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策工具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消费政策文本分析
2022-05-05李思楠
陈 凯,李思楠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绿色消费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行为主体在自身利益与环保利益之间往往面临社会两难选择,以致绿色消费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现象[1]。绿色消费政策的制定和颁布,为促进企业绿色生产、完善市场作用机制、提高绿色消费认知、激励消费者绿色购买提供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是将绿色消费理念付诸实践的有效、重要途径[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3],就是对绿色消费制度设计提出要求,旨在让绿色、生态成为生产生活的新风尚。“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从国家战略层面将构建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出台了许多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中国绿色消费的制度体系[4]。各省市作为贯彻执行绿色消费制度政策的重要主体,也在“十三五”期间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政策。但是,由于绿色市场发展的不充分、绿色产品供给种类有限、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缓慢以及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等原因,我国绿色消费政策的实施和推行受到了一定阻碍[5]。因此,有必要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对省级地方政府的绿色消费政策进行分类整合和梳理,分析政策的分布特征和存在问题,为健全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推动生产生活绿色化转型、指导绿色消费实践提供政策建议。基于此,研究构建了基于政策工具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二维分析框架,对2016—2020年省级地方政府发布的绿色消费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和分析,探究其分布特征及可优化之处,为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提出建议。
一、 绿色消费政策研究评述
1. 绿色消费的概念
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从消费内容、消费过程、消费观念三个维度对绿色消费进行了定义,即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绿色产品、消费过程中对垃圾处置做到不污染环境;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追求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6]。《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将绿色消费定义为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7]。国内有研究指出绿色消费包括产品的购买、使用和用后处理等环节,是消费者兼顾消费目标达成和减少环境损害的消费行为[1,8];也有研究指出广义的绿色消费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绿色转型,要求生产过程绿色化、政府采购绿色化以及最终消费绿色化,以消费环节带动生产、流通、处理全过程的绿色可持续[9]。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文本表述,借鉴广义绿色消费的定义,本研究的绿色消费既包含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回收利用等企业行为,也包含绿色采购等政府行为以及产品购买、使用、处置等消费者行为。
2. 中国绿色消费政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绿色消费的研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对绿色消费政策的分析探索仍然少见,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借鉴国际经验,从不同维度梳理国际先进政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政策建议。譬如建议将绿色消费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制定绿色消费国家行动计划[10],健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指标体系[11],以及从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强化激励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完善绿色消费制度[12]。二是探析国内政策的发展阶段及存在问题,对中国绿色消费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归纳绿色消费政策的演进阶段,发现相关问题。廖中举等将绿色消费政策演进总结为萌芽起步、探索成长、高速发展、蜕变革新、稳步发展五个阶段[13]。马维晨等认为绿色消费政策存在绿色消费政策与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结合不紧密、绿色消费内生动力不足、法治化水平低、市场监管缺失等问题[14]。彭妍妍等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法规、完善标准规范、提升绿色消费意识等建议[15]。三是分析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及效果。宋妍等将消费者偏好和收入维度的异质性引入假设模型,发现补贴和征税两类政策工具都具有推动绿色产品消费达到最优水平的作用[16]。秦鹏等指出政府通过信息工具和补强工具将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场域内的各行为主体纳入治理网络,并促使其发挥最大效用,以期实现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环境表现提升等目标[17]。
