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易腐垃圾间歇性动态堆肥初步研究*
——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为例

2022-05-05陈海滨谢宗汉肖可可关文义刘世杰吴标彪杨家宽

环境卫生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堆体小岗村进料

陈海滨,谢宗汉,肖可可,关文义,刘世杰,吴标彪,苗 雨,杨家宽

(1.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2. 安徽国祯环卫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230000;3. 安徽标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1 工程背景概述

小岗村,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1-3]。截至2015 年底,小岗村村域面积1 500 hm2,可耕土地面积966.67 hm2,常住人口4 173 人[4]。目前小岗村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后装式垃圾压实车运输至凤阳县光大焚烧发电厂处理处置。然而,随着小岗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生活垃圾中湿垃圾和可回收物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传统的垃圾混合收集方式越来越不符合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需要[5-7]。生活垃圾分类能最大程度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8-10]。因此,2019 年,小岗村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干湿”二分类。然而对于分类后农村易腐垃圾处理处置尚未开展研究。

与传统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处置方式(填埋、焚烧)相比,堆肥处理可有效实现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二次污染远小于填埋与焚烧,一次性投资较小[8]。目前堆肥技术已广泛用于处理处置厨余垃圾、市政污泥、禽畜粪便、农业废物等有机废物,特别是近年来垃圾分类的大力推行与普及,为农村生活垃圾的堆肥化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9]。根据堆肥物料流动与否可分为静态堆肥和动态堆肥两种。其中动态堆肥采用连续或间歇进、出料,或进行翻堆,具有发酵周期短(3~7 d)、供氧充分、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10]。目前对于分类后农村易腐垃圾间歇性动态堆肥亟需进一步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了堆肥反应器的研究,堆肥反应器可以集搅拌、曝气等功能于一体,更便于温度、氧浓度监测,其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均得到大量运用[3]。堆肥反应器主要包括筒仓式、塔式、滚筒式、搅动箱式等[4]。其中,塔式间歇动态堆肥的优点在于其通风供氧性能较好且具备翻堆功能,发酵塔整体高度较高,“烟囱效应”强烈且发酵塔顶层设计有抽风罩可强化通风,不存在供氧不充分的问题,只需考虑温度过高时应如何通风带走水汽从而保证堆体有效降温以利于微生物生长[5,8]。在自然通风足以满足好氧发酵的条件下,可使用温度控制通风系统达到合理控制堆体温度的目的[5,8]。然而,目前塔式间歇动态堆肥在小规模农村易腐垃圾处理处置中的应用还存在技术挑战。因此,本研究侧重于研究农村易腐垃圾间歇性动态堆肥过程中含水率、有机物含量及温度、通风量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探索塔式间歇性动态堆肥的合适工艺参数。

2 工艺流程与设计参数

2.1 间歇动态堆肥试验地点概况及易腐垃圾特性分析

间歇动态堆肥试验地点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小岗村共23 个村民组,常住人口约4 000人,服务区域如图1 所示,其中严岗小区和石马小区是居住区,友谊大道核心区主要为旅游区(生活垃圾主要由游客、餐馆及酒店产生)。

图1 小岗村堆肥站服务范围Figure 1 The service area of composting station in Xiaogang Village

为充分了解小岗村生活垃圾特性,课题组多次对小岗村垃圾收集站中的当地生活垃圾的物理组分进行取样分析,取多次测试结果平均值,得到小岗村生活垃圾组分(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小岗村生活垃圾中易腐垃圾(厨余类垃圾)占比较大(60.51%)。实地调研发现小岗村每天生活垃圾收运量为2 t 左右,折算可得厨余垃圾总量为1.2 t 左右,将这部分厨余垃圾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并就地进行堆肥处理,可节省一半以上的收运费用。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小岗村虽已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但是分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对小岗村6 月及7 月的厨余垃圾收运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平均每天仅能收集到约400 kg 厨余垃圾,分类率仅为33%。

