8481-2BFA3FCB9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