3.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有绿色消费政策研究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上,现有对绿色消费政策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对相关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较少;研究对象上,现有研究集中于对国务院、各部委层面的绿色消费政策分析,对于省级政府层面的绿色消费政策研究较少;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终端消费环节,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回收处理等环节的关注较少,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探索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间联系的政策研究更少[18],从而难以对绿色消费形成全方位、多环节、系统性规范和指导。
二、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1.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界定
从可持续性特征来讲,绿色消费强调追求消费目标的同时实现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思维,考虑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处置的整个周期中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中发现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价值机会,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新方法。如前文所述,广义绿色消费包括生产、流通、购买、使用、回收处理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绿色行为,强调生产结构和生活结构的绿色转型[8-9],体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分析视角。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三个主要环节:起始环节包括设计和生产,中间环节包括物流、产品使用、服务和维护,末端环节包括逆向物流再利用、回收和处置[19]。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出发,任何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都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个人。本文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将绿色消费分为生产、流通、消费、处理四个环节,具体界定见表1。
表1 产品全生命周期具体内容
2. 绿色消费政策工具的分类和选择
政策工具作为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20]。国外研究中,政策工具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Elmore将政策工具分为命令型、激励型、能力建设型、系统变革型和劝诫型[21],Rothwell等根据市场运行规律和政策作用面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22],Saviolidis等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将可持续粮食消费政策工具分为直接活动准则、市场型、知识型、治理型、战略型[23]。国内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将政策工具分为两种,一种包括监管类、经济类、信息化类、自愿协议类、行动方案类[15,24];另一种考虑了绿色消费的外部性特征,包括劝说型、经济激励型、强制型[25]。
这些分类有各自的特征和优势,且具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本文结合中国绿色消费政策文本表述,借鉴Elmore的理论[21],将政策工具分为激励型、命令型、能力建设型、劝诫型四类,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Elmore的政策工具划分法全面、多维,次级政策工具描述更加具体[20];其二,单独提炼出能力建设型工具,与绿色消费政策表述中相关内容更吻合,比如对个人绿色消费意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四类政策工具中,激励型工具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包括财政补贴、鼓励支持等具体措施,负向激励主要是处罚;命令型工具指政府部门将权力转化为管理标准,采取强制措施进行约束和管理,通过法规和管制措施的贯彻执行等推进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绿色化发展;能力建设型工具主要通过健全标准体系、创新技术、完善配套设施、搭建平台、开展学习教育和指导等途径提供服务,对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能力进行提升,从而推动绿色消费各个环节长期发展,是一种间接性工具;劝诫型工具主要表现为倡议、宣传、引导等,通过这些方式将绿色消费理念进行传播,强化目标群体认同,实现绿色消费的实施和执行。政策工具的具体界定见表2。
表2 政策工具的类型、具体措施及定义
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政策工具的文献梳理,最终形成了如图1的二维分析框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产品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政策结构及其存在问题,进一步探讨相应的优化方法,并提出政策建议。
图1 基于政策工具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二维分析框架
3. 样本选择
研究选取“十三五”期间地方政府颁布的绿色消费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来源为全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地区、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政府网站公开发布的信息,并根据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筛选:(1)政策文本与绿色消费密切相关;(2)发文单位为各省市人民政府及其直属机构;(3)选取的政策文本包括法律法规、通知、纲要、规划、意见、办法、条例等体现政府政策的文件,其他文件不计入政策文本;(4)政策发布时间为2016年至2020年。依据以上原则,最终选取有效政策文本105份,部分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地方绿色消费相关政策
4. 研究路径
本文的研究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105份政策样本进行逐一梳理和归类,结合文本表述,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式,选取政策文本中与绿色消费高度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二是借助NVivo11 Plus软件对研究内容进行编码和分析;三是针对不同维度的分析结果,对省级地方政府“十四五”期间绿色消费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
5. 地方政府绿色消费政策基本情况探究