表1 小岗村生活垃圾组分Table 1 Component of domestic waste in Xiaogang Village

2.2 间歇动态堆肥装置设计

塔式发酵仓长、宽、高分别为1.5、1.5、1.6 m,塔式间歇动态堆肥发酵周期定为4 d。间歇动态堆肥装置装配4 层好氧发酵塔,底部增加1 层作为出料层,发酵塔总高度为8 m 左右。好氧条件的最低通风量为0.024 m3/min。考虑到该堆肥装置仅在试验阶段,温度控制通风系统暂时采用固定功率风机实现机械通风,风机型号为TD-100E,功率为25 W,当堆体温度高于70 ℃时开启机械通风,堆肥装置通风管道风阻系数取0.5,得到机械通风风量为0.21 m3/(m3·min)。

2.3 塔式堆肥装置

间歇动态堆肥装置(图2)为多层发酵塔结构,就单层发酵仓而言为静态堆肥装置,但发酵塔每隔一段时间可进行翻堆卸料,兼有间歇动态堆肥效果。与静态堆肥设施不同的是,间歇动态堆肥装置为装配式结构,建设相对简单、占地面积小、机械化程度高、建设周期短。

图2 堆肥装置Figure 2 Composting device

塔式堆肥装置为二次性好氧堆肥的初级发酵装置,通过翻板不断卸料翻堆实现间歇动态堆肥,该堆肥装置主要由进料系统、翻堆卸料系统、通风供氧系统等部分组成。进料系统采用非标准240 L 垃圾桶进料(实际容积只有200 L,后期改进为200 L 进料斗),物料混合均匀后人工装入进料桶中,通过提升电机将进料桶经由进料导轨运送至顶层倒入发酵仓内,顶层装有旋转刮板进行布料以保证物料均匀落入发酵仓中。同时发酵仓内部设计有物料仓位传感器,当物料高度达到仓位80% 时,为保证堆肥发酵效果,进料系统会满箱报警。卸料系统是发酵塔变静态堆肥为间歇动态堆肥的关键,卸料翻堆可以使堆肥物料与空气充分接触,加快初级发酵进程。堆肥装置通过卸料翻板实现翻堆卸料,翻板侧视结构如图2(c)所示。为方便卸料及翻转,翻板上部设计有一定倾角,方便物料滑落,旋转轴位于右侧1/3 处,每块翻板上开有直径为20 mm 的小孔以强化通风供氧效果,开孔率为20%。每层发酵仓底部设计有3块卸料翻板,翻板逆时针翻转90°便可实现卸料及翻堆,最后1 层发酵仓的卸料翻板兼有出料功能。此外,整个发酵塔所有卸料翻板均通过PLC 程序进行自锁控制,只有下层翻板处于水平状态,上层翻板才能打到垂直进行卸料,保证卸料过程稳定有序进行,避免误操作。

该堆肥装置设有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两套通风系统,自然通风系统通过顶部与底层之间的温差形成“烟囱效应”实现强化引风,此外堆肥装置顶部装了1 台无动力风帽式抽风罩,进一步强化了通风效果;强制通风系统通过温度控制系统调控风量,从而达到调节堆体温度的作用——如果堆体温度过高,机械通风系统将自动开启,并根据堆体温度调节通风量,以保证合理的发酵温度。结构上,每层发酵仓单独设置有独立的进风及出风阀门,可根据单仓升温情况合理调节通风量。

2.4 工艺流程

塔式堆肥装置由多层发酵仓装配而成(以4层为例),顶层进料,底层出料,物料通过翻板卸料并依靠重力由上至下实现翻堆,空气流动方向与之相对(下部进风,上部出风),保证空气与物料得以充分接触,其工艺流程如图3 所示。第1天完成首仓进料,好氧发酵1 d 后卸料翻堆至第2仓,首层再装入新物料,依此类推,直到第5 天由第4 仓出料,完成初级发酵过程。初级发酵通过卸料翻堆实现间歇动态好氧堆肥,首仓物料升温可能相对较慢,但待首仓物料卸料至第2 层时,堆体产生的高温会对新进入首层的物料进行加热烘干,可加速堆体升温,加快好氧发酵过程,待4层发酵仓均装满物料时,整个发酵塔形成一个高温好氧堆肥体系,堆肥体系升温及保温效果得到极大加强,发酵塔堆肥效果突显。

