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评价
2022-05-05郑莹莹
刘 娟,郑莹莹,梁 欢,叶 青,邱 琳,蒋 敏,杨 慧,刘 桠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610072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指糖尿病病人由于自主神经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排尿反射异常、膀胱功能障碍[1]。DNB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研究发现,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病人中,高达83%的病人存在膀胱、尿道功能障碍[2]。即便是稳定、有效地控制血糖,其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仍高达25%[3]。DNB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排尿费力、尿频、尿急、夜尿次数增多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膀胱容量增大、残余尿量增加[1],严重者会出现尿失禁、尿潴留、复发性泌尿感染,晚期可进展为肾衰竭[4]。目前,西医尚无确切有效的DNB治疗方法与药物,主要是在控制血糖并配合基础排尿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营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促乙酰胆碱释放等药物控制病情[5-7],起效慢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外治法常使用导尿、膀胱治疗仪及膀胱灌洗等,对尿潴留、尿失禁的病人常行膀胱造瘘术治疗,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症状,但又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本研究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外治法,选择任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运用艾灸循经理论治疗DNB,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80例DNB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①目前尚无统一的DNB诊断标准,本研究对DNB的诊断参考《神经源性膀胱》[8]及《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9];②符合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诊断标准[10];③彩超提示膀胱残余尿量≥50 mL;④症状:尿频,排尿急迫,费力,尿流间断、无力,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尿后淋漓不尽,乃至发展到尿失禁,小腹坠胀[11];⑤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已行导尿治疗或入组前使用过影响膀胱功能药物的病人;②有重大心、肺、肝、肾、血液方面疾病或其他影响生存的严重疾病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语言沟通障碍病人。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参与本研究的病人均自愿加入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根据病人病情给予个体化的基础治疗及基础排尿训练,包括糖尿病知识、饮食、药物、运动指导。血压、血脂异常者,给予相关治疗进行控制。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FBG)在5.0~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8.0~10.0 mmol/L[10],血糖控制不达标者,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调整相应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的种类或剂量),使其达标。基础排尿训练包括腹式呼吸、膀胱功能训练、凯格尔盆底肌肉训练法(自主收缩耻骨尾骨肌及用力排尿动作)。遵医嘱给予甲钴胺片(弥可保,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药房提供,规格:每片0.5 mg,批号:国药准字H20030812),每天3次,每次0.5 mg,餐后半小时口服。试验组在基础治疗及基础排尿训练上联合循经艾灸,采用温和灸,根据个人需求调节合适的温度,以施灸穴位发红为止,周一至周五每日1次,艾灸时间为每次30 min,任脉循经方向为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膀胱经循经方向为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疗程为4周。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主要症状情况,根据DNB中医诊疗标准纳入观察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淋漓不尽[11]。评价标准,显效:病人自觉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淋漓不尽症状消失;有效:病人自觉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淋漓不尽症状改善;无效:病人自觉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淋漓不尽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总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通过彩超检查两组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膀胱残余尿量情况。
1.4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研究者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收集两组一般资料以及评价指标,严格进行质量控制。脱落标准:①出现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②依从性差,不能完成试验者。剔除标准:①无任何治疗后访视记录者;②随机化后未进行干预者。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0~72(67.21±2.56)岁;糖尿病病程(55.45±15.43)个月;DNB病程(19.80±9.3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7.41±1.05)%。试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5~78(67.77±2.92)岁;糖尿病病程(59.93±12.06)个月;DNB病程(20.67±8.30)个月;糖化血红蛋白(7.50±1.23)%。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淋漓不尽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淋漓不尽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单位:mL
3 讨论
3.1 基于中医经络理论运用循经艾灸治疗DNB的原理
中医学经历数千年的发展至今,治疗DNB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认识,从整体出发结合辨证治疗本病,循经艾灸即是对中医学理论和治法的衍生。中医学认为DNB的病位在膀胱,与肝、肺、脾、肾及三焦密切相关[12]。应当以温补肾阳兼化气行水为主要治疗方法。艾叶性属纯阳,加上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作用于膀胱,可达到温阳补肾、益气化水的功效。药理研究发现,一方面艾叶中含有多种药学成分,通过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12];另一方面,通过灸法的温热效应可达到增加膀胱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排泄代谢物,逐渐恢复膀胱功能的目的。本研究显示循经艾灸能有效减少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淋漓不尽等主要症状的发生率,改善病人的膀胱残余尿量(P<0.05)。
循经取穴是基于经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理论发展而来。有研究显示,目前在中医临床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腧穴选取中,仍以传统选穴原则为主,主要选取经络包括膀胱经及任脉,同时应用俞募配穴法等传统配穴方法进行局部取穴,选取腧穴的原则是基于中医学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中的辨证论治[13-14]。本研究基于中医学经络理论,施灸时循经选取任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任脉”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属于奇经八脉之一,是阴经脉气所汇聚之处,称为“阴脉之海”,其循行于胸腹正中,胸腹为阴,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因此,其善于调节阴经气血的盈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15],沿任脉依次选取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进行艾灸。神阙穴,是运转人体气机的重要通道,与十四经脉、五脏六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气海穴有补气行气之功效[15-16];关元穴与中极穴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艾灸关元穴能够达到温补三焦,启闭开窍,促进膀胱气化的功效。中极穴具有固培元气、补肾益气之功,同时它又是膀胱募穴,膀胱经府之气在此聚集,能够调理膀胱之经气,具有扶正培气、疏通三阴之气、通利水道、宣痹散结的作用。膀胱经在《灵枢·经脉》中被提及“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取穴要诀为根据各经之病,取各经之穴[16]。因此,本研究沿膀胱经依次选取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进行艾灸。肾俞具有补虚、壮肾利尿、疏腰调腹的作用;大肠俞具有健脾理肠,调腹利尿的功效;膀胱俞的主要功效是利尿消肿,还有治阴补虚,疏理下肢的作用;次髎具有调下焦、强腰脊、通经络的作用[17]。DNB的病理机制复杂,中医外治法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治疗方法,运用中医经络理论循经艾灸任脉,可以汇集调动三焦之气,借助艾火的温热药力刺激人体,使全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通畅,同时,灸条里的艾绒含有胆碱,对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18],从而逐步恢复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2 基于中医经络理论运用循经艾灸能有效改善DNB
DNB以进行性地排尿能力丧失为主,在早期并无明显尿道功能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膀胱过度的活动,即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和排尿次数增多,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而进一步出现排尿次数减少,当发展到中晚期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能力严重受损,会出现残余尿增多、排尿困难。因此,大部分病人就诊时已有较明显的尿潴留,若尿潴留不能及时治疗将直接危害病人的生命健康,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超声检查测定残余尿量是临床常用的诊断及鉴别手段,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中医经络理论循经施灸治疗DNB,能有效改善病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减轻尿潴留等症状,降低病人膀胱残余尿量,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操作方法简易。
4 小结
循经艾灸改善DNB的临床症状效果较好,可减少DNB病人的残余尿量。但目前尚不清楚DNB发病的详细病理机制,且本研究观察时间尚短,局限于比较干预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及简单的临床结局指标,没有深入地进行分子生物学、电生理等基础研究。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对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DNB疗效的确切性、科学性进行研究,优化完善中医外治法的监测指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究其临床疗效,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