国务院和各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对全国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战略性指导,地方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规划,各自结合实际发布了相应的政策、意见和方案,构建了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从收集到的105份政策样本来看,各省市均未出台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政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消费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样本的政策主题包括扩展消费领域、节能减排、新消费引领发展、“互联网+”流通、完善消费体制、生态环境保护等类别,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见图2),绿色消费的相关内容分散在上述主题文本中。
图2 政策主题及文本数量
以各省市为单位,对绿色消费相关表述在政策样本中所占比重进行初步统计,结果见图3。从收集到的政策样本来看,各省级政府都有独立的章节或段落对绿色消费的存在问题、实施途径、政策措施等进行论述,但在文本中所占的比例都不高;大多文本内容是宏观论述,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只有少数省市针对践行和推广绿色消费发布了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并明确了责任主体。因此,各地政府亟须颁布针对绿色消费的专项政策,并对生产、流通、回收处理等环节的绿色化实施有效监管。
图3 各地绿色消费相关表述占比
三、 编码结果与实证分析
1. 地方绿色消费政策编码
以文本表述中一句意思完整的话语作为一个分界,首先将筛选出的文本作为分析单元,运用NVivo11 Plus软件按照政策文本的“政策序号-章节号-子标题号-文本语句”进行编码,例如“1-1-2-3”表示序号为1的政策文件的第1章节的第2个子标题下的第3句文本表述。政策文本在表述时可能一句话涵盖多种工具或多个环节,编码过程中对句子表述的每种政策工具或每个环节都进行记录。有关绿色消费政策文本的部分编码见表4。
表4 部分绿色消费政策文本编码示例
通过对105份政策样本中与绿色消费密切相关的文本内容进行编码,累计使用政策工具2 500次,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4个不同环节,编码参考点分布见表5所示。研究由两位编码员进行编码,其中一位编码员参与验证。编码结束后借助NVivo11 Plus软件的“编码比较”功能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Kappa系数加以表征。根据所有子节点与编码原材料的交叉检验,共计产生5 880条节点编码一致性检验结果。一般认为,Kappa系数小于0.4时编码一致性较差,0.4~0.75时编码一致性较好,大于0.75时编码一致性非常好,Kappa系数等于1则表示两位编码员的意见完全一致[26]。按照升序对结果进行排列,发现Kappa系数小于0.4的部分是由于该节点对应的部分原材料编码个数较少,因此当两位编码者的意见不一致时即会出现Kappa系数异常或较低的情况[27],但该类情况出现的概率为8.4%,其余5 386条编码一致性检验结果的Kappa系数均在0.4~1,占检验结果的91.6%,因此认为本文的编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表5 编码参考点分布
对绿色消费有关政策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能够提炼文本主题,词频分析是常用的方法。借助NVivo11 Plus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得到图4词云图。词云图中字号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越有助于解释文本主题。词云图直观展示了绿色消费政策文本主要聚焦绿色、消费、产品、节能等内容,表明进行编码的文本与研究主题高度契合。
2. 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从表5中编码参考点的分布来看,政策工具的使用以命令型工具居多,占55.6%,激励型和劝诫型政策工具使用均不足15%,四类政策工具的具体内容占比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激励型工具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鼓励支持”,占88%;命令型工具中使用最多的是“贯彻执行”,占比高达79%;能力建设型工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平台建设”;劝诫型工具中使用最多的是“引导”。值得注意的是,在激励型工具中,负向激励措施“处罚”从未被使用过,政策工具使用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
图4 绿色消费政策文本词云
图5 各类政策工具具体内容占比
激励型工具在促进绿色消费行为上具有管理成本低、收效显著的特点,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工具能够促使“污染者”(正面或负面)减少其环境外部性[28],因此政府政策和商业行为都鼓励消费者减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29]。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激励型工具大多作用于与资源、能源消费相关的领域,对绿色餐饮、绿色(生态)旅游等服务消费的关注不足,从收集的政策样本来看,仅有河南和青海专门针对绿色(生态)旅游出台了政策。“财政补贴”普遍集中于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购买过程,鲜有对直接减少环境污染和损害的生产、物流、废物处理等行为进行补贴。通过罚款等基于激励的政策工具可以使保护措施得以实施[30],可见“处罚”等负向激励政策不可或缺,仅仅依靠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个体环保意愿和责任意识采取行动是绿色消费推广进程缓慢的因素之一。
命令型工具在实施监管时可以直接要求降低污染水平,并通过控制绩效或技术标准等途径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个体遵守法规制度[28],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消费者绿色产品购买量、活跃绿色消费市场、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但一味依靠命令型工具并不能提升生产者责任意识和消费者环保意识,当命令型工具失效或干预减少时,以绿色消费为核心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进程将会减缓或停滞。随着中国绿色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命令型工具在政策工具中的比重应当适当降低,使强制要求逐渐转变为市场自发行为,从而推动中国绿色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在能力建设型工具中,“平台建设”的使用频率最高,这是由于优化服务体系、开展试点工作、发挥示范效应等在促进绿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而“学习教育和服务指导”在绿色消费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研究表明,借助(社交)网络等平台传播某些行为的生态影响的信息更有可能被接受和采纳[31],因此,应当借助网络等现代化信息传播途径进行政策宣传,针对企业生产、流通和居民购买、回收处理等予以积极关心和服务指导。