图3 堆肥装置工艺流程示意Figure 3 Process flow schematic of composting device

间歇动态堆肥试验操作流程如图4 所示。堆肥原料以厨余垃圾、农作物秸秆、木屑等为主。为保证堆肥质量,首先需对堆肥原料进行预处理,包括堆肥原料含水率测定、异物分拣、原料破碎、含水率调节、物料混合等;混合均匀后通过机械提升装置由顶层进料,经布料装置均匀进料,进料体积尽量小于发酵仓总容积的80%;进料结束后需每天早、中、晚3 次对发酵堆体进行温度监测并做好记录。进料1 d 后进行卸料翻堆,将物料从第1 仓卸到第2 仓,同时第1 仓装入新物料,直到第5 天完成初级发酵过程,将物料从出料口卸出并运往二次堆场进行次级发酵。次级发酵过程为静态好氧发酵,发酵堆体中插入通风管以强化通风效果,每天中午对堆体温度进行测量,直到堆体温度等于环境温度则整个堆肥发酵过程结束。

图4 间歇动态堆肥试验流程示意Figure 4 Flow schematic of intermittent dynamic composting test

2.4.1 物料预处理及进料

垃圾分拣的主要目的是剔除厨余垃圾、餐饮垃圾中的塑料、金属等不可堆肥物以及少量的电池、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破碎主要针对厨余垃圾中的大尺寸果蔬垃圾、农作物秸秆等,需将堆肥原料粒径控制在3~5 cm,堆肥辅料粒径可控制在5~10 cm;根据堆肥原料理化特性确定合适的主料、辅料配比,将进料原料总含水率控制在50%~75%;为保证发酵效果,进料前应将堆肥原料充分混合。混合结束后使用200 L 垃圾桶装载堆肥物料,利用电力提升系统从顶层进料,在布料装置作用下均匀进料,进料体积尽量控制在发酵仓总容积的80%以下。

2.4.2 初级发酵

初级发酵过程需每天3 次进行温度测量,应根据堆肥发酵温度及时调控发酵仓通风量,待物料从顶层卸料至底层后可进行出料,但需满足无害化温度要求方能出料(65 ℃以上维持3 d)。第1仓物料的升温效果尤为重要,如果能够在24 h 内升温到65 ℃以上则可正常卸料翻堆;第1 仓卸料至第2 仓后,将新一批物料进料至第1 仓进行发酵并测量堆体温度,由于第2 仓物料的加热、烘干作用,新装入顶层的物料升温相对较快,此后依次卸料翻堆直至出料,出料后需取样进行无害化检测。除利用“烟囱效应”进行被动通风外,堆肥装置设计了温度控制的机械通风系统,当堆体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会自动开启,以使堆体温度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2.4.3 次级发酵

次级发酵过程与静态堆肥次级发酵过程类似,初级发酵完成后将堆肥物料运往二次堆场进行次级发酵,并需将数根侧边开孔的塑料管插入堆体内以强化通风效果。每天中午对堆体进行温度测量并做好记录,直至堆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当则次级发酵结束。为得到品质较好的堆肥产品,次级发酵结束后需对堆肥产品进行必要的后处理,使用孔径合理的筛网将木屑等难降解辅料筛分出来,晒干后备用,其他堆肥产品可作为有机肥在试验田开展土壤肥力试验。

2.4.4 试验进展及概况

间歇动态堆肥试验地点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堆肥站,2019 年12 月前往小岗村对当地垃圾分类成果、垃圾特性及堆肥装置、堆肥场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对堆肥装置通风效果、安全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性设计,规划建设了物料预处理场地、二次堆场,进一步完善了堆肥试验设施设备。从2020 年5 月开展第1 批试验开始,目前已开展3 批堆肥试验(第3 批堆肥试验正在进行中),分别命名为X1、X2、X3,表2 对各次堆肥试验情况进行了汇总。

表2 间歇动态堆肥试验进展情况Table 2 Progress of intermittent dynamic composting experiment

第1 批试验于2020 年5 月进行,目的是验证堆肥装置的可行性,对堆肥试验现场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做出改进,确保后续堆肥试验顺利进行,第1 批堆肥试验较为成功,但由于堆肥装置密闭性较好,水汽难以有效去除,初级堆肥产品含水率较高。在增加通风管及抽风罩的基础上,于2020 年11 月开展了第2 批堆肥试验,进料3 仓,堆肥装置运行较为稳定,取得不错的温度数据,试验得以顺利进行。第3 批堆肥试验于2021 年3 月开展(正在进行中),在前面多次堆肥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堆肥工艺参数,取得较为理想的温度数据。

