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岗村:农村改革再争先

2018-12-27郑智维

民生周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大包干金昌小岗村

郑智维

18本“红证书”,让小岗村再次走在全国农村改革的前列。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西南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距离县城28公里。

1978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据凤阳县委宣传部的相关同志介绍,“今年来小岗村采访的记者不低于2000人次,其中还有不少是外媒。”

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小岗村不断见证着我国农村关键领域的改革。40年来,小岗村从“红手印”点燃改革,到“红证书”土地确权,如今又实现了“分红利”增收富民。

在小岗村党委委员严余山看来,未来要发展还要靠改革来推动。

“父辈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拓荒者,我们是小岗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拓荒者,”严余山说,“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元年,我将这一年定位为小岗村开启新篇章的元年。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小岗村还要开拓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明星村”小岗

作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一家的生活如今可算得上富足。

以“金昌食府”命名的农家乐,每年可为严金昌一家带来十几万元收入,此外还有35亩土地的流转收入28000元。

近年来,来小岗村旅游、参观、考察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从“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进入,友谊大道两侧分布着以“红手印”“大包干”等命名的菜馆、超市。

除金昌食府外,由严金昌的子女经营的还有3家饭店、一家超市和一家浴池。

谈起改革开放前的日子,严金昌回忆说,“红薯干、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红薯是主要食物;穿的是大补丁、小补丁,层层叠叠摞补丁。小时候跟着父母出门乞讨,成了家有了孩子后,又带着孩子挨家挨户要饭。”

关于40年前那个夜晚的种种细节,75岁的严金昌老人向外来者“讲了无数遍”。

那个夜晚,1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立下“生死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人均收入达400元,相当于1978年的18倍。“1979年下半年,庄稼来了个大丰收,我们干一年够吃5年的。家家都收那么多粮食,有的家里放不下,粮食都放在外面。”严金昌说。

至此,小岗村一夜之间成了“明星村”。

后来,和华西村、大寨村等一起,小岗村被列为“中国十大名村”,如今还是4A级景区。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的情景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

回首40年,小岗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1978年,小岗村人均收入22元;2017年,小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6元;40年,收入增长了823倍。

改革从未停止

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土地和农民的关系。

围绕土地和农民的关系,小岗村的改革多次走在全国前列。

2004年,时任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带领村民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引进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引进项目,势必要进行规模化的土地流转,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

实际上,此前很多年小岗村民间自发的土地流转就已经出现,但一直没有成规模。

“对于土地流转,群众当时有一系列担忧:土地用来干什么,项目经营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如果项目出现问题,农民的权利如何来保障?土地流转出去后还能不能收回来?”严余山分析说。

村民的这些担忧,随着土地确权而消失。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在小岗村举行,关友江等18位小岗村村民代表领取了新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8本“红证书”,让小岗村再次走在全国农村改革的前列。

据介绍,小岗村目前已全面完成1.3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证书875本,发证率达100%。

从分田到户、土地确权,再到集体股份合作、三变改革。2016年,小岗村又在全省率先開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

此外,小岗村品牌作为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登记,折算成3026万元入股小岗村创发公司,在小岗村创发公司中占49%的股份。同时界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028户、4288人,将可量化资产总额作为总股本,按照经过资格界定的成员数进行折算,每股人民币10元,人均705股,剩余2960股作为集体调整股。

今年2月9日,小岗村进行了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分红。除了给村民缴纳养老、医疗、农业等几项保险外,每人分了350元。实现了从村民“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的转变。

续写传奇

作为村里的年轻一辈,严韩在县城玻璃厂上班,每月三四千元。爱人在村里旅游公司上班,每月薪水2000多元。2014年,在村里的支持下,房子重新修建。

严金昌的孙辈中也有4位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年轻一辈的就业更加多元化,其中两位回到小岗村,分别在游客中心、干部学院工作。20多岁的大孙女在合肥做设计师,还有一位孙子在昆山打拼。”严金昌说。

住楼房,吃细粮,电视沙发西式床,还有余钱存银行……如今,小岗村村民都过上富足的生活。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万元和18106元,分别增长20.5%和12%。

早在10年前,来自无锡的企业家黄永昶来到小岗村。通过流转土地,他搞起了循环农业园—“梨园公社”。

在黄永昶看来,小岗村承载着中国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的希望。把农业和文化紧密结合,他希望将“梨园公社”打造成现代农业“试验田”和小岗村田园综合体样板,从而实现农文旅融合。

作为小岗村最早外出打拼的人,严余山曾先后到过重庆、广东、上海、北京等地。2014年,他回到小岗村,担任党委委员。他坦言,内心也有忧虑,“既要传承上一辈的改革精神,又要为下一辈做好引领。”

在严余山看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小岗村整体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未来要干的事情很多。

如今,小岗村的各类产业项目快速落地。例如,围绕农产品加工,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小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成立,该产业园将是小岗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9月,小岗村注册了安徽省小岗村科技有限公司,并与多家上市公司签订了合作业务。

“40年前,小岗村确实为我国农村改革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历史已成过往,未来发展还要有新想法、新思路,如果还照本宣科地讲过去的故事,我们和别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严余山说。

猜你喜欢

大包干金昌小岗村
张金昌简介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
驾驭各式击球点(一)正手击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