在劝诫型工具方面,政府积极倡导低碳排放,出台了许多包含宣传教育、户外横幅、公益广告等政策,但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32]。劝诫型工具不同于激励型和命令型工具直接作用于绿色消费各个环节,它与能力建设型工具一样具有间接性特征,注重提升企业和个人的“软实力”,通过对绿色价值、环保理念、可持续消费文化等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因素施加作用,使绿色消费意愿外化于实际消费行为中。因此,与命令型工具的效率性不同,劝诫型工具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干预才能看到成效,这也使得政府在绿色消费推广中需要在政策工具组合中逐步提高劝诫型工具的比重。
3. 政策工具-产品全生命周期维度分析
从政策工具-产品全生命周期视角看,在绿色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处理的全过程中,各省市绿色消费政策大致成倒U形分布(见图6),政策工具集中体现于消费环节,表现出“抓中间带两头”的特征。政策样本中仅有江苏和上海发布了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全面构建环境治理体系的政策。
图6 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编码参考点分布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布特征,与绿色消费的概念界定和政策阶段特征密切相关。如前文所述,国内目前对于绿色消费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大多数政策中也并未对绿色消费的概念进行阐述。由于不同地区政府对绿色消费及其相关概念理解不同,以至于在绿色消费政策文本中一些省市仅对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提出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绿色化、生态化),而另一些省市除了强调居民消费和生活绿色环保,还借助多种政策工具促进企业生产、商品流通、回收处理绿色转型,因此在编码参考点的整体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有研究对绿色消费政策变迁历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特征,如王建明等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绿色消费的监管步入全面推进阶段,倡导以消费的绿色升级带动供给侧生产方式绿色水平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33];廖中举等指出2016年后国家的绿色消费政策更加突出“转型升级”“生态文明”“高新技术研发”等关键词,强调在关注消费环节的同时也加强对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的政策支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13]。本文研究发现2016—2020年中国绿色消费政策的分布呈现出倒U形,反映了在这一时间段政府全方位多环节布局推进绿色消费,并以消费环节为核心,通过多种政策工具促进绿色消费,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转型,以期构建长期稳定的绿色消费社会治理体系,这与相关研究的结论相契合[13,33]。
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的结合决定了其可能产生的影响[34],由于我国目前的绿色消费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居民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的意识和观念有待提升,需要命令型工具在推广绿色消费进程中实施强有力干预,以致在各个环节中命令型工具的占比都较高(见图7)。法规和管制具有相对效率性、公平性和简单性[35],能够有效规范消费者购买行为、强化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36]。政策工具作为执行政府意志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使用中应当相互结合发挥整体效用[28],除了命令型工具,其他类型的政策工具也该嵌入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
图7 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政策工具占比
在生产环节,与提高绿色消费水平需要长期过程不同,我国可以通过制度和政策更迅速地调整绿色生产[37],命令型工具的效率性在此阶段得以凸显。生产环节的主体是生产者(企业),实现生产结构绿色化、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的重点在于企业通过环保意识强化、绿色产品设计、科技创新、改进工艺等途径减少污染排放,促进产品有效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由于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还有待提升,难以对规模化绿色生产和绿色产品供应产生显著刺激,因此需要政策加以干预,如排放指标制定、生态设计和绿色生产指导意见实施、资金支持等。
众所周知,超过90%的“标准体系建设”工具集中在流通环节(92.3%),这是由流通环节包含的内容(如绿色产品认证)和特征所决定的。政府和企业流通环节的重要工作是建立完善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和标准体系,对产品绿色认证流程、指标、责任主体等实施规范化管理和监督,及时更新绿色产品目录,促进绿色产品及时、有效获得“合法身份”,保障绿色产品市场供应。此外,绿色物流作为流通环节的另一项重点也得到了政策的有力支持。从政策样本来看,各地政府普遍对物流绿色化发展采取资金扶持、绿色物流体系搭建、有害包装材料限制或禁止等措施,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健全。
消费作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中间过程和核心环节,连接生产、流通、回收处理,其产生的弹性效应和下游效应对资源消耗有着巨大影响[38],是政策重点作用的对象。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通过对绿色产品购买提供补贴、建立绿色产品购买专区、实行绿色采购等政策的实施,积极推广绿色消费。但由于绿色消费意识、消费情境、绿色产品本身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使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愿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受阻[39],因此需要多种政策组合共同作用,强化能力建设型工具和劝诫型工具的功能,培育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生活习惯,比如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态度,践行绿色消费[40],同时推动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协调发展,这是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型的关键[37]。