根据堆肥现场堆肥主料及辅料计量结果,分别对3 次堆肥试验各仓物料基本性质进行核算并汇总于表3。堆肥主料为从小岗村居民家中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以及从餐馆收集的餐饮垃圾,X1 批次堆肥辅料为木屑和油菜秸,X2 批次堆肥辅料为黄豆秸,X3 批次堆肥辅料为木屑、黄豆秸、油菜秸,堆肥辅料经过晾晒处理后较为干燥(含水率为10%左右),能有效调节堆肥原料含水率。堆肥仓设计容积为2.8 m3,从进料体积来看,基本能保持在80% 以下,从堆体密度来看,堆体密度保持在308~412 kg/m3,具有较为理想的FAS(Free Air Space,自由空域),从原料上提供了良好的通风供氧环境,C/N 保持在19.2~25.3。

表3 间歇动态堆肥试验进料信息Table 3 Feeding information of intermittent dynamic composting test

3 测试指标与分析方法

主要测试指标为温度变化和堆肥前后减量变化。主要试验仪器有含水率测定仪(XFSFY-120A,厦门雄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温度计(T 150,深圳市拓尔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磅秤(TCS-500, 太阳衡器有限公司)、物料破碎机(6刀-4.8 kW,浙江永康鋆研贸易有限公司)等。

4 运行效果分析

图5 展示了进出物料的性状照片。从图5 中可以看出,初始混合进料中有较多菜叶和厨余垃圾,经过初级堆肥后,几乎未看到绿色菜叶,说明易腐垃圾部分已发生降解,但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微小柱状木块。经过次级堆肥后,物料整体呈现颗粒状,颜色更黑,达到较好的腐熟化效果。

图5 进出物料性状Figure 5 Properties of in and out of the material

4.1 初级发酵温度变化分析

根据现场实测温度数据来看,间歇动态堆肥3个测温孔温度相差不大,堆体内温度分布较为均匀。第1 批间歇动态堆肥试验于2020 年5 月开展,进料3 仓,堆肥辅料以柞木屑为主,当地环境温度为20~33 ℃,X1 批次各仓初级发酵温度变化情况如图6 所示。X11 为第1 仓物料,堆体升温较快,进料不到24 h 便升高至65 ℃,且能在60 ℃以上保持3.5 d,基本能实现无害化。X12 升温较快,起始温度最高,能在高温阶段保持更久时间,最高温度超过70 ℃,这主要由两个因素所致:一是X11 的烘干、加热作用使X12 堆体升温迅速;再者结合前面所得结论,高含水率能够保持更长的高温时间,且更容易达到较高发酵温度,而X12 含水率相对较高,故获得了更高的发酵温度及更长的高温时间。X13 升温速度最快,在12 h内便达到65 ℃,这得益于X11 及X12 的加热效果,不过X13 初级发酵阶段出现较大温度波动,考虑是卸料翻堆过程热量严重散失所致。总的来说,塔式间歇动态堆肥装置表现出了更快的升温速度及更高的发酵温度。

图6 X1 批次初级发酵温度变化情况Figure 6 Variation situation of primary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f batch X1

X2 批次试验于2020 年11 月开展,进料3 仓,温度变化如图7 所示。X21 在24 h 内便升温至65 ℃以上,并且能够在65 ℃以上保持3 d,基本实现无害化,从X22、X23 升温效果来看,X21 的加热效果非常显著,X22 及X23 进料不到12 h 便升温至65 ℃以上。特别是X22,含水率最高,也表现出了与X12 同样的温度现象(能得到更高的发酵温度并能长时间保持高温),堆体最高温度将近80 ℃,但这是不利于堆体微生物发酵的,经过卸料翻堆后堆体温度有一定下降,但仍保持在70 ℃以上,好氧微生物分解活动较为剧烈,好氧高温发酵3 d 后,易降解有机物被大量降解,堆体开始降温,初级发酵阶段结束。X23 升温较快,但在高温上表现不佳,整体看堆体温度低于X21 及X22,特别是在前两仓完成出料、X23 卸料至第4仓(底仓)时出现大幅降温,考虑是X23 含水率较低,在下面两层物料的烘干作用下水分大量流失导致微生物活动减缓;此外,在仅存底层1 仓物料时,底层物料与顶部形成强烈的“烟囱效应”,加之抽风罩作用导致通风量过大、堆体热量严重散失,后期试验应及时根据温度状况调控通风阀门。

图7 X2 批次初级发酵温度变化情况Figure 7 Variation situation of primary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f batch X2

X3 批次堆肥试验初级发酵温度变化如图8所示。X3 批次3 仓堆肥试验性质相近(表3),整体上看,3 仓物料升温情况类似,均能在65 ℃以上保持3 d,能达到无害化温度要求。X31 升温较慢,进料将近18 h 方能达到65 ℃以上,而X32、X33升温则更快,X33 进料8 h 便达到了65 ℃以上,下层物料的烘干加热效果突显,特别是X32,进料12 h 后便能一直保持在70 ℃以上,高温甚至超过了75 ℃,微生物好氧分解活动非常剧烈。

图8 X3 批次初级发酵温度变化情况Figure 8 Variation situation of primary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f batch X3

结合3 次堆肥试验温度数据可以看出,相比于静态堆肥设施,塔式间歇动态堆肥装置升温效果良好,在良好的通风供氧条件下,第1 仓物料能够在24 h 内升高至65 ℃以上,第2 仓与第3 仓物料在下层物料的烘干加热作用下,能够在12 h内达到无害化温度(65 ℃)。此外,第2 仓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发酵温度,考虑是第3 仓进料后,下层物料和上层物料加强了中层物料的保温性能,所以能够取得更好的高温效果。

4.2 全过程温度数据分析

初级发酵阶段主要实现物料无害化(65 ℃维持3 d 以上)及易腐有机物快速降解,次级发酵阶段主要实现堆肥产品资源化及难降解有机物的分解,图9 是X1、X2、X3 批次堆肥的全过程温度变化情况。从图9 可以看出,塔式间歇动态堆肥装置在初级发酵阶段有很好的升温效果,进料24 h 内堆体温度便升高至65 ℃以上,高温发酵3 d 易腐有机物被大量分解,堆体温度开始下降,初级发酵结束出料后由于热量损失严重导致堆体温度明显下降。与二次性静态好氧堆肥类似,出料后的一段时间堆体温度再次回升,但维持高温的时间却更短,有机质降解更为迅速,之后堆体温度平缓下降,直至好氧发酵30 d 左右堆体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当,有机质基本腐熟稳定化。从整体的温度变化历程来看,与静态二次性好氧堆肥温度变化过程类似,但次级发酵过程降温更快,腐熟期更短。

图9 间歇动态堆肥试验全过程温度变化Figure 9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intermittent dynamic composting test

4.3 减量化分析

对X11、X2、X3 批次堆肥试验初级发酵产品进行减量化分析,减量化情况如表4 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间歇动态堆肥试验初级发酵过程体积减量率基本能达到30% 以上,X33 体积减量率最高,达到49.47%;质量减量率在27.74%~37.10%,X33 质量减量率最大,达到37.10%,除X23 外,所有批次初级发酵质量减量率均达到了30%以上,减量化效果较好。其中,X11 和X21 为第1 批试验,减量化效果相比其他组不明显,原因可能是在该组试验添加底料中含有较多的破碎后的木块,且含水率较高。在后续其他组试验中将破碎后的木块改为木屑,且将原料含水率降低,后续减量效果明显。

表4 初级发酵减量化分析Table 4 Reduction analysis of primary fermentation

间歇动态堆肥装置设计有两套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去除堆体中的水分,而脱水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堆肥的质量减量化效果,根据出料含水率计算初级发酵阶段脱水效率,得到表5 相关数据。由表5 中数据可知,经过初级发酵后物料脱水效率基本能保持在40%以上,特别是X21 脱水效率达58.81%,脱水效果非常明显。X31 脱水效率仅达到37.17%,根据堆肥试验现场情况及X3批次进料3 仓物料含水率来看,推测是X32、X33两仓物料游离水滴落至X31 堆体上,致使X31 出料含水率偏高。总的来看,间歇动态堆肥装置良好的通风效果有效提高了初级发酵过程的脱水效率,而静态堆肥设施难以达到相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X12 和X13 样品取样期间我国疫情严重,导致试验进展到一半取样困难,因此缺少部分数据。