在处理环节,消费者仍旧优先考虑便利性和经济性[5],垃圾分类、废物利用、衣物回收等都是常见的绿色处理方式。回收和再利用政策对消费者环境保护行为能产生积极的潜在影响。我国通过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废物无害化处理宣传教育、实施衣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初步构建起绿色处理体系,下一步需要加强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衔接,针对产品生命周期不同环节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政策工具,构建完整的、覆盖全过程的、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
四、 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得出三点结论。其一,我国各省市均未发布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政策,相关内容分散在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等政策文件中。各省市绿色消费政策主题丰富,包含扩展消费领域、新消费引领发展等。其二,政策工具维度中,以“处罚”为代表的负向激励型工具使用较少;命令型工具使用次数最多,“贯彻执行”这一措施被广泛使用,表明我国目前绿色消费推广普遍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能力建设型工具大多通过建立健全服务支撑体系、开展绿色消费试点工作等方式起作用;劝诫型工具未能充分发挥效用,加强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观念的培育和引导任重道远。其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绿色消费政策工具主要集中在消费环节,对生产和处理环节的政策关注还需要提高;各个环节的绿色化政策过度依赖命令型工具,政策组合普遍缺乏均衡性、适配性,应当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特点构建契合度高、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
2. 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要研究出台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政策。当前地方政府缺乏对绿色消费的实施和开展进行有效指导和约束的政策,绿色消费的主体责任不明确、任务目标不具体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各地政府有必要制定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背景下全面推进绿色消费的政策法规,有效规范企业生产、人民生活、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等相关行为,包括生产过程中严格限定排污和能耗、政府采购过程中对标绿色采购清单等。
其次,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强绿色消费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研究发现,各地政府在绿色消费实施进程中政策工具选择单一,普遍依赖命令型工具,在今后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有必要综合运用多种工具组合,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环节,制定不同类别的政策方案,比如生产和流通环节可以较多采用命令型工具和能力建设型工具,消费和处理环节可以加强激励型工具和劝诫型工具的使用;面向社会组织和政府的采购可以适当采用命令型工具,而面向广大消费者则较多采用劝诫型工具,注重绿色消费理念的培育和引导。
再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绿色消费政策。研究发现,地方绿色消费政策的颁布大多参照国务院和各部委的纲领性文件进行修改或转述,仅有少部分省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出台实施细则。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绿色产品供应、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习惯和居家消费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有必要采取“一省一策”策略推动消费的绿色转型,明确相关主体责任和义务,开展诸如“绿色消费典型示范城市”“绿色创新先进单位”评选等活动,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转型。
最后,进一步明确已有绿色消费政策内容的可执行性。研究发现,各地已有的绿色消费政策多为宏观性描述,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并不具体,因此有必要提升已有政策的可执行性。在政策制定中要重视完善绿色消费实施细则和配套支持政策,比如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不同环节设立指导组、督察组等,并建立高效顺畅的监督反馈渠道,确保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后都能及时采取措施。
3. 研究局限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基于“十三五”期间各省市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旨在为“十四五”期间绿色消费政策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因此研究时区较短,难以对绿色消费政策的发展脉络进行有效梳理。二是将全国各省市的政策统一进行编码,缺乏对不同地域(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政策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三是未探究绿色消费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获取更长时期的政策文本,探索绿色消费政策的变迁历程和演进规律,分析绿色消费政策的地域分布特征,区分比较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评估绿色消费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有针对性、适合当地绿色消费模式构建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