表5 初级发酵脱水效率分析Table 5 Analysis on dehydration efficiency of primary fermentation

5 成本经济分析

生活垃圾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点,但苦于垃圾产生源分散、收运费用高等问题,其处理处置一直没能得到妥善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与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部分农村地区探索形成了以生活垃圾“干湿”二分类为主线、“湿垃圾”就地堆肥消纳的新模式,此举可大幅降低收运处理成本,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的重要途径。部分地区虽推行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模式,但产生源分散导致的高昂收运费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小岗村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干湿”二分类,居民家中配有“干垃圾”投放桶与“湿垃圾”投放桶,每天清晨保洁员会上门收集分类后的生活垃圾,湿垃圾运往位于严岗小区的生活垃圾堆肥站进行堆肥处理,干垃圾运往凤阳县光大焚烧发电厂处理处置,理论运距在15 km 左右。但小岗村生活垃圾产生量有限,转运车需经小溪河镇继续收满一车后运往焚烧厂,实际运距要超过30 km,转运费用在110 元/t 左右,通过就地堆肥处理,可有效减少全量外运处理成本。塔式堆肥装置投资20 万元,基建1.6 万元。此外小岗村可耕地面积为966.67 hm2,农业生产能力强,每年会产生大量农业废弃物,易腐垃圾堆肥处理可为农业废弃物的就地消纳提供新途径。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整个建成和试验过程为2 a。其中取样集中在6 月和7 月。期间由于疫情影响,对进一步取样造成困难。在未来工作中将补充这部分研究。此外,3 次堆肥试验表明,塔式间歇动态堆肥装置具有良好的升温性能,堆体能够快速升温且发酵温度较高,根据多次堆肥经验编制了团体标准T/HW 00025—2021 装配式多层竖向堆肥装置技术要求。但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小岗村间歇动态堆肥试验进度滞后,未来需对堆肥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这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7 结论

本研究采用塔式好氧堆肥装置,通过发酵仓不断卸料翻堆可有效强化通风效果,实现间歇动态堆肥。通过理论计算可知,间歇动态装置初级发酵周期更短,为3.02 d。从结构上看,间歇动态堆肥装置的多层发酵塔构造可发挥下层物料对上层物料的加热、烘干作用,从而加速堆体的升温进程,可有效缩短发酵周期。为保证初级发酵效果,设计4 层发酵塔堆肥装置,每层发酵仓容积为2.4 m3。从建设周期来看,间歇动态堆肥建设周期更短,从设计、生产制造到现场完成安装,耗时不到1 个月。

间歇动态堆肥试验成功开展了3 批9 仓,从升温效果来看,间歇动态堆肥升温12 h 内便可达到65 ℃以上,发酵温度为70 ℃以上,堆体温度受含水率及堆高影响较小,均能有效升温。由于下层物料的烘干、加热作用,上层堆体能更快升温。此外,间歇动态堆肥堆体内温度分布较为均匀,无明显温度分层现象。就减量化效果来看,间歇动态堆肥初级发酵过程体积减量率基本能保持在30% 以上,最高可达49.47%,质量减量率在27.74%~37.10%,减量化效果良好。间歇动态堆肥拥有良好的脱水效率,初级发酵过程脱水效率基本能保持在40%以上,最高可达58.81%,脱水效果良好。

致谢:感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1100 600)、安徽国祯环卫科技有限公司有机固废高效处理与处置技术中心项目以及小岗村的支持。

猜你喜欢

堆体小岗村进料
基于响应曲面法优化碳酸甲乙酯精馏工艺的模拟与分析
食用菌菌糠堆肥化发酵特性及腐熟进程
1,4-丁二醇加氢进料泵管线改造
基于Aspen Plus的超级克劳斯硫回收工艺超低负荷进料的模拟与应用
番茄秸秆添加不同辅料后的好氧堆肥研究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小岗村:农村改革再争先
基于单片机的工件进料自动控制系统
添加不同辅料对蛋鸡粪堆肥效果的影响
经堆肥处理蚕沙可达到资源化利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